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佛陀传递的智慧:明知一切成空,为何还要积极度众?

[复制链接]
三聚烩面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3-8-13 08:24:12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陀说实无众生可度,但佛陀仍然会积极地度众,为什么?
因为,积极的行为可以清除顽空带来的毛病。人一旦陷入顽空,就会变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动物,整天懒洋洋地,以为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都会变化,所以懒得做任何事。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生命的活力。
所以,为了让人生变得出色,我们要积极地办事。就像佛陀度众的目标,积极地度众,就可以不陷入顽空。

顽空的危险,比如七地菩萨都会有“偏空”难。
七地菩萨已经发现实相、离真理很近了。这时,他反而会有偏空难,因为他容易陷入顽空。一旦陷入顽空,不积极精进的话,就会变成阿罗汉,只想入灭,不想度众了。
“偏空”很可骇,“偏有”也是一种烦恼。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很有意思,一次,他到一个人家里去,看到谁人人满墙都是书,因为谁人人很爱读书,结果他理直气壮地就把人家的书全部当废纸给卖了。
甚至他看见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时,还会毫不夷由地拿起鞋抽人家。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以为自己是在度众,他执着于度的行为。
其实,即使是积极地度众,也要明白“实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不过是因缘聚合而生的幻相,明白这一点之后,天然就会避免“偏有”带来的流弊。
偏有的意思,就是执着于显现,执著于度众的行为自己,跟顽空一样,这种偏执很常见。

就像我们平时资助别人的时间,不要执着于资助的结果。
什么意思?就是此时我决定帮你,你以为很温暖、很感激,但3天之后,你的这份感激就会消散。但我只要做了让别人感觉温暖的事,这个行为的意义就得到了延续。
所以,意义取决于行为,而不是结果。
我不会因为资助了别人而志得意满,大概渴望得到某种回馈,因为资助的行为也是因缘聚合,终究会归于无常,但仍然要积极。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听起来有点痴傻?
我以为不是,就似乎现在一个人在微笑,但过一会儿之后,他的微笑可以保持多久?说不清;安详能保持多久?欠好说;信心能保持多久?也说不清。
就像有人见到我的时间,会跟我说:“哎呀,前次你提醒我的那件事,我归去之后就给忘了,我都欠好意思见你。”现实上,他不必这么说,他对我有什么欠好意思呢?
他改不改变,调不调解,明不明白,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是帮我做的,所以不要对我欠好意思,我才应该欠好意思,浪费他时间了。
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大家遇在一起,就一起来办事。对于明白你善意的人,天然值得你高兴,但假如不明白,也不要紧,因为别人明不明白,都改变不了你善良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