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橄榄十问”之三:古人怎么吃橄榄?大开眼界

[复制链接]
一网Lv.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6-29 12:36:5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类自古对甜食有偏爱,对苦、涩、酸等有自然倾轧感。但“占尽”苦、涩、酸的橄榄,却又让古人又嫌又爱。
“占尽”苦、涩、酸的橄榄,让古人又嫌又爱。苏仕日 摄
约1500年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就有记载橄榄“削去皮,南人以为糁”。好像与今潮汕人钟爱的橄榄糁做法类同,在这点上,潮人饮食保存古法上千年。
橄榄糁是潮州人至今仍喜爱的杂咸,这是潮汕民间最普遍的加工腌制橄榄之法。谭家富 摄
橄榄糁是潮州人至今仍喜爱的杂咸,这是潮汕民间最普遍的加工腌制橄榄之法。将橄榄放入石臼捣破,以盐和南姜末、辣椒混淆拌匀,勺入罐中密封腌制即成橄榄糁。
古人实在是对橄榄厚爱有加,把“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北宋王禹偁语)的橄榄制成各类美食。从皇宫到王府,从酒楼到农家菜,都有橄榄的身影。
初尝橄榄,很多人会被它的苦涩吓退,咬一口直丢路旁。但片刻之后,回甘又让人惦记。
橄榄能就酒。跟我们现在不一样,宋代饮酒前吃水果,用水果下酒是当时之俗。王禹偁的《橄榄》诗可佐证: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迁就酒,食之先颦眉。
橄榄能成茶。元代墨客洪希文在《尝新橄榄》一诗中就有“侑酒解酒毒,投茶助茶香”。
除了鲜食之外,腌制便是让水果生存恒久的一个通用方法。《本草纲目》先容橄榄时也总结了“蜜渍、盐藏,可致远”。
橄榄果。苏仕日 摄
北宋大墨客苏轼有一首《橄榄》诗十分出名:纷纷青子落红盐,正味森森苦且严。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这几句诗都很值得细细讲求一番。橄榄从初生到成熟大多是青绿色、黄青色,所以被称为“青子”“青果”。那“红盐”是什么呢?自然界有红色的盐吗?有,喜马拉雅山粉红盐特别贵重,自然储量少、开采难度大;甘肃张掖市有“戎盐”,也是红色的。喜马拉雅山、张掖与橄榄产地广东、福建等地间隔较远,在古代不大大概用这种红盐来腌制。
究竟上,“红盐”是古代一种特殊的腌制手法,特别是用于腌制水果。
起首要讲到的是“梅卤”。清代童岳荐所著食谱《调鼎集》先容,将青梅果用盐腌,露天晾晒,时间一久就会生出酸汁,这就是“梅卤”。用梅卤腌制水果、鲜花,能让腌品恒久生存而稳定质。
北宋名臣、书法家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用盐梅卤浸泡佛桑花得到红色的浆水,投荔枝浸之,晒干后,就能得到红色的荔枝干果,称为“红盐荔枝”。虽然味道不如鲜荔枝,是甘酸味,但颜色保持红色而不发黑,可以生存三四年不坏。苏轼诗句中的“红盐”,应是这种盐梅卤,这是当时流行的腌制水果之法。
其后一句对橄榄的味道说得很形象,橄榄入口之时苦涩得令人可畏,严应是“酽”,即浓郁。末两句则是正话反说,虽说樱桃(古有别称为“崖蜜”)很甜,但不及橄榄的回甘悠悠,齿颊留香。
从皇宫到王府,从酒楼到农家菜,都有橄榄的身影。谭家富 摄
除了盐腌去涩味,对于橄榄,古人还有更多“脑洞大开”的做法。
《调鼎集》被誉为中国烹调文化煌煌巨作,其在“果品部”亦专设“橄榄”条目,罗列了饯橄榄、橄榄脯、橄榄糕、橄榄饼、榄仁饼、炸榄仁、制橄榄膏、橄榄丸等橄榄的制食之法。种种制食之策,令今人叹为观止。
试看此中一二:切碎,烘干研末,拌洋塘印饼,是为橄榄饼。切片,烘干研末,白面调和,加洋塘、松仁、核桃仁作馅,炭火炙熟,这是橄榄糕。用竹刀去青皮,削肉研末,炖作膏,这是橄榄膏,用来点茶最符合。
古人对加工橄榄的工具材料是很讲求的,去橄榄皮要么是有刃口的碎瓷片,要么是竹片,敲碎橄榄则要用木锤。为何不用铁器?怕有刀腥味。实在是朴素的讲求啊。
宋人林洪著有《山家清供》,这是一部富有文学韵味和医学养生知识的饮食笔记。橄榄在这里与山栗结合,成绩特别之味。“山栗、橄榄薄切,搭档加盐少许,同食,有梅花风韵,名‘梅花脯’。”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也有雷同记载:“与橄榄同食,能作梅花香味而橄榄无渣。”
古人对橄榄味的追求,简直是优雅到无以复加的水平。
更多阅读:
“橄榄十问”之一:油橄榄、橄榄、乌榄、油甘,傻傻分不清?
“橄榄十问”之二:在潮汕很流行的橄榄,古代谁在吃?
【文】苏仕日
【作者】 苏仕日
【泉源】 南方报业传媒团体南方+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