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民间故事:夜半三更,寡嫂偷入厨房,小叔子暗中窥探,竟自断一指

[复制链接]
尹秀贵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3-27 14:38:33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很久从前,汾州府城郊有户姓高的人家,祖上世代做买卖,虽算不得豪富,但也颇有积蓄。
有一年,高家因买卖之事与别的一个富家相争,因那富家有官场被页粳效果高家一败涂地,既丧失了银子、又丢了体面。
时任家主名叫高秉,通过此事他深刻体会到,“贫不与富斗、富不与官争”的道理。也因此事,高秉开始让后世子孙读书识字,希望有子弟入仕为官,已改高家家声。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残酷,自高秉往下四代,均未取得功名,买卖也因此荒废,家属开始衰败,到高辰出生时,早已不复当年。

高辰是家中第三子,比两个哥哥小着十几岁,在他九岁这年,父母相继去世,两年后,二哥也病故了。
在此危难之时,大哥高宏不念亲情果断分家,并拿走大部分家产,搬去城里居住,老宅之中,就剩了十一岁的高辰,二嫂许氏,以及刚满周岁的侄女巧玲。
许氏此时才二十二岁,母亲不忍女儿寡居,规劝道:“你大哥大嫂不念亲情,如此凉薄令民气寒,不如赶早带着巧玲改嫁,省得误了芳华。”
许氏忠贞,不肯改嫁,她说道:“大哥大嫂虽无情,但公婆生前待我如亲生女儿,相公与我也情投意合,三弟才十一岁,我若走了,他如何生存?我既嫁入高家,便是高家之人,理当抚养弟弟长大,以慰公婆和相公在天之灵。”
知女莫若母,母亲相识女儿的性子,知她心意已决,也就不再规劝。
许氏一介女流,别无优点,只能靠缝缝补补养家糊口,高辰聪慧,七岁时就在学堂读书,很受先生看中,父亲活着时,也把希望寄头弛他身上。
为了能让弟弟高辰安心读书,许氏哄骗他说:“三弟,大哥大嫂分家时,给我们留了不少家私,足够花销,你只管专心读书,未来考取功名光耀门庭。”
高辰才十一岁,自然不疑二嫂之言,吃过早饭就去书院,下战书返来时,热腾腾的饭菜已经做好,嫂子的体贴,让他很快摆脱丧亲之痛。
高辰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很大,女儿巧玲年幼,也需要营养,高宏留下的那点儿家业很快花光了,许氏只得日夜做活,维持生计。
可高辰读书需要笔墨纸张,这些东西价格不低,日子慢慢变得艰巨。

三年后的一天,无计可施的许氏,来到城里找到大伯哥高宏,对他说:“我是个外人,你不帮无可厚非,可三弟是你的亲弟弟,骨肉亲情,岂非就如此狠心,作壁上观吗?”
究竟一奶同胞,高宏听到此话稍有心痛,回屋拿出五两银子,准备送给弟妇许氏。
这时候,一个妇人从内里走出,劈手夺过银子,对许氏道:“弟妹,不是嫂子心疼,实则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也不富裕,这不,今年都没给两个孩子做新衣。”
此人是许氏的大嫂杨氏,她一边语言,一边将银子揣入怀中。
不到万不得已,许氏不会来求大伯哥,见嫂子如此嘴脸,她心里不是滋味,转身回了家,她心中暗下决心,就算饿死,也不会再登大伯哥家门。
骨气值得佩服,可骨气不能当饭吃,接下来的日子异常艰巨,为了弟弟和女儿,她天天只吃一餐,就这样熬了两个多月,迎来了转机。
高辰家附近搬来一个外乡商贩,开了家裁缝铺子,掌柜打听到许氏针线手艺好,就把一些缝缝补补的活儿交给她做,这样一来,解决了高家的难处,许氏非常感激,做工很认真。
转眼又是两年,高辰十六岁了,学业很出色,先生也很看中,许氏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年岁大了饭量也大,再加上笔墨纸砚等花销,许氏艰巨支撑,恰在此时,裁缝铺突然关了门儿,原来是掌柜的父亲去世,他要回乡料理后事,起码半年后才返来。
为了维持这半年的生存,许氏精打细算,除了弟弟读书花销稳定,其他都在缩减。
通常里吃饭,干的省给弟弟和女儿,自己只喝稀粥,就算这样,每日也仅吃一餐,许氏这样艰苦,为的就是弟弟他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自己也对得起泉下的公婆和相公。

