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话题七篇
作者:余 杰
知青话题之一:另有多少人在熬着
我们这代人都老了,都是奔七奔八的人。
我们这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符号: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五十多年前上山下乡,那是一群没有文化的青年,何谈知识两个字。
现在老了,在感叹光阴留下的印迹时长长会长叹一声:我们都老了,都行将告别这个天下了,还谈什么知青,什么上山下乡。那都是曾经的汗青,一群人的往事,一代人苦涩的过去。
偶尔还可以或许看见有人发出这样的帖子,要补偿知青了。这样的话题讲了多年了,时不时会跳出来忽悠你们一下。补偿,为何?补偿什么?呵呵,全是自我安慰的一个老话题啊。
熬着的老知青还记得吗,那些在劳动局大门口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人们,嚷嚷着必要安慰,必要补偿,必要同等,必要计算工龄等等,现在都到哪儿去了。熬不住啊,你能熬过他们,绝对不可能的。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你熬得过时间吗。你在那边叫啊、喊啊唱啊、跳啊,最多派几个人来忽悠一下,看你能熬过时间?到了今天,叫不动了,走不动了,跳不动了,唱不动了,那些“空想”都在流逝啊。
我们都输给了时间。
我们无法赢得时间。知青老了,老到快走不动了。曾经豪情满怀的理想都化为了泡影,那股在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的豪情,早已随着光阴消散殆尽。
知青老了,老到快叫不动了。曾经为了回家奋起一击的勇气已经不见踪影了,过去式的豪情昙花一现成为汗青,只是在影象中经常追念。
知青老了,老到快唱不动了。曾经为了就业的那份忙碌早已成为过去式,曾经在城里过着底层生活已经成为影象,曾经为了养家糊口的苦熬都已经成为往事了。
知青老了,老到快跳不动了。那些日子在那扇大门口高呼标语的热情已经消散了,充满向往的补偿现在已经成为痴人做梦,直到现在傻傻地在家里瞻仰星空。
现在另有多少人在熬着呢?当统统都在时间里静静地流逝的时候,我们感叹光阴的无情,没有一句感恩的话语,因为我们都是那段汗青的见证人。
固然在现有的记载中很难找到那段真实汗青的影象,但是它深深地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我们将带着这份影象上天去告诉汗青的老人我们将这份影象永久地留在内心。
熬不过时间的老知青啊,此时现在是不是还在追念在那扇大门口的呼号啊。放心,汗青会记住六十多年前十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的场景,汗青会记住五十多年前上海百万知青奔赴五湖四海的场景,另有天下一千六百万的知青兄弟在四面八方的前行,我们都会记住的。只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昨日的辉煌早已成为一份影象,但是它会留下的。
熬不过时间的老知青啊,保重!
知青话题之二:另有多少人在关注
曾几何时是多么的高兴,刚刚退休的我们吹响了集合号,搞聚会会议、办刊物、开晚会去旅游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为何,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识青年。我们有一段共同的经历:上山下乡。
现在呢?
我们都到了老年。生活给予我们的是安安定定在家待着,养老了,不再折腾了。
剩下的时间里,唯有在微信群里聊聊天了。幸亏有了微信,要否则连个说话聊天的地方都找不到。
老了,都在打发时间啊。看着身边不停有知青符号的朋友离去,谁民气情啊真的很难过。为此也会想到本身,想到还剩下的日子,想到了明天。
已经没有了再次举行聚会会议的豪情了,没有了再次创办一份属于我们本身报刊的勇气了,没有了再次招呼举行各类晚会的豪情壮志了,没有了再次组织知青伙伴团体外出旅游的热情了。因为我们都老了。
现现在另有多少人在关注知青这个符号,另有多少人在关注难过一见的知青活动,另有多少人讲得出我们那段汗青啊!
