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历史 2024-6-8 10:27 517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聊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济尔哈朗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角色。。。他的名气虽然没有多尔衮,皇太极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多铎,豪格。。。着实他对清廷以及将来历史的影响力是相当不可小觑的,放到整个职业生涯,他的影响力至

聊到明末清初的历史,济尔哈朗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角色。。。

他的名气虽然没有多尔衮,皇太极那么大,甚至还不如多铎,豪格。。。着实他对清廷以及将来历史的影响力是相当不可小觑的,放到整个职业生涯,他的影响力至少是可以和多尔衮分庭抗礼的。。。

济尔哈朗虽然是爱新觉罗家族,但并不是努尔哈赤的儿子,他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是他的哥哥。。。

建州女真起家,原始股东就是两个人,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两兄弟。。。

最早时期,整个部落只分了两个旗,这兄弟两个各管一旗,努尔哈赤最多算是公司董事长,舒尔哈齐则是手握实权的总司理。。。

在厥后的发展过程中,总司理越来越不满董事长的政策和作风,在和谐无果的情况下,总司理决定从公司撤资,自己重新组建一个新公司,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谋划。。。

董事长当然不肯担当,在董事长看来,你这又是撤资,又是做原公司竞争对手,干的那是人事么?必须重办,否则有一学一,队伍就没法带了。。。

董事长是黑道出身,办理题目的办法就是肉体清除。。。

舒尔哈齐有9个儿子,老大和老三是他的得力助手,也被大伯努尔哈赤给咔咔了。。。

老二阿敏原来也差点没命,因为平常和一帮堂兄弟混得关系很好,皇太极这帮兄弟去帮他讨情,算是保住了小命。。。

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子,老爹死时,他才12岁。。。

轻微扯远一点,建州女真这个公司初创时,另有一个天使投资人,就是努尔哈赤大妻子的娘家,这个大妻子也就是努尔哈赤宗子褚英和次子代善的生母。。。褚英和代善先后被努尔哈赤立为太子,大约也是天使投资协议的一部分。。。

厥后这两人的太子地位分别被废,很显着是董事长把公司做大了,要撕毁当初的约定。。。天使投资人对此也没有任何反制步伐,也没有一个法院可以去告状。。。

再说回济尔哈朗,济尔哈朗并没有受到父亲事件的太多影响,反而因为父亲出事之后,他被努尔哈赤所收养,和大伯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代善这些堂兄弟创建了深厚感情,所以在厥后的职业发展门路上顺风顺水。。。

他是早早被封亲王的几个人,和多尔衮,多铎,豪格是同一批,比阿济格等要早不少。。。他是唯逐一个非努尔哈赤嫡子嫡孙的八旗旗主。。。他是顺治初期两个辅政叔王之一。。。也是清开国8个铁帽子王爷之一。。。

在多尔衮大权独揽的时间,济尔哈朗是多尔衮最大的威胁和对手,在多尔衮不测死亡之后,济尔哈朗是推动全面整理多尔衮的最大推手。。。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十月初二日(1599年11月19日)。在他十一岁时,父亲舒尔哈齐因谋叛被努尔哈赤囚禁,济尔哈朗遂被努尔哈赤收养,于后金天命年间受封为和硕贝勒,并“随班议政”。


注:济尔哈朗比多尔衮大13岁,比阿济格大6岁,和努尔哈赤的第十子德格类年龄相近。。。

济尔哈朗和哥哥阿敏都比较有能力,在努尔哈赤手下发展得不错,阿敏是天命时期得四大贝勒之一,和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列;济尔哈朗则是四小贝勒之一,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并列。。。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他首次崭露头角是在天命十年(1625年),当时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出兵攻打与后金缔盟的科尔沁部,科尔沁部首领奥巴向后金告急,努尔哈赤派济尔哈朗等人带领大军援救科尔沁部,当后金兵进抵农安塔一带,林丹汗闻讯逃遁。 翌年四月和十月,济尔哈朗又到场征讨内喀尔喀的巴林部和扎鲁特部,取得胜利。

