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全球天气变化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复制链接]
虎勾爸Lv.6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2-14 04:21:12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可否认的是,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均匀气温观测值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升,但对于天气变暖的原因,目前紧张有两种解释。


1880年以来全球均匀气温观测历史走势:



第一种解释是温室效应说,以为全球变暖紧张是因为工业革命后碳排放越来越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气体逐年加强,以致于太阳向地球释放的长波热辐射被大量吸收,形成温室效应。
地球存在寒冰期和温暖期的交替:




第二种解释是天气周期说,以为天气变化是太阳和地球活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大自然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当太阳处于行星麋集区域时,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削弱,所散发出的热辐射以及引力都会降落,这一方面使得地球接收的太阳辐射镌汰,另一方面也会改变地球的公转速率和黄赤交角,引起全球变冷,产生寒冰期。反之,当太阳核聚变反应加强时,地球公转速率和黄赤交角趋于扩大,产生温暖期。当下地球正朝温暖期的方向变化。


这两种解释都有原理,目前都没办法证伪。但从历史来看,地球确实存在冷热周期,全球变暖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趋势,碳排放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


中国历代气温变化图:



就中国来说,历史上每个时期气温也截然差别,西周、春秋、唐宋时期的气温就要明显高于魏晋、明清时期。据史料纪录,西周时期河南存在大象,因此河南简称叫“豫”,意思是牵象的人。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气温降落,大象活动范围从河南转移到湖北、湖南一带,这个在《战国策》里面纪录过,楚国就是盛产象牙和犀角的国家,楚国部队甚至会穿犀牛皮做的盔甲去打仗。


不仅云云,在上古时期,华北和东北应该是一片茂密的丛林,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辽宁一带,这些区域恰好也是当前我国的煤炭产区,我们知道煤炭是树木演变的,一般煤炭丰富的区域上古时期都有大量原始丛林。有原始丛林,说明降水应该很丰富。


当前全球气温逐步上升,生物的活动范围也发生变化。比如东南亚的大象似乎有北上的趋势,出现在云南北部地域。一些常年生存在温带的动物也出现在寒带地域。随着气温上升,将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新的变化。


在当今全球,有两大最适合生存、地皮天禀最好的区域,一个是位于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典型代表是东亚和美国东部。另一个是位于大陆西岸的西风带区域,典型代表是西欧和美国西海岸。这些地域往往降水比力充沛,能繁殖大量绿植和农业作物。至于大陆中部、北部、南部靠近赤道的区域,要么太干,轻易形成沙漠;要么太冷,雷同西伯利亚;要么太热,雷同印尼。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东亚、西欧、北美之所以能形成全球三大经济中心,很紧张的原因在于这三个区域拥有天下上最好的自然条件,东亚是季风区,西欧位于西风带,北美则二者兼有。但天气变暖可能会对这些区域以致整个天下带来诸多影响。


天气变暖会带来两大关键问题。一个问题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夏季北移,而且覆盖范围可能更广(向西延伸)、更增剧烈。另一个问题是地球海陆热力差别可能会加大,这会引起更强力、奔袭更远的季风,这些季风能绕过副高抵达我国东北地域。


夏季副高往往控制我国长江一带:



我们知道地球存在温差,赤道温度明显高于北极温度,赤道地域气体受热上升后向高纬度地域活动,但由于各纬度线速度存在差别,在惯性的作用下产生了地转偏向力,赤道的受热气领会在北纬10—40度之间下沉,形成反气旋,也被称作副高。副高控制的区域气温较高,且气流下沉,很难形成降雨。因此像北非、中东的一些区域,由于常年被副高支配,形成了沙漠天气。


但我国东部虽然夏季也时常被副高支配,却没有形成沙漠天气,根本原因在于我国有夏季季风。事实上北半球夏季往往会在陆地上形成三大低气压区,分别是中国的青藏高原、美国的落基山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之所以会形成低气压区,跟海陆热力差别有关。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因此夏季的时候海洋升温比陆地慢,因此气压较高;而山脉地域由于海拔高,升温快,因此气压很低。因此夏季的时候,东亚和美国东部会刮东南风,把太平洋/大西洋的水汽吹到大陆,并在副高北侧抬升,形成降水。也就是说,虽然副高控制的区域干旱炎热,但对季风区来说副高南侧和北侧却能形成雨带。对于欧洲南部来说,由于夏季地中海沿岸被副高控制,因此无法形成季风,这也是为什么南欧夏季降水很少的原因。


