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又来到气候暖期,是危险还是机遇?

[复制链接]
悦和瑞熙Lv.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1-10 10:55:28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年夏天,天下各地反复受高温侵袭,极端气候灾难频发,洪流、热浪、干旱、飓风、野火等等接连不断。研究表明,过去50年是地球温度近2000年来增长速率最快的一段时间,拉长汗青周期,我们会发现,云云高温的气候并不是头一次出现。
1972年,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开端研究》中指出,中国五千年汗青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严寒期。而研究发现,气候温暖时通常国家安定,经济繁荣,而气候严寒时通常战乱频发,汗青更迭频仍,气候厘革好像在暗暗推动汗青进步。
其时的人们通过人口的迁徙来适应气候厘革,总体趋势多为趋暖避寒。现今社会,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更大程度地适应气候的厘革,但气候厘革是漫长而一连的。
我们身处一个什么样的气候汗青周期之中?当前的气候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我们要怎样顺应当前的气候厘革?本文重要研究和探究这些问题。
气候周期
气候有自己的厘革周期,对于导致气候厘革的原因,各界也已经有了不少的研究。关于“气候厘革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各界也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人类所有的生命和能源都来自于太阳,对繁荣生杀予夺的,是太阳黑子。裹着大气层的的地球就像一个温室大棚,太阳黑子一活泼,就气温升高、生物的活力大大增长,相反,太阳黑子一沉寂,就气温骤降、天灾频仍、生物的活性大打扣头。
这一观点认为,强大的汉、唐都是黑子活泼、气温较高、风调雨顺的时期。从西周以后,太阳黑子逐步沉寂,汉唐之后,更是气温一年年的下降,降雨一步步的淘汰。
而IPCC2021 年第六次评估报告( AR6)指出,自工业化革命以来,截至2020 年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分别升温1. 59 ℃和 0. 88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升温约1. 09 ℃。人类活动引起了大气、陆地和海洋变暖是毋庸置疑的,人类引起的气候厘革对天然和人类造成的广泛倒霉影响和相关损失及损害,远超天然气候变率造成的影响。
其实在工业期间没有到来之前,气候周期就已经在深度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开端研究》将中国五千年汗青气候分为4次暖期和4次严寒期。
在暖期,粮食产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发展。而在严寒的气候下,粮食产量不敷,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战乱频仍,汗青迭代频仍。

图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开端研究》
虽说汗青迭代不一定完全是气候原因导致,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等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严寒确实会导致农业畜牧业产量受影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条件。如果没有很好地处理惩罚严寒导致的农牧业问题,就极易发生动乱。
可以看到,气候周期对汗青更迭产生影响的重要原因是,古代经济重要依赖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当气候变暖时,粮食产地转移,运输资本增长,为方便税收,都城变动,经济重心转移,但不会引发什么危机,换个地方生活而已。而当温度下行时就不同了,农作物产出会大量淘汰,当生存受到威胁,人们就会为了夺取更多的生存资源发动战争。
气候周期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
在工业革命之前,气候厘革是有周期性的,是可规复性较强的厘革。
而现在,在交通运输和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工业社会,我们可以更大程度地适应环境厘革,也正以自己的力气改变和影响着天然界,用过去的温度厘革原因来表明当下气候厘革难免会有偏颇,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气候周期厘革与汗青上有太多的不同之处。
首先温度上升的原因不同:上一个温度上行周期内其二氧化碳浓度与1850年程度相当。再者升温速率不同:今气候候厘革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150年上升1.1℃,在近2000年的时间内,过去50年是升温最快的50年。
升温情况也不同,汗青上的温暖期,可能属于局部异常偏高,而局部有变冷的环境,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广泛的气温升高,只是升温速率不同罢了。
据2021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对气候厘革的研究显示:
1.2019年的二氧化碳大气浓度,达到了过去两百万年来亘古未有的程度。
2.全球气温升高的速率,迩来五十年(1970-2020)是过去2000年中最快的50年。
3.在2011-2020年这十年,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1850年以来的最低程度。上一个夏天,北极海冰的面积比过去1000年任何时期都要小。
4.全球冰川的消退的速率在过去2000年来亘古未有。
5.过去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在过去3000年来亘古未有。
6.过去100年,全球海洋暖化的速率自上一个末次冰期-间冰期转化(一万一千年前)以来亘古未有。
种种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最有可能是造成现现在气候厘革的重要原因。
现在的气候厘革在产生原因上不同于过往,在其影响范围上也与汗青上大不相同。但我们仍可以找到与汗青重合的部分。
1、影响农作物
据水利部官网数据显示,7月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4.5成,为1961年以来汗青同期最少,重要湖泊水位一连走低,不少中小河道断流,鄱阳湖甚至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大部分地区泥土缺墒,截至8月22日,长江流域10省市耕地受旱面积4848万亩,有340万人、58万头大牲口因旱供水受到影响。此次高温叠加干旱导致中稻和玉米花粉活性下降,结实率降低。
气温回升,降雨带北移,南边旱灾不断,而与之相对的是,这些年来,北方地区环境因气候厘革反而有所改善。
早在2015年的时间,中国科学家就开始预测全球变暖会给中国北方带来更多降水,极大地改善北方环境。本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厘革蓝皮书(2022)》也证实了这一点。
蓝皮书指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一连。1951年至2021年,中国地表年均匀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国地表年均匀气温的升温速率为0.26℃/10年。2021年,全国地表年均匀最高气温较常年值偏高1.01℃,与2007年并列为1951年以来最高。
蓝皮书显示,1961年至2021年,中国均匀年降水量呈增长趋势。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一连偏多。2021年,全国均匀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均匀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均匀降水量为近10年最少。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厘革明显,近20年轻海湖水位一连回升。2021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靠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道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道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道域较常年值偏少。
蓝皮书中还提到,中国团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长,呈现变绿趋势。中国沿海的红树林面积也在逐步规复中,2020年红树林总面积根本规复至1980年程度。
除了植被和红树林的规复,近年来我国粮食也一直处于稳步增长的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的近年来整年粮食产量总体上处于增长状态。

