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我国发布一则通知:一斤等于十两。在我们现在看来,一斤等于十两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在其时,这条规定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意见?因为这与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出现了偏
1959年6月25日,我国发布一则通知:一斤等于十两。 在我们现在看来,一斤等于十两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在其时,这条规定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为什么人们对这件事有这么大的意见?因为这与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长久以来,人们眼中的一斤,应该等于十六两,这突然改成十两,肯定会引起很多不适。 十两、十五两都好明白,但是为什么是十六两呢?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筷子必须长七寸六分,这又是哪里的规定? 商人与星宿早在秦始皇创建秦朝的时间,他就认识到了同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因此在同一六国后不久,秦始皇就下令丞相李斯着手去办这件事。 李斯翻阅了很多古籍,还翻看了六国的史书,但是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完善的方案。 各国的称量单位光怪陆离,互相换算起来又费时又费力。 李斯研究了好久,终于将各地最常用的斤和两定为了同一单位,但是“斤和两”之间的换算,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值。于是李斯上书询问秦始皇:“这一斤该有多少两?” 秦始皇心想:我不是把这事交给你去办了吗?我怎么知道一斤多少两啊?他想了一会儿还是没有主意,决定把这件事全权交给李斯去办。 秦始皇只给李斯回复四个字——天下公平。李斯拿到这四个字也很疑惑,他不明白秦始皇到底什么意思。 厥后李斯终于想明白了,是笔画数!“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加起来是十六,因此一斤就等于十六两。 虽然这事听着很扯,但是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说。先不说李斯有没有这么矫情,秦始皇是不是这么心猿意马,秦朝根本就不大概出现“十六笔画”的简体字。 还有一种可信度更高一点的说法:一斤十六两其实和杆秤有关系。 汗青上第一杆秤是鲁班做出来的,他为了能够丈量木头的重量,削出了一根笔挺的木棍,然后根据天上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这根木棍上刻下了十三颗星星。 就这样,最早的杆秤便出现了。 人们得知鲁班发明了这样方便的称量工具后,纷纷赶来模拟鲁班,杆秤就这样出现在了民间,此时的一斤还是十三两。 不过,这杆秤多见于商人之手,老话说:“无奸不商”。这些商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在秤上做手脚,常常缺斤少两。 被人们尊为“文财神”的范蠡对这种行为非常厌恶,他也当过商人,他不想让商人的名声就这么被这些人给粉碎了。 于是范蠡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的底子之上,又加上了“福星、禄星、寿星”。 古人都比力迷信,他们可不敢得罪这三位,少称一两,福气没了,少称二两,禄运没了,少称三两就要折寿。 有这三位在杆秤上坐镇,商人们就不敢给客人缺斤少两了。有了福禄寿的参加,一斤就不再是十三两了,酿成了十六两,杆秤上也就有了十六颗“星星”。 这个故事虽然也很扯,但是至少比秦始皇那个故事更公道一些,但是可信度依然不是很高。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人们便已经将斤、两、钱、分作为重量单位了,而且在其时还有一个特别的称呼:“斤”又被称为“司马斤”,“两”也被称为“司马两”。 这里的“司马”并不是姓氏,而是官职。顾名思义,“司马”这个官职就是一个管马的官。但是“司马”差别于“弼马温”,司马的“马”并不是单指“马匹”,所有跟马有关的事情都归司马管。 简单来说就是管后勤的,后勤部门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管理军粮。 在打仗的时间,粮草黑白常重要的一环。 当初十八路诸侯诛讨董卓的时间,袁术故意不给孙坚发放粮草,导致“江东猛虎”败北,不仅损失了上将,还险些牺牲在战场上。 此时的袁术担任的就是“司马”,由此可见,司马其实是个很重要的官职。 由于司马必要常常对粮草举行称重,是利用重量单位最多的人,因此这些称重单位就和司马绑定在一起,乃至司马称重时利用的称,也被称为“司马称”。 