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来,几位熟人过世,都很年轻,未过半百。
这让我一次又一次,直面死亡,思索死亡,死亡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死亡,是一个沉重而深刻的话题。人生无法躲避死亡,只有继续,坦然面对,思索人生。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靠近死亡,才能深切了解生的意义。
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人也是一个阴阳混沌体。
死亡,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时时候刻都在发生,生同时包罗着死。
每天掉落的头发、皮屑、代谢的细胞等,都是一种死亡。
庄子对死亡问题的深刻思索,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活着事纷扰中对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存亡了,存亡问题办理了,其他一切问题都很容易办理。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到了,怎样看待存亡,就是“死生存亡一体”。怎样对待存亡,就是“安时而处顺”。
生是生、死是死,生是好事,以是悦生,死是坏事,以是恶死。这只是人的一种错误观念而已,实在,“死生存亡一体”。
在得道者的眼里,存亡是一体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气是不生不灭的,人的外在形态是不停变化的,万物之间也是相互转化的,这就是“物化”。
生与死只是生命的差别状态而已,实在质是一个,那就是无生也无死。就像花落了是死,果又出来了是生,花与果,实体照旧同一个。
怎样对待存亡呢?“悠然而往,悠然而来”,“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
一句话,存亡,顺其天然。尤其面对死亡,坦然继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有生必有死,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违抗的,是天命。以是要“善吾生者,乃以是善吾死”。
庄子常把死亡比作回家一样,坦然地继续大天然地造化。庄子讲了很多死亡故事,如秦失吊唁、临尸而歌、孟孙哭母、鼓盆而歌等等。
这些故事有个共同点,就是“居丧不哀”,做到了“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故事的主角都是“与造物者为人”的得道者,参透了存亡,超越了世俗知识,到达了“人与天一”的境界。
修行的最高境界是不生不死。庄子把修行境界分为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死不生。
人一旦得道了,就超越了时空范围,没有了存亡观念,存亡本来就是一体的,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要超越了存亡,那么精力就完全得到了解脱与自由。
世人对存亡的困扰主要也是观念上的作茧自缚。人们之以是不得解脱,就是因为“物有结之”。
正是存亡对立的观念把人束缚了,让人不能从死亡狐疑中走出来,并限制了人的精力自由,使人不能“游心”于天地之间。
死亡的意义,不在死亡本身,而在于生命的意义。生的明显确白,死的也会干干净净。
死亡,究竟离我们有多远?不是现实中的距离,而是境界上的差距。
海德格尔说,一朵花的漂亮在于它曾经凋谢过。实在,一个人的觉醒就在于能坦然面对死亡。
死亡,只是夜的黑,白天还会到来;死亡,只是冬眠的梦,春天还会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