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从发钱到催生短信!升到一把手工程,低生养率可否迎来逆转奇迹?

[复制链接]
尽千帆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12-31 07:54:56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催生”大军来了!365天产假,2025年,迎来生养的春天?

钱能让人动心,但真的能让人愿意生娃吗?面对低迷的生养率,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催生运动”。从365天产假到“天价”生养补贴,乃至还有社区的电话催促和短信问候,真的能打破年轻人对生养的顾虑吗?

这一场“催生运动”的背后,是中国连续两年生齿负增长的严厉现实。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总和生养率已经降至1.0左右,略高于韩国,却远低于包管生齿更替所需的2.1水平。生养危机被提上“一把手工程”的高度。

各地“奇招”频出,不惜投入巨资,目标只有一个——让年轻人愿意生、敢于生、多生孩子。这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21年。那年,四川攀枝花打响了全国“催生”第一枪,公布对二孩、三孩家庭给予生养补贴。政策刚一推出,敏捷引发全国热议。

之后,各省市竞相加码,各类生养鼓励步伐层出不穷:湖北宜昌的行政村为二孩家庭补贴2万,三孩家庭补贴5万;武汉东湖高新区给三孩每年发放1万元,持续6年;福建某地乃至开出了生三孩最高31.75万元的“天价补贴”。

细看这些政策会发现,这些高额补贴多以购房优惠、不测险保障为主,并非直接发放现金。面对这些补贴,很多人感叹:“生娃的钱都不敷,更别说养娃了。”为了鼓励生养,不少地方将政策落实到了日常生存的方方面面。

在福建某地,一人生娃,全家受益:产妇父母、后代免费乘坐公交车、畅游景区,连坐索道都不费钱。而在西藏,女性职工可享受整整365天的产假;江西、河南等地则为男性推出了30天的陪产假。上海乃至推出了“生养友好岗”,答应有12岁以下孩子的员工居家办公、弹性上班。

这些步伐看似人性化十足,却引发了另一种担心。有网友直言:“产假越长,用人单元的歧视只会越严重,女性在职场上岂不是更难立足?”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催生”手段也让人啼笑皆非。

从打电话追问备孕计划,到七夕之夜发送“赓续中华血脉”的短信祝福,再到某些地方的“嫁校”标语——这些用力过猛的做法反而引发了公众的反感。更有网友调侃:“生孩子岂非是完成任务吗?总感觉像被催债一样。”

这些现象背后,隐蔽的是一场更深条理的社会焦急。生养成本高昂,已经成为拦阻生养的“拦路虎”。根据研究陈诉,养育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7岁,平均需要53.8万元,而在上海和北京,这一数字高达百万。

即使是二三线都会,动辄几千元的早教班、几万块的补课费,以及未来大学毕业后找不到高薪工作的担心,也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一位年轻母亲坦言:“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如今养一个孩子真的太难了。”



类似的生养困境并非中国独有。邻国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面对了少子化题目。30年来,日本政府投入了66万亿日元用于生养支持政策,育儿成本政府兜底一半以上。但即便云云,2023年日本的总和生养率仍跌至1.20,创历史新低。

种种迹象表明,仅靠经济补贴很难从根本上扭转生养率下降的趋势。与金钱因素同样重要的,还有社会的生养氛围。现阶段,中国社会对生养的认知更多聚焦于压力和负担,而非家庭的幸福和未来的希望。

某些地方推出的“妈妈岗”,本来是为分身女性工作和育儿计划,但这些岗位多集中于餐饮服务、家政等行业,白领女性险些无缘。这种职场上的差别等,让更多女性在生养和奇迹之间陷入两难选择。

2025年,真的会迎来生养的春天吗?从目前的环境来看,这仍是一个未知数。单纯的补贴政策和休假福利,似乎很难触及题目标焦点。正如一份研究陈诉指出的那样,“鼓励生养政策必须让父母通过养育孩子获得长期的生理和物质回报。”

当社会氛围变得更加尊重个体,当孩子不再被看作负担而是未来的希望,人们对生养的态度才会真正转变。大概,只有到了那一天,生养率才会迎来真正的回暖。到那时,年轻人愿意生,不是因为补贴的勾引,而是因为心田的笃定和对未来的信心。如今这一天还远吗?

如果你是育龄夫妻,2025年你有生养计划吗?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泉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请接洽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