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历史 2024-6-8 07:41 799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公元1630年,大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被绑于西市,刑官在袁崇焕身上割了3543刀,直到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啼声不绝,半日而止。袁崇焕被凌迟那天,通往法场的路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嘴里不停唾骂着“汉奸”、“卖国贼”。

公元1630年,大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被绑于西市,刑官在袁崇焕身上割了3543刀,直到皮骨已尽,而心肺之间啼声不绝,半日而止。

袁崇焕被凌迟那天,通往法场的路边聚集了近万名百姓,嘴里不停唾骂着“汉奸”“卖国贼”。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遭到了百姓哄抢,终极被人生生吃下。

一代名迁就此陨落!

遥想当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领导八旗铁骑进犯大明,辽东明军九战九败,十四名总兵阵亡,四位经略、巡抚被杀,大明官员无人敢去辽东。

只有袁崇焕带着关宁军困守宁远城,在山海关外创建起了一条绵延百里的关宁锦防线,将八旗十万铁骑挡在关外。

如今,曾经威名赫赫的袁崇焕此刻却被绑于菜市口,被皇帝痛恨,被百姓唾弃。是什么将这个抗清将士推入云云万劫不复之地呢?

这一切,还要从袁崇焕挥师辽东说起。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01

出关平辽

袁崇焕,是中国汗青上台甫鼎鼎的抗清将士,被誉为“大明最后的长城”。

然而,在成为将军之前,袁崇焕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书生,36岁的时间才考中进士,在分配职务时,还由于名次太低被遗漏了,只能去福建当个七品知县

当知县时,袁崇焕干得最漂亮的事就是上房梁给百姓救火。通常里,他最喜欢的便是同退伍的老兵谈论边境战况,从那时起,袁崇焕的心田便许下了平辽的愿望。

公元1622年,袁崇焕被破格提任为兵部职方主事,一人一骑便出关巡视去了。他跨在马背上,疾驰在辽东宽阔的土地上,耳边呜咽的风声仿佛是士兵的厮杀声和难民的哀嚎声。

辽东大地面目疮痍,被鲜血染红,他的眼中满是悲悯,这是一场生灵涂炭的人间惨剧。袁崇焕再也不由得,悲呼道:“悲哉我大明,定要让努尔哈赤血债血偿!”

回朝后,他上疏陈说了关形状势,他说:“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文武百官皆避之不及。

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许是袁崇焕的豪言壮志燃起了天启皇帝的熊熊肝火,袁崇焕很快便被派上了辽东战场。

公元1622年,京师一队人马来到辽东,来人正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时任大学士的孙承宗,他此行的目标是为了巡察辽东边事,更是想要见一见袁崇焕。

谁知,孙承宗一见到袁崇焕便向其问罪。原来,袁崇焕到山海关后不久,就与上司辽东经略王在晋在防线设置的问题上发作了猛烈的辩论。

王在晋部署的辽东防线大部分都会合在山海关附近,仇人一旦进犯,便直扑山海关而来,若山海关失守,敌军便可势如破竹,逼近北京。

因此,袁崇焕发起将防线向关外推移,不直接将山海关暴露在仇人的视线中,成为掩护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可王在晋是文官身世,对军事一无所知,胆子又小,虽然采取了袁崇焕的发起,但是主张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构筑一座新城防御,可袁崇焕以为只守八里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到屏蔽作用。

两人据以力图,谁也不肯妥协,无奈之下,袁崇焕只能越过上司,将奏章直接上报到了朝廷。

面对孙承宗的问罪,袁崇焕直接给出了答案:“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宁远,关外要害也!”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外两百里,易守难攻,黑白常重要的战略重镇。八旗铁骑想要通过山海关进犯中原,宁远城是必经之地。

袁崇焕的发起让孙承宗眼前一亮,他随即向天启皇帝上疏,力荐袁崇焕,并自请督师辽东。

宁远可战可守,臣奏请陛下,愿用崇焕指殚力瘁心以急公,不肯用腰缠十万之逋臣,闭门颂经之孱胆。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当袁崇焕带着部队来到宁远城时,映入眼帘的是茅草丛生,墙砖破烂,一片断壁残垣的情形,袁崇焕不禁有些失望。

