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的春晚都能在节目里看到广东元素,今年也不破例。只不外春晚节目组对待粤语文化越来越离谱。
今年春晚,导演把广东童谣《落雨大》改编后,让几个粤港澳大湾区的小朋友来演唱。
本地小朋友唱,在发音上肯定是没有题目,关键在于改编。好好一首童谣魔改成脏话歌。
《落雨大》这首童谣,对于粤语地域来说,全部人基本都耳熟能详。
从清朝开始就已开始口口传唱,所以无论是爷爷奶奶那一辈,还是现在十几岁小朋友这一辈,基本都能哼上两句。
这次把广东童谣搬上春晚这么大的舞台,本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由于歌曲改编错漏百出,广东人听了都震动,气得睡不着觉。
春晚这么大一个舞台,把好好一首童谣改编成粗口歌,这考核到底是怎么通过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改编有多离谱:
《落雨大》原来的歌词是: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改编后的歌词是: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除了从原来的五句歌词改为六句外,还把“阿嫂出街着花鞋”删掉,将原来的“花鞋花袜花腰带”提前,整句歌词都升了调,完全不符合粤语歌的协音规律。
如许改编唱出来就非常怪,调子升上出,唱出来更像是“花嗨花乜花腰带”。
大概说平凡话的人没感觉,但懂粤语的人都知道,前面两个字非常不雅,基本等同于脏话。
还要让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在全国人民眼前唱出来,这和在电视机前说脏话有什么区别?
有人大概会说,能把粤语元素搬上春晚舞台就满足啦,还要求这么多?
这还真不是要求多多。
把简单的童谣搬上舞台,大家都可以担当改编,但至少改编得好听,至少要尊重一些粤语文化吧。
改编后,把阿嫂删掉在情景上就很奇怪。
花鞋花袜花腰带原来就是阿嫂的穿着,效果把这句删掉只剩下阿哥。整一段变成了阿哥穿花鞋花袜花腰带,担着柴上街卖??
另外,改编后歌曲的粤语发音有非常严重的题目。
纵然找个会粤语的人听一下,都能发现题目。毕竟对于“嗨”这个粤语发音,说广东话的人还是挺敏感的。
不能由于广东地域春晚收视率低,就胡乱改编吧。
这首歌出现就20多秒,这么短的时间却出现一首粤语歌,很难看出节目组的诚意在那边。
正如某个科普塑料粤语歌的博主所说:如许推广粤语就像格莱美把科目三作为中国传统民风搬上舞台,显现中国文化。如许中国人会怎么想?
《落雨大》这首童谣的改编也是一样。
最近几年出现许多塑料粤语歌,大多数都是一些喜欢粤语歌的说平凡话的人写词歌唱。
但粤语歌的歌词不停都被以为是很难写的。有填词人曾说写一首粤语歌歌词的时间,可以写五首平凡话歌歌词。
由于粤语有九声六调,想要押韵朗朗上口,唱出来像语言一样,实在并不容易。
《落雨大》这首童谣也不是没有被改编过。
广东歌手东山少爷就曾改编过,改编后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符合粤语利用风俗,这首歌在广东地域传唱度也非常高。
央视春晚节目组如果着实不可,用东山少爷这一版也不是不可呀。总比现在舞台上让小朋友说脏话来得强。
总不能由于台下观众没人懂粤语就能拿正牌说脏话吧,如许的话或许林雪上春晚更合适。
粤语有时音调一错,就会把整个意思都改变。就像这次春晚改编《落雨大》一样,原来第四声的“鞋”改编成用第一声唱,发音变成“嗨”,整个意思就变了。
央视春晚节目组不懂粤语实在并不是第一次。
在22年春晚小品《欢乐方言》里,对粤语的科普更是错漏百出,内里的粤语发音更是让广东人听了能气到失眠。
我能明白春晚把全国各地特色在舞台出现的初衷,但如果末了是魔改的话,还是别了。
反正华南F3也不会贡献多少收视率。
很感谢春晚节目组能把广东人喜欢的童谣搬上这么大的舞台,但还是恳请他们以后能多了解一点粤语才进行改编。
如果着实时间不允许深入了解,那不如舞狮或者英歌舞演出吧。
在广东每个城市任意找一支醒狮队上台演出,都比魔改童谣有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