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提到慈禧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晚清当局在她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厦将倾,贪官污吏的腐败征象越发猖獗,终极导致了清王朝的快速殒命。其时的清朝光绪皇帝,纵有一腔的鸿鹄之志想要维新变革,但终究难以与慈
引言提到慈禧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晚清当局在她的推波助澜之下,大厦将倾,贪官污吏的腐败征象越发猖獗,终极导致了清王朝的快速殒命。 其时的清朝光绪皇帝,纵有一腔的鸿鹄之志想要维新变革,但终究难以与慈禧太后抗衡,壮志未酬,36岁就英年早逝。 而且,光绪帝居然比73岁的慈禧太后还早一天离开人世,而且光绪帝还是第一个未穿寿衣就下葬的清朝皇帝,这到底又发生了什么? 幼主登位 太后垂帘1874年12月初,同治皇帝驾崩,垂帘听政多年的慈安和慈禧两宫太后为了继承将朝中大权揽于怀中。 以同治帝无子嗣为幌子,取消为同治帝立嗣,直接为薨逝多年的咸丰帝立嗣。于是,慈禧亲妹妹所生的儿子载湉作为同治帝的同辈最优人选,成为了满清入关后的第九个皇帝,登位时年仅四岁。 载湉就是光绪皇帝,再次当上皇太后的慈禧,由于新帝年龄尚幼,又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捏词可以继承垂帘听政,大局仍然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取“光绪”为年号,意为继承道光先帝之绪。 而这一系列操纵都是在同治帝死后的一天内完成的,可见慈禧太后权利欲望之深、手段之高明。就这样,完全不谙世事的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推到了所谓的权利宝座,继同治之后成为了她另一个政治傀儡。 光绪是咸丰同父异母兄弟醇亲王和慈禧亲妹妹两人所生的儿子,慈禧可以叫他侄子,也可以叫他外甥。 为了把年幼的光绪打造成自己理想的接棒人,相传她对光绪的要求非常严酷,听政时还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考一下光绪帝的决断能力和反应能力。这些都给年幼的光绪帝留下了可骇的生理阴影。 慈禧一方面想牢牢地把持朝政,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和汗青上的女皇武瞾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她还是对这个和自己有着双重血缘关系的光绪帝比力上心,不仅让同治帝生前的御用老师翁同龢继承给他教文化课,还让光绪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进宫陪读,照料儿子的生存起居。 翁同龢由于在给同治当老师时的教学效果不错,深得慈禧的赏识。他是一位对儒家思想颇有心得的学者,不仅教导光绪要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圣君,还让光绪做一个服从长辈的孝子,这样的教诲内容也让慈禧大为赞赏。 但年岁渐长的光绪还是逐步有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他虽然知道自己只是姑姑慈禧的一个政治工具,他很想在位时有一番自己的大作为。 于是,在自己的对峙和父亲醇亲王以及其他几个军机大臣的支持下,光绪向慈禧提出了亲政的要求。 1887年正月,皇宫举行了光绪亲政的隆重典礼,但很多“识时务”的大臣们仍然请求慈禧从旁训政。 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皇后也是慈禧千挑万选的女子——其亲弟弟桂祥之女。这样看起来是亲上加亲,实则是加强了对光绪的控制,违反了光绪本人的意愿。面对这样的安排,还未成气候的光绪除了默默担当,也是毫无他法。 光绪大婚后的次月,慈禧假惺惺地作出撤帘归政决定。这只是她惯用的表面本领,她怎么可能容易地交出手中的大权,很多朝中要务没有她点头,根本实行不了。她在后宫会对看望她的官员这样说:“如今服务,一切还是。” 