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这一次,频频"试探复出"的高晓松,给全部"公知"提了个醒!

[复制链接]
此生有幸种花家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7-27 20:50:55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晓松又来"试探复出"了!这回他是真的想通了,还是又在碰运气?
2024年7月,一场"路易威登"的文艺活动正在风起云涌地举行。灯光闪烁,觥筹交织间,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寂静出现。

"咦,那不是高晓松吗?"
"真的诶,他怎么在这儿?"
"我去,这发型,这打扮,差点没认出来!"

没错,这个留着风雅短发,剃净胡须,双眼炯炯有神的男人,正是曾经的"公知"代表人物——高晓松。
这一出现,立马在现场引起了不小的骚动。要知道,自从几年前由于一系列争议言论被贴上"公知"标签后,高晓松就险些销声匿迹了。这突如其来的"复出",顿时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

高晓松的"复出"之路

还记得2023年9月1日吗?那天高晓松突然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九月你好喵"的动态。这条看似寻常的问候,却由于发布者是"许久不见"的高晓松,立刻引发了热议。
紧接着,9月8日,高晓松又在微博晒出一张自拍照。这一下可不得了,直接登上了各大网站的热搜。

有人说:"哟,这是要复出啊?"
也有人调侃:"这是在试水温吗?"
可是,这些小动作并没有为高晓松赢得多少怜悯分。相反,网友们的反应大多是冷嘲热讽:
"又来了又来了,这次又想说什么大原理?"

"快闭嘴吧,别再祸殃年轻人了。"
"公知味儿还没散呢,想复出?门都没有!"
这些尖锐的品评,无不在提示高晓松:你的"公知"身份,早已成为你重返公众视野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从"才子"到"公知"

追念高晓松的人生轨迹,不得不说是一部励志又悲情的戏剧

出生于1969年的高晓松,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大学时期,他就以专业第一的结果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先是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厥后又成为知名音乐人和电视节目主持人。
2010年,高晓松开始主持《晓说》节目。依附着独特的视角和广博的学识,他很快成为"80后"、"90后"心目中的"知识偶像"。

然而,正是这档节目,让高晓松渐渐走上了"公知"的门路。
在节目中,高晓松经常高谈阔论,对社会现象、汗青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早先,这些言论还能博得观众的喝彩。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一些观点开始引发争议。
2018年,高晓松在一档节目中发表了"没有人说真话,是很腌臜的期间"的言论,并直言自己"讨厌这个期间"。这番话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有人说:"高晓松终于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也有人反驳:"这不是站着语言不腰疼吗?"
另有人质疑:"你一个美国绿卡持有者,有什么资格评判我们的期间?"
从那以后,高晓松的"公知"标签就牢牢地贴在了他身上,挥之不去。

"公知"的陷落

高晓松的遭遇,着实是整个"公知"群体命运的缩影。
曾几何时,"公知"还是一个褒义词,代表着有社会责任感、敢于为民发声的知识分子。可是,随着一些人打着"公知"的旗号谋取私利,这个词的寄义渐渐变质,甚至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高晓松就是在如许的背景下,一步步失去了公众的信任。他的言论被放大、被曲解,甚至被断章取义。曾经的"才子"形象渐渐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公知"形象。
2021年前后,高晓松主持的多个节目被各大网站下架。这一系列的打击,让高晓松不得不暂避锋芒,阔别公众视野。

复出之路的艰难

时间来到2024年,高晓松再次出如今公众视野。这一次,他好像想要重塑自己的形象。
风雅的短发取代了曾经的长发,干净的面庞替换了浓密的胡须,整个人看起来焕然一新。可是,如许的改变真的能让公众重新采取他吗?

事实证明,这条复出之路依然布满荆棘。
网友们的反应依然冷淡,甚至带着些许讽刺:
"换个发型就想洗白?太灵活了吧。"
"形象改变有什么用,你那些言论可都还在网上挂着呢。"
"高晓松,你还是别出来丢人现眼了吧。"
这些尖锐的品评,无不在提示高晓松:想要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和认可,远比他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给"公知"们的警示

高晓松的遭遇,着实给全部的"公知"们都提了个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期间,每个人的言行都在被无限放大。特别是对于公众人物来说,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公知"们必要明白,拥有话语权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随意发表未经考证的言论,或是为了博人眼球而说一些耸人听闻的话,终极只会失去公众的信任。
同时,这也给我们平凡人提了个醒。在这个大家都可以发声的期间,我们更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轻易被所谓的"公知"言论左右。

高晓松的故事,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公知"群体的态度变革。从最初的追捧到如今的质疑,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分子角色的重新审视。
大概,是时候重新界说"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角色了。我们必要的不是哗众取宠的"网红",而是真正有学识、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他们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而不是为了吸引眼球而随意发表惊人之语。

对于高晓松来说,想要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恐怕另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论如何,他的履历都给我们上了一课:言论自由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责任。
末了,不妨思考一下:在这个大家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的期间,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准确行使自己的言论权利呢?这个题目,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泉源于网络,本文作者偶然针对,影射任何实际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如涉及侵权及隐私,请立即接洽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