此后,袁崇焕开始着手定制筑城计划,在他经心地部署下,宁远城成为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但是,坚城有了,随之而来的是兵力的问题。

孙承宗从京城来时,听说此地有雄兵七万,可真查起来却足足少了一万之多。不但云云,留下来的这六万士兵大多都是老油条,领饷时冲锋,打仗时后退,用时真就成了祸患。

但是,眼前环境云云告急,又去那里召集兵马呢?就在孙承宗焦虑万分的时间,袁崇焕再次给出了发起,辽东难民

这些难民被贼兵追赶,家园被毁,妻儿被杀,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让他们去和辽兵厮杀,是最好的选择,这正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孙承宗闻言,立即着手,从难民中挑选了数千人编入部队,多年后,这支部队以赫赫军功打出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关宁铁骑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天启四年,宁远已被袁崇焕打造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他与上将马世龙、王世钦等领导12000名骑兵东巡广宁,此举大有主动挑事的意味。

在孙承宗的努力支持下,袁崇焕不停将火线向北推移,辽河以西的失地险些全部收回。他领导着一众守辽将士修复城池堡垒,训练士兵,建成了绵延400余里的关宁锦防线

这条防线深入后金地区,令后金如鲠在喉,想攻攻不下,想绕开却又担心后路被明军断了。因此,在之后长达四年的时间里,大明和后金相安无事,接连溃败的明军也得以休养生息。

但是,正当辽东战事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间,袁崇焕信任与依赖的孙承宗却辞官了。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终于制霸朝堂,将东林党人赶尽扑灭,而作为东林党人的孙承宗,身为天启帝的老师,职位超然,天然成了魏忠贤的眼中钉肉中刺。

为了将孙承宗赶出朝堂,魏忠贤挑拨本身的知己言官日夜不停地告黑状,孙承宗只能无奈辞官回乡。而接替孙承宗的人也很快就到位了,只不外这个人是被魏忠贤逼来的。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一介阉人很难将手伸到兵部去,为了能不让东林党人插手辽东战事,他在兵部里一阵扒拉,只有已经退休的兵部侍郎高第不是东林党。

同年十月,天启帝将高第召入文华殿,赐其蟒衣玉带,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经略蓟辽。高第是无论怎样也想不到,已经退休的他会被派来趟这趟浑水。

孙承宗走了,高第来了,可显然这位高经略对辽东战事有本身的看法,对于袁崇焕固守宁远这种稳扎稳打的方略嗤之以鼻。

上任的第二日,高第便火速下达了一条命令:辽东军民全部撤入山海关内,不给贼人留一粒米,一颗粮。此令一出,三军随即拔营撤入关内。

袁崇焕的心田无比悲愤,他苦心构筑的宁远城没有被贼斌摧毁,却被本身人弃之不消。外有强敌环伺,可朝廷内却是尔虞我诈,互不团结,这样下去,大明岂非要亡于本身之手。

袁崇焕不甘心,他与高第据以力图,他绝不后退,他要死守宁远,哪怕死也要死在宁远城。他说:

“宁前道,当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袁崇焕坚信,他定能实现守住辽东的壮志,他也不是图一时之勇,凭着他这四年来对辽东与宁远的谋划,他确信本身可以或许打赢这场仗。

为了迎战努尔哈赤,袁崇焕开始了层层部署,打出了手中的一张张王牌。

第一张牌,据守坚城。

首先,他命令手下士兵服从宁远城,他绝不会与努尔哈赤打野战,后金贼兵若是攻来,便只能将这宁远城的铜墙铁壁啃下来。

第二张牌,红衣大炮。

他将城外高山上的红衣大炮破天荒地全部搬到了宁远城的城墙上,他要以炮护城,以炮守城,炮在城在,炮亡城亡。

第三张牌,坚壁清野,清除内奸。

他命令祖大寿构造了除奸队,逐日挨家挨户的搜查,只要发现陌生面貌,全部抓起来,就地处斩,宁愿错杀,也不放过。

而最后一张牌,则是袁崇焕的决心,他誓要与宁远共存亡,不退后金,绝不还朝。

此时的宁远城孤悬在关外,没有任何支援,袁崇焕想,若是这战失败了,那他便用本身的亡魂献祭在这辽东的土地上,让山海关内的军民看看,大明将士只可战死。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努尔哈赤也看清了袁崇焕孤立无援的处境,要拔除这根眼中钉肉中刺,此时是最好的实际。

