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推崇不合群的生存,却不得不装出合群的样子,大概主动去某些群里,探求属于自己的利益。这,应该是许多人的无奈吧。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也是云云。上半生为了谋发展,挤进许多的群,后半生,抽身而退,才真正发展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斜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当我们向往马致远笔下的风景时,更应该想到,风景里,有一种说不清的孤独,若少了这方孤独,就韵味不敷了。
日落了,思念的人却在远方,马的影子是瘦弱的,树已经很老了,还有乌鸦衬托的孤独感。
梳理马致远的人生,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人越来越不合群,分析他活明白了。
01
迷茫的人,总是到处探求群体。
小时候的马致远,家底殷实,一直在富养的对象。
富养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因而,他具有了慧根。可是,他生不逢时,其时的天子忽必烈,喜好南征北战,不同喜好文绉绉的样子。
科举已经尘封起来了,无人问津。一举成名天下,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可是马致远只能在梦里遇见。
俗话说:“一个人的成功,70%靠人脉关系。”
如果有人推选自己,那么立刻拥有好的仕途,也不是不大概。为此,马家找到一位蒙古高官,并让小伙子马致远当场来一首。
高官答应了保举,但是等得花儿也谢了,也没有一点点回音。
成家之后,马家的开销大了,对于职业的需求,就更是迫不及待了。
正如他自己说的:“枕上愁,立刻愁,死后休。”
好不容易,通过关系,得到了一个小吏的职位,但是收入很低,前途迷茫。毕竟,想做将军的士兵许多,但是能做成的,微乎其微。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他参加了关汉卿、白朴等人所在的“玉京书会”。
一群文人,一起写点什么,唱点什么,日子好不清闲。但这样的生存,不是马致远的本意。他必要功名。
从小到大,从少年到中年,他都想办法在群里混。人生的轨迹,却慢慢在偏离“初志”,越来越郁郁不得志。
合群的弊端,也一览无遗。
其一,你越合群,越会把人生拜托在别人身上,失去自由。
你托付别人帮忙,总是要付出代价的。至于有没有对等的收获,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别人在左右你。
总会遇到一些“把你放在脑后的人”,让你等了好久,等来的是“失望”。当你再次找他时,大概连你的名字都忘记了。
其二,你越合群,越容易被身边的人同化,还不得不迎合。
“常在河滨走,哪能不湿鞋”,合群也是这样的原理。你总是在某个群里,怎么不和各人做一样的事变呢?可以大概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不是没有,而是难得。
当然,也有一些好人,为了引导方向。但是具体的要去哪里,如何做,还得靠你自己,不能和别人“亦步亦趋”。
用别人的尺,衡量自己的生存;用自己的尺,去量别人的幸福,都是不对的。
02
通透的人,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古话说:“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
快五十岁的马致远,得到了一个江浙行省务官提举的官职。但是他很快明白,不管如何折腾,仕途也是云云。
当年过半百的马致远决定辞官退隐时,大概许多人,为他痛惜。但是他却很果断。以至于,科举制度规复了,他也只是淡淡地一笑,不予回应。
人生几度春秋?不外是呼吸之间尔。
“名利竭,黑白绝。尘世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白发苍苍的老马,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早已不问尘世,不谈名利。专心致志地写一写笔墨,编撰几个小曲,枯燥,而充实。
对于老马来说,不合群,不是一个朋侪都没有,而是不因有没有朋侪而烦恼,来的来,去的去,都是自由的。说都没有了功利心。
当你五十岁之后,人际关系上,做好到了减法,就会真正自由。
从我们的现实生存来说,不合群的人生,就会明白“没有人真正同频、不必随波逐流、孤独是可以享受的”等几件事。
每个人费尽周折去探求同频的人,但是同频是相对的,大概在某一段时间,各人会云云。毕竟,为了某种利益,都要改一改自己的臭性情,忍受一番,从而告竣共识。一旦利益得到了,该袒露的个性,还是要袒露。
做人要避开“羊群效应”,往人少地方走,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否则你去任何地方,都以为“千城一面”。
世界的美,只能自己去感悟,而且你无法精准地说出感悟,让别人感同身受。
别的,我们还会明白,不合群,就不要看太多的表情,听太多的闲话,也不要各种礼尚往来,生存少了贫苦。
03
很喜好一句话:“别总说我不合群,只是我的群里没有你。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也未必喜好你。”
显然,不要太把别人当一回事。如果你喜好独处,经常一个人看风景,那么你往那里一站,一个人也是一个群,群山环绕,微风不躁,高楼林立,都在你的群里。
人到了一定的年事,舍去不喜好的应酬,丢掉厌恶的羽觞,不媚谄谁,也不要谁媚谄自己。
请相信,越是地步高的人,越拥有优质的独处本领。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笔墨,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泉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