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
夏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每逢中元节,
总会想起余光中的那句诗:
中秋是人间的渴望,
寄在碧落。
而中元,
中元属于鬼域,
另一度空间。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
是民间的祭祖节。
人们设贡品、烧纸钱,
上坟省墓,祭拜先人,
为先人祈福,送去惦记与饱暖。
中国人的节日,
多数与团圆有关,
除夕、元宵、中秋……
而凡尘的团圆无法慰藉惦记的心,
于是,又添了与逝者的团圆日
——清朗,寒衣,中元……
01
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团圆
传说,在七月半这日,
逝去之人的魂魄,
会回到凡间,
重走生前的路,
归往人间的家。
活着的人们,
知道这一日故人将回,
于是在门前摆上酒肉饭菜,
欢迎远行的人,
备齐御寒的衣物,生存的旅费,
以一簇火焰,递送给先人。
尚是孩童时,
不知殒命为何物,
懵懵懂懂地站在祭品桌前,
随着大人的言行,
有样学样,只觉奇怪。
在失去生掷中,
嫡亲至重之人时,
方知作甚殒命。
他化作了天际的星,
变作了沉落的雨,
音容笑貌,失了色彩,
成了心底的光影。
在中元这日,
我心诚意诚地备好酒菜,
嘴里念叨着他的称呼,
一遍又一遍,一声又一声,
含糊间,他踏月而来,
笑着揉我的头,一如当年。
那是一场很美的梦,
真实却也虚幻,
如许的团圆,如许的梦,
唯有在中元这一日,
方才做得最为逼真。
全部人都在做这个与逝者团圆的梦,
于是,无人戳破这个梦境。
这个编织了上千年的梦境,
成了活着的人的念想,
人总要有个念想,
才华擦干眼泪,大步前行。
02
这是一场阵容浩大的告别
人总是会有遗憾的,
最大的遗憾,
就是未能好好告别,
而这个天下,
最善于制造突如其来的永别。
曾在书中读到一句话:
实在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
没有劝君一杯酒,
就是在一个寂静时一样的清早,
有的人留在昨天了。
想起影戏《人生大事》中,
女孩儿小文的奶奶,
就是在那样一个寂静的午间,
沉沉地睡已往了。
在明白了这绵长的“午觉”,
是永世的分别后,
小文嚎啕大哭,涕泗横流,
这,是小孩子对遗憾的表达。
成年人的遗憾,要痛楚更多,
我们无法如孩童般,
不管掉臂,哭喊追寻。
面临已经到来的诀别,
以致未曾预告的失去,
我们只能深吸一口气,
擦干满脸的泪痕,
佯装岑寂地处理处罚后事。
在中元节这一日,
没有紊乱的场景,
只有安静的河灯,豁亮的星星,
是一个无比适宜宣泄心事的夜。
那些无法增补的遗憾,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告别,
那些委曲与心事,惦记与软弱,
通通借一盏河灯,一簇火焰,
转达给火光那一头的故人。
没有哪个大人,生来就是成年人。
谁不是在一个又一个遗憾,
一场又一场的分别中,
长大,刚强,大胆……
在先人眼前,我们大可放下包袱,
做一日小孩子,将心田的话,逐步道来。
在我们的眼里,
遗憾总归是无法增补的。
在逝者心田,
你永世都是那灵活优美的娃娃,
信任,他未曾求全谴责你。
不信,你仰面,
看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那是故人的眼睛,
他说,宇宙那么大,我们还会遇见。
03
这是一场注定的邂逅
“宇宙那么大,我们还会遇见。”
这是影戏《独行月球》的台词:
实在,这句话的出处并非影戏,
而是演出艺术家杜雨露老老师的遗言。
人们说:人有三次殒命。
第一次是生物学的殒命:心跳克制;
第二次是社会关系的殒命:一场葬礼;
第三次是永世的殒命:被人忘记。
生命的止境,不是殒命,
不是远去,而是忘记。
在中元节,我们祭祖,
为逝去的先人故人,
送去惦记,送去“财帛”,
归根结底是为了告诉他们,
我们还记得。
唯有记得,才华相逢,
在某一日清早,身畔一缕温柔的风;
在某一条街道,飘过一阵认识的香;
在某一个梦里,见到一个含糊的表面……
那都是相逢。
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会以另一种方式,
回到你的身边,
与你道一声:别来无恙。
中元节为什么要祭祖?
为寄哀思,为念故人,
故人归来,衷肠得诉,
无形的拥抱抚慰恒久的惦记,
我们没有见面,却似在眼前。
逝者已矣,生者奋发,
吊唁已往,是为了更好地活在当下,
瞥见眼前人,爱惜眼前事,
尽己所能,不忘不悔,
记故人音容,与当下相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