就以我们本身为例,你会抖抖颤颤地到各地去参观有着知青符号的展览馆、展览会吗?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了吧,不会专门去参观了吧。假如是顺路,你还会去看看吗?另有这样的展览馆每年有多少参观者呢,恐怕无法计算,肯定是寥寥无几的。我们的子女还会关心关注吗,他们大概会说都是老皇历了,现在是什么年代啦。那一刻我们有些心痛,因为那段汗青有些苦涩。
还是以我们本身为例,你会去到场在腾讯网上召开的有关知青话题的会议吗?那都是极少数热心这些话题的知青朋友关注的。算算参会的人数在天下有知青符号的人数中的比例是多少啊。太多的老知青现在都不会关注了,都老了都快要去见上天了。因为那是一段不堪回顾的影象啊。
该落幕了,该歇歇了。就说现在多如牛毛的有着知青符号的微信群里,另有多少人会安安静静地阅读有关知青话题的笔墨呢。另有多少人会专门围绕着老调的知青上山下乡话题睁开热烈的研讨呢?另有多少人啊,一个曾经热门的话题,现在已经过去了。
至于开办晚会,团体旅游都是过去式了。不光是当下的疫情原因,更多的是老知青们都老了,都快走不动了。有的快到八十了,最小的也是七十了。老人啊,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家里蜗居为好。
已经没有太多的人在关注知青这个话题了,连我们本身都很少关注这个话题了,更何谈其他人啊。
我们只能在梦中想起芳华光阴那段快乐、奋发、苦恼、屈辱的日子里的所有事所有人。
我们只幸亏坐在轮椅上冷静注视着子女们忙碌的身影,才会想起我们本身一起走来的酸甜苦辣。可惜,光阴无法倒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唉,另有多少人在关注我们啊!
知青话题之三:另有多少人在离开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当我们即将告别这个天下的时候,大概有着许多的不肯,许多的遗憾。到了我们这个年龄的时候,该想想本身的后事了。自然规律而已,唯物主义者嘛。
从十年前退休开始,一直不停接到某或人去世的消息,都是有着知青符号的人。那一刻有些悲哀,有些感叹啊。曾几何时我们还是同一个屋檐下同吃一锅饭的朋友,一转眼就离开了,剩下的只有一声叹息了。在这一刻也会想想本身的未来,想想本身走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样子,一丝悲哀之情油然而生到场追悼会的时候,步履有点抖颤,眼眶里是泪水,内心想的是如何面对本身的生活。
那一刻我们会想起曾经一起开山挖地的日子,一起吃着忆苦饭还咬牙坚持上山干活一起住着茅草房苦中作乐做着美梦的场景,一起爬山渡水逃离那片土地不敢再回头的一幕。现在,离去的朋友静静地躺在那边,大概在遐想与我们在天国相聚的那一天。
那一刻我们会想起一起回到故乡渴望新生活的厦悦,一起忍受陌生的城市里人们冷眼的想看,一起为了家庭、孩子努力地奋斗再苦再累也要咬牙坚持的精气神,一起饱尝下岗、待业,转岗、失业,以及为了生活的煎熬。现在,离去的朋友静静地躺在那边,大概在遐想与我们在天国相聚的那一天。
那一刻我们会想起一起退休后的愉快相见苦尽甘来啊,一起外出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国土,一起到场聚会会议美味美食饱餐后说说酒后的胡话,一起去唱唱歌跳跳舞在快乐中忘记曾经的烦恼,一起面对着第三代到来的高兴和烦恼。现在,离去的朋友静静地躺在那边,大概在遐想与我们在天国相聚的那一天。
一个接着一个,另有多少人会离开呢?什么时候该轮到本身呢?每当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有着说不清的苦涩啊。
回头一想,人生就是如此。该到点的时候应该开开心心地进行告别,无需迷恋,无需感叹,无需悲哀。活着的时候应该是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笑对生活。一旦到了走的时候应该是坦开阔荡,无怨无悔,笑对明天。
无愧于本身的一生,留下真实的影象,应该是我们活着的时候一个座右铭。因为我们这代人活得有些累,有些值得留下的影象有些坎坷的历程。曾经的三年饥饿,曾经的动乱苦难,曾经的下乡经历,曾经的再次就业,曾经的下岗失业,曾经的到点退休,曾经的苦恼高兴和现在的疫情管控等等。这是非常奇特的一代,什么都轮上了。这些真实到了现在都会被忘记,都会被抹去,都会被我们带到天国上去。
看着一位又一位离去的朋友,我们还能说什么呢?离去的就离去吧,我们还活着。到了离去的那一刻,我们应该对着天国说两个字:无愧!
