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言:1976年的长沙,一个严寒的秋夜,14岁的徐苏平忽然在晚饭时晕倒,随后被确认殒命。按照本地风俗,未成年女孩不能入祖坟,村民们在夜色中将她草草安葬。29年后的2005年,一位从四川返乡的妇女带来了一个令人难以
弁言: 1976年的长沙,一个严寒的秋夜,14岁的徐苏平忽然在晚饭时晕倒,随后被确认殒命。按照本地风俗,未成年女孩不能入祖坟,村民们在夜色中将她草草安葬。29年后的2005年,一位从四川返乡的妇女带来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徐苏平还在世,已在四川立室立业。这个消息在村里引起轩然大波,当年到场埋葬的村民都拍着胸脯作证:"这个姑娘确实是我们亲手埋下的。"毕竟是什么样的机缘让一个"死去"的人重获新生?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跟随韶光的轨迹,揭开这个尘封近三十年的谜团。 一、徐苏平之"死" 1962年初春,在湖南长沙浏阳县社港镇晨光村,徐苏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夫家庭。其时正值三年天然灾害后期,乡村百姓的生存极其艰难。徐苏平是个早产儿,出生时仅有五斤多重。她的父亲徐春生是生产队里的普通农夫,母亲在生产队干农活之余还在家里体例竹器贴补家用。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家里根本买不起奶粉,徐苏平只能靠母亲的母乳和粥水度日。由于营养不良,她从小体质就特别虚弱,常常抱病。村里的光脚医生给她开了不少中草药,但收效甚微。到了1972年,10岁的徐苏平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肺病,本地人称之为"小劳症"。 1976年的农村医疗条件非常落后,整个晨光村只有一个光脚医生,能开的药品也就是一些最基础的退烧药和消炎药。徐春生夫妇虽然心疼女儿,但家里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支撑去县城大医院看病。每当徐苏平病情发作时,只能去找光脚医生拿些药片,靠着土方子和偏方硬扛。 那年中秋节刚过,晨光村的气候已经转凉。9月26日晚上,徐家和往常一样在惨淡的煤油灯下吃晚饭。徐苏平的弟弟徐杭平和其他弟妹们围坐在一起,听母亲讲着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忽然,徐苏平面色发白,端着碗的手开始颤动,随即整个人倒在了地上。 瓷碗摔在地上发出的声响惊动了所有人。徐母赶紧将女儿抱起,只见徐苏平满身抽搐,嘴角不停溢出白沫,瞳孔上翻。徐母一边呼喊女儿的名字,一边用手指掐她的人中,但是徐苏平毫无反应。这时间,徐春生刚从地里干完活返来,看到这一幕也惊呆了。 恰巧徐杭平的叔叔和婶婶途经徐家,听到哭声进来检察。婶婶试着探了探徐苏平的鼻息,随即放声大哭起来。徐母这才惊觉,怀中的女儿已经没有了呼吸,身材徐徐变得冰凉。徐母用颤动的手摸了摸女儿的胸口,心跳早已制止。 其时的农村,殒命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特别是像徐苏平如许患有"小劳症"的孩子,村里人都以为这是在意料之中。隔壁村上个月才有一个8岁的男孩由于高烧不退去世,前年徐家所在的生产队也有一个12岁的女孩因病夭折。在那个年代,孩子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 二、草草下葬的细节 确定徐苏平殒命后,按照本地风俗,未成年人去世必须当夜下葬。徐春生顾不上悲伤,立刻找来了生产队里的木工张师傅。张师傅带着两块存放在生产队堆栈里的杉木板匆匆赶来,这是队里专门留着做农具的木柴。 在煤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张师傅用锯子将木板裁成六块,分别做成棺材的底板、顶盖和四面板。由于时间仓促,木板之间的缝隙很大,只能用一些稻草塞进去添补。钉子是徐春生从邻人家借来的,整个棺材只用了八根钉子,四角各一根,别的用麻绳捆绑固定。 在制作棺材的同时,徐母和婶婶在屋里为徐苏平更衣。按照本地习俗,死者要穿新衣,但徐家实在拿不出新衣,只能给徐苏平穿上她过年时才舍得穿的那件蓝布棉袄。徐母找出一条白布包住女儿的头,又用一条红布带子系在徐苏平的手腕上,这是本地人以为可以帮助亡魂找到回家路的方式。 夜色已深,秋风瑟瑟。村里的规矩是父母不能送葬,徐春生只能请来几个邻人帮忙。抬棺的是生产队里的四个壮年男人:王鼎力大举、李二柱、张根生和陈老四。他们都是平日里跟徐春生要好的庄稼人,得知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来帮忙。 棺材很轻,徐苏平生前就瘦弱,病重期间更是骨瘦如柴。