厥后秦始皇同一度量衡的时间,利用了五个重量单位,从小到大分别是铢、两、斤、钧、石。 但是这五种单位之间并非十进制,而是利用了一种毫无规律的换算方法。 铢是最小的单位,一两是二十四铢,一斤是十六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这种单位之间的换算看似毫无规律,但其实里面有很多学问,李斯确实不是胡乱规定的。 首先是两和铢,一般用到这两个小单位时,都是在称量一些贵重的东西,没有人会一铢一铢称粮食。 利用铢和两时,很有大概是在称药材,这是一个风雅活。而之所以将一两分为二十四份,就是为了在称量药材时更加精确,究竟多一点少一点的效果大概会差很多。 而且秦始皇沉迷于炼制丹药,炼丹时利用的材料就更必要精确,时不时就必要参加有毒的材料,好比说朱砂,大概多一点点朱砂就能要性命。 因此就必要一个极小的单位来取用朱砂,将一两分为二十四铢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 铢与两之间分二十四份是为了精确,那么两与斤之间分十六份又是为了什么呢?其实还是为了方便。 斤和两应该是人们生存中利用最多的单位了,因此两与斤的换算就主打一个方便好算。 但是十六怎么会是一个方便好算的数字呢?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十进制确实让我们口算起来更简单,但是秦朝人可不这么认为。 那时间的人们根本不会心算,他们称重的时间,只能是利用天平来比力两边的货物。 因为天平一定是两边比力,因此十六这个二的四次方就是一个最符合的数值。 因此,秦始皇将一斤分为十六两,就是因为十六可以很方便地分成很多个两份,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不至于太过繁琐,只有十六是最符合的。 如果改成八两一斤,那么可分的份数就太少了,很不实用;如果改成三十二两一斤,又有点太多了。 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又是什么道理?古时间行军打仗时,一个士兵一周的口粮,被称为一钧。为了方便粮草的运输和调配,所以算了三十这个整数。 这里的一周指的是“小周”,四个小周构成一个大周,因此一石等于四钧,所以一石其实就是一个士兵一大周的口粮。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古人的单位换算看似没有规律,但实际利用起来却黑白常随手,处处都透着公道,这便是我们老祖宗的大智慧。 除了一斤十六两以外,七寸六分的筷子是不是也蕴含着一些道理呢? 筷子与民气筷子作为我们平常用饭的必备工具,可以说是随处可见,那么筷子是谁发明的呢?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筷子的真正发明人已经无从考证,不过汗青给出了三个传说,这三个传说又给出了三个人选:姜子牙、妲己、大禹。 姜子牙在被周文王赏识之前,一直在渭水河边垂纶,而且还是直钩,这就导致他们家非常贫穷。 姜子牙的老婆受不了这苦日子,就想离开姜子牙,改嫁到别人家去。但是社会风气对女性很严格,丈夫还健在的时间,老婆是不答应改嫁的。 为了能够离开这个贫穷的家,姜子牙之妻决定在肉里下毒害死自己的丈夫。 但是姜子牙有天命在身,不能就这么死去,于是上天派来一只神鸟,这只神鸟带着姜子牙找到了两根能验毒的竹子,这两根竹子也就是第一双筷子。 但是这个故事明显是为了歌颂姜子牙编造的,因此可信度不高,而妲己的故事其实更草率。 纣王这个人暴虐无常,大概只是因为饭有点烫,纣王就要拿走厨子的生命。 这天,妲己伺候纣王用饭时,她发现本日的饭又有点烫,如果就这么给纣王吃了,那么这个厨子就完了。 妲己想要救下这个厨子,于是她将自己的簪子取下来当了筷子,将肉夹起来吹凉了才给纣王吃。 纣王很高兴,专程命人为妲己打造了两根“玉簪”,这便是第一双筷子。这个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现在已经出土了比商纣王还要老的筷子。 颠末三千多年的发展,现在的筷子已经成了我们生存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用饭的家伙也有着自己的规矩。 就拿筷子的长度七寸六分来说,它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用饭的时间肯定要牢牢地将自己的“七情六欲”把握在手里,这样才华安稳用饭。 这些看似没有道理的规矩,其实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藏,相识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就拿筷子来说,现在我们周边的很多国家也都用上了筷子,但是筷子里蕴含的道理,他们是明白不了的。 如果哪天某些人想要把筷子申遗,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考他们:“筷子为什么长七寸六分呢?”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