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3岁到南极,6岁到北极,现在13岁的这位男童,和他的父亲,又火了

[复制链接]
小樱姿Lv.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9-9 11:35:1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
“鸡娃式教诲”。
眼看着这个孩子考上了一流名校,那个孩子结业后月入万金,家长们心生羡慕,也催生着他们对自家孩子出息的焦急。
于是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打鸡血一样督促孩子学习。
就像网友说的,每个“鸡娃”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史”。

久而久之,“鸡娃式教诲”也成了内卷期间的一个特写。
不外正当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为了出息拼得“头破血流”时。
有一对东北辽宁80后夫妻,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就是徐承华和程滟云。
这是一对酷爱观光的夫妻。
从儿子辛巴3岁那年,他们就开始带他“环游天下”。

现在13岁的辛巴,早已是一位资深的探险家。
他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很多人一辈子都不敢想象。

在外人眼里,孩子这么小就天南海北的跑,这当父母的可真是“心够大的”;
尚有人提出质疑:
让孩子履历风餐露宿,遭受那么多未知的危险,真的是为了孩子好,还是只是想博人眼球?

更有人犀利地指出,徐承华将自己对于观光的热爱强加给孩子,和欺凌孩子到场兴趣班有什么区别?
但徐承华还是坚持自我,在“带娃”的另一条大路上,越走越远。
01、
“下这么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吗?”
2014年的某天,不到三岁的辛巴在翻看画册时,被书中描画的北极风光深深吸引。
特别是画册上的北极熊对于辛巴更是有着猛烈的吸引力,他嚷嚷着要爸爸带他去北极看一看北极熊。
虽说童言无忌,但这却让徐承华冒出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既然儿子有这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带他去实现呢?
2014年11月,一家三口从西双版纳出发,开始了漫长的北极之行。

徐承华一家的出行预备非常简单。
一辆带边斗的三轮摩托,几个背包,就是旅程的全部产业。
尤其是这辆名叫“丁丁”的边三轮摩托,更是徐承华的心头之爱。

摩托的名字来自经典动画《丁丁历险记》的主人公丁丁。
徐承华希望他们一家也可以和丁丁一样,无畏无惧,一起去探索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颠末185天的跋涉,一家三口跋山渡水,在途经12个国家后终于来到北极;
两年后,他们再次起程从南美洲的最北端厄瓜多尔出发,途径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花费184天的时间来到南极。

在很多人眼里,举世观光是属于“有钱人的故事”;
但现实上,已经完成这些的徐承华夫妇,也并非豪富大贵。
夫妻俩的主要收入来自他们策划的客栈,偶尔也会通过写书、拍照赚取一些外快,收入谈不上多么丰厚。
所以对于资金不是多么充足的他们来说,想要实现举世观光的计划,“穷游”是最为可行的方式。
比如在北极之行的最初阶段,他们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这辆三轮摩托。
载着妻儿行囊,从西双版纳一起到老挝、缅甸、泰国,既省了交通费,还能欣赏沿途美景,何乐而不为?

去北极的半年多时间,他们花了不到30万;
之后从南美到南极的半年,花费大约是60万,最大的一笔支出是往返南极的船票,22万。
前前后后,徐承华在带子观光上的支出,早就超出了100万。
徐承华开打趣地说,自己每次在观光上花的钱,也不外能在北上广买个卫生间罢了。
但相应的,举世观光的代价就是他们至今没有买房买车,由于每次出行几乎要花光此前攒下的积蓄。
不少人也有过如许的狐疑:下这么大的血本,真的值得吗?
但徐承华把这事看得特别开:如果能用买一个卫生间的钱,换来孩子丰富多彩的生存,就挺值的。

他对现在的生存状态很满足: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把生存欲望降低一些,挣的钱充足维持日常生存的开销,那就足矣。
02、
“像极光一样自由”
带着孩子去观光,大概是徐承华最疯狂,但也是最不后悔的决定。
他不绝觉得,如果让孩子生存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就无法感受这个天下最真实的容貌。
就像辛巴在前往南极的路上问过他的一个问题:大海有多大?
徐承华坦诚地告诉儿子自己也不清楚,但如果你在家里,一定不会知道大海毕竟有多么广阔。

对徐承华而言,观光的重点并非是“旅”,而是“行”。
对于尚且懵懂的辛巴来说,一场场漫长旅途的意义,在于通过行走探索这个未知的天下,去感受这个天下毕竟有多么精彩。
比如在北极蒸桑拿,父子俩从桑拿房光着身子跑到雪地里,体验冰火两重天的刺激感;

比如一家人在亚马逊雨林里探险,在漆黑的夜色中乘着小船,探求鳄鱼的踪迹;
跟着探险船穿越惊涛骇浪的德雷克海峡,坐着雪橇探求北极熊的着落,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模仿象龟爬行······