努尔哈赤也是一位了不得的人物,他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兵,一举统一了女真部落,创立了八旗制度,在大明的眼皮子地下霸道疯长。

史料记载:

女真满万,势不可制。

在辽东,努尔哈赤依附着势不可挡的八旗铁骑,打下了本身的地盘。在萨尔浒一战,他用四万多人击溃了明朝最为精锐的十二万部队。

可努尔哈赤不知道,他即将面对的袁崇焕亦是战场上的雄狮,让他在宁远城一战孤军败走。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带着他的二十万八旗铁骑披坚执锐,浩浩大荡而来,攻打仅有一万人驻守的宁远城,宁远大战发作。

袁崇焕站在城墙上,看着汹涌而来的八旗铁骑,振臂呼道:“勇者生,弱者死!开炮杀敌!”

随着一声令下,宁远城头的红衣大炮一一点燃,冲天的火光伴随着一声声巨响砸向了后金士兵,炸声轰隆,将八旗铁骑炸得粉碎,无数后金士兵命丧宁远城下。

至处各处开花,尽皆糜烂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努尔哈赤未曾想到,曾经创造无数光辉的八旗铁骑居然会饮恨宁远城,这是他从未有过的失败。

到处都是销烟和厮杀声,透过霭霭的血雾,他看到一个人站在宁远的城头上,手中不停挥舞着宝剑,发出一声声命令,他虽然听不懂,可也知道眼前的人不容小觑。

眼见八旗铁骑伤亡惨重,即便士兵们前赴后继,奋勇搏杀,可宁远城如定海神针般没有丝毫动摇,眼前谁人挥舞着宝剑的身影不停浮现,他要碎牙齿,只能下令退军

宁远大降服利了!这是九年来的第一场胜利,百姓和朝廷都看到了盼望。

努尔哈赤兵败后,身受重伤,没有攻下宁远城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此后,努尔哈赤的伤势不停未能病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最后死于返回沈阳的途中。

努尔哈赤是战场上的一头雄狮,宁远战败是他征战生活绝无仅有的一次,他也许到死也没看清袁崇焕,为何他一来,八旗铁骑就败了。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皇太极继续了汗位,改国号为清,他要承继父亲的遗志。但是,此时的满清面对偏重重困难,政权不稳,经济凋敝,辽东又发生了大饥荒,没有军需补给。

他虽故意要大展雄图,却也不免被这些问题掣肘,只能转攻为守,盼望能与明廷议和来夺取时间,扭转倒霉的局面。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而袁崇焕这边,在履历了宁远大战后,关宁锦防线的防御工事被摧毁殆尽,想要恢复成战前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

虽然袁崇焕与皇太极是对手,可在议和这个问题上他们不谋而合。

明廷对议和向来都是敏感的,袁崇焕的提议很快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否决,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飞到了天启帝的书案上,可袁崇焕仍旧力排众议,对峙议和。

但是,在议和过程中,双方的条件怎么也谈不拢,既然谈不拢,那就只有打了。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领导八旗铁骑突袭锦州,袁崇焕再次领导大明辽东兵士与其睁开大战,这次,仍旧以后金惨败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胜利后,袁崇焕向朝廷报捷: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于奴战,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一战挫之。

天启皇帝看后非常高兴,复兴袁崇焕道

十年之积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两次战役的胜利,让大明士兵与朝堂一扫阴霾,士气大振,而最大功臣非袁崇焕莫属。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然而,到了论功行赏的时间,袁崇焕却只升一级,赏银三十两。功劳最大的人成了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阉党大臣,甚至另有魏忠贤的从孙,时年四岁,封侯爵。

而袁崇焕,由于主张议和,得罪了一众朝臣,还被言官弹劾,在宁锦大战中,表现得暮气沉沉,全无王朝的威严。

袁崇焕失望了,他对这个被暗中笼罩的朝堂失望了。在刚刚取得两场胜利的时间,他走了,他回到了家乡广东。

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

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

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

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

从来都是好汉惜好汉,可惜,热情依然,却只怕无用武之地。都说时势造好汉,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好汉,但是袁崇焕身处的时代,却是一个好汉没落的时代。

