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月,中国地质研究所成立,李四光任所长兼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和教授;当年在《中国地质学会杂志》上发表《古生代以后大陆上海水进退的规程》,再用力学的观点阐述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告急原因不是月球对一球所产生的潮汐作用,而是内部的重力作用。本地球内部较重的物质由浅部向深部会集时,地球的转速由慢变快,随着自转加速,地球内部较重的物质又由深部向浅部移动,转速就由快变慢。在同一种促使地壳活动发生的动力作用下,大陆方面的反应同大洋海水是大不相同的。在活动变化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场激烈的冲突,结果使大陆的那一部分变形,或天生地向斜,就是地壳外貌降落,担当深厚沉积的部分,或形成广阔的山脉。李四光在《地质力学方法》一文中说:“可以设想,本地球转速增加到一定极速时,所有大陆块都将作为巨大煞车而主动地出来制动。”
1929年,李四光发表《东亚一些构造型式及对大陆活动问题的意义》。
1930年3月8日,李四光提倡开办地质研究所同人半月会,并任会议主席,在首次会上作了《龙潭泥盆纪灰岩之新发现》演讲。
李四光在一次去北戴河秦皇岛的观光中,看到一些类似冰川鼓丘的地形,但在附近只有一些风化残积物,没有找到确实的冰川堆积。他追念起那位安特生冷漠态度,所说的又一启示,秦皇岛一带如果经过冰流的扫荡,残积物不会保存原来的地方。李四光又增大了寻找冰川遗迹的信心。
1931年夏,李四光带领弟子到江西庐山练习,进入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25公里的山区,在含鄱岭上他望着鄱阳湖畔,眼前的月轮山东西两侧谷地,海拔几百米以上的崇山峻岭之中,显得平缓,淡红色粘土谷底,杂夹着大大小小的石块和砾石,外貌上隐现出模糊的刻痕,这与日夜穿流的溪水的情形是多么不可明白。这时他心灵闪着那颗灵感火花又燃赶来了。在牯岭,西谷的一块巨石,长达丈五、重踰万斤,凌空平躺在另一块巨石上,这用流水、人力从山上崩落下来,都不能表明的现象,又是冰川作用。
李四光第二次、再一次到庐山,汉阳峰北U形谷、五老峰后面的U形谷,七星冲又一条U形谷、平缓的高岗、圆滑的山谷、鼓丘和垄所表现的放射状分布,都表明冰川的活动遗迹,仔细看来那层次,发生冰川最少也应是两次,乃至3次。他根据旷野测得的几个侵蚀数据,估算末了1次冰川活动时期,同欧洲阿尔卑斯山的伏尔姆冰期似乎是可以相比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告急是山谷冰川。
1933年11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十次年会在北京举行。李四光在12日晚发表学术演讲,题为《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详细叙述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会后,丁文江等筹集一笔钱,于1934年春约请英国地质学者燕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巴尔博、德国地质学者德日进、瑞典地质学者诺林到庐山考察,很多人对庐山的奇特地形表示惊讶。诺林私下告诉李四光说:“如果这些现象在我家乡发现,这没问题是冰川造成的。”巴尔博、德日进仍坚持反对观点,以未发现冰期生物群化石,断定无第四纪冰川的存在,认为庐山地区的泥砾堆积,是岩石碎块在潮湿情况下迟钝流动的产物,纯属融冻泥流之类。(胡恩厚:大概此地冰期尚无生物,故无化石也。)
1933年第十六届国际地理学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李四光在会上发表《东亚构架格架》。1934年,李四光为了证实所谓融冻沁砾与冰川呢砾的区别,在《中国地质学会志》上,发表《关于研究长江下游冰川问题的质料》,使“作为反对冰川作用而引证的融冻泥流过程,反而成为较有利于冰川作用的论据。”
1934年,李四光应邀到英国讲学。1936年4月,他到美国观光考察北美地质;5月,从英国讲学返国到南京后,立即到安徽黄山考察。他在海拔720米高处的慈光寺,谷西侧为硃砂峰,东侧为福长岩,谷底有小溪,是个显着的U形谷,谷东壁下部发现了几条并行分列的不同长度的深而宽的冰磨条痕,方向一般都朝着山谷的下方微微倾斜,反映出冰层移动的方向。李四光用英文写成《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附11张照片,发表在1936年9月出版的《中国地质学会志》第十五卷第三期上。
这篇不到3000字的东西,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德国冰川学家费斯曼教授是国际联盟派来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的,读后大为吃惊,两次跑到黄山看冰川遗迹,返来后高兴地说:“看到了,看到了!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并立即给德国的《泥土冰川杂志》写文章。(1959年初,李四光收到费斯曼1月7日来信,时费斯曼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