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小叶<span color/><span color/>
不必担心,就像一粒玉米,它们会出来的。
一粒小小的乐高人头积木,从口而入,一起向下,穿过蜿蜒的肠道,最终顺利分泌出来,要颠末多久?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因为儿童误食异物的情况时常发生。显然让孩子做如许的实验是不可能的,但有6名儿科专家自告奋勇,勇敢地体验了一把乐高的肠道奇幻之旅。
乐高小人头丨泉源:Andrzej Rembowski
<span />
从讲座开始
<span >齐备始于一场学术会议,澳大利亚的急诊科医生Andrew Tagg博士决定睁开关于误吞异物的讲座,他本人对儿科特别感爱好,而且儿童误吞异物的急诊病例家常便饭。在一项2001年的综述研究中,最常吞入腹中的物品中排名第一的是硬币,第二就是塑料玩具。Tagg回想到自己小时候,为了拆开两块牢牢拼在一起的乐高积木,他会尝试用嘴咬开,他肯定自己也有吞下积木的经历。
Tagg在会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翻遍了全部一手文献。不外末了效果一样寻常,本来300人加入的会议,只有15人加入了Tagg的报告,结束时只剩下10人。他不想浪费此前的努力,于是便想到借助网络的气力。
<span >2013年,他与昆士兰儿童康健中心的儿科医生Henry Goldstein博士、伦敦皇家医院的儿科急诊医学顾问、伦敦皇后玛丽大学的资深讲师Tessa Davis博士,以及儿科急诊医生Ben Lawton一起创建了Don’t forget the bubbles网站<span />,旨在为儿童护理人士提供专业的儿科医学和护理信息。在定期的编辑会议上,Tagg和他们讨论了吞食异物的问题,引起了共鸣——他们常常碰到抱着孩子心急如焚的家长,告诉医生怎么也找不到自己孩子究竟吞了什么进肚子。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医生研究过误吞硬币后过多久能拉出来,但还没有人研究过塑料玩具在身材内游走一场需要多少时间。于是,Tagg对各人说,“我有一个奇怪的想法。”
对他们来说,大部门的医学知识来自临床,而不仅仅是从论文中习得,因此他们决定亲身实验,并很快组成了一个国际团队。还有另外三名儿科医生也跃跃欲试,他们分别是米德尔塞克斯医院儿科急诊医学顾问Katie Knight博士,莱斯特医院大学的荣誉教授和儿科急诊医学顾问Damian Roland博士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联合讲师、悉尼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Grace Leo,后两位也是Don’t forget the bubbles核心团队成员。
Knight以为这个实验说不定会成为医学界的传奇故事。
<span />
吃乐高吧!
团队集结完毕后,医生们开始讨论具体方案,首先便是吃什么?Tagg提出最常见的乐高塑料积木。究竟上,在常规诊疗中,医生会让患者吞下药片巨细的摄像机(胶囊内镜),甚至比小块的乐高积木还大一些,因此Goldstein以为乐高积木是可行的。颠末儿科培训的专业医生都很清楚多大尺寸的异物可以大概大概不能通过身材的哪些区域。例如,假如异物直径大于110毫米,就无法通过十二指肠;又假如异物带有尖角或刺状突起,则会有刺穿内脏的风险。
研究职员曾思量过规格为2x4(即宽度为2个凸粒,长度为4个凸粒)的乐高积木,不外因为有长方形直角,容易有刺穿风险,后来便想到了乐高迷你小人的头部配件,巨细比玉米粒大一些,而且又是圆滚滚的,不容易伤害内脏。
接下来最告急的就是,从自己的粪便中找到它!
