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是个狂人,喊着超人的标语,一起奔向地狱。
他不但大呼“我是太阳”,还扬言说“太阳是我胯下金灿灿的睾丸。”
固然尼采将自己的一生活得乱七八糟,和世界格格不入,但狂也是真的狂,这位狂人在大学,初次在书摊上望见叔本华那本无人问津的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心里就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带上这本书回家吧。”
尼采一看,就被叔本华的思想深深吸引住了,恨不得一下子就把整本书装进脑袋,每天六点起床开始看,不停要看到破晓两点,半个月的时间,他啃完了这本书。
当时候,尼采觉得,这本书简直就是专门为他创作的,通过这本书,他看到了自身的可怕的原形,人生云云悲观,而且没故意义,只是一团燃烧着的欲望。
后来尼采服兵役上了战场,炮声轰隆隆地响着,尼采没有向上帝祈祷,而是向叔本华祈祷,他低呼:“叔本华保佑!”
当时候,叔本华已经去世多年了,但他的思想,却开始活着界上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很多思想家,都从叔本华的思想中得到营养。
01
叔本华说:
如果一个人最初就有丰厚的财产,能够真正独立自主地生活,就是一种十分珍贵的条件,由于这样一来,他就能摆脱人生的匮乏和辛劳,而从大众的苦役之中摆脱出来。
确实,他从生下来,就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他生于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这免除了他物质缺少的痛楚,但有一点,不管拥有多少物质财产,都免不了人类精神上的痛楚。
深入举行思索之后,叔本华也发现,人出生在这个世界,真是一种遗憾,所以他说:
“我的一生可视为一段无用之插页,是对我长眠于‘无’之极乐境界的干扰。”
这话不太好明白,所以叔本华进一步解释说:“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可以说本日很坏,一天比一天坏,直到最坏的事出现。”
叔本华的父亲,是个乐成的商人,工作很忙,没多少时间陪叔本华,伴随叔本华的,主要是母亲,但在母亲眼里,“和所有年轻的母亲一样,我只是多了一个新的玩偶而已。”
她把儿子当成玩偶,对他的关心很少,所以叔本华现实上是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但缺少爱和美好的世界里。
他才六岁时,就对这世界充满绝望,他是这么说的“我还是六岁的时候,一天晚上,父母从外貌散步回来,发现我深陷于绝望之中。”
父亲是个商人,给叔本华安排的人生路,也是子承父业,读商科,当学徒,成为一个买卖人。
年纪还小的叔本华,固然不喜欢这样的人生路,却不知道怎样反抗。
一个人要主宰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肯定要有能够选择的力量,但要得到这样的力量,显然需要时间。
所以在幼年的时候,人生险些不存在自动选择,都是被动接受。
02
叔本华九岁时,被父亲送进学校,开始阅读“世界”。
后来又让他进私学,学习社交、舞蹈、和各人闺秀周旋,也学习货币换算,为将来做买卖做准备。
但叔本华对这些没有兴趣,不喜欢舞蹈,也偶然得到各人闺秀的青睐,他以致没有一个朋友,比起做买卖,他更想学习文学和哲学,做买卖类的书使他痛楚,但文史哲这些书却让他高兴不已。
15岁时,为了逼迫叔本华成为买卖人,父亲给了叔本华两个选择:
第一,继承留在学校学习文科,学成之后做一个缺少潦倒的哲学家,自己赚钱养活自己。
第二,跟随父母漫游欧洲,但回来之后必须当学徒学做买卖。
毫无疑问,叔本华选择了一个让他羞愧不已的选择,他决定选第二个,这对他来说就是卖身为商。
这一次漫游,游了两年,写了很多日志,叔本华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大的滋养,也为他后来的哲学思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1804年8月25日,叔本华结束了他漫长的欧洲之旅,回到老家,成了一名学徒。
此时的叔本华,刚刚十七岁。
结束欧洲之旅没多久,父亲就生了重病,身体每况愈下,并于次年脱离人世,给叔本华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让他能够终生不工作也能舒服地生活。
父亲的死,让叔本华对母亲更加失望,觉得父亲的殒命,都是母亲轻浮的生活方式造成的,由于在父亲在病床上痛楚又孤独的时候,母亲却还在她的社交场上舒畅地享受。
对母亲的观感,让叔本华本能地讨厌女人和婚姻,“我知道女人是什么。她们把婚姻当成为自己提供吃穿的补给站。”
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开始体验到人生的痛楚,感受到生活的不如意,他以致悲观地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自己就是一个灾难。
03
父亲死后,母亲在魏玛生活,交友了很多文化名士,其中就有歌德。
她明白叔本华的困境,也希望他能摆脱父亲要他做买卖的愿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她从未考虑让叔本华来到自己的身边,她担心叔本华会影响她舒畅的生活。
这个女人,活得很“任性”自由,但她的自由观念,也使得叔本华有了摆脱学徒生活的力量,重新学习文科。
在学校,他丰富的游历履历,让他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和很多贵族子弟混在一起,费钱大手大脚,毫无节制。
这也让母亲大为不满,为什么呢?