大自然的奥妙与多姿,是辛巴探索天下的原初动力,也总能带来意料之外的快乐和惊喜。
但漫长的旅途并非一帆风顺,置身于大自然的辛巴也履历了不少磋磨和危险。
比如在亚马逊雨林,多如牛毛的蚊虫把小辛巴咬得满身是包,让人看着都心疼。

从高海拔地域到热带地域的突然转换,也会让这个小家伙不平水土,高烧一度接近40度。
尚有在前往马丘比丘的途中突遇暴雨,骑着摩托车的他们几乎冻僵,幸好被当地的一位老人收留才安然无恙。

尤其是2020年,9岁的辛巴在青藏高原的履历更是历次观光中最艰难的一次。
在攀缘5396米的哈巴雪山时,辛巴必须破晓三四点钟起床。
深沉的夜色,恶劣的天气,再加上湿滑的山路,即便是对一个成年人而言也充足让人打退堂鼓。

最危险的是在水上漂泊时,独自荡舟的辛巴由于年纪尚小力气不足,在穿越激流时小船被浪打翻,直接被卷入水中。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险境,不到10岁的辛巴肯定是害怕的。
但是辛巴外害怕过后还是想坚持去做,他觉得如果突然放弃的话,那之前的统统就白费了。
在间隔山顶尚有几十米的时候,筋疲力尽的辛巴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摇着头说自己实在爬不动了。
但辛巴还是坚持爬到了山顶,那一刻徐承华哭了,他没想到辛巴真的可以坚持七个多小时,完成这场登顶。

之后辛巴落水被救上来时也没有哭,只是抹了把脸上的水,转头向爸爸要彩虹糖吃。
他还和爸爸开打趣,自己在水里已经喝饱了,这一起都不消再喝水了。
从北极、南极再到有着地球“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可以明显看到辛巴变得更勇敢,更有韧劲。

尤其从青藏高原返来后,辛巴肉眼可见地变黑了,变高了,变壮了。
由内而外的提升和成长,是辛巴这些年“流浪地球”的最大劳绩。

就像徐承华说的,“那些感受,那些好奇,那些勇敢,会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在他心田生根发芽。”
当一家三口坐在山崖前,看着半空中绚丽的热气球,以及包围在云雾中的山峦和建筑,如同置身童话天下般,连银幕外的我们也为之心动。

但和通过某个媒介看到美景的我们不同,辛巴他们并非转瞬即逝的感动,而是在切身材会后,将这一幕转化为烙印在生命进程的“震撼时候”。
徐承华希望辛巴在将来,可以恣意享受这些优美的“震撼时候”,享受追逐这一时候的奔驰与自由。
就像他在南极返来后,不止一次地告诉辛巴:
“你一定要自由地、有尊严地、干净地、有味道地活着,活出自己的代价和寻求,像极光一样自由、独特。”
03、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徐承华喜好用镜头记载一家人在旅途中的遭遇,并发到自己的交际平台上和其他人分享,也算是个小网红。
他没想到自己的视频竟然引起旅游卫视《行者》栏目标注意,还买下他们的观光素材,剪辑成《南极学前班》《别叫我宝物》等系列节目播放。
2022年,徐承华将和辛巴的几次观光汇总为纪录电影《陪你在全天下长大》。
固然票房仅有131万,但影片上映后更是感染了不少观众,不少人甚至开始计划带着孩子出去观光。

看到这里,信赖不少人对徐承华这个人布满好奇:
倾尽全部去观光,用“观光”的方式造就儿子成长,为何徐承华对“观光”有云云深的执念?
其实早在结婚生子前,徐承华就已经是“驴友圈”里响当当的人物。
旅居西藏两年,深入新疆20余次,还曾在50多个国家进行自然探险,对极限运动的迷恋,也让徐承华在圈里有了“行者老极”的称号。

毫不夸张地说,在他近40年的人生里,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在路上。
在徐承华看来,自己对观光的痴迷多少受到身为地理老师的父亲影响。
他还记得从小自己家里就挂满了中国地图、天下地图,地图上大巨细小的地方,在徐承华的心田埋下了种子:
自己以要要成为徐霞客那样的人,活着界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自己的足迹。

长大后,徐承华以拍照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环游梦,但很多时候他更喜好一个人去闯荡。
直到有一次在非洲观光时,他邂逅了一个同样热爱观光的女孩,这就是辛巴的妈妈。
自此徐承华的“独行侠”生涯竣事,身边多了一个同舟共济的灵魂朋侪陪他走遍四方。
走过天下那么多的地方,徐承华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去看看表面的天下,但他的环游计划起首就遭抵家里老人的一致反对。

在老人的头脑里,不让孩子好勤学习在表面瞎逛,简直是吊儿郎当;
更况且孩子还这么小,在表面生存那么久实在太不安全了。
尤其是徐承华的岳父岳母更是表达出猛烈的不满,觉得女婿这种想法太过怪诞。
直到有一次徐承华接受主持人鲁豫的采访,岳父岳母这次不再说什么,而是在节目播出前把全部亲戚喊抵家里。
等节目开播后,老两口指着和鲁豫对话的徐承华,非常骄傲地说,接受采访的人,是我女婿!

