来源:【中国教育消息网】
很多父母在教养过程中都有过被孩子激愤、对孩子发火吼叫的经历。固然父母们都知道,发火吼叫对于改变孩子的行为没有效,可是面临孩子“屡教不改”的不良行为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心中的肝火就会升腾起来,无法压抑,使自己和孩子一起陷入“越吼越差,越差越吼”的负面循环中,无法改变。吼叫的教养模式一旦在家庭里形成,光靠心中默念10次“亲生的”并不能有效地让父母停止吼叫。只有真正认识到吼叫对孩子发展的危害,了解“吼叫模式”难以停止的心理机制,学习并把握合适的教养方法才气真正地破解教育中的无助感,用温柔而刚强的教养模式资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吼叫的危害:给孩子当前行为和未来发展设置无形停滞
1.吼叫激发孩子的“战斗—逃跑”反应,越吼越慢,越吼越反抗
父母的吼叫会激发孩子情绪脑的反应,而抑制理智脑的思索。脑在功能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部门,一部门是以额叶为代表的理智脑,一部门是以丘脑和杏仁核为代表的情绪脑(丹尼尔·西格尔,2013)。当孩子学习和思索问题时主要是理智脑在起作用,这时身材会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它可以让大脑思维更快,办理问题的方法更灵活。但当孩子被父母吼叫而产生愤怒或者害怕情绪时,他的情绪脑会被激活而进入“战斗—逃跑”反应,假如他感觉到愤怒,他会进入战斗模式而反抗;假如他感觉到害怕,他会进入逃跑模式而逃避。这时身材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它们会让心跳更快、血压更高、血液更快地流向四肢,这个反应对动物来说有特别紧张的适应性意义,可以让动物在战斗或逃跑时反应更敏捷。但是对孩子的行为培养来说就会带来贫苦,由于血液到了四肢,孩子的大脑就会供血不足,使得理智脑的思索被抑制,思维速率变慢,思维灵活性受限。因此,当孩子被父母吼叫而感到愤怒或害怕时,他会出现大脑“卡壳”的征象,没有富足的脑力去思索“父母到底希望我做什么”和“我该如何做”,他就会更加做不到父母的要求而变得越吼越慢、越吼越反抗。
2.吼叫与孩子的行为多次联结后产生条件反射,让孩子本能地想要逃避
行为主义理论以为,两个事件反复同时出现、多次联结后会产生条件反射,当下一次,只有一个事件发生时,也还是可以或许激起另一个事件的无条件反应。父母的吼叫会让孩子产生愤怒或害怕等负面情绪反应,这是无条件反应;假如孩子做某件事时总是被父母吼叫,做这件事与父母的吼叫多次联结之后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使得孩子一做这件事,从前被父母吼叫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就会被激活,从而感受到痛苦,想要逃避。以是,很多孩子在做事时,不是做不到或做不好时才感到痛苦烦躁,而是从一开始做这件事时,被父母吼叫的负面情绪就被激活了,感到痛苦烦躁。这种条件反射会使得孩子做事本身的困难感、做不好的无助感、沮丧感与被父母吼叫所产生的负面情绪累积在一起,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本能地想要逃避。
3.吼叫中的负面言语为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形成负面人生脚本
父母在激烈的情绪状态下,常常会将负面情绪与负面言语绑定在一起,吼向孩子,好比父母吼孩子:“你写作业时,能不能别磨蹭,别走神儿,别马虎?”父母说这句话时心田是盼望孩子“写作业要高效率、专注、认真”,但是孩子在父母的肝火中听不到父母的盼望,只感受到了父母对他的指责和否定,只听到父母说他“磨蹭”“走神”“马虎”。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内涵的自我评价还未稳固形成,他对自我的评价非常依赖于父母的评价,假如父母总是对孩子说这些负面言语(“磨蹭”“走神”“马虎”),这些言语就会形成牢固的人格标签贴在孩子的自我评价中。