在此期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被推选为新汗,在汗位更迭期间,济尔哈朗拒绝并劝阻了兄长阿敏拉他一起单干的要求。 皇太极非常器重济尔哈朗,对他及岳讬、德格类三人的“恩养之厚”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儿子。

注:努尔哈赤死得比较突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皇太极继位是几个有议事权的贝勒们推选的,济尔哈朗也是此中之一。。。

当然当时最有话语权的还是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原来是指定的接棒人,因为犯错,被废黜了太子地位,当然也就失去了接班的大概。。。

二贝勒阿敏是不肯久居人下的,不停有自己的想法,遇此良机天然不想错过,他也清晰自己只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是不大概接班的。。。于是他找了亲兄弟济尔哈朗,要拉着他一起单干。。。济尔哈朗比较冷静,认为老爹当年想单干都没干成,如今这种局面怎么大概。。。所以劝住了阿敏,让他不要激动。。。

三贝勒莽古尔泰,在代善失势之后,原来是有时机的,怎奈能力有限,人品也不可,远远跟不上野心,出了一些大昏招,被努尔哈赤所鄙弃。。。最离谱的一件事是他居然亲手杀掉了生母富察氏,当时富察氏因与代善私通的传言,被努尔哈赤赶出宫去,只能住到儿子莽古尔泰家里,莽古尔泰为讨父亲欢心,竟然自己杀掉了母亲。。。以后失去了努尔哈赤和其他满清高层的认可,完全没有了继承的大概。。。

所以能广泛被大家担当和认可的继承人,也就只能是皇太极了。。。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派阿敏、济尔哈朗兄弟及岳讬等率三万大军打击朝鲜及驻扎朝鲜境内的明将毛文龙部,济尔哈朗等人率军渡过鸭绿江、霸占义州,率军直取明军毛文龙占据的铁山,然后挥兵南下,朝鲜国王李倧逃往江华岛,遣使前来议和。阿敏拒绝议和,企图进占朝鲜王京,甚至图谋自主。济尔哈朗与岳讬等人坚决反对阿敏的一意孤行之举,阿敏迫于弟弟及其他各将领的压力,只好与朝鲜议和撤军。之后,济尔哈朗又随皇太极出征明朝,参加宁锦之战。

注:关于朝鲜,皇太极的战略是以打促和,为集中力量对付明朝做准备,阿敏居然不同意议和,这属于是公然和皇太极对着干。。。

深条理的原因是:阿敏始终没有放弃单干的计划,在朝鲜就想如许,厥后在永平四城时又有这种计划。。。皇太极虽然和阿敏的私家关系不错,可是这种行为肯定是忍不了的。。。

天聪二年(1628年)四月,已西迁的察哈尔部固特塔布囊潜回阿喇克绰忒部旧驻地,号召蒙古诸部反抗后金,皇太极命济尔哈朗与豪格率军征讨,杀固特塔布囊,收其部众。

天聪三年(1629年)十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入塞攻明,带领右翼四旗攻打大安口,并袭击明朝援兵,五战皆捷,马兰口、马兰营、大安口三城俱降。然后南下,会合阿巴泰带领的左翼四旗攻克遵化城,再挥军西进,直逼北京,随皇太极在德胜门下击败了满桂等所率的明朝援军。

注:这是皇太极期间,第一次入关劫掠。。。以后开始了关内人民的噩梦。。。

在背面的十几年里,明朝北部的军民,都被祸害得很惨,有的地方还被多次祸害。。。

这次入关,劳绩巨大,除了抢掠了大量的财物和人口,还干掉了最大的对手蓟辽督师袁崇焕,别的还捎带着狠狠打击了一下明朝朝野的信心和意志。。。

关于袁崇焕,到底因为啥被以最暴虐的方式正法,这个是一个谜。。。不过肯定不会是谁人传说中的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十二月,济尔哈朗攻买通州,焚毁大批船只,霸占运河重要船埠张家湾。翌年正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率军东进,攻克永平,斩杀自后金归明的刘兴祚。二月,皇太极率大军出塞,命济尔哈朗与阿巴泰、萨哈廉等领兵驻守永平,他在驻守期间,“察堆栈、阅士卒、置官吏”,致书招降附近各州县,此中滦州、迁安降金。

