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下半场,拼的是孩子,你别不信。
不管我们过得多好,只要孩子过得欠好,那就是灰头土脸的样子。
哪怕我们混得一样寻常般,但是孩子混好了,那就能扬眉吐气。
一哀俱哀,一荣俱荣。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相互牵涉的。
作为70后的我们,自己的小家庭,很多是独生子女,也有一部门家庭,有二胎。
当然,在近些年,只要条件允许,三胎的家庭也有,但不是很多。
一晃我们都奔五了,有一批70后,都五十多岁了。
站在上半场和下半场的交汇处,再看孩子的数量对家庭的影响,一目了然。
01
我们养老方面:靠自己,还是靠孩子?
70后的我们,上一代多半是在农村,没有想过退休的事情,也没有条件。
父母辛辛劳苦一辈子,能拉扯大几个孩子,都费尽周折了。
当父母老了,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儿女给点赡养费,外加肯定的积蓄。
但是到了我们这一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城里混的人多了,而且孩子的数量也少了,延续父母的养老模式,显然是不靠谱的。
可是,自己的经济状态,决定了养老的模式。
据《中国生育本钱报告2024版》数据,把孩子养到17岁,差不多要花53.8万;孩子要大学本科结业,差不多是68万。
该报告还提到一点:女人生完孩子,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往往会选择相对轻松、收入更低的工作。变相地把家庭收入拉低了。
经常听到一些70后,感慨:“以后,还能留点养老钱;真要二胎,六十岁都不敢退休。”
说实话,不是敢不敢,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一个孩子的情况:相对来说,一对夫妻养育一个孩子,容易很多。就是夫妻一起去打工,月收入五六千,还能年年有余。而且在打工的过程中,养老保险也是有的。
两个孩子的情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个孩子在家,也不能延伸父母干活。大一点的带小一点的,相互拉扯。但是现在,两个孩子的家庭,母亲多半要分很大的精力来带孩子,或者请爷爷奶奶帮忙带娃,花销自然就大了。
我们还得看到另一个扎心的现象,如果孩子前程不大,那就两个都指望不上。回头还得靠自己养老。
少生孩子的家庭,相对经济宽裕。几个孩子的家庭,如果有蹊径,收入不菲,那也是没有问题的。
02
儿女婚配方面:给儿女预备统统,还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老祖宗告诉我们:“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牛马。”
是的,等孩子到了十八岁,就让他们自己去折腾。
作为70后的我们,很多人是初中结业后,就去打工,还寄钱回家。父母也没有管什么婚姻大事,城里买房,也仅仅是稍微支持一下子。
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你让他们“自求多福”,试一试就知道结果了。
多少孩子,结婚的时间,父母要预备车子房子,还得筹集彩礼钱。
当孩子结婚后,有的家庭负债累累,有的家庭掏空家底,统统都要重头来过。
一个孩子的情况:不管是一个儿子还是女儿,只要不学坏,父母也支持一番,婚配的问题不大。
有女儿的家庭,那就更轻松了。究竟,结婚要倒贴的情况,比力少。
两个孩子的情况:家里有两个儿子,就意味着要给两份结婚的费用。一旦厚此薄彼,那就会认为“父母偏心”,家庭内耗不断。
如果家里有一儿一女,按照重男轻女的做法,女儿是会挟恨在心的。以后女儿要反哺,不那么容易。
如果对女儿很好,儿媳和儿媳是否同意,也是要思量的。
父母费钱,还不肯定被儿女们认可。
当然,儿女都有前程,都能靠自己,那就几个孩子的家庭,也高枕无忧。这是父母的多倍福气。
03
当下生存方面:能再折腾反复,还是已经力有未逮?
有没有发现,近来几年,也有一批70后,新增了二胎。
大孩子已经十几岁,或者二十岁了,小孩子才一两岁,或者刚刚上幼儿园。
如果不新增二胎,那么父母就轻松起来了。究竟,孩子已经大了,管理、费钱等方方面面,都会越发轻松。
从各人庭来看,奔五的70后,还是中年,仍然没有摆脱“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
一方面是父母老了,要给赡养费,要带着父母去看病;一方面是孩子年幼,必要方方面面的照顾,但是爷爷奶奶也难以帮忙带娃了。与此同时,我们也老不老,小不小,大概找工作都很困难,乃至几个月都在赋闲状态。
人,总是要服老了。正如古人说的:“五十知天命。”
一个孩子的情况:孩子大了,当下也会走向轻松。如果孩子已经立室立业,那就更轻松了。
两个孩子的情况:有年幼的二孩,我们到六十岁的时间,孩子还是十几岁,经济上还得想办法。就算自己退休了,退休金不肯定能养大孩子。
04
必要阐明的是,不管从哪一方面去比力独生和二胎的差距,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要有几个孩子,还得看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经济状态、父母的思维、爷爷奶奶的态度和本事、工作的性子等,综合起来,就有决定了。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尺度,只要自己活得开心,比什么都紧张。
一个孩子的父母,不要劝说几个孩子的父母;几个孩子的父母, 不要鼓励一个孩子的父母继续生。要明白,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作为普通人,我们来这个天下大多数是来凑数的,儿女也差不多,别总是逼着自己怎样。
作为普通人,在生孩子的时间,还要打造好的家风,余生才会安稳。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