也许脱离,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吧,可袁崇焕不甘心,他始终放不下平辽的梦想。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02

斩毛文龙

天启七年八月,天启帝驾崩,终年二十三岁,信王朱由检继位,年号崇祯。

刚刚上位的崇祯皇帝便以雷霆本领处置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团体,逼得魏忠贤自尽于凤阳,大明朝纲为之一振,东林党重掌职权,袁崇焕也因此复出。

年仅17岁的少年皇帝有一个梦想,他要做大明的中兴之主。他怀揣着这个梦想,在紫禁城的平台上第一次召见了袁崇焕,史称“平台召对”

崇祯皇帝见到袁崇焕后,先是大加赞赏,然后问道:“女真部落扰乱我大明边境已有数十年,以至于国土陷落,民不聊生。爱卿万里赴召,忠勇可嘉,全部平辽方略,可据实奏来。”

袁崇焕拱手回道:“臣全部方略已写在奏疏中,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崇祯皇帝看过袁崇焕的奏疏后,非常欣慰,更是对袁崇焕寄予厚望,立即就将他任命为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之后,崇祯皇帝又问:“那依爱卿之见,何时可以或许收复辽东?”

袁崇焕不假思考回答道:“陛下,给臣五年时间,臣定能收复辽东,此乃我毕生心愿。”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五年复辽,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振奋的诺言,这次君臣之间的对策,虽不能说是风云际会,可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确实是委以重任,给予了极大的权利。

但是,袁崇焕面对眼前这个17岁的少年皇帝,并不是真的有五年复辽的计划,他只是看皇帝忧心辽事,出言安慰了一番。

事后,崇祯皇帝调派给事中许誉卿扣问五年复辽的计划,袁崇焕却哈哈大笑说道:“我不外是看皇帝陛下焦虑,给他一些安慰罢了。”

据《明史》记载:

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

袁崇焕的态度让人大失所望,但是许誉卿却明白,这个少年皇帝不是可以随便忽悠的,他提示袁崇焕道:“皇帝陛下不是可以随便愚弄的孩子,届时,你五年未能平辽,又当怎样?”

许誉卿的话让袁崇焕瞬间清醒了,他自知本身失言,但是说出口的话怎样还能收回,更何况照旧对皇帝陛下。

于是,袁崇焕开始认真制定起五年平辽的计划。此时,又恰逢崇祯皇帝再次召袁崇焕商议对策,这对袁崇焕来说,正是提条件的好机会。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见到崇祯皇帝后,袁崇焕奏道:“陛下,打仗离不开钱粮,更离不开兵力武器,这些都需个各部支持。”

崇祯皇帝立即晓谕各部,让其努力支持袁崇焕。

之后,袁崇焕又说:“以臣的力量,平辽是有余的。可臣在外领兵打仗,虽不怕流血断送,但是却畏惧言官的嘴,所谓三人成虎,臣与陛下隔得远,到时间有嘴也说不清,不免也会扰乱臣的方略。”

为了取消袁崇焕的顾虑,崇祯随即说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袁崇焕,朕信任你,你无需顾虑。”

随后,崇祯皇帝又赐下尚方宝剑,以示重用。

袁崇焕也深感崇祯皇帝复辽的决心,立下誓言道:“若到期无果,臣愿主动请死。”

这次召见,崇祯皇帝可谓是给足了袁崇焕权利,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蓟辽之内已无人可与之抗衡。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为实现“五年复辽”的目标,袁崇焕开始了他的全面部署。

  • 火线,整顿关宁锦防线,凭坚城用大炮先守后攻。
  • 中间,控制东江毛文龙。
  • 后方,增强蓟镇的防守,此地乃京师的前大门,辽东火线的后方,断不可有任何差池。
  • 左翼,赏赐蒙古金银,卖给他们粮食,拉拢他们牵制贼兵。
  • 右翼,联结朝鲜结成同盟,共同抗贼。

袁崇焕的部署可以说黑白常全面,可操作性非常强,假如这些计划可以或许一一实施,那五年平辽指日可待。

但是,就在袁崇焕以为这个计划可以或许顺遂执行下去的时间,他在毛文龙这里碰了钉子。

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是大明在关外唯一的总镇级总兵,职位非常高,众人皆称他为“毛帅”。

