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中,有个著名的“洞穴之喻”:
囚徒们从小住在洞穴内里,手脚被捆绑,只能看向墙壁上的影子。
因此,他们便误将影子当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绑,走出洞穴发现了原形。
回到洞穴后,他告诉众人影子其实是虚幻的。然而,那些搭档却完全不相信他。
其实,并非洞内人无知。由于没去过表面,在他们看来影子就是真实的。
犹如有句话所说:
“三观没有尺度。在乌鸦的天下里,天鹅也有罪。”
情况、阅历的不同,造就了每个人独有的天下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观并无对错高下,只有同与不同。
恰如飞鸟不消和游鱼偕行,高山不必同流水相逢。
总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无疑是一种狭隘。
真正有格局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三观。
以己度人
是在展现你的浅薄
周国平说:
“一个人怎样对待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比他自己持有何种观点,更能反映他的文明程度。”
面临他人不同的三观,一个人的态度会反映出他的格局。
有的人懂得包涵并蓄,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差别。
而有的人喜欢以己度人,总拿自己的三观来评价甚至否定别人。
贾平凹写作时,文字直白露骨,这种大胆的创作伎俩一度遭到质疑。
有一次,他受邀到复旦大学演讲,礼堂里人山人海,突然有个大学生对他当众发难:
“您除了会写男欢女爱,就不会写其他的东西吗?”
此话一出,全场尴尬,所有人都望向了他。
出人料想的是,贾平凹并没有恼怒,而是微微一笑:
“我写的是当时的近况,大家压力大,所以才会相互靠近。”
短短数语,引发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提问的学生更是欠好再刁难。
同样的作品,有的人只能看到男欢女爱,殊不知,作者想表达的是另一种深层意义。
王小波曾说:“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条理很低。”
有些人总喜欢用自己的三观去权衡别人的三观,如不符合,便加以驳斥。
但这种认知,并不能彰显自己的聪明,反而会令人觉得稚子和浅薄。
一位网友谈到自己的切身经历:
刚工作时,她花300多元买了一支口红,欢欣鼓舞地向妈妈展示,可妈妈关注的点却是口红多少钱。
当她说出金额时,妈妈瞬间气恼:“也太贵了!够我买多少菜?”
随后便数落她大手大脚,并嘱咐她以后要勤俭。
可这位网友却以为,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奋斗的动力,妈妈的想法太陈腐老套。
于是,两人针尖对麦芒地吵了起来。
后来直到有一天,她在影视剧中看到了饥荒场景,才突然理解了自己的妈妈:
母亲小时候饿怕了,也穷怕了。对她来讲,任何东西都比不上鼓鼓的口袋,能缓解对生存的焦急。
明白了这统统后,网友不由得潸然泪下。她读懂了母亲的不易,更痛恨自己当年的无知和浮滑。
正如那句话所说:“这个天下上没有尺度答案,人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同样的三观,套在你身上符合。
可假如对别人加以套用,就会格格不入。
面临不同时,只有懂得尊重对方,才气跳出固有的认知,看得更高更远。
格局越高
越能尊重别人的不同
看过如许一个测试:
两个性格迥异的学生,同时观看了一段威尼斯小艇视频。
观看结束后,两人各自创作作品。
效果,喜欢动画的活泼学生画了一幅体现物体的画,爱好读书的文静学生写了一篇描述先容的文章。
这个就是心理学上的“选择性注意”:
人总是有选择地注意一部分事物,并不自发地忽略其他事物,造成认知不全,产生偏见。
有的人不懂得这种局限,所以总在苛求共同点。
而有的人却恐怕自己片面,总能欣赏别人和自己的不同。
清华大学曾走出了一对“最强闺蜜”。
她们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女强人。
1997年,两人偶然相识,认识之后才发现她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颜宁爱看武侠小说,李一诺却同心专心读书;颜宁喜欢看影戏,李一诺却从不进影戏院。
但面临不同,她们选择了包涵,并试图理解,走入对方。
颜宁说金庸书中自有天地,李一诺便去读一读,学习之余共同聊聊武侠。
佩服于李一诺对学业的专注,颜宁也更加发奋学习,两人互相监视一起进步。
直到博士毕业,两人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
专注科研的颜宁继续在生物领域进行深耕,李一诺则参加了咨询机构。
知道相互选择后的两人,并没有过多强求,而是互相尊重、相互鼓励。
在互相支持和努力下,她们各自登顶,迎来了巅峰相见的时刻。
2015年,颜宁带领团队破解了困扰天下生物学界50年的困难,引发惊动。
也是同年,李一诺成为比尔·盖茨北京基金会的首席代表,说明大噪。
花开两朵,双双光辉,羡煞旁人。
有句话说得好:
“千万别把自己当主流,你要对自己的意见意义保持一种警觉和谦卑,不要动不动就以己度人。”
人生最大的聪明,莫过于尊重别人不同的三观。
你觉得拼事业辛苦,他可能甘之如饴。
你以为做全职太平静庸,他却以为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三观不需要划一,只需要尊重。
正如傅首尔所言:“观点的进步,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排序和人生选择。”
真正的修养:
坚持自己,兼容他人
曾国藩说:“兼备含容,是贵相。”
坚持自己的三观,是一种难得的勇气。
兼容他人的三观,则是一种难得的修养。
1917年初,在漫天风雪中,蔡元培进京赴任,成为北京大学校长。
彼时的校园里,学生看不起教员。
面临乱局,蔡元培态度刚强:
骨干队伍,只能由具备革新思想的人组成。否则资历再深、学识再广,也绝不留用。
在这种坚持下,北大景象一新,讲授工作有条不紊开展起来。
但蔡元培也并非固执己见,他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也大力倡导兼容并包。
他上任之初,就曾公开表现:
“只要有真学问,可以不问出身,不问年岁,不问资历,我必将全力聘请。”
曾有学生回忆:
“新派钱玄同和老派黄侃都教文字学。
“一天,我正在听钱老师授课,不料对面讲堂里黄侃大声地骂起了钱玄同。钱听了也满不在乎,还是授课。”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蔡元培的成就,正是做到了这点。
他一生有过很多信奉,但他从不把自己的三观强加于人。
知乎上有个提问:什么是真正有修养?
有个高赞答复,深入民气:那些人脸上和内心都刻着“尊重”二字。
尊重自己的坚持,才气实事求是,沉淀自我。
尊重他人的不同,才气开阔视野,拔高站位。
写在末了
《天与地》中说:
“调和,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一种声音,而是一百个人发出一百种不同的声音,而他们同时相互尊重。”
正是不同的三观指引了不同的选择,才成就出生命的无穷出色。
春日的姹紫嫣红固然夺目,但深秋的冷枝残月也有独有韵味。
只有尊重他人的三观,包涵别人的不同,才气让自己劳绩更多的成长。
渴望我们都能向内求索,向外兼容,实现人生高度的跃升。
作者:六月安夏,用文字记录思考。努力将平凡的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