心领神会的大臣们自然是百依百顺。但随着光绪亲政的时日越长,以皇帝为首的“帝党”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两党之间出现了明争暗斗。而帝后两党之争的导火索则是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恩怨升级光绪即位后,虽然在慈禧看来,他少不更事,暂时不会影响自己的权位。刚开始确实对这个亲上加亲的孩子很是宠爱,偶然还会亲身上阵教他读书认字。 这一份“情同母子”的感情也让孩童时期的光绪对慈禧极为感恩。然而,懵懂少年总是有长大的一天。于是,两人之间的权利斗争以及两人身边的两股政治势力抵牾,一步步显现出来。 随着光绪的亲政,以及慈禧心不甘、情不愿地归政,朝中大臣们与坊间老百姓都知道,慈禧不会容易交出手中的权利,只不过在用另一种方式把持朝政。 从慈禧强行立自己的亲侄女为皇后这一点上,旁人也能看出慈禧想通过这样的反人性婚姻来继承控制光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作为一个年轻气盛的皇帝,光绪果断主战,虽然慈禧刚开始也不反对,但终因慈禧的妇人之仁,中日两边的战事一拖再拖。 再加上在这样的危急时刻,慈禧还心心念操办自己的六十大寿,李鸿章带头的主和派大臣们又不断在慈禧耳边吹“主和风”,终极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惨败而收场,还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台湾的割让,让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看到了中国的脆弱,于是纷纷伸出了瓜分中国国土的魔爪。面对着严肃的民族危机,国内的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于是光绪帝也倾向于变法,希望能以皇帝真正的身份来主理朝中事件,甚至放话给慈禧:“如若不给朕事权,甘愿退位,不做亡国君。” 在庆郡王奕劻的奉劝下,慈禧同意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加上光绪欣赏的公理之士康有为等人之前又发起了“公车上书”。自此,一场针对清当局旧制改革的百日维新运动,在1898年7月11日正式拉开帷幕。 慈禧本以为光绪帝只是小打小闹一阵也就罢了,谁知在康有为和谭嗣同几个人的鼓动下,光绪不仅时常与他们会面,密谈各种改革大事,还提出“君民共治”的维新口号,甚至试图发起对慈禧太后的抗衡,抨击慈禧的铺张浪费和独断专行。 而且康有为和光绪还错信了时任新军统帅袁世凯,原来他们还以为能得到袁世凯的资助,除掉慈禧身边的军机大臣荣禄,以此来掌握兵权。 谁知调皮的袁世凯根本不看好光绪,一边不露声色地奉承光绪,另一边却扭头就向慈禧出卖了他们。 这一次改革不仅触犯朝中大臣们的一些长处,更是撼动了慈禧的根本权利。号称预备颐养天年的慈禧太后勃然震怒,以雷霆之势将这一场历时只有103天的变革迅速弹压。 光绪的革新计划彻底泡汤,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也被慈禧指使的守旧派残忍杀害。康有为和梁启超等其他变法首脑侥幸逃到了外洋,寻求欧洲列强的资助,希望他们能支持很可能被废黜的光绪皇帝。 着实,慈禧早就有意要废掉光绪,颠末此次戊戌变法事件,她另立皇储的刻意更加剧烈。但迫于光绪身边已经形成了一股势力,再加上西方列强的暗中支持,慈禧没有办法赤裸裸地处理光绪。 计谋多端的慈禧以光绪病重、无法理政为由,夺了他的玉玺,以光绪的名义发布请求太后训政的诏书。今后,光绪开启了在中南海瀛台的被囚禁生存,而慈禧再一次如愿地掌握了清朝当局的实权。 刚被限定行动的光绪还心存希望,等待着有一天还能重新执掌朝政。毕竟在他看来,慈禧比自己年长很多,她总会比自己先行离开这个人世。到那个时候,自己再施展一番拳脚,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变。 可柔弱无策的光绪那里是老奸巨猾的慈禧的对手,在漫长的等候中,孤立无援的光绪皇帝渐渐心如死灰,他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糟糕。