家里的清苦,高辰并不知晓,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吃过早饭就去书院,与学子们讨论文章,回家吃过晚饭,回房继续读书,柴米油盐对他来说,太陌生了。
这日上午,训导老师带着几个学子外出游历,走过一片麦田时,老师停下脚步,指着田中繁忙的农人,告诉大家粮食来之不易,以及农人之苦。
这事对高辰似有触动,当天晚饭时,他问许氏:“二嫂,我整日里只知道读书,也不晓得家中柴米油盐,不晓得您操劳之苦,真是不应该,若家中有难,可以只管消减我的用度,好比笔墨等物,能减则减,多给巧玲买些吃食,那照旧个孩子。”
许氏笑着说道:“弟弟不用担心,当初分家时,大哥留的钱财不少,足够我们花销,嫂子平常还能赚一些,你只管用功读书,这些家务事不用挂念。”
“我也能帮娘亲干活呢,小叔叔只管读好书,未来做了大官,给巧玲买好多新衣服穿。”巧玲已经六岁,小嘴甜得很。
高辰报过巧玲,高兴道:“那是自然,叔叔做官就是为了给巧玲买新衣服的,到时候买一屋子,天天换,好不好啊!”
借着弟弟和女儿打趣,许氏托故出了屋子,她来到厨房,蹲在灶前低声痛哭,这哭声既有委屈,又有欣慰,五年了,她照旧第一次感受到亲人体贴。
这天吃过晚饭,高辰如往常一样,回屋温书,到了二更忽来困意,赶紧熄灯上了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突然感到腹痛,赶紧披衣下床,去院中小解,返来时,忽见西屋门开,嫂子闪身而出,蹑手蹑脚去了偏房。
“咦!偏屋那里是厨房,此时恐怕有三更了,嫂子去厨房做什么?”怀着好奇之心,高辰悄悄来到偏房窗口,从缝隙往里看。
见许氏站在房内,左手捂着肚子,右手揭开锅盖,拿起屉上那张饼,送到嘴边又放了回去,然后在缸里舀了碗水,咕咚咕咚喝下,随后出门回了屋。
高辰疑惑,其时并未明白原因,次日早饭时,嫂子将热好的饼,给他和巧玲吃了,自己只喝了碗稀粥,高辰掰了一块给她,许氏说自己不饿,有碗粥就饱了。
接下来的几日,高辰有意偷看,他发现嫂子经常夜间去厨房,有时候喝碗清水,有时候呆呆地坐一会儿,对这个活动,高辰非常疑惑。
半个月后,书院要重修,需要五六天时间,高辰只得在家里读书,次日吃过早饭,许氏带着巧玲回了外家,她给高辰留了些钱,让他中午去饭馆吃,说自己晚饭前返来。
到了中午,高辰在附近面馆吃了碗面,返来后途经厨房时,心头突然一动,推开门走了进去。
高辰发现,家中米缸已经见底,面也仅剩了一点儿:“岂非家里的日子,并非向嫂子所说?怪不得每次晚饭时,嫂子总说自己提前吃过了,原来她是为了省粮故意不吃,夜间来厨房,也是饥饿难耐,用水充饥啊!”
想到此事,高辰已泪如雨下,他不敢信赖这是真的,接下来的几日,他偷偷跟踪,见嫂子四处接裁缝活儿,除了给自己买笔墨外,其他东西都在讨价还价,为了一文钱讨要许久。这时候,高辰也终于明白了一切。
自己都十六岁,已经长大,怎能让嫂子再刻苦,良心愧疚让他寝食难安,许氏似乎看出弟弟的异样,出言宽慰。
此时许氏口中的谎话,如根根银针,全都扎在高辰心中。他没有直接说破,而是偷偷改变,天天晚饭,只要嫂子不吃,他就不吃。

不仅如此,高辰还偷偷淘汰自己的食量,通常用的笔墨,能省则省,学堂无课时,就跑去给别人代写书信。高辰的变化,许氏能够感受,她既欣慰又不忍。
五个月后,裁缝铺掌柜返来了,买卖比之前好了很多,许氏也能多赚不少。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日子迎来转机之时,许氏由于多年操劳,病倒了。
她强撑着身子不想让高辰知晓,省得误了学业,照旧裁缝铺掌柜于心不忍,偷偷跑到书院告诉了高辰。
高辰既担心嫂子的病情,又懊悔自己的无能,他回家后对嫂子说,自己要放弃学业,谋一份差事养家,照顾嫂子和侄女。
许氏哪里同意,她以死相逼,说道:“父亲母亲和你二哥,都盼着你功成名就,你若如今放弃,不仅对得起他们,更对不起我的一片苦心,你若敢放弃学业,我就自尽。”
高辰知道嫂子刚毅,说得出就做得到,立刻收起刚才的话,规劝嫂子少操劳,好生养病。见弟弟脑子转了弯儿,许氏也临时放心。
三日后晌午,许氏喝过药后,拿来衣服缝补,巧玲懂事,在旁边帮母亲拿线轴。
这时院门响起,开门一看,是高辰的同窗赵元,赵元一脸张皇道:“嫂子,高辰失事了。”
这一嗓子不得了,许氏差点儿晕倒,颤声道:“怎......怎么啦?”