知青话题之四:另有多少人在看书
到了该退出的时候,总有些人不甘啊。
不甘啊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比方,还在不停地组织什么知青活动,还一届又一届隔上几年来一回,其实就是那几个人找个地方玩乐一下。固然在网上以及微信群里还是要宣扬一下的,吹一吹“伟大”的成就,骗得几个点赞。呵呵,非常无聊啊。
比方,另有不停地组织什么知青精力研讨会,不停更换各种议题吸引关注点。只管只有几号人不停出现在会场,但还是连续不停屡战屡开,也是不停地在网上晒晒换取关注点,自我炫耀一下“伟大”成果。呵呵,非常低级啊。
另有不停地出书出刊物,拿不到书号就找外面地下的出版单位来完成“空想”。唉到了今天啊知青都老了,另有多少人会看这些刊物和册本呢。这些作者根本都是老知青都是到了该享天年的年龄了。他们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编,精力可嘉。只是这些书刊出来后有多少人会认真地阅读?
大多数的老知青们现在闲居在家,可以或许经常看看微信已经是少数人了。大多数的朋友有的眼睛花了,有的躺着不动了,有的走不动了,有的要带孙儿玩耍,有的要为孩儿管家管吃,谁还会有心思来看书看报啊。没有人再去理会曾经的故事,不喜欢再来唠叨以往那些事。
再说,有多少打着知青符号的刊物是有正规的出版刊号的?有多少印着知青两个字的报纸是有着正规的出版刊号的?根本没有吧。如此一来,这些东西都是“野路子”的都是老知青们的自娱自乐。要是遇到较真的文化执法者可就要遭殃了,一定会遭到查封的。呵呵,还是小心一点为好吧。
老了,应该苏息一下了,再去忙碌这些无用的东西何苦啊。以现在的大环境而言,报纸另有多少人回去看回去读。上海的《新民晚报》曾被誉为“飞入平常百姓家”的一份报纸,现在另有多少人会去自费订阅。有不少的报纸早已销声匿迹了,另有大量的刊物早就停刊告别读着了。我们老知青还要玩这些报刊杂志有何用。现代节奏的人都在玩着一个“快”字,书店里那些厚厚的册本已经少有读者了。可以或许认真阅读册本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可以或许有闲情逸致跑跑书店的毕竟是少数人。那么,我们还热衷于写书,可能意义不大了。只是作为留作一份怀念而已,留下一些往事的影象,还行!
到七奔八的老知青啊,赶紧捉住生活的尾巴好好度过每一天。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再不好好活着将会留下无数的遗憾。当每天的太阳升起之时,我们可以或许看见旭日东升,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又赚了一天宝贵的光阴。大概在以往并没有对时间的关注和珍惜,现在应该认真珍惜一下了。时间对于我们老知青已经是非常宝贵了。
知青话题之五:另有多少人在显摆
“显摆”这个词儿,一个“显”,一个“摆”,就是炫耀的意思。对于老知青而言大多数与这个词无关。但在生活中却有一些不安分的老知青是喜煌T摆的,不光喜欢还要发挥到极致。
老了,还要炫耀什么呢,都快入土的人了。其实自我炫耀的人都有本身的目的,拉起大旗无非是为了恐吓那些不明真相的老百姓吧。这样恶劣的遗风也在当今的老知青队伍里极个别人那边发酵着。
在以往浩繁的知青活动中,我可以或许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景象。一些所谓的知青中的头面人物们喜欢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浩繁的知青们,听着主持人先容曾经在农村里的各种官衔,生怕人们忘记了。另有就是今天官帽先容,哪怕是已经退休了的知青中的活跃分子,热衷于人们先容他的原来的职务,包罗括号里的局级处级等。
炫耀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告诉大多数普平凡通的知青们,看看,我混的不错吧我是一个乐成者吧。
曾经有一次我站在台下,当主持人先容或人在农村里的职务后,立马就有人对我说他也不想想在谁人年代里是怎样踩着知青的肩膀上去的,是干了多少见不得人的告密事情后上去的!想想也对,谁人年代里,这样的知青我们不是没有见到。
在浩繁的知青活动中,我更多地看见是许多人的低调和冷静。不肯意再讲述曾经的过去,因为那边有着许多伤痛。不肯意面对镜头,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昨天已经过去了,不值得炫耀。在不太相似和认识的知青朋友眼前,不想过多地展现从昨天到今日的成就因为是知青这个符号才使我们聚在一起。在这里没有官大一级压死人的闹剧,也不值得自我炫耀多么有财有势。就是在知青各类活动中冷静做事的人,可以或许无私地为知青各种活动付出,有精力层面的,也有物质的支持可以想象得出,这些脚踏实地的人在其工作岗位上一定是受接待的好人。
工作期间,我有几位曾经有知青经历的朋友,官位上至部级局级,下至处级科级的我曾经问过他们,在浩繁的知青活动中你们为何不露脸呢?答复是多样的。我记得有一位朋友对我说:谁人上山下乡还值得炫耀吗我们这代人值得炫耀吗!