当孩子在未来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任务而有点儿想逃避时,这些标签就会跳出来发挥作用,就像电影脚本一样引导他下一步的行动,让他变得更磨蹭、更走神、更马虎。而且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在调治孩子行为时对待他的方式会渐渐内化成为孩子自我管理时对待自己的方式。父母假如总是接纳吼叫和苛责的方式,不能对孩子温柔以待,不能有力地资助孩子寻找有效的方法进行行为调治,那么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对自己温柔,难以有力地寻找有效的方法,当他出现问题时,他会在头脑中对自己吼叫和苛责,从而导致自我管理失败,形成心理内耗。
二、戒吼的“难”:教养关系为什么总是卡在肝火中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或许停止吼叫的教养模式,甚至很多父母平常为人理智,对人客气,但只要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忍不住发火,为什么会如许?这是由于父母面临孩子问题行为时产生的情绪非常复杂,在愤怒的情绪下面其实尚有着担心和无助,好比看到孩子作业写得慢,父母会感到担心:“写得这么慢,一会儿怕是又得拖到10点、11点才气睡觉。”也会感到无助:“催他没用、鼓励也没用,什么办法都没用,还能怎么办?”担心和无助的底层心理需求是对孩子行为能力培养的器重,它涉及父母最紧张的价值需求,无法像平凡人际关系创建或工作任务告竣一样,在遇到挫折时还能用豪迈的态度去放手,以是当担心、无助的情绪稠浊在一起时,要想停止发火就会变得更难。在对孩子行为能力培养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有两个情绪反应模式会自动地发挥作用,一个是动物本能的情绪反应模式,一个是家庭代际传承的情绪反应模式。假如家长不能把自己的这两个模式明白清晰,那下一次遇到问题时还是会陷入到忍不住吼叫的自动化反应模式中。
1.动物本能的情绪反应模式:通过愤怒调动身材性能去打跑敌人
父母与孩子一样,一旦进入负面情绪状态时,情绪脑会被激活而抑制理智脑的思索,使得思维速率变慢且灵活性受限,如许父母就想不出来更好的方法来调治行为,而只能靠本能的反应模式来行动。人类感到愤怒时的本能反应模式与动物相似,好比当一个狮子被敌人侵占而感到愤怒时,它会调动满身的力量,把毛炸起来,眼睛怒视,高声吼叫,这些行为可以让它看起来更强大,可以或许把对方震慑住;也能让它自己在发起攻击时更快、更有力量,把对方咬死或打跑。这种愤怒的情绪反应模式是有效的,可以或许让动物激发力量打败外在敌人,这个模式的有效性使得它颠末亿万年的进化牢固地刻画在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基因里,并在面临不喜欢或受侵占的情景时自动地发挥作用。问题是,这个模式对于打跑外在敌人管用,但用于改变孩子内涵的问题行为却不管用,好比当父母由于孩子学习磨蹭而对他吼叫时,父母希望赶跑孩子学习行为中的磨蹭,但实际上他们赶跑的却是学习行为本身。孩子学习时被父母带着愤怒的情绪吼叫,他会一看到学习就烦、就怕、就想跑得远远的,这会为孩子的厌学行为埋下祸端,也会为疏远的亲子关系埋下伏笔。
2.代际传承的情绪反应模式:原生家庭的情绪模式被无意识传递
情绪反应模式会在家庭中进行内隐化的代际传承,父母在自己童年时的经历和被对待的方式会无意识地影响其长大后作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很多父母童年时被自己的父母吼叫和指责,他以为很难过,想着等自己长大以后绝不消这种方式去对待自己的孩子。但等他成人后作为父母,面临孩子的行为问题感到担心、无助而自我否定,感到愤怒而无法自我控制时,这种童年时熟悉的吼叫或者指责模式会自动地跳出来发挥作用。假如父母不能对这一模式进行觉察,就会在激烈的负面情绪下陷入到自动化的反应模式中,对孩子利用吼叫和指责模式。
