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管教孩子与打孩子:凶巴巴的爸妈必读

[复制链接]
胜利你大刚哥啊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8-12 07:36:1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个完美的家长,险些是每个爸妈的寻求,但我们心里都明白,哪有什么完美?那些以恭敬自由,实行温柔和刚强原则的育儿笔记,在调皮作怪,偶然候甚至“顽固”、“无赖”的孩子们面前,险些完全没用,总有那么几次,当怒火烧糊了理智,手痒难耐我们只想使出压箱底的大招——打屁股!


体罚孩子不是亚洲家长的专利,观察显示,超过七成的美国人以为偶然用打屁股等方式来管教孩子是必要的;超过九成的美国父母表示,本身曾经以某种形式打过孩子。


由此可见,无论中外,打屁股都是一个争议话题,许多家长因为本身的童年的被体罚履历,发誓绝不打孩子,但也有的爸妈会以为动手体罚是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


在这篇文章和接下来的几篇文章中,我们来讨论下有效的管教,除了打屁股,我们还能做什么?


我们为什么打孩子?


打孩子彰显了家长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势巨子,在许多文化的育儿传统中,管教和惩罚险些是一个意思,而体罚则是主要的惩罚方式之一。


在中国,“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但也正在静静改变,许多家长受本身童年的被体罚履历影响,发誓绝不打孩子,但也有不少爸妈以为,本身当年也没被打碎,甚至把本身的优秀,独立归功于当年爹妈的“严厉管教”, 于是认定偶然打两下也不会有事。


体罚和认同体罚的想法如此普遍,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打孩子?


一方面,养育、工作、家庭的重重压力之下,当孩子的调皮、笨拙或是犯错触发了我们的愤怒,打屁股就是下意识的举动,我们急迫地想中断标题举动。


另一方面许多爸妈本身小时候被打过,感觉后来也没怎么样,并且,打屁股是立竿见影的有效办法,许多其他的管教方法都很难或是根本不收效,而屁股一打,孩子立刻收声变乖。


但体罚真的完全无害的么?事实并非如此。


打屁股只是一时痛,但给孩子留下的影响却不止是被打的那几下,研究显示,体罚和儿童时期的许多心理标题相关,包罗烦闷和焦虑,也会影响孩子控制感情本领的发展。


体罚给孩子造成的久远影响还包罗会让孩子们越来越“调皮”,他们会对本身的错误格外把稳,但并不是主观上认识到错误并想要改正,而只是盼望下次犯错不被抓到。


体罚带给孩子的不是道义和责任,而是怎样逃走、躲避,甚至会让他们在犯错而不被抓到的环境下感到愉悦,从而继续鼓励标题举动。


虽然如今没有证据表明惩罚与孩子成人后的举动有什么接洽,但许多研究结果都不支持体罚作为有效的管教方式,家长能够从体罚中得到控制感或者想要的结果,但这无助于培养孩子善良、体贴他人的风致。


胡萝卜加大棒


对孩子的惩戒是个难题,许多育儿指南会建议“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奖惩分明。家长之间也经常会讨论到底用什么惩罚,怎么用,用多少符合。“胡萝卜加大棒”的比喻来自于驯养家畜,给胡萝卜吃作为鼓励,用棍棒打作为惩罚,目标都是让动物们按照驯养人的意愿行事,这样的方式真的能用于养育孩子吗?


当我们用玩手机来鼓励孩子奏琴时,孩子真的是享受奏琴,还是只为了完成使命拿嘉奖?同样,当我们用惩罚来消除标题举动的时候,他们是真的反思错误、想要做出改变,为了躲避惩罚而勉强改变?


不管是嘉奖带来的愉悦还是惩罚带来的恐惧或者痛楚,这种管教孩子的方式利用的都是外部动机。


但是不少家长会说,不管外部内部,打屁股就是有效啊!


那么,惩罚究竟有什么标题呢?无论是收走心爱的玩具,用“Timeout”在指定地方罚站,还是吼孩子、打屁股等等,惩罚的本质是利用孩子的恐惧,表面看上去收效很快,但大概会带来更多标题。


育见常驻神经学家Alex Korb告诉我们,严厉的惩罚会让大脑处于被攻击后本能的防卫状态。一项针对美国、中国和日本学龄儿童的研究发现,履历身段和情感惩罚的孩子会比其他孩子更难管理本身的感情,更容易崩溃。


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冲动控制本领还在发展中,“他们已经开始意识有些事情是错的,不能做,但是总控制不住本身的冲动。”Alex Korb说,如果大人这个时候因今生气,并且惩罚他们,孩子会以为委曲而不公平。在那之后他们会以为,不管本身是否努力改正,只要做错事情就会受惩罚,那还努力做什么?


如果不惩罚,只鼓励有没有效呢?利用过这种方式的爸妈大概都履历过,一段时间以后,要达到同样的目标,我们给孩子的“奖品”必要越来越大。“这着实就是贿赂,”父母教诲研究者Aviva Scwab告诉我们,孩子还小的时候大概一点点嘉奖就会很有效,但连续下去会越来越困难。


“孩子小的时候,嘉奖一个贴纸就很管用,不久之后,当他们厌倦了贴纸,我们就要嘉奖冰激淋了,然后是新玩具、手机……甚至汽车,那么接下来还能有什么呢?”Aviva说,惩罚也是一样,时间越久,结果越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胡萝卜加大棒的最大毛病是触不到核心,最终动手解决标题的是家长,而不是孩子。


我们费经心思设置种种嘉奖和惩罚,孩子只是被动接受。但问问本身,管教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岂非不是让他们有本领自我管理本身管理本身吗?


