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走进内涵的门路,
需要发现自我深处的创伤,
才气更妥本地达到真正的成熟;
这包罗来自过去的悲伤、
未实现的渴望、
以及一生累积的哀痛。
前期文章
以觉察的力量,带来身心的全面疗愈(上)
03
心智的疗愈
就像我们经过觉察而疗愈身体和心,也可以用这种方式疗愈心智。如同我们学到感官和感受的本质和韵律,也可以如此相识思想的本质。
在修习中注意自已的动机,就会发现:它们不受控制,我们是在不请自来的记忆、计划、期望、判断和懊悔的一连水流中沉浮。
此时,心智开始体现它的齐备大概性,而这些大概性常常是相互辩论的,包罗贤人的精美特质和独裁者及谋杀者的黑暗力量。心智由此计划和想象。创造无尽的挣扎和想要改变世界的剧情。
这些心智活动的根源是不满足。我们似乎想同时拥有无穷的刺激和完美的平静。
许多时间,思想并未服务我们,而是在潜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驱策我们。固然思想可以很有用、很有创造力,却多半会以喜好与厌恶、高贵与低俗、自我与他人等相对概念支配我们的履历。
它述说我们乐成和失败的故事,安排我们的安全感,风俗性地提醒我们自己是谁、是怎么样的人。
思想的二元对立是我们受苦的根源。每当我们把自己想成独立的个体,就会产生恐惧和依附,就会变得紧缩、防卫、野心勃勃和边界分明。
为了掩护孤立的自我,我们会推开某些东西,为了支持自我,就会紧抓及认同其他事物。
因此,心智的疗愈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把注意力带进思绪的内容,通过聪明的反省,学习把它们引导到更有益的方向。
通过觉察,我们可以认识和淘汰无益的担心和逼迫模式,以澄清我们的狐疑,清除破坏性的观念和意见。我们可以用自觉的思想。更深刻地反省我们重视的价值。
比如问自已:"我有好好爱过吗?",借此可将思绪引导到有益的方向,如慈悲、尊重和宽容之道。许多佛教修行运用重复的句子,以清除老旧、破坏性的重复思考模式,而促成改变。
然而,纵然我们努力地对心智进行再教诲,也不大概完全乐成。岂论我们多么想引导心智,它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为了进一步疗愈心智的辩论,就需要放下对这些辩论的认同。
这是达到疗愈的第二种方法:我们必须学习退出心智的全部故事,由于思绪的辩论和意见永世不会停止。
当我们看见心智的本质就是思考、区分、计划时,就可以让自己离开它铁钳般的分离主义,安住在身体和心之中。
我们以这种方式跨出自我认同,从我们的期待、意见、判断和辩论中走出来。心智认为自我是分离的,但心知道的比力多。
尼萨伽达塔说:"心智创造深渊,而心跨过了它。"
世上许多巨大的悲伤出于心智与心失去联结。我们可以在禅修中重新与心联结,并发现思绪的全部辩论背后,有宽阔、合一、慈悲的内涵感受。
心容许心智的故事、观念、理想和恐惧的存在,但并不相信它们,不需要跟随它们或实现它们。
当我们碰触到全部纷乱思想的底层,就会发现甜蜜而具疗愈力的沉默,这是每个人本来就有的和平,是心的良善,是力量,是与生俱来的完整。
这种根本的良善偶然也被称做自性或佛性。当我们返回自己的自性,当我们看见心智的全部方式,而仍安住于这种平静和良善,就得到了心智的疗愈。
04
通过空性得到疗愈
以觉察力来疗愈的最后一个层面,就是觉察掌管人生的广泛法则,其核心就是对空性的认识。
这很难用笔墨描述。事实上,我虽可在此试着描述,但必须通过你自己的灵修履历,才气直接认识开放和空性。
在佛教的辅导中,"空性"是指看穿或消解眇小、固着的自我概念时,所履历到的一种根本的开放性和一体感。
当我们看见,自己的存在是短暂的,我们的身体、心和心智是由不停变化的生命网络产生的(而网络中没有任何事是分离和独立的),我们就会履历到空性。
最深刻的履历会引导我们深入觉察生命根本的开放和空性,不停变化和无法拥有的本质,觉察到它是一种永无休止的过程。
佛陀描述人生是由一系列不停变化的过程组成的,有身体的过程、感受的过程、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思想和反应的过程,以及意识的过程。
这些过程是动态而连续的,没有任何单一元素能被称为稳定的自我。我们自己就是一个过程,和生命交错成一体。我们像生命之洋的波浪,我们暂时的情势与海洋是一体的。
有些传统称这个海洋为道、神圣、真空妙有、不生不灭。我们的生命从中产生,是神圣的回应,是意识的活动和舞蹈。当我们领会了这个赋予生命的空性过程,就得到了最深刻的疗愈。
当你觉察地更为深入时,就能看见履历的活动。我们注意感受,发现它们只连续几秒钟;我们注意思绪,发现它们是短暂的,来了又去,未受邀请,像云一样;我们觉察身体,发现它的边界是可渗透的。
在这种训练中,我们对孤立的身体和心智的固着感便会开始消融,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轻松安闲。进一步深入时,会履历到与万物和巨大的生命奥秘相连的开阔、欢愉和自由。
有位安宁病房的主治医师,在一位弥留的65岁老人的病房外,伴随老人的子女时,体验到这种联结——
他们刚接到叔叔在车祸中丧生的消息,正在犹豫要不要告诉父亲。老人已濒临死亡,为了不让他惆怅,于是决定不告诉他。
但他们走进房间,他仰面看着他们说:
"你们不是有事要告诉我吗?"
他们正在猜疑他是什么意思时,他接着说:
"你们为什么没有告诉我,我的弟弟已经死了?"
惊奇之余,他们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老人说:
"过去这半个小时,我不停在和他谈话。"
然后他把他们都叫到床边,对每个孩子说了几句遗言,十分钟后就仰头过世了。
你活在错觉和事物的表象中。
有一种你不知道的实相,
当你相识它时,
就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
而当你什么也不是的时间,
你就是齐备。
如此而已。
碰触到这个合一的领域,就会得到疗愈。我们发现自己的恐惧和欲望,提拔和掩护自已的计划,都是创建在彻底错误的孤立感企图之上。
发现空性的疗愈力后,就会相识每件事都交错在一连的活动中,在某种我们称为身体、思绪和感受的情势中生起,然后又消融或变化成新的情势。
有了这种聪明,我们就能在一个又一个半晌中开放自己,并活在变动不居的道中。
我们发现自已可以放下与信任,让呼吸自由进行,让生命的自然律动轻松地带领我们。
存有的各个面向———身体、心、心智,都是通过同样的关切而得到疗愈。
我们的专注力使我们更重视身体,发现身体是上天的恩赐;专注力能带领我们用心感受人类的情感,也可以疗愈心智,重视思想而不陷入此中;还可以使我们向生命的巨大奥秘敞开,发现我们的空性和完整性,以及与万物一体的真理。
(THE END)
Ananda 的世界
招募|人人皆是艺术家
Ananda:不要将自己当做一件产物,而是要成为一件艺术品
时件品牌|Ananda:你就是一件艺术品
Ananda:音乐即药
Ananda:从宇宙劈头文化谈音乐之“基”音
Ananda 诗集|从水深火热的图景中走出来
Ananda诗集|像孩子一样朴拙地分享我的世界
Ananda语录|生命之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