以是无论是动物本能的情绪反应模式,还是灰心情绪模式的代际传承,都使得父母在激烈的负面情绪下轻易自动地用打、骂、吼的方式对待孩子。尤其是当孩子“开始时絮聒还听,后面越说越没用”时,父母会不断地升级情绪强度来促进管教效果,将絮聒发展为充满肝火的吼叫。愤怒情绪与担心感、无助感紧密联结,它不是默念10遍“亲生的”或给自己喊10遍“忍住”就能抑制下去的,这时家长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孩子的行为能力和发展目标,同时认识到情绪控制的难度,才气用理智自动地从自动化的、本能的情绪模式中跳出来,根据孩子的心剃头展特点去有目标、有觉察地创建一套新的亲子教养模式,以资助孩子实现发展目标。
三、停止吼叫,用温柔而刚强的教养资助孩子升级行为能力
温柔而刚强的教养就是要在关系中温柔、在行为中刚强,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在关系中,父母要起首对自己温柔,明白自己的情绪状态、与自己的心田产生联结;然后在眼睛中温柔地看到孩子,明白孩子的情绪、需求和认知行为逆境,实现温柔的教养。同时,父母要在心中以孩子的发展需求为培养目标,刚强地资助孩子找到实用的方法去突破逆境,实现行为能力的升级。
1.关系中的温柔:明白孩子的需求与逆境,实现温柔的教养
一是为肝火设置暂停键,用正念法关爱情绪中的自己。父母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下很难做出有效的教养行为,而用本能的吼叫模式又会对孩子的发展造成危害,因此父母在肝火中要自动对自己喊“停”,给自己的肝火设置一个暂停键,用一个暂停的方法让自己停下来,在停下来的时间里让肝火渐渐平静,用时间给自己以关爱,提升自我的内涵稳固性。在暂停时可以利用正念法,“正念”是指有目标、故意识地关注、觉察当下的齐备,在做事的过程中与当下的环境创建联结、与自我创建联结。好比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而忍不住要吼叫时,可以自动地做一个决定“停下来、离开当前的冲突,给自己10分钟的时间去正念地洗个脸”,走到卫生间,渐渐打开水龙头、渐渐挤出洗面奶揉搓出泡泡、在脸上渐渐充实地按摩,再用水渐渐地把脸冲洗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将关注点从与孩子的冲突中拉回到自己的身上,在渐渐的行动中感受环境、感受自己、关爱自己。父母会感受到肝火渐渐地平息,心田的智慧在渐渐地增长,思维重新变快、变灵活。
二是觉察“前情绪”,即提前识别发火的诱因,在发火前做好准备。父母在教养过程中的肝火看似每次是忽然爆发的,但实际上肝火常常是负面情绪在一个问题行为上多次累积的结果。因此,父母需要在肝火没发生之前,先觉察到自己肝火的“前情绪”,明白自己的担忧和无助,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提前把方法找好。好比孩子前面接连几天在写作业时反复削铅笔浪费时间,父母不能在这次他又削铅笔时去吼叫他,而是要先觉察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担忧和无助,在这次学习之前预见到孩子一会儿学习过程中还会反复削铅笔,以是要先找好方法,可以对孩子讲“我看到你前几天学习时都会削铅笔,你是以为铅笔削得长短粗细合适很紧张吗?那你看看一会儿需要用几支铅笔,我们在学习前把它准备好,如许学习的时间更用心”。通过识别自己发火的诱因并预见性地找到办法,父母的担忧与无助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而不会发展到愤怒发火的程度。
三是提高认知复杂度,看到孩子的当前逆境才气真正共情。认知复杂度是个体对他人和情境进行认知建构的能力,认知复杂度低的父母很难认识到情境的复杂性,而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孩子及其所处的情境建构出“非对即错”的认知,将孩子的问题行为简朴地明白为孩子的“不乐意”“不配合”,因而对孩子产生不满和愤怒情绪;而认知复杂度高的父母可以或许看到情境的复杂性,明白孩子的情绪、需求和认知发展逆境,根据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建构出符合真实情境的真实认知。认知复杂度低的父母在孩子有问题行为时会说“我明白你,但是你还是需要……”,这句“我明白你”其实只是父母提出后面要求的过渡性用词,并不是对孩子真正的明白和共情,而缺乏真正的明白和共情,父母就难以摸清孩子当前的逆境,因而无法找到与当前逆境相匹配的办理方法。只有父母提高了认知复杂度,真正明白孩子当前的需求和逆境,才气找到适合孩子的问题办理方法,才气实现温柔的教养。