管教,而不是惩罚


那么怎么管教孩子呢?多听,多相识,多支持孩子。我们越支持他们,他们就越独立自主。乍一听上去,这似乎与直觉相反,但我们的表现出的支持确实能够资助他们,让孩子发展出靠本身解决标题的信心和本领。


之前反复夸大的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标题,努力沟通等都是管教中最有力的工具,要让孩子学会自我决策,我们就不能以敌人或对手的角色出现。以身作则,教会他们准确的代价观,责任和权利,让他们明白举动与后果的关系,最终学会自主选择。


我们所提倡的“后果”并不是指让孩子接受惩罚,孩子踢球把邻人玻璃踢碎了,就罚他两天不能出去玩,这种“后果”既修不好窗户,也不能让孩子学会爱惜财物。后果的真正寄义是详细举动的即时结果,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分两类来举行。


自然后果:当球踢到窗户的时候,玻璃会碎掉,这就是自然后果。我们可以帮孩子认识到他们的举动直接造成的影响——窗户破了就要扫玻璃,必要向邻人道歉,并且要帮人家修窗户或是赔钱。我们不必要一味责怪或是表现出生气的样子,孩子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到标题并自动想出解决方案。


逻辑后果:当自然后果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可以资助孩子猜测举动的后果。当孩子开始忘情地踢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要他们小心,乱踢、猛踢,大概会打碎别人的窗户,并且和他们一起举行逻辑推断,如果打碎了窗户会怎么样。


后果管教怎么做?


从“打屁股”到“后果管教”,说着容易做起来却必要转换头脑。


1. 后果管教必要贴近孩子、恭敬孩子、让孩子以为有道理。如果发现孩子因为想看电视撒谎说没有作业,那么我们管教的重点后果在于厘清撒谎、电视和作业的关系,如果因此而取消原定的周末出行,孩子大概就会以为无法明白。


2. 管教的重点在于教诲而不是羞辱和贬低,我们盼望孩子认识到错误,但不盼望他们因此而感到被羞辱,而是在爱和信托的气力中作出更好的选择。


3.后果教诲的关键在于和蔼而刚强。许多时候我们气到冒烟也没用,养娃的过程就是要允许孩子犯错,看到孩子在不断犯错中学习。


4.以己为鉴,与孩子共情。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时时发掘本身的童年记忆,并反思本身当下的生活,我们本身面临失败和错误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想让孩子做到的标准,本身首先做到了吗?许多时候,换个角度对待孩子的错误,就会有另一种视角。


谁也不大概一夜之间成为抱负中完美的家长,尝试举行后果主导的管教的过程,也是我们本身学习的机会。


在有孩子之前,我们不大概知道有如此多的选择,也无法预知本身会怎样和孩子相处,在尝试每一种管教方式,观察孩子的反馈和发展中,我们也在不断地调整本身养育的方式,成为更自信、更懂孩子的父母。
参考文献

Arain, M., Haque, M., Johal, L., Mathur, P., Nel, W., Rais, A., ... & Sharma, S. (2013). Maturation of the adolescent brain.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9, 449.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8, February 14). Foundation: Cause-and-Effec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e.ca.gov/sp/cd/re/itf09cogdevfdcae.asp


Enten, H. (2014). Americans’ opinions on spanking vary by party, race, region and religion. FiveThirtyEight.


Fernald, A. (1993). Approval and disapproval: Infant responsiveness to vocal affect in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languages. Child development, 64(3), 657-674.


Gingo, M., Roded, A. D., & Turiel, E. (2017). Authority, autonomy, and deception: Evaluating the legitimacy of parental authority and adolescent deceit.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7(4), 862-877.


Gordon, T. (1991). Discipline that works: Promoting self-discipline in children. New York, NY: Penguin.


Graves, G. (n.d.). Gentle Discipline for Babies and Toddlers. Parents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arents.com/baby/development/behavioral/gentle-discipline-for-babies-and-toddlers/


Greene, R. W. (2017). Raising human beings: Creating 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 with your child. New York: Scribner.


Hecker, T., Hermenau, K., Salmen, C., Teicher, M., & Elbert, T. (2016). Harsh discipline relates to internalizing problems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finding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school children in Tanzania. BMC psychiatry, 16(1), 118.


Morawska, A., & Sanders, M. (2011). Parental use of time out revisited: A useful or harmful parenting strategy?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1), 1-8. doi:http://dx.doi.org/10.1007/s10826-010-9371-x (proquest)


Morin, S. M., Milito, C., & Costlow, N. (2001).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discipline within intact families and stepfamilies. Adolescence, 36(142), 281.


Nelsen, J. (1996). Positive discipline. Ballantine Books.


Olson, S. L., Tardif, T. Z., Miller, A., Felt, B., Grabell, A. S., Kessler, D., ... & Hirabayashi, H. (2011). Inhibitory control and harsh discipline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young childre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S, Chinese, and Japanese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9(8), 1163.


Rubin, R., & Schoenefeld, J. (2009). Becoming our own leaders: Decision-making at school and home.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18(3), 7.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s: Classic definitions and new direction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1), 54-67.


Serbin, L., & Karp, J. (2003). Intergenerational studies of parenting and the transfer of risk from parent to chi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2(4), 138-142.


Tao, T., Wang, L., Fan, C., & Gao, W. (2014). Development of self-control in children aged 3 to 9 years: Perspective from a dual-systems model. Scientific reports, 4, 727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