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誊写儿童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

[复制链接]
明日方舟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8-25 08:47:40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6年7月,蕾切尔·卡森在完成“海洋三部曲”,但尚未投入写作《沉寂的春天》的间隙,于《妇女家庭之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长文,名为《引发孩童的好奇心》。她在文中以本身和年幼的甥孙罗杰·克里斯蒂在缅因州寓所周遭的自然体验和观察为主线,向时人转达了她的自然教诲理念:儿童应以可及的自然为师,以感知自然为径,以天真烂漫为念,以敬畏自然为旨。这不啻是一篇写给生存在二战竣事后的十来年里,浸润于战后的乐观进步、科技至上、都会魅影中的父母们的育儿箴言。1965年,该文在增长一些图片的根本上,作为卡森的遗著出书,名为《惊讶之心》(又译《万物皆古迹》),在天下范围内广为传播,传播至今。
卡森的自然教诲理念师承有来,除了深受梭罗、施韦泽等人的影响外,其孩提期间的一段教诲履历至关告急。卡森出生于1907年,适逢自然学习活动在美郁勃,据卡森的研究者琳达·利尔称,卡森的母亲是该活动的拥趸,深受安娜·博茨福德·科姆斯托克、利伯蒂·贝利等一些自然学习活动推动者的影响。他们以为,孩童应以自然为师。无论湖海林原,照旧公园、园圃等人工环境,只要是孩童五感可及之处的自然,都可成为引导孩童学习的“自然之书”。孩童遵照本心去感知自然物,其目的不止于得到自然知识,更是为了造就孩童对自然的“相识之怜悯”,增永生存中的爱好。卡森的母亲将这些理念践行到卡森的童年教诲中,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毕生热爱海洋、大自然,偏好自然写作,长于将晦涩深邃的科学知识转达给公众,警觉众人、振聋发聩。
20世纪80年代,随着儿童史、家庭史研究在西方勃兴,部分史学家开始誊写人工环境或自然环境与儿童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结。1989年,美国汗青学者埃利奥特·韦斯彪炳版《与乡土共发展:迢遥西部边疆上的童年》一书,被视作早期探索中的范例之一。与此同时,诸如自然主义教诲、都会儿童的游乐场、都会儿童的户外活动等主题,连续受到西方教诲史、都会史学者们的关注。2003年,美国汗青学者伯纳德·默根在举世环境史范畴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环境史》杂志上发表《汗青中的儿童与自然》,在品评既有相干结果的根本上,招呼汗青学者们研究儿童与自然“这一告急主题”。2009年,美国环境史学者凯文·C.阿米蒂奇将影响卡森至深的自然学习活动置于进步主义时期自然资源掩护活动的汗青语境中加以研究,著有《自然学习活动:被忘记的美国自然资源掩护伦理的遍及者》一书。正是以该书及其他相干研究为代表,新一代的环境史学者日益誊写此前少少论及的儿童与自然互动的汗青。在肯定意义上,环境史对儿童与自然互动关系的关注,是多学科分支交错研究、对话的产物之一。
从环境史自身的发展来看,既往研究中并不缺乏儿童的身影。部分研究侧重从“身材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去探究汗青时期的儿童环境康健标题,如有毒物质引发的儿童恶性肿瘤或身材残疾、儿童血铅含量过高引发的重金属中毒等。研究者们多着墨于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及其环境康健风险,就像卡森在《沉寂的春天》里关注化学杀虫剂及其残留。21世纪以来,除了连续上述研究路径外,部分环境史学者从“儿童与自然互动”的视角开展研究。他们聚焦肯定汗青时期内面向儿童开展的博物教诲、户外教诲或自然教诲等活动,如自然学习活动、夏令营等;还关注青少年构造,如童子军等,开展个案研究。学者们将这些活动或构造植根于差别的时空范畴内,分析阶级、性别、族群、经济、观念和文化传统等差别因素织就的网络怎样作用于儿童与自然的关联。他们更多关注卡森在《惊讶之心》里所誊写的孩童可及的、具备自然要素的自然物,如山林湖海、公园苗圃等。他们关注的核心标题是近今世以降,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何种厘革、为何会发生。相应地,差别汗青时期里,儿童与自然间的亲疏关系、互动方式是什么样的,这对儿童产生哪些影响,又怎样形塑儿童的自然观、对待自然的举动,等等。
除了学理层面的继承与开发外,环境史对儿童与自然互动史的誊写还来自学科本身猛烈的现实关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以理查德·洛夫等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教诲家等,注意到儿童与自然日疏的征象,洛夫以致提出“林间末了的小孩”“自然缺失症”等说法,影响广泛。该观点以1964年即蕾切尔·卡森离世当年为分水岭,以为此前出生于1946-1964年间的一代美国人,“大概是末了一代将地皮、河道视为精神故里的一代人”,而在1964年之后出生的人,其童年浸淫在都会、电子产物等诸因子构建的室内环境中,“他们与农村之间家属和文化的接洽正在消散”“孩子们正在去自然化”。这种环境不但出现在美国,还出现在正在履历或已经高度都会化的其他国家。它不但引起了环境教诲学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新一代的环境史学家们所感知到,这促使他们回望近今世的都会化、工业化、科技化等历程,以探究出现上述变迁的缘故原由及其详细演变过程。
不外,环境史学者对儿童与自然互动关系汗青的研究,要比上述相对线性的担心复杂得多。2014年,环境史学者帕梅拉·莱尼-克尔贝格出书《童年里的自然:1865年以来美国儿童发展的环境史》。她在书中指出,“环境形塑儿童,有好有坏,反过来,儿童又形塑国家”。意即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复杂而详细,很难用日益疏离或日趋密切等雷同于衰败论或进步论的线性叙事一以蔽之,环境史对儿童与自然关系的誊写应植根于差别时空范畴内的详细差别,以出现此中的辩论与角力、复杂与多样。作者还指出,面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美国儿童的生存环境从农村、乡下转移到都会、郊区的大趋势,“儿童不但是简单履历着这些厘革,他们也在国家转型中积极发挥作用”,“与全部人一样,儿童生存在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中”。这意味着,环境史学者着力誊写的是儿童与自然之间双向互动的汗青,既关注差别自然环境对儿童生存、发展的复杂影响,又器重儿童在环境顺应、环境体验、环境认知和环境举动等方面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既受成人影响,同时又区别于成人,具有儿童的独立特性。
比年来,新作不停。2020年,杰弗里·C.桑德斯出书《摧毁孩子们:青年、环境和战后的美国西部》;2022年,《环境史》杂志第一期刊载了珍妮特·博兰的一篇研究儿童在接济濒危物种办法中发挥告急作用的文章,等等。我们或可从这些新近的研究中管窥些许特点与趋向。其一,在研究资料的使用上,环境史学者以儿童的自然观察条记、日记等一手资料为主开展研究,力图在肯定水平上,从史料层面应对有的学者提到的“没有儿童的儿童史”的既有困难。其二,在研究视角上,学者们力图站在儿童“主位”的视角去探究他们的环境认知、环境举动等,誊写儿童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有别于成年人的差别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等。
通过回溯比年来的部分代表结果可知,这些研究不但拓展了环境史的学术研究视域,还深刻回应了当下的社会现实,其代价不囿于环境史范畴。只管当下儿童所处的自然环境已与卡森童年时相去甚远,但相通的是,人们在儿童时期与自然创建起的亲疏关系关乎其成年后对待自然的态度与举动等,因此,誊写儿童与自然互动的环境史,不但关乎人类的已往,还指向人类的将来。
(作者:陈黎黎,系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