数据泉源:国家统计局
详细来看,气候厘革对经济作物的差异化影响,从粮食的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增减上,好像也能推断一二。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整年粮食莳植面积117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86万公顷。其中,稻谷莳植面积2992万公顷,淘汰15万公顷;小麦莳植面积2357万公顷,增长19万公顷;玉米莳植面积4332万公顷,增长206万公顷。棉花莳植面积303万公顷,淘汰14万公顷。油料莳植面积1310万公顷,淘汰3万公顷。糖料莳植面积146万公顷,淘汰11万公顷。
2021年,整年粮食产量68285万吨,比上年增长1336万吨,增产2.0%。其中,夏粮产量14596万吨,增产2.2%;早稻产量2802万吨,增产2.7%;秋粮产量50888万吨,增产1.9%。整年谷物产量63276万吨,比上年增产2.6%。其中,稻谷产量21284万吨,增产0.5%;小麦产量13695万吨,增产2.0%;玉米产量27255万吨,增产4.6%。
2022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739万吨(2948亿斤),比上年增长143.4万吨(28.7亿斤),增长1.0%。其中小麦产量13576万吨(2715亿斤),增长128.6万吨(25.7亿斤),增长1.0%。
当然,粮食产量增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等多种因素,不过经济作物产量的厘革,气候厘革确实也是原因之一。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王贵荣在解读本年夏粮生产环境时提到,全国夏粮单产小幅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固然去年北方冬麦区遭遇秋汛,但开春后气温回升快,“倒春寒”、春旱等灾难发生较轻,利于小麦起家拔节、分蘖成穗。入夏以来泥土底墒足,早晚温差大,利于籽粒灌浆。南边产区大部适期播种,生长阶段气象条件精良,特殊是春季以来光温富足,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
至于早稻,本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单产持平略降,早稻产量实现增长。王贵荣表示单产持平略降的重要原因是:本年早稻生恒久间气象条件“两头好、中心差”。早稻播种至4月,江南、华南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日照时数偏多,播栽用水较为富足,阶段性“倒春寒”气候一连时间较短、影响偏轻,水热条件总体有利于早稻播种育秧、移栽返青和秧苗生长。5月至6月,江南、华南产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阴雨日数偏多,影响早稻生养进程和光合产物形成,且部分地区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影响早稻抽穗扬花。后期南边大部气候晴好,光照富足,气温偏高,利于早稻灌浆成熟。
而七八月份的异常高温对本年秋粮产量的影响有多大,国家统计局表示,“南边一连高温导致部分丘陵岗地和“望天田”等灌溉条件较差的地块受旱,华北、东北降雨导致局部作物倒伏和农田积水。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本年我国汛期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极端气候事件偏多,旱涝灾难较重,呈现出“两头涝、中心旱”的态势。”不过,发言人也在前面提到,“根据开端观察,本年秋粮播种面积有所增长,稳定整年粮食生产有较好底子。从长势来看,根据遥感长势监测显示,当前玉米、中稻、大豆等重要秋粮作物长势和去年根本持平。”
别的,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数据显示,本年新劳绩小麦的团体质量为近10年来较好程度,安徽、河南小麦品格为近10年来最好程度。
2、影响人口迁徙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多数是由于战乱和饥荒带来的人口大迁徙,大规模的共三次,分别是:
一、西晋的“永嘉之乱”时期,其人口迁徙,直到南朝刘裕宋初年时,南渡人口已经达到90多万,占其时南边总人口的1/6。
二、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时期,其时的北人南渡,造成的影响是南边人第一次超越北方。
三、北宋的”靖康之变“时期,其时的北人南渡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一些比较先辈的垦殖技术,使得其时南边的”蛮荒之地“逐渐变为了”鱼米之乡“,而且在风俗和习惯上南北方相互融合,今后经济上南边强于北方的局面开始完全确立。
现在在我国这个相对和平的地皮上,战乱和饥荒已经不复存在,即便气候变暖造成重要农产物的布局将会有所改变,受现代社会发达的交通运输以及物联网发展,人们目前的生产生活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除了天然因素外,都会规模及发展、交通、教育等等社会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人口迁徙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以三大财产为主。第一财产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财产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装备补缀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财产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财产、第二财产以外的其他行业。