注:这个刘兴祚,是最早降服佩服努尔哈赤的汉人之一,原本深得努尔哈赤的信托,委以重任,还把侄女嫁给他,也有说是养女。。。后因对努尔哈赤滥杀汉人的政策不满,遂反叛逃回明朝。。。

刘兴祚开始时在毛文龙帐下,后调到他处。他和后金多次对抗,因熟悉底细,并且作战意志坚定,因此给后金制造了巨大的贫苦。。。

刘兴祚的叛逃,对于努尔哈赤和后金高层,打击很大,以至于厥后的清廷史料之中,关于刘兴祚的纪录大部分都被删除。。。

所以能够清除刘兴祚,算是济尔哈朗的一个大功。。。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三月,皇太极让阿敏接替,驻守关内四城,济尔哈朗等在招降了榛子镇后回到后金。 一个多月后,阿敏就在明军攻击下放弃了关内四城,仓皇逃回关外。皇太极震怒,治阿敏之罪并将其幽禁,然后将阿敏的绝大部分财产转给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则率弟弟费扬武及侄艾度礼、顾尔玛洪等宣誓效忠皇太极,发誓决不步乃父、乃兄的后尘。此后,他接替阿敏成为镶蓝旗主。

注:这次入关劫掠结束,大军返回辽东,仍然留阿敏带部分队伍留守霸占的永平四城。。。

效果阿敏不但没能守住城池,还因为组织不力,损失了上千名后金士兵。。。

最重要的是,在仓皇撤退期间,阿敏竟然下令将永平四城屠城。。。

阿敏的疯狂做法,让皇太极笼络汉人,招降纳叛,以永平为千金马骨的想法完全落空。。。不但没能笼络住汉人,还激起了汉人的剧烈反抗,几年后的大凌河和锦州,守军宁可吃人肉,也不降服佩服,就是阿敏屠城的后遗症。。。

皇太极公布了阿敏的16大罪状,将他羁系,镶蓝旗旗主一职也由济尔哈朗接任。。。

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后金设立六部,济尔哈朗主管刑部事件,不久随皇太极出征大凌河城,负责策应并攻陷周边台堡,终极获得胜利。

注:皇太极算是一个开拓者,他积极汉化,将后金从一个地方部落进化成一个真正的王朝,官制等制度都是效仿明朝。。。

设立六部,核心目的还是将权利从旗主这些满清贵族手里,逐渐收回到皇帝手中。。。

六部的负责人虽然都是王族,比如豪格负责户部,多尔衮负责吏部,多铎负责礼部,济尔哈朗负责刑部。。。不过把握实际权利的是各部的掌政,这些人都是皇太极精挑细选的亲信。。。

天聪六年(1632年)五月,济尔哈朗侍从皇太极远征蒙古察哈尔部,带领右翼四旗攻占了归化城,收其部民千余人。

天聪七年(1633年)五月,明将孔有德、耿仲明自登州航海来降,济尔哈朗等迎护其众。六月,皇太极询问诸王该先打明朝、朝鲜、察哈尔三者中哪一个,济尔哈朗认为朝鲜不必征,而明朝是后金敌国,应先夺取明京畿数城驻扎,等待时机,并屯兵于山海关以东、锦州以西,骚扰明军耕种,使其不得休息,又分兵一半于山海关前立营,半绕入关后,内外夹攻,云云则明朝必败。

注:这次皇太极的问策,一是在征求各位高层的意见,二也是通过这个过程统一认识。。。

满清高层绝大多数都主张以明朝为重要目的,差别在于攻明的具体做法。。。

最后接纳的是多尔衮的计谋,就是厥后不停用的,不断入关劫掠,给明朝放血,让虚弱的巨人一步步濒临死亡。。。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济尔哈朗受封和硕郑亲王。其后清军西掠塞内,东攻朝鲜,济尔哈朗或留守沈阳,或率军攻宁远、锦州以策应。在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打击松山、锦州的军事行动中,济尔哈朗九战九捷,俘虏二千余人。