虽然级别高,可毛文龙管辖的地方却很小,仅仅是鸭绿江口的一个皮岛。皮岛孤悬外洋,是毛文龙本身抢来的,他在岛上召集流民,建屋垦田,开展贸易。

与此同时,他还拿着朝廷调拨的粮饷,成了正式体例,成为大明在后金后方的一支军事力量。他多次出击后金,使得后金不敢容易带兵出征,总担心本身的老巢被毛文龙端了。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而对于毛文龙这位东江总兵,朝廷内部却是看法不一。有人以为,他可以牵制后金;也有人以为,他飞扬跋扈,对朝廷不尊;另有人以为,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时任大学士的钱锡龙曾扣问袁崇焕:“五年复辽,从何处着手?”

袁崇焕答道:“当自东江始,文龙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

着实,之前的历任的辽东军事主座如熊廷弼、王在晋、也好,孙承宗、高第也罢,都不太管毛文龙这个地方。

但是,对于袁崇焕来说,想要实现五年复辽,必须拿下皮岛这个要塞。于是,袁崇焕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动作。他向朝廷上疏:

  • 第一、派出文臣监理皮岛粮饷。
  • 第二、改变朝鲜改变朝鲜贡道,经宁远到京师,堵截其来自朝鲜的财路。
  • 第三、登州莱州实验海禁,通往东江的海上私船不许一帆出海。
  • 第四、凡是运往东江的钱粮器用,改由蓟辽督师衙门挂号,转运至东江。
  • 第五、更定东江营制,变只忠于毛文龙个人的“毛家军”为忠于朝廷的部队,使东江成为复辽的一块基地。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袁崇焕此举无异于堵截了毛文龙的经济命脉,切让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掣肘。毛文龙固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随即上疏表示反对。

他不但拒绝担当袁崇焕的指挥,还以岛兵即将叛变为由,想要在登州登岸,索要饷银。毛文龙差人到宁远索要饷银,袁崇焕却故意当庭高声说道:“既缺粮饷,何不前来?”

然后,将从天津运来的粮饷拨给了毛文龙十船,还为毛文龙的下属杀猪宰羊,酒席犒劳,袁崇焕是想用激将法,将毛文龙激来宁远见面。

崇祯二年五月毛文龙与袁崇焕相约在旅顺口外40里的双岛见面。毛文龙想用财帛勾引袁崇焕,却被袁崇焕拒绝了,随后两人一起共进茶饭。

席间,袁崇焕暗示毛文龙脱离皮岛,早日回杭州享福,可毛文龙也不甘示弱,讽刺袁崇焕的关宁铁骑是一堆废物,若是交给他东江来打,早已驱逐贼兵。

毛文龙的话让袁崇焕心生不满,可碍于毛文龙年纪比他大,又名声在外,只得忍下这口气。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到了六月初三,毛文龙邀请袁崇焕前往皮岛赴宴。席间,袁崇焕再次暗示毛文龙将皮岛的兵权交出,但是毛文龙仍旧不为所动,可谓是软硬不吃。

六月初四,袁崇焕再次提议,将旅顺一分为二,东边归毛文龙控制,西边归袁崇焕控制,可此时的毛文龙依然不肯服从,这不禁让袁崇焕肝火中沙,一时间杀心四起。

六月初五,皮岛之上,一场鸿门宴拉开帷幕。

袁崇传令三军,登岸摆围,让两军来一次射箭比赛。这场比赛,毛文龙带着随行的百余名官员到场,而部队则被隔在了营外。

观看比赛时,两人推背还债,并无异常。随即,袁崇焕让毛文龙带他认识一下东江诸位官员,言语间都是慰劳体谅的话,更是言明以后东江不会再受粮饷控制。

袁崇焕的一番慰问说的东江诸位官员感激涕零,可面对毛文龙时,袁崇焕却话锋一转,杀机毕现。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袁崇焕怒吼道:“毛文龙,本将披沥肝胆,与你谈了三日,盼望你能悬崖勒马,可你却狼子野心,全部半句真话,你云云目中无人,全然不顾大明社稷,国法岂能容你,来人,将毛文龙拿下!”

此时的毛文龙预感到大事不妙,可他断定袁崇焕未必敢杀他,于是高声诘问道:“我乃东江总兵,你岂敢杀我。”

可袁崇焕也不怂,亮出尚方宝剑道:“尚方宝剑在此,我作为将首,岂有不敢!”