他既然选择了那注定无法赚钱的哲学,就只能仰仗遗产生活,如果不懂得节俭,以后恐怕养活自己都困难。
东风得意的日子,也让叔本华有些得意忘形,他写诗讽刺老师,成为很多老师的眼中钉,在学校是没法混了,叔本华希望脱离,他想前往魏玛。
但母亲却告诉他:“你人不坏,也不是没有思想和教养。我知道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你,尽管云云,你还是令人十分讨厌,让人难以忍受。”
总之,她不希望叔本华打扰她的生活。
所以,她为叔本华单独租了房子,反面他住在一起。
此时的叔本华,已经爱上了思索,他的母亲以致抱怨他热衷于“思索人间苦难。”
1809年,叔本华21岁,他终于可以自由地支配父亲留给他的遗产了,遗产每年能给他带来大量的收入,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
这一年,他在宫廷歌剧院遇见了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女人,叔本华爱上了这个女人,可这个女人是公爵的情人。
此后,他前往哥廷根大学,刻意成为哲学家:人生殊可悲,我决定以毕生思索它。
在一次远足中,朋友发起去找女人,叔本华却不肯意,他说:“人生苦短,倏忽不定,不值得费这个力气”。
当你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也没什么能让你放弃自己的渴望。
04
叔本华刻意思索人生,但欲思索人生,自己先要有能能够思索的聪明。
为了更好地了解哲学,他决定去柏林大学,由于那边有很多哲学家,费希特就是校长。
可是听了费希特的课,叔本华又开始嘲讽这位哲学家,他觉得,费希特讲的东西,“简直是胡扯”,是“疯狂的呓语”。
而叔本华自己的思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显,他写道:“人应当从自己的生活之中升华而出,应当熟悉到,统统过程和事件,高兴和痛楚,都无法触动他那优良的、内在的自我,统统不过是一场游戏而已。”
柏林战乱时,叔本华捐了一笔钱,然后逃了,而此时,头脑中已经开始酝酿着他的博士论文。
论文完成后,叔本华拿到了博士文凭。
可母亲却觉得,叔本华这篇论文一文不值,没有人会感兴趣。
可在这篇论文里,叔本华一生的哲学都有了一个雏形,他写:“人们总是追寻自己没有的遥远的东西,而不是把握住自己所拥有的近在咫尺的东西;人们总是向外去寻求满足,而不是回归自我,在这里所有的谜团都可以解开。”
他就是想告诉人们,自我满足远比满足他人重要得多,一个人的幸福,以致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不在别处。
收到博士文凭后,叔本华自费将论文印刷500册,可除了送人的,险些都没卖出去。
他热情地投向这个世界的怀抱,可是这世界回应他的,却是无动于衷。
05
拿到博士文凭后,叔本华将博士论文寄给歌德,这两位日后台甫鼎鼎的德国各人,开始建交。
歌德被叔本华的文章吸引了,感觉和自己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今后,歌德就不再冷落这位年轻的博士了。
他们一起研究色彩学,一起做实验。
歌德满以为,叔本华会像很多人那样,成为他忠实的信徒,但叔本华只忠于自己,两人很快就闹翻了。
叔本华的独来独往,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就连他的母亲,也接受不了,母子两人的关系也难以维系。
1814年,叔本华脱离母亲,另觅住所,“既然我可以选择,那么我希望居住在一个天然风光优美、艺术氛围浓厚,并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必须要让我得到必要的安宁。”
这年五月,他移居德累斯顿,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年,完成了他人生的顶峰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在德累斯顿,他频繁地收支剧院,欣赏优美动人的歌剧。
他喜欢在小酒馆与人辩说,享受辩说胜利的高兴,为了胜利,他还会耍些本领。
他没有朋友,总是独来独往。
他狂言不惭地说:“没有人配得上我的交情。”
1818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完成,叔本华自知是一篇杰作,在靠近完成的时候就接洽了出书商,他在信中说:
“我的这部作品是一个全新的哲学体系,毫无虚言。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人有过这样的思想。”
书稿被出书商购买了。
对于作品的出书,叔本华充满信心,也充满焦急,他不断写信催促, 以致出言辱骂,触怒了出书商,“从您信中表现出来的粗鲁和缺乏教养,让人觉得您不是一位哲学家,而是一个车夫。”
为了庆贺作品的完成,他到意大利去旅游,遇见不少迷人的女孩,他很喜欢她们,可是她们都拒绝了他,他大发雷霆,“只有男性的聪明为性激动所蒙蔽时才会以美人来称谓那些矮身段、窄肩膀、宽胯骨、短腿的性别。”
06
完成《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叔本华才三十岁。