注:济尔哈朗是皇太极称帝之后的第一批亲王,和代善,多尔衮,多铎,豪格并列,已经进入当时满清贵族的最高层。。。

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皇太极命济尔哈朗领兵修整义州城,驻兵屯田,以恒久围困锦州。 其后,济尔哈朗每三个月就与多尔衮等部轮换,轮番围困锦州,并在锦州外围与明朝援军征战。期间多次击败明军,皇太极分赐有功将士,并加赐济尔哈朗一匹御厩良马。

注:绕城挖几十里的深壕,围困锦州,打长期战。。。皇太极打的是呆仗,但是很有效,让锦州城的祖大寿和北都城的崇祯都什么头疼。。。

九月,济尔哈朗第二次同武英郡王阿济格等围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屡次出兵突围,济尔哈朗设伏城南,追斩明军六十余人,他又遣辅国将军务达海俘明运粮兵于杏山、塔山间。

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第三次轮到济尔哈朗部围困锦州。济尔哈朗于锦州城四面各立八营,挖深壕,沿壕筑垛口,各营间以深沟相连,一如围大凌河城之法,并通过策反明军中的蒙古人而攻陷锦州外城,又在四月设伏击退了自杏山而来的明朝援军。

五月,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六万援军至松山,济尔哈朗迎战于松山西北,击斩二千人,但清军所受损失也不小,两红旗、镶蓝旗三旗驻营之地为明军所夺。六月,皇太极又命多尔衮、豪格代济尔哈朗等围锦州。

八月十四日,皇太极亲征松山,与洪承畴所率十三万大军睁开决斗,仍以济尔哈朗留守盛京。大破明军后,皇太极于九月初安排济尔哈朗第四次接替多尔衮围困锦州。 十一月,多尔衮再次被派往锦州,同济尔哈朗一起围城。

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锦州守将祖大寿无计可施,终于献城降清。四月,济尔哈朗先后克塔山、降杏山,在拆毁松山、杏山、塔山三城后凯旋,至此取得松锦之战的胜利。

注:松锦大战是明清最后一次战略级别的大仗,可以阐明朝费尽最后一丝力气,好不容易才收罗到的一些精锐,丢了个一干二净。。。

以后以后,明朝对于清军已经没有还手之力。。。

还给皇太极提供了一个高程度的带路党,洪承畴。。。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死亡,由于没有创建继承人,引发诸王争位,尤其是豪格与多尔衮相持不下。最后各方都退了一步,确定了立皇九子福临为帝的方案。期间,济尔哈朗曾提出以皇太极宗子豪格为帝,第九子福临为太子的建议。

注:皇太极和他老爹一样,都是还没有指定好接棒人,就突然去世。。。

努尔哈赤好歹活到了68岁,在当时也算是高寿了。。。

皇太极才五十多,正值壮年,在死的当天,还招待来拜见的蒙古人,一起喝了不少酒。。。

所以对于皇太极的死,他本人和其他满清高层,都是缺乏心理准备的。。。虽然皇太极的身材已经出现了一些状况,比如常常流鼻血等等,但没人推测会这么严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猝死大概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努尔哈赤死的直接诱因大概是长时间泡温泉,皇太极大概是因为饮酒。。。

虽然这两次都没有指定的继承人,不过最后的接班业舯坫是顺遂,没搞出什么大乱子,如果是在中原王朝,这种情况多半会爆发剧烈辩论,死一些人都是通例操纵了。。。说不定还会引发内战。。。着实,也和中原王朝还是草原王朝无关。。。纵然在辽金如许的王朝,皇位更替时,也常常是腥风血雨,没几次是顺遂交班的。。。