实验用到的乐高小人头尺寸数据,单元毫米。丨泉源:参考文献[6]
通常情况,人们的排便时间从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不等,因此团队统一吃下的时间,而且在实验开始前三天,每人都做了一份自己的排便记录。为了实验严谨,Roland提出“粪便硬度和倾轧情况”(SHAT)和“发现与取回时间”(FART)评分,前者评估加入者的排便情况。具体来说,粪便越松软排便会更频繁,SHAT得分就越高,反之得分就较低。而FART则评估异物从入口到倾轧的时间。
颠末线上会议讨论,各人决定,无论各位成员身处何处都在早上7点到9点之间吃下乐高小人头。不巧的是,Lawton末了决定退出,因为他在实验期间要乘坐30小时的飞机回父母家,在一万英尺的高空上茅厕,然后搜寻乐高,实在不便操纵。末了实验成员恰好是3男3女。
众里寻它千百度
其实,全部人在吞下乐高头的那一刻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每位成员继承过一样寻常生存,只是上茅厕会多耽搁一些时间。各人建立了在线频道,交换各自的盼望,众人更等待谁会第一个拉出来,心情就像寻找复活节彩蛋一样。
团队成员在实验开始时拍摄了吞下乐高的视频 泉源:Henry Goldstein’s Twitter
固然,这个过程并不令人舒适,纵然他们对便检习以为常,可要亲自翻找还是头一次。这些儿科医疗专业人士并未就如何找出乐高告竣统一策略,而是各显其能。
Knight用上了医用吐逆盆和密封透明的保鲜袋,她和Leo都是在吞下后当天就找到了,令她们如释重负。紧随之后的是Davis博士,她用了医用纸碗,在第二次排便后顺利找到。Tagg则是在自己的三次排便中,用医用压舌板找到了乐高小人头。
Goldstein博士在第二天也找到了乐高,他总共找了三次。特别是在工作期间,没有人知道这位医院资深的儿科主治医生在做什么研究,只见西装革履的他带着吐逆袋走进冷僻的茅厕,出来后又直奔医疗废物处置惩罚区……他甚至在寻找过程中还总结出了经验,提示其他实验对象留意早期排便,“它比预计得快得多。”
末了一位Roland的情况并不乐观,他连续好几天都一无所获。团队一开始估计比较合理的最长取回时间可能是14天左右。因此推测Roland的乐高还在体内。于是, Roland连续搜刮了两周,可惜一无所获。他的乐高去哪了?也许早已倾轧,Roland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没有“认真翻找”,错过了最佳寻回时间。Tagg则幽默地表示,“大概在多年后的某一天,一位胃肠病专家在进行结肠镜查抄时会发现乐高正盯着他看。”
尽管云云,实验结果令众人相称满意。根据FART评分统计,研究职员计算出一颗小小的乐高人头从进入成年人口中到分泌出来,平均时长为1.71天;而且积木通过女性体内的时间快于男性(留意这没有统计显著性)。别的,研究职员比较了吞食前后的SHAT得分,发现粪便软硬度差别并不显著,阐明对于成年人来说,吞下类似于乐高小人头的异物并不会明显影响肠胃活动和排便情况。吞食后SHAT分数与FART分数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干性,阐明并不一定是粪便越松软、排便更频繁,积木通过人体的时间就越短。找回积木、得出结论之后,各人同时登录在线文档,将论文共同敲打出来。
6位加入者的个体数据、发现与取回时间、粪便硬度和通过期间分数等相干数据,泉源:参考文献[6]
研究花落谁家?
尚在讨论之初,众人的共同目标是《英国医学期刊》()的圣诞特刊。这本一年一度的特刊会发表一些内容轻松幽默,但引人深思的医学论文,也是历年搞笑诺贝尔奖(IgNobel Prize)<span >的资源宝库。比如2017年的特刊发表了一篇关于全科医生活动的文章,而作者分析的案例是动画片《小猪佩奇》中的熊医生布朗。一名医生能在BMJ圣诞特刊上发表文章,会让他的经历更带传奇色彩。而Davis博士更是将自己能在这里发表论文作为长期奋斗目标。
遗憾的是,BMJ直接拒稿,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不答应发表自体实验研究。他们的投稿历程并不顺利,一共遭到6次拒稿。Goldstein以为拒稿在论文投稿中很常见,态度颇为淡然,而Roland则有点担心这篇论文可能无缘发表。全部人都以为如许的内容仍值得公之于众,于是决定先把文章放在自家的Bubbles网站上,作为博客文章供读者阅读。
Davis是论文的主要作者,负责投稿事宜,她个人非常对峙,相信自己一定能找到愿意吸取并发表的期刊。最终他们与《儿科学和儿童康健期刊》()<span >结缘,编辑们很喜好这篇有趣的文章,于2018年11月正式发表,文章还荣幸成为当年阅读量最高的文章。
在论文刊发后,作者在交际媒体上创建了话题。许多人分享自己童年误吞乐高玩具经历丨泉源:Twitter
对于充满云云趣味性的论文,纽约都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chool of Public Health)<span >的康健政策与管理教授Bruce Y. Lee指出了此中的范围性。一方面,加入实验的都是成年人,他们的肠胃道和6个月至3岁儿童差别巨大,因此不能阐明乐高在儿童体内通过的时间是否与该研究结果划一。<span />另一方面,论文作者提到结果显示倾轧乐高的时间比早期的硬币研究时间短,但无法解释原因。同时他们也认可SHAT分数并不能完善反映肠道的排便模式。
<span >学界其他专家非常敬佩团队献身研究的勇气,不外也指出了研究方法的多少缺陷,从而影响该研究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循证医学研究。《儿科学和儿童康健期刊》发表了一篇“回复”,提出改进方案。作者指出,原始研究明显缺乏对照组和多次测试验证,建议睁开随机纵向安慰剂或异物通过(POOP)试验以复现实验结果;一例取回失败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混淆结果的阐释,因此建议后续试验可给物体打上易于跟踪的安全标记。
颠末这次研究,6位医生们与乐高结下不解之缘,各人如今随身都带着一个乐高小人头作为纪念。当Knight博士碰到误吞乐高塑料人头的患者,她可以大概坚定地告诉家长不用太担心,过两天就拉出来了。而唯一没有找到乐高的Roland则劳绩了各种各样乐高积木玩具作为安慰礼物,他把小人头们串起来,证明自己为医学研究做出的小小贡献。
<span />
假如未倾轧,异物会卡在哪里?
