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讨好型品行”就是对人太好了吗?孟子:我有差别看法

[复制链接]
王祟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5-2 20:12:1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安斌 东西儿童教育 2022-11-20 发表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安斌。


上一期的《脱口秀大会》童漠男讲到“讨好型品行”,分享了一个本身发现的“社会学古迹”:



“每个人都以为本身是讨好型品行,但没有一个人感觉本身在生存中真的被讨好过。爱不会凭空消散,但是讨好会。”


看完节目,这个问题还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是啊,为什么呢?


当我想不通一件事的时候,喜欢反过来思考,于是我问本身:


有没有那种完全不讨好别人,却被公认是好人的人?


我想到了诸子百家里最傲娇的那位——孟子。


孟子的名言是: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蔑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放在眼里。”


有一次孟子见梁襄王,一出来就说:


“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威严地点。”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还有一次,孟子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碰巧齐王派了个人来说:“我本应该来看你,但是感冒了,不能吹风。不晓得您可以来朝吗?”


孟子答道,“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到朝。”


第二天,孟子又跑到东郭医生家里去吊丧,将本身并没有病的消息广而告之......


看得出来,孟子就是讨好型品行的反面,但孟子又是儒家的圣人,你敢说他不是好人吗?反正我不敢。


讨好的吃力不讨好,不讨好地成了圣人,这又是什么原理呢?





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孟子他老人家的内功心法——“浩然之气”


啥是浩然之气呢?怎么才气有浩然之气呢?


这就要从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提及。


-01-
浩然之气


拔苗助长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认识。


宋国有个农夫,以为禾苗长得太慢了,便跑到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了一截。





将所有禾苗拔高后,他疲惫不堪地回抵家里,高兴地对家里人说:“本日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呢!”


他的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看,发现拔高的禾苗全都枯死了。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本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老师会告诉你,这则寓言说的是,事物的发展都有本身的规律,只有遵照规律去服务才气取得乐成。


那这个故事跟“浩然之气”又有什么关系呢?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它是凝结正直和道义的气力所产生的,如果心田有不问心无愧的地方,它就衰弱无力了(孟子叫“灰心”),即使外在做出好的样子也没有效。





就像农夫拔苗助长,只会让禾苗枯死一样。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有个著名的桥段。


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要根据三个女儿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她们。





长女高纳李尔和次女里根都用甜言甜言把老国王哄得兴高采烈。


唯独小女儿考狄利娅说:


“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李尔王一怒之下斥逐了小女儿,将她远嫁法国,把国土平分给了长女和次女,结果却受到两个女儿无情地怠慢。


大女儿二女儿显然并不爱父亲,于是她们反而在搏命讨好老国王。


而小女儿对本身父亲的爱确信无疑,看她的话“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这么坚定,多么斩截!


这种确信,正是她不讨好父亲的底气。


这不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吗?


以是,“讨好型品行”并不是人太好,反而是对本身的好不够自尊的表现。


-02-
课题分离:被讨厌的勇气


有一本畅销书叫《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通过一个哲人和一个青年对话,先容了阿德勒的生理学。


书里最焦点的一个概念是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对于任何事情都要想:“这是谁的课题”?然后,把本身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阿德勒认为:


只管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喜欢被认可,但是他人怎样对待我们,是他人的课题,而不是我们的课题。


一旦想通了这一点,天下就会刹时变得简朴。


说到这里,你大概会迷惑:


人真的可以不理会别人的看法吗?这岂非不会太自我中央了吗?


让我故技重施,从反面问一个问题:


岂非讨好别人就是不自我中央吗?


大家肯定都见过这些事:

到了亲戚朋友家里,不管你有没有食欲,主人不绝地把吃的东西往你手里塞。





两个熟人在面馆里遇到,照例会扭作一团,争着帮对方付那几块钱的面钱。


很多家庭里的某个成员总是任劳任怨地付出,但是其他人却偏偏不承情。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做这些事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并不关心别人想要什么。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别人对本身的看法。


而阿德勒认为,过于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才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央的人。


只有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畏惧被别人讨厌,不寻求被他人认可,一个人才气真正贯彻本身的道德准则。


当一个人云云行事,即使一时不被理解,天长日久,他的良苦用心一定会像皎皎白日一样昭显。





这就是为什么弟子期间不喜欢严厉的老师,但是长大以后追念起来,都会越发感念这些严师的恩情的缘故原由。




EASTWEST


现在,我们可以试着回复开头的问题了:

为什么每个人都以为本身是讨好型品行,但没有一个人感觉本身在生存中真的被讨好过?


答案大概是:


“讨好型品行”的好大概不是真的好,而接近一种自我中央的对他人看法的过分担心。


要降服“讨好型品行”,就是捋清楚什么才是真的好,从而找到对本身待人接物的原则的自尊。


有了这个自尊,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会油然而生。


这时候,我们仍可表达友善,不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发自心田的爱。


当讨好变成爱,它就可以被感受到,而不会再凭空消散。




文章图片:采集于网络,仅作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图片作者所有,侵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