徐承华是发自心田的喜好自然,他不喜幸亏城市的喧嚣中时候绷紧神经。
于是从南极返来后,徐承华一家搬到杭州的千岛湖,这里远离都市景致秀美,能让他们更好地沉淀下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疫情后,徐承华他们又在大理租好房子搬了过去,闲来无事时爬苍山,游洱海,惬意而安闲。

活了半辈子,即便已经成家立业,但徐承华的生存仍然是“动态的”。
徐承华不敢想象一潭死水、没有豪情的生存,会是何种容貌。
对于他来说,“行走”已经成为生存的常态,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梦就去追,没死就别停。”
04、
“从来都不只是一场简单的观光”
3岁到北极,6岁到南极,9岁更是在青藏高原登顶5000多米高的雪山。
但如果只是把辛巴的履历称为“观光”,未免有些太简单。
对于辛巴来说,这既是探索天下的观光,也是足以受益终生的学习过程。

比如跟随从事生态保护的河流探险家王冰,学习田野漂泊的知识。
比如跟着植物学家彭建生,在高原地域学习辨别珍稀植物。
比如拜著名野生动物拍照师奚志农为师,向他学习怎样拍摄野生动物,学习与自然中的万物生灵共处。

奚志农是个非常及格的师父,他所传授的不但是技能,更是对于自然的态度。
他告诉辛巴,在今天的中国,已经没有任何来由去斲丧野生动物。
“没有谁,一定要去吃野生动物的肉,才不会饿死;也没有谁,一定要去穿一件野生动物皮毛做的衣服,才不会冻死。”

敬畏自然,尊庞大自然的每一个生命,这是奚志农起首教给辛巴的“必修课”。
同时,随着辛巴到了入学的年纪,徐承华没有延误辛巴的正常学业。
他懂得孩子想要真正成长,不但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
由于辛巴没有上过幼儿园,所以在刚读一年级时,他的汉字掌握能力很弱,成绩也是班里的倒数。
但观光中锻炼出来的语言能力开始发挥作用,辛巴在进入下学期后很快掌握了拼音汉字,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徐承华对儿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高的要求,他不想在辛巴小学的阶段,就耗光他对学习的热情。

皮哥还记得在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父亲也是带着儿子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资助儿子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皮哥起初还觉得太玄乎,但看过辛巴的故事后,才发现这并非不真实的幻想,自然真的是一位巨大的老师,可以或许对孩子的心智进行充分锻炼。
某个角度来说,徐承华父子的故事,也算是为邓超正了名。

只管外界对徐承华的教诲方法广泛表现赞扬,但质疑的声音也从来没有停过。
但真正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徐承华对于辛巴更多的只是引导,而非变相给孩子设置另一重束缚。
比如爬哈巴雪山时,辛巴问爸爸,如果爬不到山顶,你会怪我吗?
徐承华只是告诉儿子尽力就好,真的爬不上去那我们就下次再来,反正山永远在那里。

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恭敬他的选择,是徐承华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青藏高原的运动安排,是父子两人共同做的攻略;辛巴还列了大巨细小几十件要做的事,像是登山、漂泊、找到雪豹等,也都是他自己的选择。
每逢周末,辛巴也会给自己安排各种运动,像骑马、登山,甚至是学习戏剧表演,都是他希望去实验的。
现在辛巴尚有两个心愿等待实现,一是去可可西里拍藏羚羊,二是到非洲去看动物大迁移。

徐承华从没试图制止儿子去做什么。
他觉得只有亲自看到过,实验过,才能形成一种内涵的驱动力,促使辛巴对自己的将来做出判断。
徐承华并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有自己的一套教诲理念:
世俗意义的车子、房子并非生存必须品,优美的履历和探险才是生存的意义。

正是站在如许的立场,徐承华才敢于突破世俗眼光。
如许的育儿方式,也被《人民日报》特意发文点赞。

当然徐承华也认可,自己的育儿方式并不具有典范性,所以不是全部家庭都可以效仿,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
他更希望其他父母能从自己的故事里,找到生存与教诲的更多大概。

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徐承华的“带娃”故事可以看到——
原来“诗和远方”并非乌托邦的幻想,完全有大概成为我们自己的人生。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情势的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