毛文龙此时才知大势已去,连忙跪地讨饶,可袁崇焕不但没有半分宽恕,更是当庭念起了毛文龙的十二项当斩之罪

祖制,上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

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

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

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又半,侵盗军粮,四当斩;

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

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六当斩;

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

强取民间后代…八当斩;

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九当斩;

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

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

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说罢,袁崇焕清出尚方宝剑,将毛文龙一刀斩杀。就这样,曾经叱咤辽东的毛文龙死在了袁崇焕的手里。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当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崇祯皇帝大惊失色。《明史》记载:

帝骤闻,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

崇祯皇帝虽然对袁崇焕先斩后奏的活动非常不满,但是人已经死了,五年复辽还要依赖袁崇焕,只得无奈作罢。

为了安抚袁崇焕,崇祯皇帝还赦免了袁崇焕先斩后奏之罪。

毛文龙悬踞海上糜饷冒功,朝命频违控制不受,声罪正法,事关封疆安危,不必引罪,一切布置遵照敕谕便宜行事。

毛文龙该不应杀,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争论不休。但是,当时的袁崇焕却在不经意间为本身埋下了危险的种子。

毛文龙被杀后,皮岛群龙无首,这里的明君也成为一盘散沙,对后金部队不再形成夹击之势,后金部队可以毫无顾忌地一路南下。

当时,皇太极见关宁锦防线坚不可破,宁远城有袁崇焕驻守也无法攻下,于是不再正面强攻,改成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破塞而入,直逼都城北京。

袁崇焕不知道,正是皇太极走得这一手高招,将袁崇焕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终极命丧京师。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03

大明悲歌

崇祯二年,毛文龙被袁崇焕一剑斩杀,至此皮岛兵权收归袁崇焕全部,他的五年平辽计划又再进了一步,但是,此时又有一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办理。

那便是,蒙古的喀喇沁部哀求大明开市卖粮。当时的袁崇焕,为了拉拢蒙古各部有意将粮食卖于蒙古。

但是手下将领祖大寿却以为,后金与蒙古都遇到了大饥荒,此前他们也曾私下勾搭,若是蒙古将粮食卖给皇太极,结果不堪假想。

袁崇焕何尝不知。当时,许多夹在后金与大明之间的蒙古部落采取了两面讨好的计谋,若是不卖粮食给蒙古,一旦倒戈,这效果也是大明无法承受的。

于是,卖或不卖都成了棘手的问题。

为相识决这一困难,袁崇焕上疏崇祯皇帝,盼望崇祯能下令开边市,卖粮给喀喇沁部。起初,崇祯皇帝言辞拒绝了,他以为,蒙古与后金勾搭,不可信。

可袁崇焕一再劝说,卖粮只是为了稳住蒙古各部,若是不卖,他们势必会倒向皇太极,到时间,他们带着皇太极势如破竹,京师危矣。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得同意开市,并复兴袁崇焕道:

按人口卖粮,抚剿并重。

袁崇焕深知粮食是战略物资,可为了能实现五年平辽的计划,有些险是不得不冒的。五年的时间,迫不及待,崇祯皇帝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

而皇太极这边,毛文龙被杀后,后金不再忧心后方被截断,虽然与袁崇焕正面硬刚不外,但是绕道总是可以的。于是,皇太极下令,领导八旗铁骑绕道蒙古,直逼京师

崇祯二年十月,后金大汗皇太极领导十万八旗铁骑绕道蒙古袭击关内,这是后金部队第一次越过长城,史称“己巳之变”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即急点了9000关宁军,士不传餐,马不再秣,直奔京师而去。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是个可怕的对手努尔哈赤死后,他依附着本身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坐稳了大汗的王者职位,制止了努尔哈赤死后的政权动荡。

别的,皇太极还积极拉拢蒙古各部,多了很多盟友。与努尔哈赤在马背上打天下的理念不同,皇太极厚待汉民,任用汉民为官,为此还创建了汉八旗蒙八旗

皇太极此时直逼关内,假如不及时赶到,大明危矣,还何谈五年复辽。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就在袁崇焕日夜兼程赶往京师的时间,朝廷也下达了命令,命袁崇焕到京郊布防,但是袁崇焕却不为所动,他一路追着皇太极的十万铁骑,想要侦查清楚他们的动机到底为何?