四个人抬着浅易棺材,沿着田埂小路往村外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徐杭平的叔叔,他手里提着一盏马灯,为送葬队伍照明。这是九月尾的夜晚,天上没有玉轮,只有零散几点星光。 按照本地习俗,未成年女孩不能葬在祖坟里,必须选择在冷清的荒地安葬。徐杭平的叔叔带着送葬队伍往村东头的荒山走去。那里有一片杂草丛生的坡地,平常连放牛的人都很少去。 走了将近一个小时,送葬队伍终于到达预定所在。王鼎力大举和李二柱负责挖坑,张根生和陈老四在一旁打动手电筒照明。由于入夜视线不好,加上时间紧迫,挖出的坑并不太深,大约只有三尺多。 这时间,从村里方向传来几声狗叫,远处的天涯好像有闪电划过。王鼎力大举说这是要变天的征兆,得赶紧把事故办完。四个人七手八脚地把棺材放进坑里,又往附近垫了些石头固定。徐杭平的叔叔从裤袋里掏出几张纸钱,在棺材上方点燃。 填土的过程举行得很快,四个人轮流铲土,不一会儿就把坑填平了。按照习俗,死者头部要朝着村子的方向,如许魂魄才气找到回家的路。陈老四特意在坟头堆了一个小土包,又插上一根竹子作为标记。时值深夜,山里起了浓雾,送葬的人顾不上整理衣服上的泥土,匆匆往回走。没人注意到,就在他们脱离后不久,远处的山林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响动。 三、命运迁移转变的关键时刻 就在村民们脱离后的那个深夜,一支电影放映队正在附近的山路上行进。这是四川省巡回电影放映二队的工作职员,他们刚在邻村放完电影,预备翻越这座山到下一个乡村。放映队一共有三个人:放映员老王、他的助手小李,还有一个负责与各村联络的张师傅。 其时正值文革后期,电影放映队是农村文化生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门。放映队通常骑着自行车,带着简单的放映装备在各个乡村间奔波。那天晚上,由于山路崎岖,三人不得不推着车子步行。 相近半夜时分,老王忽然听到一阵微弱的声响,像是有人在呼救。早先,三个人都以为是山风吹动树叶的声音。但走近细听,声音明显是从路边的草丛方向传来。小李举动手电筒照了已往,发现不远处有一个新起的土包,上面还插着一根竹子。 这时间,土包下传来了更清晰的响动。三个人壮着胆子走近检察,竟发现土里隐约有敲打声。张师傅立刻意识到这大概是一起生坑事故。他们赶紧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开始刨土。电影放映机的零件箱里有一把改装过的铁铲,是用来固定放映机支架的。 挖到一半的时间,棺材板的缝隙中传出了更清楚的声音。三个人加快了速度,终于挖出了那口大略的棺材。棺材板之间的接缝很大,里面的人还有呼吸。老王用铁铲撬开棺材盖,发现里面是一个穿着蓝布棉袄的女孩,虽然面色发青但还有微弱的生命迹象。 张师傅立刻给女孩做人工呼吸,同时让小李赶紧去村里找人帮忙。但小李刚要动身,老王却拦住了他。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的老同道,老王深知这种事故在其时的环境下大概会惹来贫苦。万一女孩真的死了,他们反而会被卷入不须要的黑白中。 这时间,女孩已经能发出微弱的声音,身材也有了一些动作。三个人商量后决定将女孩带离此地。他们把放映装备重新打包,用毛毯裹住女孩,小心翼翼地把她放在自行车后座上。为了避免添枝加叶,他们选择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往山那里的四川方向走去。 一起上,老王走在最前面打动手电照明,小李和张师傅一左一右扶着自行车。女孩虽然虚弱,但已经能够发出微弱的呻吟声。他们在天亮之前赶到了四川境内的一个小乡村,那里恰恰是张师傅的老家。 这个不测的发现让三个放映队员措手不及。按照其时的社会环境,他们既不能把女孩送回原处,也不能公开这件事。终极,张师傅提出由自己收养这个女孩。他刚好有一个在城里工作的姐姐,可以帮忙给女孩上户口。而老王和小李则按照原定计划继承他们的电影放映工作,就当这一晚什么都没发生过。 四、四川的新生存 在张师傅的安排下,徐苏平被送到了四川省安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张师傅的姐姐张桂芳在县城供销社工作,通过她的关系,给徐苏平上了一个新的户口,取名张小平。为了避免不须要的贫苦,对外都说这是张师傅远房亲戚家的孤儿。 1977年初,徐苏平在张师傅家休养了三个月后,身材徐徐病愈。本地的一位老中医诊断说,她之前的"殒命"很大概是由于严重的贫血加上癔症发作导致的假死状态。在老中医的调理下,徐苏平的身材状况明显好转。 为了让徐苏平能够继承学习,张桂芳找到县城第三中学的校长,阐明确情况。校长念在张桂芳平日工作表现好的份上,破例让徐苏平以张小平的身份插班就读初中二年级。由于年事偏大,徐苏平比同班同学要大两岁,但她学习非常受苦,很快就跟上了课程进度。 1979年,徐苏平以优秀的成绩从初中结业。其时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安岳县开始发展州里企业。