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语言就是我们俗称的“仿说”,无论普通孩子还是ASD孩子,在语言学习中都会经历这一阶段,比如小时间模仿爸爸妈妈的口型喊“爸爸”“妈妈”,看到喜欢的“饼干”模仿说“饼干”,我们正是通过模仿学会了语言,认识了世界。
在自闭症儿童刚开口说话时,仿说实在是一种好现象,阐明孩子的语言本事提升了。但如果孩子的语言本事长时间停留在仿说阶段,显然要引起家长重视了:怎么到了仿说阶段就这么难突破了?我说什么他就学什么,跟鹦鹉学舌一样,好烦人啊,如许的仿说又有什么意义?
如何突破仿说瓶颈,引导孩子过渡到主动表达的阶段?本日,来自ALSO·IN太原中央的督导、BCaBA任路岩老师将围绕“孩子可以仿说,但不会主动表达”这一题目,给大家支招。
任路岩(BCaBA)
ALSO·IN太原中央督导
河南师范大学 学前教导学士
孩子真的想说话吗?
回想一下,我们什么时间更想开口说话:第一,有需求,有表达的动机,比如“你帮我把水杯拿过来”。第二,遇到我们特殊喜欢的东西,想要跟人分享,比如“我本日看到一个包,特殊好看……”
回到谱系孩子身上,我们都知道,提要求能练习主动语言,那什么时间才是提要求的适当机遇呢?干预中,我常常看到如许的操作:孩子正在玩玩具,为了让他表达,家长把他的玩具拿走,目的是让他说出“我想玩小汽车”。但实践下来,孩子往往压根不看我们,也不张口说话。
你觉得把他的小汽车拿走了,他就有动机提要求了,但可能孩子并不如许觉得,这个小汽车我又不太喜欢,拿走或不拿走,对他来说没有特殊大的差异,尤其发音自己就比较困难的小朋侪,想让他张口就更难了。
这时我们就要思索,怎样才算是有动机?我怎么知道孩子想要某个东西呢?
回想一下我们和孩子的相处景象,当孩子想喝饮料时,他会有什么动作,他可能直接起身,打开冰箱去拿;然后把饮料递给你,让你帮助打开;也可能递给你,然后看一看你,说:“妈妈,打开。”
这就是动机!当孩子有动机时,会有外在的一些行为表现出来,比如,向喜欢的东西靠近、用手指一指、用眼睛看一看、用口语说一说等。
如果想让孩子主动表达,要满足的条件一定不但是把他的玩具拿走,我们拿走的,或者说我们控制住的,必须是孩子真的特殊想要的东西。以是,在创造表达机遇之前,一定要心里有数:他真的对我做的这个变乱/拿的这个东西有动机吗?有动机了,孩子主动表达的几率就更大。
有了动机之后,怎么使用好这个动机更加紧张。比如孩子想吃海苔,一片海苔可以引出多少主动表达的机遇。
●海苔最开始在大包装袋里,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他会提要求“拿下来”;
●拿下来后,要撕开包装袋,他可能会提要求“打开”;
●打开后,可以先给孩子吃一小块,再吃一块,然后等一等,引导他说“海苔”,再给他海苔……如此,只要你想,就能创造出更多机遇。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我家孩子对吃的无欲无求怎么办?他有喜欢的玩具吗?比如玩喜欢的小汽车,推着推着,我们拿一个小动物模型挡住他推的路,他推不外去了怎么办?引导他表达“让开”“拿开”,这也是可以的。
孩子真的听懂你说什么了吗?
我们都学过英语,初学时大都先从跟着老师读字母、单词、短语学起,这也是仿说。学英语时存在一种情况,我能把长段的句子说下来,但可能并不太懂句子的意思,因而很难做到把这些英文用到生存中,去交流沟通。
如许的情况给我们提了个醒,我们总想让孩子主动交流,但有没有想过:一、他知不知道自己要主动说些啥?二、我们对他说的话,他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还是只听到了发音,但不明以是?
