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4岁孩子每年看展10多场,美术馆妈妈把“带娃看展”这事一次说透

[复制链接]
奇大人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9-24 02:35:39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工作和生存总是遇到一个又一个展览。家有不到四岁的小朋友一枚,不知不觉,小朋友每年也看过10来场展览了。
现在带着孩子进展厅,最大的变化,是不用提心吊胆地担心她和作品“亲密接触”。看到其他小朋友尝试触摸作品,我家小朋友还善意提醒说:“只能看不能摸哦。”
看了这么多展览后发现,带孩子看展览,就是最直接的美育之旅。

文丨张小芮 编丨Yuan
艺术展览的汗青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我们熟知的“艺术狂热爱好者”宋徽宗面临锦绣江山,完全不及字画藏品来得动心。

《瑞鹤图》是北宋宋徽宗赵佶所作绢本设色画,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源:pinterest
在西欧都会,一家人一起在周末看展览、逛博物馆美术馆,是很受欢迎选项。
大概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看不懂艺术,面临无法解读的作品有莫名尴尬;走进那些喷绘、LED屏幕为主快消费式的展览现场,误以为这就是不外云云的作品;面临安静秘密的画廊大门,迟疑是不是仅仅适用于“藏家入内”?
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停被“误读”的过程。艺术的意义在于被接触、解读、传播,不停焕发新的生命力。

美术馆里的观众,图源:pinterest
我将通过观展前、中、后三阶段的不同感受,给各人分享一些带孩子看展的心得。
观展前
基本上环球的文博机构、美术馆画廊都在周一闭馆苏息,在看展览之前可以去机构的官方账号上确认,如许还能提前了解展览的信息。
带孩子去看展览前,可以简朴地给孩子先容一下相干背景,比方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可以在网上找一些天下地图和地中海地区地图资料,以及展览预告里面的图片,向孩子先容:
“古罗马的年代大概等同于中国的秦汉时期,这里面讲了其时人们的族群生存、墓葬习俗。古罗马怎么扩张成为一个大的帝国……”根据孩子的继承度恰当报告,并不是以知识输入为主。
找到和展览主题相干的记录片、知识科普先行预览,再等到了现实的展览现场,往往达到影象呼应,理解起来更顺畅。

国家博物馆《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展览现场,图片由作者实拍
记得提前和孩子沟通观展礼节。不宜跑动、触摸作品、保持安静,在答应的环境下可以带上绘画材料写生,具体环境需要服从每个机构的看展规则。
写生也是观察和感受作品的方式,通过现场的描绘,从线条、色彩、情势、立体结构等多方面过细地观察。
前不久,我带孩子去今日美术馆看《加埃塔诺 · 佩谢:人无完人》展览,去之前先给小朋友打预防针:
“我们将要去看一位意大利老爷爷的作品,他的作品是一些桌子、椅子和各种好玩的东西,但是到了现场一定不能摸,因为这次这些桌子和椅子不是来让人坐在上面的,它们的任务是给各人讲故事,以是需要保持隔断。”

今日美术馆《加埃塔诺 · 佩谢:人无完人》展览现场,图片由作者实拍
果然,到现场后小朋友很配合,还自言自语:“我不能遇到它们,我可以在旁边远远地看”。
如果孩子年岁比力小,在展厅内家长一定要陪伴好,网上有不少孩子在展厅内破坏作品的消息。
对于“展品不能触碰”这个概念,也是需要在文化环境中渐渐造就的,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成年人为了拍照,竟然会破坏或随意倚靠作品。不得不说,对文化艺术的恭敬,体现了人的素养。
观展中
对于看展过程中是否可以拍照片的问题,我的看法是在机构答应,不开闪光灯的环境下,拍照有利于后期影象。
就像曾经在艺术史的讲堂上,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的学习秘诀,不但要拍照,还要站在作品、文物附近拍照,把自己变成比例尺。如许才知道后母戊方鼎的体量到底有多大,布尔乔亚的大蜘蛛到底有什么样的气魄。
回抵家以后可以让孩子描述自己看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也让我遐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朋友圈就能看展的期间,还有须要去展厅看吗?
法兰克福学派的瓦尔特·本雅明早在1936年写的《机械复制期间的艺术作品》就分析了这个问题,他提出:在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期间,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
表明成明白话:到处都能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那么远程旅行去卢浮宫看原作里的蒙娜丽莎,“灵晕”是不是就消失了?
灵晕,简朴来说是指《蒙娜丽莎》原作那种真实存在的感觉给人精神带来的触动。

围观《蒙娜丽莎》的人群,图源:pinterest
作为艺术行业从业者,我倒并不担心复成品给原作带来的打击,原作所具备的精神性以及展览现场沉醉式的体验,正是当今人们为了跳脱一样寻常所需要的体验。
就像是我们在屏幕上看到龙门石窟、敦煌壁画,仍然不及亲眼所见那种震撼与共情,最起码富氧含量不同啊。
在看展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分享感受。孩子是最具好奇心的“小学者”,他们自然地会抛出很多问题。
曾经在展厅里听抵家长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说:“你看不懂,等你长大了再说吧”,有些问题家长也没法解答。
别担心,可以通过搜刮、阅读展览讯息,或扣问展馆工作人员,尽量给孩子回复。
比方达利的《影象的永恒》可以表明为:艺术家把钟表想象成生物,是不是看动画片的时间时间过得很快,而写作业的时间时间很慢呢。大部门在美术馆工作的人员都很乐意给观众解答疑问,这是传递和分享的快乐。

达利《影象的永恒》,图源:pinterest
带孩子参与美术馆举行的公教活动,在沉醉式的空间里寓教于乐,是接触艺术的绝佳方式。
比方近期在北京798艺术区十点睡觉艺术空间展出的《家舞台》展览现场,大朋友小朋友可以进入、穿行,搭建一个构筑。还有多种情势的艺术工作坊,让孩子对于美术馆、展览、作品的概念在头脑中立体链接。

《家舞台》展览现场,图源: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偶尔候,孩子看待艺术品的眼光比成人还犀利,乃至不需要过多的表明。
有一次看展,遇到美国艺术家奥基夫画的花朵局部,非常抽象,但是小朋友依然很喜欢,并且说“这个花朵好漂亮啊,像妈妈一样。”
还有一次,看到德国艺术家基弗画的抽象的田野、花朵和女性形象,小朋友的反应很敏感,说:“这个看起来有点可怕,这个妈妈受伤了。”
岂论孩子还是家长,作品就是看天下的窗口。
观展后
走出展厅并不意味着竣事,观展后的影象还在延续,和后续生存中的很多经历连续起来。
我们看到棱镜变形的时间,可以遐想到毕加索的《哭泣的妇女》;我们也能在生存中发现许很多多个蒙德里安;自己的艺术创作里,可以加上所见展览留下的印象元素,让艺术力成为生存探索的增补能量。


蒙德里安作品(上),借鉴蒙德里安创作的儿童画(下)图源:pinterest
如今,很多博物馆美术馆平台上都有知识分享和意见意义活动,假造博物馆的观感越做越好,足不出户可以游走在纽约今世艺术博物馆Moma或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古往今来的文化精萃对话。
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绘画方式有其特点,比如1-3岁的涂鸦期,如果刻意教他们画具体的形象,是对想象力发展不友爱的。在孩子创作时,以鼓励、沟通为主,尽大概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由探索、尽情发挥。
让孩子和艺术充实接触,给予感官、头脑、感情等各方面的充实发散,再回到生存一样寻常中,构筑结构、食物摆盘、产品包装……都可以去发现它们“艺术的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