此时,皇太极已经领导十万铁骑绕过蓟州,开始在京师附近的三河、香河、顺义一路劫掠,而袁崇焕也不制止,一路尾随追击。就这样,袁崇焕的部队与皇太极的部队就在北京四周转悠。

五天时间里,他们一仗没打袁崇焕放任八旗铁骑烧杀抢掠。消息传回京师,百姓们都大骂袁崇焕是怂包,孬种,文武百官更是言辞猛烈,直言袁崇焕不顾江山社稷安危。

袁崇焕不是不想打,但是他不想打野战,他清楚,只有使用坚城大炮,才能让九千关宁军与之一战,以是,他将决战的所在定在了京师

十一月十九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京师的时间,袁崇焕也立即下令向京师进发,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问题,边防部队未经皇帝允许是不得驻扎与北京城下的。

袁崇焕云云决策,依然给本身埋下了祸根。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这一日,皇太极已然挥师到了京师北城,袁崇焕也在没有任何叨教的环境下带兵驻扎在了南城的广渠门前。

云云反常的环境,任是崇祯皇帝再信任袁崇焕也不免起疑,一个堵前门,一个断后路,跑都跑不了,此刻的袁崇焕已然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十一月二十日,袁崇焕的九千关宁军与皇太极的十万八旗铁骑在广渠门外鏖战了一天,转战十余里,袁崇焕横刀立马,冲锋陷阵,将士们浴血奋战,杀的昏天黑地,广渠门大捷。

三天后,崇祯皇帝下令袁崇焕进城。预感不妙的袁崇焕脱掉官服,身穿布衣,前往见了崇祯皇帝。但是让袁崇焕没有料到的是,崇祯皇帝并未怪罪于他,反而是对他一通安抚。

可就在袁崇焕提议,让关宁军入城休整时,崇祯皇帝却一口拒绝了。此时的崇祯皇帝虽然还要仰仗袁崇焕退敌,可也不再信任他了

袁崇焕带着无奈回到了城外的营帐中,他明白,此时城中谎言四起,百姓们都说清兵是他带来的,崇祯皇帝心存疑虑,他无法反驳,那就用胜利来证明本身的忠心吧。

袁崇焕收拾一番后,随即下令,迎战皇太极。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在北京城凛冽的北风中,袁崇焕和他的关宁铁骑再次与皇太极短兵相接,袁崇焕不知道的是,这是他波涛壮阔的人生中最后一战。

后金部队如潮流般的打击,证明白马背民族的悍不畏死,而关宁铁骑用不动如山的军阵,证明白护民守国的钢铁之志。

在长达五个小时的拉锯战中,皇太极终极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大捷。清军的节节败退让皇太极怒不可遏,他无时无刻不想至袁崇焕于死地。

就在他无可怎样之际,听闻城中传出的流言,不禁计上心头,他命人散布谎言,此次清军败退,乃是袁督师与皇太极密谋的,到时间,明军放松警惕,何愁大事不成。

此话一出,便被密探一五一十的陈诉给了崇祯皇帝。

战事平息后,崇祯皇帝再次召见了袁崇焕,想要为关宁军发放粮饷,袁崇焕得知后非常高兴。北京已是隆冬时节,关宁军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早已疲劳不堪。

此时若是能好好美餐一顿,向来军中士气定能大振。袁崇焕不疑有他,带着祖大寿便入宫觐见崇祯皇帝。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但是,崇祯皇帝没问几句,便话锋一转,质问袁崇焕道:“敌军为何能势如破竹,进犯京师,你擅杀毛文龙到底为何?”

崇祯皇帝的厉声质问犹如一记重锤砸在袁崇焕心上,面对皇帝急风暴雨般的震怒,袁崇焕沉默了,他无法反驳,他唯一能依赖的便是皇帝的信任。

大学士钱龙锡不肯袁崇焕被污蔑,为他讨情,但是仍不能浇灭崇祯皇帝心中的肝火。见袁崇焕无法反驳,崇祯皇帝随即下令,将袁崇焕打入大牢。

跟随袁崇焕入宫的祖大寿见此情形,心瞬间凉了半截。袁崇焕被下狱三天后,祖大寿领导关宁铁骑招呼也没打就撤走了。临走时,祖大寿留下话,要带着关宁铁骑回宁远。

这下,崇祯皇帝震惊了,他不得不承认,关宁铁骑是大明的主力部队,一旦撤走,京师无人可保,可眼下,祖大寿已经率军出走,该怎样是好?