2.行为中的刚强:为孩子设定可告竣的目标,刚强地资助孩子告竣目标
一是根据近来发展区原则设定孩子可以或许告竣的目标,让孩子在告竣目标中获得掌控感。父母不能根据自己的盼望去提一个抱负的但孩子达不成的目标,这种努力却达不成的目标只会造成孩子的挫败感和无助感,让孩子只想逃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现有程度,提一个略高于孩子的现有发展程度,但在成人的资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或许告竣的目标,即维果茨基所提出的“近来发展区”的目标,进行有目标性的培养。
二是用发展性思维聚焦暂未获得的能力,资助孩子突破行为逆境告竣目标。当孩子做不到某件事时,父母不要愤怒地指责孩子“为什么做不到”,而是要好奇地看向事件“为什么完成这件事对孩子而言存在困难”?找到孩子在完成这件事中暂时缺少的能力,找到合适的方法刚强地进行练习,这是德韦克提出的“发展性思维”中的理念。发展性思维以为个体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历练不断提升的。孩子做不到就意味着孩子如今暂时缺少某种对应的能力,但只要通过合适的练习获得了这个能力,孩子就能得到发展。好比孩子在整理书包时把卷子乱塞,父母不应该说“别把卷子乱塞弄得一团一团的”,而是要通过观察去发现孩子面前缺少的是“把卷子按次序叠放后,平整地放进书包”的能力,那父母就可以资助孩子买一个单片式的文件夹,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孩子去练习把卷子叠放后放进这个薄薄的文件夹,再一起放入书包。假如孩子通过一个月的练习学会了收卷子,之后再不断地学会收文具、收书本,按照清单整理材料……孩子整理书包的能力就会被体系地建构起来。以是“刚强”的教养不是指孩子出现错误时,父母对峙原则地要求孩子肯定要把事变完成,而是要灵活性地明白孩子的逆境,资助孩子把握暂未获得的能力,然后在一个个能力发展过程中,刚强地资助孩子实现发展目标。
三是忍受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抓住错误中的反馈信息进行能力精进。父母对错误的见办理定了父母在面临孩子错误及不确定性事件时的行为方式。假如父母以为错误是一种失败,就会在孩子犯错而带来太多不确定性时,感到失控和愤怒;而假如父母以为错误有着紧张的信息反馈功能,就会在孩子犯错时自动积极地去分析错误中提供的反馈信息,刚强地资助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而实现能力扩容。如许,在孩子出现行为反复或遇到新问题时,父母就不会由于这份“不确定”而感到烦躁,而是会抱着稳固的、好奇的心态去观察“行为反复”和“新的问题”带来了什么样的“新”信息,为了应对这个新征象需要孩子有哪些新的能力发展,然后刚强地与孩子一起寻找能力发展的方法,进行相关练习。抱着如许的心态,孩子就能在每次错误和每个不确定性事件中获得能力升级,实现能力精进;家长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教育智慧,实现温柔而刚强的教养。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心理机制及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JYB021)的研究成果
(田宏杰 作者单元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
《人民教育》2022年第24期
作者:田宏杰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消息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天下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流传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