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读书?
正如鲁巴金所言:“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资助下,创建起自己的思想。”
小时候读书,朗朗上口,对故事的解读,通常在表面。
长大后读书,学会了深度思考,也能联合自己的阅历,总能发现故事的多面。
当再次读到《卖炭翁》的时候,除了感慨一个老翁的悲催运气,也找到了老翁为何一生都没有富起来的根本。
与其感慨时运不济,不如改变自己,从社会的夹缝中,找到赚钱的机遇。
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财运,若能趋利避害,就会有转机。
以古为镜,阐明人在财路不顺时,最好别去以下几个地方。
01
不去鱼龙混杂的地方,远离生活的祸根。
卖炭翁用牛车,把炭拉到了“市南门外”,遇到了宫里的人,用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就换走了一车炭。
在唐朝时,京城有许多的宫市。“市南门外”也应该是宫市之一,大概说,这是很容易成为宫市的地方。
文学家韩愈,在《顺宗实录》中说:“往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韩愈还讲了一件扎心的事:一个农夫用驴子驮着一些柴草,刚刚到城里,有宦官看到了,立马把柴草带走,丢下了数尺绢。
农夫哀求:“我家还有父母和妻儿,如果今天没有钱,我就不活了,大家也不活了。”
于是乎,宦官给了十匹绢。
作为平凡人,在杂乱的地方,是不能乘虚而入的,被欺负的可能性更大。
并不是谁,都能“浊世出好汉”,大部分的人,只能躲避磨难。
一个人穷困的时候,自己手里的资源很少,如果亏空了,那就更难以翻身了。唯有稳打稳扎,让自己逐步有一定的积贮,再做其他打算。
就现如今而言,不能摆摊的地方,你偏要去摆摊,冒着风险,但是效果通常很糟糕;牛鬼蛇神出没的地方,你要做买卖,不免被捣乱。
02
不去交通、信息闭塞的地方,要掌握生活中的信息差。
卖炭翁很长时间,都在山里烧炭。
等到下雪了,就想着木炭可以有好代价。但是他赶着牛车去都会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都会里,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哪些人必要木炭。
懵懵懂懂地就出发了,显然是“心田不安、生意业务不太靠谱”的。
有一句感同身受的话:“我只知道钱的好处,不知道钱的来处。”
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生意业务亏本的人,在社会上,有许多。
在电视剧《聚宝盆》里,沈万三听朋侪说,西北某小镇,可以卖伞。他就带着一车伞,抵达小镇,但是一把伞都卖不掉。因为这个小镇,少少下雨,人们不必要伞。
在今天,也有一些山里的老人,听人说,某个地方蔬菜代价不错。
老人就带着许多蔬菜去某地。到了那里才发现,前一个星期,确实代价不错,但是这两天已经掉价了。
作为70后的我,小时候生活在湘南的山沟里。父母靠养猪、种地为生。
有一年冬天,母亲预备把家里的猪卖掉。猪贩子闻讯而来,把猪买走了。
就在猪卖掉后的第二天,母亲才知道,猪肉的代价比原来高了许多。母亲只能懊悔,别无他法。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免要亏损。人的收入,也要减少。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法则,叫“沃尔森法则”——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任何年代,信息和经济收入,是有密切接洽的。
如果信息不精准,就盲目开始做某件事,去某个地方,那就可能因为行情的波动,导致自己亏损。
现如今,你要去某地发展,起码要打个电话,问一问当地的亲戚朋侪;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当地的信息。
尽量不要待在信息不通畅的地方,让自己越活越渺茫。
03
不去冒死赚钱的地方,康健本身就是一笔财富。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可见一斑,他为了赚钱,到底有多拼。
为了多赚一点钱,赶车几十里,都没有吃一点东西,饥肠辘辘。身上的衣服也很单薄,不免冷得瑟瑟发抖。
想一想就知道,一个在北风中站一天的生意业务人,回到家就病倒了,可能一天的收入,不敷医药费。
从经济上来分析,就是“得不偿失”。
有句话说得好:“康健是最大的财富。没有了康健,统统都归零。”
总有人,在穷的时候,就没日没夜干活,也不想一想,身体能否扛得住。
有福之人不用忙,无福之人忙断肠。并不是忙起来,就什么都有了,而是要忙得有价值。
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让自己劳逸联合,智慧和体力联合,人的财运才会涨上来。
04
怜悯卖炭翁,指责宦官的同时,我们更要从中探求改变经济状况的方法,并把方法告诉必要的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大街上,遇到卖菜的老人、摆摊的弱者,应该给予资助。
一方面是买走老人、弱者的东西,照顾买卖。
另一方面是告诉他们,那里可以摆摊,哪些菜品更受欢迎,给他们更多市场信息,搭建贩卖的长期渠道。
若你也是贫民,一开始也不要指望富人会拉你一把,而是自己去探求有价值的信息,去表现你的价值的地方,别抱残守缺。
一个人想要获取财富,就要得智慧,走对路。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笔墨,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泉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