张桂芳通过单元关系,给徐苏平在县城一家纺织厂找到了工作。徐苏平从普通的织布女工做起,由于工作认真,很快就被提升为车间统计员。 1982年春天,纺织厂来了一位新的管帐,名叫李德明。他是县财务局干部的儿子,大学结业后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在工作中,李德明常常须要找徐苏平核对产量数据。两人日久生情,于1984年结婚。婚后,徐苏平随丈夫的工作调动搬到了县城,在一家国营市肆当售货员。 1985年,徐苏平生下一个女儿。为了照顾孩子,她辞去了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李德明看准商机,在1988年辞去公职,开始做建材生意。夫妻俩白手发迹,从一间小门面做起,生意越做越大。到了1995年,他们已经在县城开了三家建材店。 徐苏平虽然在四川生存安定,但对原生家庭始终有着深深的挂念。每当看到街上有湖南口音的人,她都会多问几句他们是哪里来的。然而,由于其时通讯不发达,加上担心身份暴露会带来贫苦,她不停没有实验联系家人。 2004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统统。一位来自长沙的建材贩子到李德明的店里谈生意,口音跟徐苏平家乡很像。通过攀谈,徐苏平得知这位贩子就是浏阳县人,而且对社港镇也很熟悉。经过再三考虑,徐苏平请这位贩子帮忙打听她家人的消息。 这位贩子答应帮忙,但并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近三十年已往了,农村的面貌早已改变。然而,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真的在社港镇打听到了徐家的消息。徐苏平的父母虽然已经去世,但她的弟弟徐杭平还健在,并继承了家里的房子,不停住在老家。 五、姐弟相逢 2005年春节事后,徐苏平带着丈夫李德明和女儿,踏上了回乡寻亲之路。当他们的车驶入社港镇时,整个小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原来的泥巴路酿成了水泥路,路边也建起了不少二层小楼。 按照那位建材贩子提供的地点,他们找到了徐家的老宅。徐杭平正在院子里修理农具,这个当年的瘦弱少年如今已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他手里握着一把锄头,警惕地打量着这几个生疏人。徐苏平开口询问了几个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地名,又说出了一些童年往事。 早先,徐杭平对眼前这个穿着讲求的四川女人将信将疑。直到徐苏平说起当年父亲给她织的那条红色围巾,徐杭平才恍然大悟。那条围巾是徐春生在女儿抱病期间特意织的,用的是从供销社买来的最好的毛线,只有他们兄妹俩知道这件事。 弟弟跌坐在院子里的板凳上,手里的锄头啪嗒一声掉在地上。他颤动动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连续点了好几次才把烟点着。徐杭平告诉姐姐,父亲徐春生在1992年因病去世,母亲则在1998年离世。两位老人直到临终都没能知道女儿还在世的消息。 徐杭平把姐姐一家领进堂屋,那里还保存着当年的陈设。墙上挂着父母的遗像,炕桌上摆着一个旧相框,里面是徐苏平十三岁时的黑白照片。这张照片是她抱病前在公社照相馆拍的,不停被父母收藏着。徐苏平站在照片前,仿佛韶光倒流回了那个秋日。 徐杭平的妻子得知消息后,立刻从地里赶了返来。他们家的儿子正在长沙读大学,儿媳妇带着孙子住在镇上。百口人聚在一起,摆了一桌丰盛的午饭。席间,徐杭平说起这些年来的变迁。他靠着莳植油菜和养猪,生存过得还算宽裕。儿子考上大学后,他把地里的活都包给了别人,开始跟儿媳妇一起筹谋镇上的一家小超市。 下午,徐苏平提出要去看看父母的坟墓。徐杭平领着姐姐来到村后的山坡上,那里有一片规整的坟地。徐春生夫妇的坟墓修建得很整洁,墓碑是2000年时重新立的。在墓碑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土包,上面长满了野草。徐杭平说,那是当年给姐姐下葬的地方,这些年来他不停没有动过那里。 第二天,徐苏平带着弟弟去了趟镇上,给父母的坟墓订了一块新的墓碑。她执意要在墓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就刻在父母名字的下方。这次回乡,徐苏平一共待了五天。临走前,她给弟弟留下了一笔钱,说是要补上这些年来缺席的养老费用。徐杭平接过钱,转手就给了他儿媳妇,说是给重外甥女添置妆奁。 三月的社港镇,油菜花开得正盛。徐苏平站在村口,看着一片金黄的旷野,许久没有语言。自此以后,她每年都会在明朗节前后返来探望弟弟,祭拜父母。村里人都说,这是一个奇异的故事,但谁也没有追问那个深秋夜晚毕竟发生了什么。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