本身为本身树碑是一例,等到我们这代人都走了,子女们看着零零散散的知青名义的怀念碑、怀念亭、博物馆、展览馆会不会发笑?本身为本身树立一种“精力”,以致扬言这种“知青精力”堪比赤军精力、老八路精力。动动头脑想想,人家是打江山的,你可以或许与他们相比吗?从个人的炫耀到团体的炫耀,留给后人的是我们的无知和狂妄。
原来,炫耀的背后有着这么多的文章可做。以是这些人在不多的时间里,继续做着哄人耳目的勾当。
炫耀,只是极少数的人。绝大多数的老知青们都是安安分分的老人了,都是老老实实的“良民”了。只是这些炫耀者有着许多的蛊惑性和诱骗性。我们必要警惕啊!
知青话题之六:另有多少人在呼应
对于我们这些从云南农场回城的知青来讲,永久无法忘记1978年10月以后发生的大返城。一封信最终导致了农场知青们的大返城。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当年有人站出来可以或许一呼百应?五万人为何可以或许为了一个目标演绎这样的剧目?为什么可以或许最终取得回家的权利?
当年有一句标语:我们要回家!五个字说明确全部。
因为要回家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心愿。不管你当时在农场已经有了一官半职的人还是在生产一线苦苦挣扎的知青们,不管你曾经高喊过“扎根一辈子”的标语还是痛心疾首地痛恨红土地,不管你曾经在这片土地上风光过一时还是十年间饱受了煎熬,回家,回到出发地,回到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身边已经是当时还留在农场的知青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以是,当“我们要回家”五个字喊了出来以后,立即会成为一种同一的办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力。
当年的发起者在振臂一呼的时候,立即出现出一呼百应的效应!
当我们都老了,都该退出舞台的时候,另有多少类似的标语可以或许一呼百应呢?
以维护本身的权利为名的各种活动,打起了知青的旗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现在这样活动响应者不多,观看者浩繁。怎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曾经有着“知青”符号的人早就融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每个人走过的路是不一样的,今日的了局也是各不雷同的。应当认可,多数人已经可以温饱了,少数人因为各种原因还处于贫困线下,但也有少数人早就过上无忧无虑的奢侈生活了。两头尖中间大的现象客观存在,怎么还会有当年“振臂一呼”以后要回家的齐心协力呢?
记得上海有一位所谓的“知青领袖”在前几年热衷于与一些酒店联谊,忽悠这些店家挂上“知青之家”的横匾。美其名曰:横匾一挂,会有许许多多的知青们会来此店消耗,交易一定旺盛的。每到一处,横匾一挂酒席一摆,吃喝玩乐一回,多爽直啊!咋一看是这是为知青做件功德,其实否则。第一挂横匾是要收取费用的,至于收到的钱如何使用你们就不要管啦。第二,挂好横匾以后知青们来不来、来多少我就管不了。这叫姜太公垂纶愿者中计。第三,这样的挂牌最终是不了了之。店家付了挂“知青之家”横匾的钱,等不到“大批”的知青们的到来,只好望着墙上的四个字兴叹:被忽悠了一回!