联合这两个题目,教自闭症孩子主动表达,他应该先具备一些技能——
第一个技能,孩子要有一定的兴趣,有自己想要、想拿或者想要找的东西,借助于这些动机更好地引导他主动表达。
第二个技能,孩子要有一定的关注,我们可以提前练习孩子的眼神,孩子能够去追视这个强化物,从而更好地提升他对人、对物的关注。
第三个技能,孩子有一定的口语本事,纵然说不清楚,也能够用相似音来表达需求;如果没有口语本事,我们也可以先教孩子通过手指一指来表达。
主动表达也存在于我们和孩子的对话中。我们常常纳闷,孩子怎么从来不自己发起一来一回的对话?对这个迷惑,除了动机这一因素,孩子有没有对话的回应本事也是必要去考量的,如果没有,他主动发起对话就比较困难。
你强化到点上了吗?
看到小朋侪主动表达要具备的一系列本事,许多家长挠头了:“这么多技能,孩子得一个个练,不会提要求得练,能提要求了但定名不行,又得练定名,我该怎么教?教的过程中,我说‘你要什么’,他跟着说‘你要什么’,我说‘这是什么’,他跟着我说‘这是什么’,完全束手无策呀!”
这里,大家要克制一个误区:当小朋侪还不太理解我们的问话是什么意思时,我们要直接告诉他答句,而不是重复提问。
比如,孩子想吃海苔,已经眼巴巴望向你,小手也已经勾向海苔了,我们要做的是直接提示他“海苔”,他说了“海苔”,然后给他。上面的情境下,只管不要总问“你要吃什么?”孩子也跟着说“要吃什么?”没有到达目的,然后又问第二遍、第三遍……搞得大人和孩子都很不耐烦。
不外,我们要一直如许教他说“海苔”吗?不是的,教任何技能一定要想到渐渐辅助撤退,孩子才是真正学会了。
还以海苔为例,刚开始孩子看我们一眼、手一勾,我们就说“海苔”,可以一连做两三次,每次他都能很好地仿说的话,接下来有两种方法测试孩子到底学会没有——
第一种,渐渐减少提示的字数,或渐渐降低你的音量。这种方法实用于小朋侪自己对海苔这个物品的认知比较弱,可能不知道这个零食叫海苔。
第二种,如果小朋侪知道这是海苔,但每次让他自己说,他就不说,我会多地使用时间延宕。一看到他有要海苔的表达,我一开始会语言提示他“海苔”,慢慢地适当延伸时间,给他反应的机遇,如果给了机遇他还没说,这时再提供辅助。
整个讲授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强化这件事。
我刷抖音会刷到年轻的妈妈带娃,小朋侪想要玩具,妈妈不给买,然后他就在地上打滚,妈妈就在旁边吃着冰淇淋蹲着看,一会儿小朋侪自己站起来了,说“妈妈走。”特殊有意思。小朋侪觉得,撒泼打滚这一套似乎对妈妈来说没什么用,那算了。如果撒泼打滚得到了想要的玩具,下一次他还想要某个东西,可能还会把这一套拿出来用。
这个和孩子的主动语言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朋侪想吃薯条时说了“薯条”,这时我们反而没让他吃,而是说:“你别吃了,这个吃多了对身材不好。”孩子不能担当,他想吃,就抢,最终吃到嘴里了。那下一次他还想要吃薯条时,他优先做的行为会是什么?
对小朋侪来说,如果他的语言一直得不到强化(主动表达了自身的需求,但没有得到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反而是他的一些其它行为,如哭闹打滚,能够让他直接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他的行为就会被后者控制,而前者会渐渐削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传授需求表达时,提供的一定是特定的强化物。
什么叫特定的强化物?打个比方,孩子当下对海苔有特殊强的动机,但家长不太理解孩子,并没有给他海苔,而是对他说“很好”,然后给了他一个小汽车,对小朋侪来说,他会一脸迷惑:“妈妈在干什么?我说的这些话又有什么意义?”
讲完必备技能,知道了怎么教,也知道要提供强化,下一步就是实验了。实验时,我们一定要提供大量练习机遇,任何一个技能的习得都有一个熟能生巧,量变达成质变的过程。我们总觉得孩子不会主动表达需求,实在要先反思一下,一天中,我们创造了多少让孩子表达的机遇?