所以说,满清真是运气够好,这几个大槛,都安然跨过。。。但凡出一点题目,都不会有背面200多年的清朝。。。

福临即位,是为顺治帝,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共同辅政,多尔衮负责国政,济尔哈朗负责军事。 九月,济尔哈朗与阿济格领兵攻陷宁远和山海关之间的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斩杀明总兵李辅明、袁尚仁等 ,十月打击宁远时,被吴三桂击退。 十二月,他与多尔衮调集诸王群臣,认为国家大事不应由诸王群臣议论后再决定,而应直接由济尔哈朗、多尔衮二人裁决才能进步服从、确保稳固,二人由此不管其他,专任摄政,分别称“摄政和硕郑亲王”和“摄政和硕睿亲王”。

注:这算是济尔哈朗职业生涯的一个顶峰时期,是两位辅政王之一。。。

这也是多方势力的一种均衡,济尔哈朗也算是代表豪格利益的一方。。。

选豪格的话,多尔衮一方不乐意,选其他人,豪格一方又认为不公平。。。

多尔衮外貌上与济尔哈朗势均力敌,着实不停在排挤济尔哈朗,意图独揽大权,济尔哈朗被迫接纳退让态度,于顺治元年(1644年)正月济尔哈朗调集内三院八衙门堂官,要求他们“嗣后凡各衙门办理事件,或有应白于我二王者,或有记档者,皆先启知睿亲王”,即是认可自己的权利在多尔衮之下。

五月,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济尔哈朗留守盛京。九月,济尔哈朗随顺治帝进北京。十月,顺治帝在北京登基,济尔哈朗被加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获赐金千两、银万两、缎千匹。 不过,这一加封实际上创建了多尔衮为摄政王、济尔哈朗为辅政王的上下地位,连每年俸禄都只有多尔衮的一半,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三万两,济尔哈朗作为辅政王一万五千两。

注:多尔衮搞政争是一把好手,要说到弯弯绕,满清高层里能和多尔衮掰掰手腕的只有皇太极和代善。。。

皇太极当年摒挡多尔衮,是手拿把攥,不说可以恣意拿捏,反正多尔衮那点小九九皇太极一眼就能看透。。。

代善也是老狐狸,只不过年龄大了,不想掺和这些烂事,索性躲起来。。。

济尔哈朗按说也算是厉害的,另有谁人岳托,然而和多尔衮还是差点段位。。。

剩下的像豪格,阿济格这些,差得就太远了。。。

明末人物志——济尔哈朗

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多尔衮借口郑亲王府台基超过了规定的尺寸,罚济尔哈朗银二千两。此后济尔哈朗被罢免辅政权,不再称辅政王。七月,多尔衮安排其同母弟多铎为辅政王,全称辅政叔德豫亲王,这意味着济尔哈朗的辅政权被多铎代替。

注:多尔衮这种所谓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政治对手是没有任何温情可言的,步步紧逼。。。

济尔哈朗对于多尔衮的冲天怨气,就是如许累积起来的。。。

虽然多铎替换了济尔哈朗的地位,多尔衮对于亲弟弟多铎也黑白常防范的。。。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贝子屯齐、尚善、屯齐喀等告发济尔哈朗,说太宗初丧时,济尔哈朗不举报两黄旗大臣谋立肃亲王豪格,以及扈从入关期间私自令两蓝旗越序立营前行,议罪当死,遂兴大狱。勋臣额亦都、费英东、扬古利诸子侄皆受到牵连。

多尔衮从轻发落,降济尔哈朗为多罗郡王,罚银五千两,肃亲王豪格则被幽禁。 闰四月,复济尔哈朗郑亲王爵。九月,济尔哈朗被封为定弘上将军,率师南下湖广。十月,道经山东,镇压了山东的抗清义军,俘获了义军首领李化鲸、李名让等,后又将降将刘泽清以反叛罪名诛杀。

注:这些举报,就属于赤裸裸的秋后算账了。。。多尔衮地位已稳,开始整理豪格,将其幽禁。。。对于济尔哈朗,还不能过于重处,于是也是皇太极的老招数,先扣几个大罪名,再冒充宽容地放一马。。。