这就是一呼百应的效应,很无聊!
我们这代人都老了,一生经历所得到的履历与教导是个宝贵的财富。它已经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作为社会人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怎么可能“同一”呢?怎么可能把统统都寄希望与“领袖”呢。怎么还会把“知青”这个名字一直挂在嘴上呢?以是应该规劝这些“知青领袖”们,省省心吧,回家去吧!
因为我们这代人都老了,到了晚年的时候想安安稳稳地多活几年是大家共同的心愿类似忽悠大家去所谓的“知青之家”的事情只是那些趁机敛财的人的一厢情愿。到了这把年纪的时候,已经不是“同一式”的学生了,可以被下令齐备上山下乡。现在已经是步入老年的一代人了,有想快快乐乐不肯烦心事打搅,只想颐养天年的人;有与兄弟姐妹或者子女们的财产纠纷而搞的焦头烂额的人;有在社区里跳跳舞蹈、打打麻将、带带子孙的人;有为了生存在苦苦地继续干活的人……。对于这些人,谁能给做到一呼百应?没有了!
知青话题之七:另有多少人在乱说
现代生活中微信聊天是老百姓的常见兴趣,几个人、几十个人、几百个人集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群,聊聊天何乐不为。
曾经有着共同符号的老知青们现在也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微信群,发发贴、聊聊天,远距离地交流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固然,在近2000万曾经有过这个符号的知青们中现在可以或许在微信群里发发声的毕竟是少数啊就是到场了微信群的人,许多都是沉默者,只看不说话。
久而久之我发现在这些群体中会有几个极为活跃的人。他们每天都会上去发帖,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是一些歌功颂德的玩意,都是一些唾骂美帝的笔墨等等。到了这把年纪的老人了,还是那样劲道十足地爱唱赞歌,爱听好话,最爱乱说!
你要是反对他们乱说,对于曾经发生的上山下乡运动提出质疑,他们立即就会挥动起大棒“痛斥”你是割断汗青,抹黑汗青,否定前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一定会给你摆出一个“踏上一只脚,叫你永世不得翻身”的风格,似乎回到了五十多年前的声嘶力竭。
你要是对他们发出的帖子提出疑问,或者是对已经明确的造谣帖子提出意见,呵呵这下可不得了。他们第一个理由是网上传的东西,本身只是转发呀。第二个理由是要让人说话呀,这样的帖子有啥错的呀。摆出一付永久正确的姿态就是不认错,还会倒打一耙。
你要是直截了当品评他们到了这把年纪还不肯消停,这下就肇事了。他们会三五成群地立即在微信群里对你睁开围攻,谩骂、讽刺、讽刺、批斗、以致使出五十多年前的那些本领,直至狠狠踏上一只脚。
他们会在微信群里相互吹捧,非常地肉麻。不管转发的帖子是否值得细看,也根本不管这样的帖子是不是值得称赞,别的一个肯定是一番大肆赞扬,连连点赞极力称赞,根本掉臂其他人的感受,只会自说自话地享受着吹捧后的快乐。
细细一查,原来这些老知青根本都是上山下乡的既得利益者。没在农村几天,没有好好干过活,没有经历过铭肌镂骨的大返城有的只是到乡下溜了一圈就混到什么文工团大工矿去了,有的只是靠着当官的老子走了一段后门就混到工农兵的行列,有的只是靠着暗地里做着见不得人的鬼事爬上了高位。这样的人活到今天就是这个模样,整天乱说八道,活得不耐心了。
老了,该安分一些了,每天少在微信群里乱说应该成为老人们的一种常态。可惜啊我们很难让这些人闭嘴,因为到了这把年纪的人,要改也是很难的。估计要在见上帝的时候,一定是带着花岗岩的脑袋前往的。
另有多杀人在乱说,每天我们都可以或许看见啊!
写于2022年8月
余杰,1970年4月从上海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的,在农场9年,返回上海后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从事过工人、宣传科干事工作,后又继续过企业党组织和行政主要向导职务。2012年退休,退休前2007年起就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至今已发表了4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