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因的强大。
偶然,我在想,若是我爹我娘读过书,那他们的人生,肯定是出色的,当然未必会有我的诞生。
他们的一生,浑浑噩噩。
根本就是一个最底层的农民。
也不知道怎么生的,也不知道怎么活的,反正就这么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你问他们幸福不?他们觉得也挺幸福的。
2
一位朋友说他的律师告诉他:当某个人给你打电话,直呼你的名字,等你确认的时候,他大概率在灌音。我懵了一会儿,然后想起王维的一句诗:白首相知犹按剑……
3
乔治·华盛顿大桥(1949)
看日期!
4
有个好办法来测试什么是真正想做的事、又是很正确的事,就是假设自己财政自由了,最想恒久做、不计代价地做、乐此不疲地做的事,就对了,如今无论有钱没钱都支棱起来、循序渐进。选择什么样的良师、良朋、伴侣也是,假设自己什么都不缺,最想选什么样的人做老师、做朋友、做伴侣。
5
林语堂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感情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由于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贫困,也不贫困别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具体一点,再延伸一下。
若是对朋友能做到不拿不占,就更牛了。
尤其是,不伸手借钱。
问朋友借钱,对朋友们而言,真的是劫难。
我若是采访大家,你能做到“不拿不占”吗?
99%的人都答复YES。
实际上,能做到的人,少少少少。
可能也就是1%的比例。
我举个最简朴的例子,你要打印张试卷,你又分管单位的打印机,你会不会随手打印?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群里有人发红包,你会不会点?
要从根本上给自己树立规矩,只要不是自己的,哪怕一分钱,也不去占取,是一种潜意识的风俗。
我妹妹家种着我们家的地,有大片的菜园、果园、农田,当然,她也不会种,都是雇人种的,偶然我会送朋友们一些农产品,久而久之,我发现,大家有了惯性,比方这个季候就让我给弄玉米、花生。
不再是等候了。
而是“要”。
并且有尺度,玉米要一掐就带水的。
我们肯定要培养自己有类似的意识,进而影响孩子,不是我的东西,不要,不是宴请我的饭,不吃,别人宴请了我们,我们肯定要回请,甚至要这样,大部分都是由我们买单。
又有人提出了疑惑,我也风俗性买单,为什么我的事业没有上进?
你买错了方向。
要请比我们优秀的人,而不是宴请我们的村民。
多数人混单位,朋友多多,事业就是没有转机,问题就出在了这里,多跟同级打成了一片,本日你请我喝酒,明天我请你喝酒,就是没想着跟领导打成一片。
要朝更优秀的人去积极付出。
而不是同级。
同级,没意义。
我开餐厅,总能觉察到很多故意思的现象,近来,谢师宴频仍,我发现,人民西席不完全都是木头,很多情商特别高的,跟家长打成了一片,甚至合伙做起了交易,这类人民西席有个特点,提拔的也快,他能很快辨识到哪些家长属于高能量的,就会频仍的与这些家长互动,宴请、旅游,甚至自己开的车就是家长的二手车,房子是从家长手里买的……
他们不但仅担当一次宴请,而是想跟优质家庭做一辈子的朋友。
这些人不但仅很校园,也很社会。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