钱龙锡将崇祯皇帝的焦虑看在眼里,他上奏道:“为今之计,只有袁崇焕的手谕才能让他们返回京师。”

饶是崇祯皇帝再不肯意,也只能派人去牢里让袁崇焕写下手谕。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当祖大寿接到袁崇焕的信后,他不禁悲从中来,他是个武将,他只知道,皇帝云云凉薄,为何还要保他,可如今,袁将军深陷大牢,也许打退贼兵,才能为袁将军杀出一条生路来

皇太极撤军时,一路而去占据了遵化、栾城、永平、迁安四座关内城池,以待来日。祖大寿领导关宁军会同其他辽军,用了五天的时间,就将四座城池拿下。

至此,后金叩关的“己巳之变”竣事了。面对再次取得的胜利,崇祯皇帝高兴不已,他直言道:“打仗照旧要靠蛮子啊!”

此时的崇祯皇帝从未对袁崇焕起过杀心,在别人眼里,大概关一段时间就会放出来了,更何况,袁崇焕被捕时,崇祯皇帝只是将他清除职务,听候发落。

但是,大明朝唐从来不是风平浪静的,在那平静之下,总是深藏着暴风般的漩涡,将朝臣一一卷入。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崇祯二年十二月七日,袁崇焕被捕六天后,大明内阁次辅钱龙锡遭到了温体仁的弹劾,直言他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设计杀害毛文龙,致使京城差点失守。

温体仁知道,此时的袁崇焕犹如崇祯皇帝的逆鳞,稍一触动,便有大概万劫不复。

温体仁上奏崇祯皇帝,毛文龙被杀乃是钱龙锡授意,钱龙锡还收受了袁崇焕的行贿,以是他才力保袁崇焕主持辽东战事;另一方面,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议和,说不定早有叛国之心。

一句叛国,便让崇祯皇帝血冲脑门,再也顾不得其他了,随即派人去牢里将袁崇焕严刑审问,但是袁崇焕始终对峙,毛文龙乃本身所杀,与钱锡龙无关。

袁崇焕的证词在崇祯皇帝看来无疑是在包庇钱龙锡,温体仁的诡计成功了,几个月后,钱龙锡被捕入狱,温体仁入内阁。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崇祯皇帝召见群臣,对袁崇焕下达了最后的裁决:罪臣袁崇焕,依律,磔之。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下战书,一代名将,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被押赴西市行刑。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袁崇焕写下了最后的绝唱。

一生古迹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面对死亡他毫无半点畏惧,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谁人他苦心谋划的辽东还在等着他归去,可如今他就要命丧鬼域了,就让他的忠魂守着辽东的土地吧!

刽子手按律,将他的肉一片片割下,百姓们一边唾骂着“汉奸,不得好死”,一边涌上前往,抢食其肉。

《明史·袁崇焕传》记载: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老婆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袁崇焕悲凉而死,他没有死在辽东战场上,而是死在了朝堂倾轧,他没有马革裹尸,青山埋骨,而是死于闹市陌头,无人收敛。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04

终章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无论得意照旧失意,他始终对峙这个梦想,毫无退缩地对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没有放弃。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毁长城,袁崇焕的死也敲响了大明的丧钟。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很多人都说袁崇焕该杀!

他为后金输入大批粮食,增补敌军军需,该杀!

他擅杀上将,致使敌军越过长城,直逼京师,该杀!

他擅自与皇太极议和,枉顾崇祯皇帝的信任,该杀!

更有人说,袁崇焕是国贼,他与皇太极通同作恶,大明亡国,他功不可没!

但是,袁崇焕真的是云云不堪之人吗?

汗青是公正的,我们不能抹杀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更不能抹杀他守卫京师的功绩,至于他的功过,后人无法言说,只能任其成为汗青长河中的不朽篇章!

崇祯为何要将袁崇焕割上三千刀?叛国只是借口,真正罪名无法公开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