而且他根本没有一点人身自由,身边的知己一个个都不见了,光绪知道他们是被慈禧除掉了。而那些留在他身边的人也全部是慈禧布下的眼线。 天命难违 先后离世说起慈禧这个女人,不得不敬佩她对于权利的追逐之深切,可以说她的权利欲望从未克制过,她临死前的那一刻还在为自己的权利延续做打算。 据她身边的生齿述,慈禧在处理政务方面很“拼命”,可谓起早贪黑,堪称心系朝中政务。她一般都是破晓3点起床,洗漱打扮等一系列动作完成后就是早上7点左右。垂帘听政的她在上完早朝后对峙批阅全部的奏折。 繁忙的慈禧午饭后一般都到后花园散步,再回寝宫午睡一会。对于养生非常注重的慈禧在晚上8点左右会按时上床睡觉。就这样日复一日,生存自律的慈禧太后身子骨还挺硬朗的。 看着慈禧太后在外面呼风唤雨,而自己身陷囹圄却无人问津,处于壮年的光绪却身体越来越差,被慈禧囚禁的日子一晃就过了十年。 1908年,正值36岁本命年的光绪身体衰弱到卧床不起的田地,俨然有油尽灯枯的迹象。 而这一年,慈禧的73岁大寿也快到了。皇宫内外都在为老佛爷的生日做着各种预备,中西方最好的厨师都被请来了,做出来的各式菜肴又好看又好吃,心情大好的慈禧太后也不由得多吃了几口。 兴许是年龄确实大了,隔了一天之后,慈禧的身体出现了不适,先是腹痛,然后是腹泻不止。御医们纷纷上前给太后把脉,也开了不少药方来止泻,无奈效果并不理想。这种和痢疾极为相似的病症让慈禧的身子骨一下子垮了,整个人明显瘦弱不少。 可这对于光绪来说却是一个不测的好消息,心死如灰的他看到了活下去的一线生机。只管自己重病缠身,已经连续多日未见气色,听到这个消息的光绪忽然有了精气神,竟然能委曲下床了。 光绪对于慈禧一病不起的消息是真是假并不确定,所以光绪试探性地让身边的宦官去处慈禧禀报,说自己想要去看看太后。光绪固然知道,自己身边的这些宦官都是慈禧安插的耳目,所以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一举一动十分清晰。 但光绪并不知道,慈禧患病的消息竟然是她授意让人故意透露给自己的,慈禧就是想看看光绪的反应,果然光绪还是中了慈禧的计。光绪想有朝一日重登皇位的心思,也被慈禧看得一清二楚。 慈禧固然不允许有任何她掌控不了的人坐上她一直想霸着的这个宝座,慈禧太后连日来的腹泻难以痊愈,于是拒绝了光绪帝前来看望。光绪因此大受打击,看来慈禧对自己的仇恨依然未消退,光绪越想越气,身心俱疲的他以为自己今生无望了。只要慈禧太后在世一天,自己将永无出头之日。 1908年11月14日,下午3时,有宦官向慈禧禀报,光绪帝神志不清,认不出人,恐怕时辰已到了。身体同样抱恙的慈禧听完后,淡定自若,心田却划过几丝窃喜。按清朝的规矩,她命人给岌岌可危的光绪赶紧穿上寿衣。 按清朝传统,皇帝在驾崩前一定要穿上寿衣才气见列祖列宗,如果在咽气之后才穿,是很不吉祥的事变,会受到先祖的惩罚。 本已经神志不清的光绪却忽然在穿寿衣时回光返照,他坐了起来,把身上穿好的寿衣全部脱掉,还说自己有很多事变要做,不需要穿寿衣。 在场的全部宦官和宫女着实吓了一跳,不知寿衣到底还要不要穿上。于是就差人再去问慈禧太后。慈禧知道后,依然淡定地说:“他不想穿,就别穿了。” 就这样,光绪皇帝成为了清朝第一个未穿寿衣就驾崩且下葬的皇帝。光绪与慈禧明争暗斗了这么多年,终究还是先于慈禧离开了人世。光绪皇帝薨逝当天,慈禧发布懿旨,立亲妹妹孙子溥仪为嗣皇帝。 光绪皇帝死后第二日,慈禧以新帝溥仪的名义再次发布懿旨,说自己身体可能无法再好起来,摄政王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事件,重大事件可由皇太后隆裕加入决定。 也就在这一道懿旨颁布没过多久,七十三岁的慈禧也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长达47年的统治生涯。 结语慈禧和光绪的恩怨随着二人的先后离世终极画上了休止符。有人说,慈禧对于自己的死期并没有足够的预见,毕竟她在死前还在为立皇储人选之事操劳。 两岁多的溥仪年龄尚小,与自己又有着血亲关系,可见慈禧在大哥体衰之时仍然对把持朝政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执念。可能她自己也没想到,同一天的上午刚刚决定皇储之事,自己下午就撒手人寰了,称得上是“机关算尽,终究敌不过天命”。 参考文献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