数据泉源:国家统计局
第一财产的就业人数正在逐年淘汰占比5%左右,这样看来,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好像有限,对人口迁徙影响也就有限。
但气候变暖可能会造成的宜居环境的改变却不能否认。
中国地质观察局5月份发表的《国土资源战略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点》一文中,对国土开发程度与资源的综合评估为:总体上尚未超载,西北和北方部分地区超载。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编著的《发展的底子——中国可一连发展的资源、生态底子评价》(2003年)中指出,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在15亿~18亿人之间,但将从南到北大规模转移;而地皮对食物的承载本领略有盈余,在未来50年内都不会超出其边界。
气候厘革下,未来走向何方?
我国现在的经济中心重要在南边,但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发展前十强都会中北方都会有6个,而迩来一次排名中前十的北方都会中只剩下北京了。
饥荒和战乱引起的人口大迁徙带来的经济重心的转移,根本确立了南边经济的发展职位。现在的都会经济发展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底子建立的完善让地理因素对都会发展所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少,文化社会习惯对人口的聚集影响加大。
当然能吸引打工人的,肤浅一点来说无非就是钱,也就是这个地区当下经济的发展程度。
南边发达的港口都会、商品经济,以及制造业,让这里聚集了浩繁劳动密集型财产,资源的集中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口向这里聚集,现在已经形成了精良的正反馈机制,人口的聚集带来财产的发达发展,财产发展又进一步吸引人口涌入。

本年6月份,中国地质观察局发布的《驻足资源上风共建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利用40年回首与预测》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宜农、宜业、宜居、宜憩,40年间率先发展。泛东中部一体化形成国土“最大值”,创造占全国80%或更高的GDP,宜恒久保持稳定,“最大值”继承最大化。西部大高原群以占国土71%的面积,在2010年创造了占全国17.2%的GDP,一起追赶,将“最小值”最大化:2016年,西部地区GDP总量占全国比例上升至21.1%,增速一连高于全国GDP增速。在此过程中,大江河源可以说创造了亚洲的生态最大值,应逐一创建水源暨林、草掩护区,以包管其生态功能最大化。
南边率先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再加上经济生态较强,贸易文化比较发达,行政服从较高,都会发展比较均衡,使其相互支撑的抗风险本领也较强。而北方部分地区现代化程度明显落后,都会发展差异化较明显。
目前看来,经济重心向北转移,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太实际。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正面着临财产结构的升级转型。
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最新数据,经核算,2021年我国“三新”经济增长值为19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3.8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25%,比上年提高0.17个百分点。
“三新”经济是以新财产、新业态、新贸易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三新”经济增长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元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长值。分三次财产看,2021年“三新”经济中,第一财产增长值为791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占比为4.0%;第二财产增长值为87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占比为44.4%;第三财产增长值为101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占比为51.6%。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职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在新一轮的财产升级中北部都会如果能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再加上“更加宜居”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南边人口流向北方或许将成为实际。
顺应气候可能带来的巨大厘革,南北方的农业畜牧业发展,需密切关注气候厘革,及时调解农业财产布局;降雨带北移,北方荒原化治理的步调可以适当加快;南北方经济结构或将发生厘革,随着人口北移,北方运输业、旅游业等或许会迎来新一波发展;北方的道路、桥梁、城建等要逐渐开始考虑降雨量增长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根据气象厘革改进制定规范等。
写在最后
从当前全球气候厘革的现象看,降雨带北移,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以大陆为主的内陆型国家,可能会带来部分利好。
从气候周期厘革的汗青和实际看,我国西部和北部的可利用地皮资源将会逐渐增长,北方荒原治理速率会天然加快,我国国土会向更均衡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至今,农业对人类影响变小且潜入深层之后,可能不少人都认为气候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微乎其微。其实不然,本年夏天的极端气候,就用事实告诉我们,气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外,对人类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而且其影响更为深远且一连,我们无法改变只能适应,其影响可能绵延数百年。
气候能极大影响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反过来能影响气候的范畴却有限。
扩展到更广泛的汗青演进与全球视角看,我们人类只是大天然的构成部分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当发现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时,本能地去淘汰我们自己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增长自己的生存时机。作为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生命群体,我们能做的可能是避免更糟糕的生态环境恶化。
当然,我们所言的环境恶化,指的是人类及目前现有的部分种群的生存环境的恶化。对整个大天然来说,空气中多了哪些少了哪些气体空气中多了哪些气体少了,温度升高还是降低,哪些物种产生或延续,哪些物种淘汰甚至灭绝,都不会影响它的团体运行。
大天然的自我掩护机制并不存在以掩护人类为前提,人类要做的除了淘汰对环境的影响外,也要尽力学会适应环境厘革,更好地与环境相处,更好地生存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