虽然乐高小人头可以大概顺利通过人体,但其他异物却可能引发颇为严峻的后果。大部门异物误吞情况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儿童身上,身处这个发育阶段的小孩子正是探索外部世界最活跃时期,比起其他探索方式,他们更常把触手可及的东西往嘴里塞。
<span >数据显示,2015年美国每一万名儿童中有17.9名发生消化道异物<span />。在我国,根据2016年至2021年儿童消化道异物病例数据,发现数量高达1.7万例,而5岁以下儿童相干患者占比高达75%<span />。对于毫无安全意识的孩子们来说,误吞的异物种类复杂繁多,从最常见的硬币,到磁性异物、毛发、别针、塑料玩具、电动牙刷头、图钉、枣核、鸡骨头、螺丝钉,等等。
按照误吞异物嵌顿体内的差别位置,一样寻常分为三大类:气管异物、食道异物和胃肠道异物。此中,气管异物最危险,胃肠道异物一样寻常可等待儿童自行倾轧。以硬币为例,大部门硬币能毫无困难地通过儿童的食道,掉入胃部,而且常不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假如不小心卡住了,硬币通常卡在食道近三分之一处,这可能导致构造压力性坏死,然后侵入气管-支气管树布局内,这属于告急情况,需要立即就医。Tagg也指出,有三类物品需要立即取出:锋利且长的物品(大于 5 厘米)<span >、稀土磁铁以及食道中的纽扣电 ,这些物品会造成食道或肠道损伤,甚至形成肠瘘造成死亡。
<span >JAMA Otolaryngology报告的一例吞食指尖陀螺的病例。丨泉源:参考文献[12]
根据Tagg的调查,9%的异物卡在口咽部,没法儿吐出来的情况下需要医用钳取出来;20%的异物卡在食道以及解剖布局局促的位点;60%的异物一起向下掉到胃中,只要物体长度小于6厘米,直径小于2.5厘米,就会继承进入其他器官。另有三分之一的异物可在胃中停留两周之久。别的11%的异物被十二指肠或回盲瓣挡在了前进的脚步。根据报告的病例数据,异物通过期间视具体情况而定,平均时间可能在3.8至5.1天之间。在全部无法倾轧的情况中,10%-20%可以通过内窥镜取出,只有极少情况需要开放式手术。
图注:儿童误吞异物后,物体可能所处的身材位置丨泉源:参考文献[12]
<span >我国2021年公布的《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对于进入消化道无法自行倾轧的危险异物给出了具体处置惩罚流程指导(包罗锋利物体、纽扣电池等):首先辈行X线平片查抄和CT查抄,然后依据异物位置、临床表现等个方面指标,可接纳内镜手术、外科手术等措施,以防儿童康健情况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进一步恶化。
<span >别的,生存中我们也听说过一些“土办法”资助排便,比如吃麻油,这可能会加重消化道损伤,还应就医颠末评估后。上海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消化科主任医师刘海峰教授就曾表示,假如发现孩子误吞异物后哭闹不停,出现吞咽困难大概肚子痛等情况,最好先前往医院,经医生评估后再做决定。
6位成年人发扬了人类自童年起就保持的探索好奇心,让乐高体验了一把人体内部之旅,但他们的研究也适时给各位家长提了醒:探索世界很奥妙,但请留意不要让孩子什么东西都往嘴里送。
参考文献
[1]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10100788
[2] https://dontforgetthebubbles.com/
<span >[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ediatrics/article-abstract/517427
<span >[4] https://journals.lww.com/co-pediatrics/Abstract/2006/10000/Management_of_esophageal_coins.17.aspx
<span >[5] https://www.e-ce.org/journal/view.php?doi=10.5946/ce.2018.039
<span >[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pc.14309
<span >[7] https://www.bmj.com/content/359/bmj.j5397
<span >[8]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pc.14403
<span >[9] https://publications.aap.org/pediatrics/article/143/5/e20181988/77066/Foreign-Body-Ingestions-of-Young-Children-Treated?autologincheck=redirected
<span >[10] 中国儿童消化道异物管理指南(2021)
<span >[11] https://www.mdpi.com/1648-9144/55/10/686
<span >[12] https://dontforgetthebubbles.com/ingested-foreign-bodies/
<span >[13] https://www.mdpi.com/2413-4155/4/2/20
<span >[1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20185
<span />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hr/>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接洽原公众号
<hr/>泉源:返朴
编辑:Chil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