191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终于出书了,然而,让叔本华心凉凉的是,这部作品,仅仅卖出去230本。
他悲痛地发现,“任何人生的历史都是苦难的历史”。
他又自我鼓励:“但愿我能驱除把一代蚂蟥和青蛙视为同类的幻觉,那就太好了”。
有了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叔本华计划做一个哲学教授,他希望自己不但可以献身哲学,还能通过哲学养活自己。
1820年,他在柏林谋得一个教哲学的大学教职,和当时的哲学教父黑格尔同在一所学校。
他声称自己是复仇者,来挑衅黑格尔的权势巨子。
他不喜欢黑格尔的哲学,“其根本思想是最荒谬的幻想,一个颠倒过来的世界,是哲学的插科讽刺……其内容是傻瓜喜爱的最空洞偶然义的词语展示;他的表述……是最讨厌的颠三倒四的废话,使人想起疯子的呓语。”
还没到校任职,学校就在宣传他的讲座“哲学的整体:即世界与人的思想之精华的理论”,叔本华口才很好,辩说功底很强,讲起课来充满激情,可还是只有5名学生来听。
而旁边的教学楼里,黑格尔站在讲台上,用他并不很好的口才,操着一口带着浓厚口音的话,对着数百人讲哲学,人多得座位坐不下,尚有学生站着听。
作为大学老师,在风头正盛的黑格尔眼前,叔本华毫无竞争力,他绞尽脑汁要讲的东西,压根就没多少人听,叔本华失望了。
他选择脱离柏林。
但他还想继承做一个教授,讲自己的哲学,他也在多方努力,可实验了很多次,都失败了,他的哲学,没人感兴趣。
叔本华计划曲线救国,计划做个翻译家,通过翻译作品来救济自己的哲学,可是翻译的作品都没法出书。
他伤心不已:“如果这个世界是上帝创造的,那么我不肯做那个上帝;世上的悲苦令我心碎。”
但他从未对自己的哲学失去信心,他不停坚信,自己的哲学总会被接受,他觉得自己的哲学太巨大了,他的哲学放在这个世界,就像用大炮猎兔子,就像把天文望远镜放在歌剧院,有些不适时宜。
他就这么相信着,等着。
07
二十一岁时,叔本华暗恋过一个有夫之妇。
感情未果。
1821年,他再次坠入情网,这次是一个19岁的歌手,这段关系连续了十年,但叔本华不想完婚,由于“完婚意味着只管做使对方讨厌之事。”他讨厌和“老婆”外家的人关系太密切。
要么孤独,要么卑鄙。
此时的叔本华,宁愿孤独。
但到了1831年,他却想完婚了,他看上一个姑娘,向她献殷勤,对她笑,递给她白葡萄,可姑娘把葡萄悄悄扔进水里,由于她讨厌叔本华。
被拒绝后,叔本华匆匆脱离,却再次感到:“生命本质上没有任何价值,只是靠需要和幻觉保持运动。”
这个哲学家,过得越来越孤独了,他不肯理那些他眼里卑鄙不堪的人,人家也不肯意搭理性情急躁、满腹怨言的他。
他不肯意和人相处,却养了一只又一只卷毛狗,“一看到任何动物,我就开心。”
他对这些狗关爱有加,称它们狗先生,把狗当成朋友。
他每天规律生活,早晨写作3小时,吹长笛一小时,然后穿戴整洁出去吃午餐,用饭时,他拒绝任何人打招呼。
午餐后,就去图书馆看报,去了解世界上的悲苦之事,在他眼里,人活着就是最悲苦的事情。
下战书,他牵着狗去散步,两个小时,喃喃自语。
到了晚上,就去歌剧院或者戏院,对于迟到者发出的杂音,或有人咳嗽发出的声音,他愤怒不已,他写信给当局,要采取严酷的步伐,禁止这些事情发生。
他越来越爱独处,有时候连续两个月不出门,独居一室。
他的母亲担心不已:“一个人不能与世隔绝到这样的田地。”
他尚有一个怪癖,白天睡大觉,他说,头脑越发达,思想越活跃,需要的就寝越多。
一个能充分享受自己独处的时间的人,内心肯定是丰富的,恰如他说:
智者,总是享受着自己的生命,享受着自己的闲暇时间。而那些愚不可耐的人总是畏惧空闲,畏惧空闲带给自己的无聊,所以总是给自己找些低级趣味的游戏,给自己一点临时的快感。
08
早在1828年,他就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版写了序言,但直到1844年,才出第二版。
这个机会他等了很多年,可书还是卖得很惨淡,贩卖不到300本。
他在前言中说:
“我不把现已完成的著作献给我的同代人或同胞,而是献给全人类,由于我确信它对人类不会没有价值,尽管对它的承认将姗姗来迟,这是任何情势的善不可避免的运气。”
老年的叔本华,把“剩下来”的东西也写出来了,就是《附录与补遗》,写完之后,他接洽出书商,可出书商对叔本华已经不抱希望了,不觉得他的作品有出书的必要,多半还是卖不出去。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不但大卖,而且还成了畅销书,
在书中,这位老人老实地把自己的人生经验讲出来,他的发起很多,有关于性爱的看法,有关于婚姻的看法,有他对财产的看法,尚有怎样保养身体的发起。
他把人生看得很悲观。
关于人,他说:
人是一团燃烧的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痛楚,一旦得到了满足,就无聊,人就在痛楚和无聊之间摇摆。
关于人生的意义,他说:
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标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标可言。
他眼里的人生是悲观的,痛楚才是本质,可是他给出的发起,却很乐观,他发起青年人发展自己的个性:
我们应该按照符合自身个性的方向,力求使个性得到符合的发展,其他的则都应该避免。
他也发起,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在:
对于我们的生活幸福来说,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的个性,这是由于个性在所有场合都起作用。
他还说:
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
由于这本书,叔本华着名了,有些大学以致自动请他去讲学。
他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向死而生。
09
着名带给叔本华的利益,就是他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也被人关注到了。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出书时,终于卖出去了,叔本华以致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
然而,从后面尼采在一个小书摊上找到这本书,我们也能推测,这本书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广为人知。
但最起码被人接受了。
1860年,叔本华康健状态日益恶化,“想到不久以后我的身体将为虫豕吃光,我还能忍受;但是想到那些哲学教授们蚕食我的哲学,使我不寒而栗。”
这年9月21日,他因病去世。
他不停坚信,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
叔本华死后,他的哲学影响了无数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尼采,尼采跟随自己的哲学导师,但尼采的哲学不像叔本华这样悲观,尼采是充满斗志的,充满斗志的过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
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不被认知,等到着名时,已经成了一个老人,但他无疑是十九世纪最巨大的哲学家之一。
俄国的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英国的托马斯·哈代;法国的莫泊桑、左拉;尚有我国闻名国学各人林语堂、书生王国维;以及无数人,都深受叔本华影响。
到了本日,他的《人生的聪明》已经成了很多人都人生选择之书。
10
叔本华用一生去思索人生,思索生命,在作品中,他将人能拥有的东西分为三类:
第一,人自身,就是最广泛的人的个性所具有的东西,包括康健、外貌、道德风致、精神智力以及人的潜能。
第二,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人的财产和其他占据物。
第三,人对他人表现出的形象,可明白为人在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或明白成他人对这个人的看法,诸如名望、职位、荣誉。
人生所有的痛楚,也都与这三类东西相干,所以摆脱痛楚也就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发展人自身,让自己变得更有聪明,让自己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人能幸福生活的根本,其他两种皆为表象,但大多数人往往忽略这种,而对其他两种孜孜以求。
但所有东西中,唯有人自身是恒久而且永恒的,个性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一生,聪明一旦得到,也会影响一生。
第二种,赚取身外之物,努力挣更多钱,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子,以此来对抗生命的痛楚和偶然义,填补生命的虚无。
所以这种获取无穷无尽,所能得到的满足却很短暂。
人们冒死赚钱,由于钱能带来一些满足,从而摆脱一些痛楚,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失效之后不得不重新满足。
第三种,得到好的名声,在他人眼中有一个好形象,比如会在他人眼前表现出自己身份良好,表现出自己人生幸福。
这种形象,和身外之物息息相干,他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得到物质和款项,而款项和物质也能帮助人包装自己的形象。
一个好的形象,也能帮助人得到幸福,反抗痛楚。
但名声是他人给的,也容易被他人毁去,不得不警惕翼翼地维持。
所以叔本华说:
一个人的幸福,以致他的整个生存方式,最根本的就在于他自身内在的素质,这种内在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得到内心的幸福,而外在之物,只能间接地影响人的幸福。
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过的。
但我们中有太多的人,不知道满足自我,只知道从外在寻求满足,所以他们总是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就算短暂的得到了,也会很快陷入另一种痛楚和焦急之中。
文|不风趣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