赵元定了定神,说道:“哎呀!都怪我鲁莽,不会语言,是这样的,本日是训导老师寿辰,我们都去庆祝,谁知高辰多喝了两杯,跑去后厨杀鸡,不鉴戒把手切了,老师带他去了医馆,我特来跟嫂子说一声。”
“啊!切了哪里,严峻吗?快带我去。”许氏说完,慌里张皇换了件衣服,拉着女儿巧玲,叫赵元带她去了医馆。
等到了医馆,郎中已经为高辰包扎完毕,看着许氏一脸焦虑的样子,高辰直说没事,训导老师为岂非:“小夫人,实在抱歉,令弟虽无大碍,但左手小指断掉,不可复接,只怪我太大意,没有照看好他,内疚,内疚。”
缺失一指,那就是残废,也就意味着断送了仕途之路,这个打击令许氏难以担当,整整两个月才委曲打起精神。
这两个月,高辰悉心照顾嫂子,别看他左手不能碰水,但一只右手很是灵活,洗衣做饭、抓药熬药,都做得来,再加上巧玲资助,家务事做得像模像样。
事已至此,许氏也只能担当现实,既然弟弟不能科举,那只能找别的出路。
高辰与嫂子商量后,去城内“茂盛”绸布庄做了名小伙计,他头脑灵活、识文断字,骨子里又有祖上做买卖遗传,很快就上了手。
两年后,高辰自觉熟通绸布买卖,随即辞了工,准备独立做买卖。
这两年来,高辰与许氏共攒下三十两,许氏卖了妆奁又筹集二十两,加上训导老师借给的三十两,正好八十两,高辰就用这八十两,开始了做买卖之路。
别看高辰年岁不大,但却遗传先祖之风,是个贸易奇才,他靠倒买倒卖,供应紧俏之物,一年不到就回了本,第二年更是顺风顺水,大赚一笔。

此时高辰已过二十岁,到了结婚的年岁,在嫂子许氏物色下,娶良家女子杜氏为妻。
结婚当日,高辰将嫂子拉上主位,叩首跪拜,在他心里,嫂子就是母亲,许氏喜极而泣,街坊四邻无不感动。
转眼过去七年,高辰已是府城有名的商家,老婆杜氏也已生下两男一女,她与嫂子许氏关系融洽,整日里除了照看孩子,就是玩玩乐乐。
巧玲已经十七岁,高辰不忍将其与嫂子分开,就给侄女招了个上门女婿,婚后一年,巧玲生下一子,许氏当了祖母,欣喜不已。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跑来高家,见到高辰叩首就拜:“三叔,求您救救我父亲吧,他被衙门给抓了。”
来人名叫高庆,是高宏的长子,也就是高辰的亲侄子,原来高宏买卖谋划不善,铤而走险倒卖假药,被药商举报,遭衙门逮捕。
高辰放不下当年之事,就找嫂子商量,许氏开解道:“就算大哥当年再无情,总归是我们的骨肉兄弟,公公婆婆和你二哥,也不愿看到兄弟不睦的。”
有了嫂子的话,高辰不敢怠慢,他与知府衙门的典吏有些友爱,费钱疏通后,大哥高宏被象征性罚没一些钱财,开释回家。
高宏羞愧难当,亲自来到老宅,向弟弟和弟妇致歉,高宏老婆实在无脸,羞于见面。



三人坐在一起,又似乎回到当年,回到那个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睦的岁月,可时间早已过去,留给他们的,也只有回想。
转眼又过去多年,高家已是府城豪富,比当年先祖时还要郁勃,方元百里,无人不知那个九指富商高员外。
此时许氏已经七旬,身体依然康健,高辰夫妇也快六十岁了,如今的他们颐养天年,不去费心任何事。
这年秋上,高辰的同窗赵元致仕还乡,经常来高家饮茶聊天,赵元此时才对许氏说出实情:原来当年高辰杀鸡切指,美满是有意为之,他这样做就是让嫂子许氏死心。
许氏笑而不语,大概她早已看穿,亦大概无关紧要了。
(故事完)
【写在最后】
甲骨文里,家的字形是屋里养了一头猪,猪繁殖力旺盛,对古人来说,家里养猪表示食物富足,蓄养生猪正是定居生存的标记,厥后汉字几经演变,家的字形始终没有太大变化。
中国人的家,绝不仅仅是一间居所,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更为深刻的寄义,其中一层意思,那就是责任。
许氏为了幼弟高辰,履行的就是一种责任,她身上有中国女性全部的传统美德,贞洁、坚韧、慈祥、大义、宽厚等等等等。
高辰知恩,嫂子为了他和这个家,付出全部,他为了嫂子和这个家,自断一指。


民间故事:粮仓有鼠洞,员外不修反铲破,一念如之仁,换家宅安宁
民间故事:黄狗叼走婴儿,百口追赶,猎户说:它有重要事变告诉你
民间故事:奸 童
民间故事:天不藏奸
民间故事:新生男婴不哭反笑,父亲大惊:这是个怪物,赶紧埋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