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济尔哈朗进入湖广,打击南明永历政权和大顺军余部。当时南明永历政权和大顺军余部已结成疏松的抗清联盟,何腾蛟、马进忠等占据湘潭,李过等占据辰州,堵胤锡等占据永兴,王进才等占据宝庆。济尔哈朗命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固山额真阿济格尼堪统领八旗精锐为前锋,自率大军继后,攻破湘潭,杀何腾蛟。然后清军由永兴直趋辰州,李过败走,逃往广西。接着,济尔哈朗派尚书阿哈尼堪攻克宝庆,又派兵连破南山坡、大水、洪江诸路戎马。七月,分兵攻靖州、衡州,斩杀陶仰用,击破胡一青,向南进至广西全州,向西进至贵州黎平府及乌撒土司,先后攻克了六十余城。 八月,清廷令其班师。

注:李自成死后,闯营残部由李过带领,在堵胤锡的撮合下,和南明合作,改称为忠贞营。。。

怎样南明虽然已经是偏居一隅,还是要继续党争内斗。。。你堵胤锡支持的,我何腾蛟就要反对。。。那还能有个好?

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济尔哈朗凯旋,获赐金二百两、银二万两。 十一月,多尔衮率包括济尔哈朗在内的诸王出猎于古北口外,十二月即病死,其胞弟阿济格欲承袭摄政,暗中派人到北京召其子劳亲等,令其多率戎马前来,企图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依附自己。两白旗大臣为防止被阿济格强行吞并,遂向济尔哈朗等告发阿济格欲谋乱夺政。

济尔哈朗与巽亲王满达海商量防备之策,多尔衮柩车还京时,行至石门,济尔哈朗等以阿济格身带佩刀,运动叵测,派兵监督阿济格入京,防止了政变的发生。

其后,顺治帝亲政,济尔哈朗拉拢理政三王(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告发多尔衮的篡位诡计,导致多尔衮死后遭到整理,其同母兄阿济格及其他党羽均被肃清。

注:多尔衮死时才39岁,官方纪录是狩猎时坠马,摔伤膝盖,不治身亡。。。

这种戎马半生的马上将军,打个猎居然坠马,然后还伤重不治,不由得不让人起疑。。。

听说临死前多尔衮把哥哥阿济格找来,两人密谈了很久。。。

所谓阿济格的谋反大约就和此有关。。。多尔衮当权时,优先选亲弟弟多铎当助手,多铎死了,哥哥阿济格自我先容,也要当叔父摄政王,被多尔衮一通猛批。。。一是因为多尔衮和阿济格的感情没那么好,当然更重要还是因为阿济格是不得当谁人位置的。。。

如今多尔衮自己都要挂了,这个基业想来想去还是得交给阿济格,虽然他不怎么合适,可已经是能找到的最合适的一个。。。

阿济格多半是按照和多尔衮探讨的,想要接手多尔衮的地皮,谋反是不大概的。。。不过对于顺治和济尔哈朗来说,这和谋反也没啥区别。。。

你阿济格敢动这个心思,那当然要摒挡你。。。

你多尔衮恶贯满盈,必须要全面整理你。。。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济尔哈朗被顺治帝加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此后他成为对顺治帝最有影响力的大臣,如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帝两次掉臂反对要出关谒陵,都是被济尔哈朗乐成劝阻的。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济尔哈朗上疏劝谏顺治帝为政务必守信,并建议设置起居注官于左右。五月,济尔哈朗病重。初七日,顺治帝前去王府探视,问他有什么要嘱咐的,济尔哈朗说:“臣受三朝厚恩,未能仰答,不胜感痛!惟愿以取云贵、灭桂王为念。且满洲兵甚少,而能破流贼、取京都,应加抚恤。”顺治帝垂涕道:“天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说罢痛哭。第二天(即五月初八日,1655年6月11日),济尔哈朗去世,享年五十七岁,顺治帝辍朝七日,赐祭葬银万两,为他立碑纪功。

注:可以看出济尔哈朗这个人还是知道进退的,至少顺治对他的分寸感非常认可。。。所以,可以说济尔哈朗才是谁人笑到最后的人。。。

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康熙帝赠谥号为献。

乾隆十九年(1754年),入祀盛京贤王祠。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命济尔哈朗等配享太庙。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