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美媒:美中儿童读物,相同与差别

[复制链接]
淄水田园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5-13 02:24:39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泉源:举世时报
美国《今日生理学》杂志网站12月24日文章,原题:美中两国儿童读物的情感内容我们知道儿童处于学习辨认和调治情绪的阶段,但在发展发育过程中,生存在世界差别地域的儿童是否学到根本相同的情感内容?生理学家们公布一项研究效果——针对38本中国脱销儿童读物和42本美国脱销儿童读物(都是为3至8岁儿童编写的)。研究职员发现,美中两国故事书的情感内容存在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在两种文化的故事中都能找到全部情感类别。尽管程度差别,却都出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社会主题和个人主题等内容。其次,以社会为主题的情感事件,出现频率凌驾以个人为主题的情感事件。这些可能反映出大多数儿童读物作者的愿望——帮助孩子们应对糟糕感受并了解善待他人的紧张性。
研究职员还发现明显的文化差别。中国读物更有可能出现与亲朋挚友有关的社会主题,美国读物则更愿展示个人主题。这种模式与广泛观点同等:讲求集体主义的东亚文化强调对他人感受的敏感,以促进群体和谐;而器重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突出个人感受,以建立自我认知。
在中国的故事书中,一个角色的感受更有可能通过另一角色而非自身来诠释。比方,一个女孩很伤心是由于同学反面她玩耍。这引出一个有趣问题:由于干系读物的影响,当美国儿童感觉糟糕时是否更有可能责备自己?另一方面,美国孩子也可能因此将积极情绪归功于自己。别的,中国读物中的角色更愿辅导孩子,或为经历消极情绪的孩子提供发起。这与其他研究效果同等:在中国文化中,“造就”是育儿经的紧张特征之一。
最后,美国脱销故事书通常比中国故事书更多描述积极情绪,比方感到快乐或自豪。美国读物也不过多涉及焦急或悲伤等消极的无助感。这大概是最紧张的发现,也提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可能性:由于受到有关读物影响,美国一些孩子是否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儿童读物为小读者们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但大人为他们描述的世界未必是真实的。(作者劳伦斯·怀特,崔晓冬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