要多思索这几个题目:第一,孩子为什么想要开口说话,动机足吗?第二,孩子怎么才气够说好话?技能够吗?第三,练习次数够不够?第四,我的心态好吗?
为什么提到心态,我在工作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觉得:“我的孩子只会仿说,跟小鹦鹉一样,我甘心他别说了。”实在,孩子真的是理解了我们的话然后故意仿说吗?不一定。而且仿说确实是一个非常紧张的语言发展阶段,从没有语言,到有口语,再到能仿说、能定名、能主动表达需求,仿说是必不可少的。家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尝试分析背后的缘故原由。
关于家长的一些迷惑和洽方法
01 他自己把题目办理了,不必要我了咋办?
在教孩子提要求这件事上,家长们开动头脑,想了非常多办法,比如把零食放在比较高的地方,制造困难让孩子提要求,慢慢引导他多说,再一步步撤辅助;比如装糊涂,明明听到孩子拿着零食说“打开”,但觉得他的声音不是特殊清楚,就说“声音再高一点儿”,鼓励孩子再说一遍。
这些招数都用事后,有妈妈反映:“孩子知道零食藏在哪儿,会自己搬个小椅子办理,就不必要我了,那他对我还提什么要求?”
实在家长不用太过于纠结,对孩子来说,自己想办法办理题目,也是他本事的体现。我们就要从别处再创造机遇了,把视野扩大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把困难制造得再难一点,他凭自己的本事办理不了,必须得寻求帮助,机遇就来了.
对于在物品、运动方面需求表达已经比较好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向信息方面过渡,比如取一个快递,孩子不知道你买了啥,可以引导他问“买了什么”“这里面是什么”,向如许的方向靠拢。
02 小朋侪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怎么办?
比如我们正在吃苹果,他也知道妈妈在吃苹果,但还是问:“妈妈你在干什么?”这时我的建议是,当下忽略就可以了,不要对如许一个行为做出强化和回应.
除了忽视我们还能做什么?
想一想,他看我们在吃苹果,我们想让他说什么?比如“你的苹果甜不甜?”“你尚有苹果吗?能给我一个吗?”“妈妈,苹果是什么时间买的?”等等。
对本事好的小朋侪,我们可以做一些视觉提示,怎么去举行语言表达;如果孩子认字,可以把每天常做的运动拍下来,在旁边写一些问答的内容让小朋侪看,就像脚本一样。本事一般的小朋侪,可以就像上面一样,渐渐丰富他跟我们对话的内容。
尚有一种特殊情况,孩子会问“这是什么”然后自己回答“苹果”,怎么回事?可能是由于孩子将“这是什么?这是……”当成表达的固定句型,而不知道这是一问一答,对提问的意义不够理解,也有可能是由于我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看到某个物品后,常常性地问孩子“这是什么”,然后辅助孩子回答“这是……”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直接语言示范当下的想法,比如“苹果”。在之后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克制一直的明知故问。
03 本事弱时对峙最小化原则
一位家长在讨论中提到了一个履历,推荐给得当的家庭。
她说,家长要提高孩子主动表达的本事,家长一定是个非常敬业且专业的“解说员”,家长顺着孩子的目光,抓住一切机遇,用普通易懂、生动有趣、夸张的方式举行解说,引导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题目,提高表达的频率。
这个做法很好,首先我们要顺着孩子的目光,关注孩子当前的兴趣在哪儿,家长的旁白就像足球比赛的解说员,给孩子输入了许多有用的信息,让他去听。而且,在解说的时间要有趣、夸张。夸张化的方式能让孩子更乐意去关注,乐成率会更高一些。
这个妈妈尚有个履历,在无语言阶段的输入遵循最小化原则,即用最简单的语言帮助孩子提高认知。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吃的、玩的入手,比如拿苹果给孩子吃,就输入“苹果”,慢慢地会仿说“苹果”,再扩展到“吃苹果”“洗苹果”“切苹果”“买苹果”……然后发展出主动语言。
最小化原则就像我们的英语程度只够听懂几个单词时,当一个人在你耳边一直灌输特殊长的英语句子,我们从中提取到关键信息就很困难,甚至可能跟听天书一样。
(图源: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