在天气变暖背景下,副高的能量加强,夏季可能会向更北处移动,并能覆盖陆地更深处区域。这意味着季风区的的雨带也可能会北移,而且天气变暖也会导致海陆温差加大,形成更剧烈的季风,因此副高北侧可能会产生更强的暴雨天气。


全球变暖前副高各月所在位置:



在气温上升3-5度的环境下,对中国来说,夏季副高位置可能会从东海北上至黄海地域,并从原来的紧张覆盖长江中下游地域延伸到可以覆盖长江上游地域。将来中国夏季雨带可能会北移,从南涝北旱变为南旱北涝,而且梅雨带也可能从江淮地域转移到黄淮地域,这意味着华北平原将重新成为水乡,特别是河南一带,江南的雨则会变少。由于雨带北移,黄河的径流量可能会增长,汛期变猛,轻易发生水灾的概率提升,特别是伏牛山—三门峡东部轻易形成强降水。但受泥沙堆积形成的地上河影响,黄河航运本领仍无法跟长江媲美。在夏季,东北地域也有可能会出现阴雨延绵的天气,农业条件进一步改善,也更适合避暑。


由于海陆温差加大,季风变强,夏季太平洋地域的暖湿气团有望进入我国西北一带,西安可能会重新“八水绕长安”的情形,新疆、甘肃、陕北的绿植覆盖率也有望增长,陆上丝绸之路重新买通,甚至青藏高原都能出现大片农耕区。


近几年来我国出现“南旱北涝”的趋势:



虽然我国北方会因为降水增多而受益,但对我国南方来说,将来夏季可能会非常炎热,而且降水量变得很不稳定,长江径流量也可能会降落。由于副高能量增长,能覆盖长江上中下游地域,一旦覆盖停留时间较长,那夏季就会酷热干燥。将来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可能没有北方宜居,粮食产量也会受到影响。由于副高南侧也会形成降水,两广、海南和云贵地域受影响较少,夏季温度反而没有长江流域那么高。


中国水系分布图:



历史上,我国确实会出现变暖季降水带北移,变寒季降水带南移的现象。比如气温较高的西周、春秋、西汉时期,根据史料纪录,北方的渭水、泾水、洛水、泗水、汾河、济水、海河、辽河都有通航本领,西域也成为水草丰茂之地,黄河相对清亮,可以滋补周围大量农田,这也是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的原因。相比之下,在气温较低的时候,比如魏晋南北朝、明清时期,长江的宽度是现在的四倍,而且深不见底,赤壁之战时长江两岸能容纳大量战船,有利于南方形成割据政权;而且汛期非常猛,包括长江流域的汉水、嘉陵江夏季常常水位暴涨,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期关羽能借助汉水雨季的机遇水淹七军的原因,南方降水充沛也导致魏晋时期和唐宋之后中国经济中心从北向南转移。因此有来由推测,在天气变暖时期我国夏季降雨带紧张会合在黄河道域,在天气变冷时期我国夏季降雨带紧张会合在长江流域。


北半球西风带:



另一方面,由于副高的存在,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副高会向更高纬度释放气流,最终形成西风带。在冬季,由于西风带的存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了一道“气墙”,用于拦截冷空气南下。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副高季候迁移范围变大,这意味着西风带也越来越不稳定,极地的冷空气更轻易南下。也就说说,虽然夏季会变热,但冬季也更轻易遭遇寒潮,地球的温差加大。对我国来说,拦截冷空气的防线,除了西风带之外,尚有位于北部的蒙古高原,但不管怎么说,冬天依旧有可能会在暖冬和隆冬之间交替。


北美冬季轻易出现寒潮天气:



但对美国来说,全球变暖的影响就很不乐观了。中国北方有东西走向的山脉可以用于拦截冷空气南下,但美国的落基山脉是南北走向,冬季的时候,一旦失去西风带保护,咆哮而来的冷空气将刹时吞没整个美国东部地域。美国冬天可能会异常的冷,电力供应会极其紧张。


炎天的时候,美国可能也会出现副高北移的现象,东部地域雨带也可能会向北移动,这影响倒是有利有弊。但对美国西海岸来说,夏季会变得很热,洛杉矶、旧金山等大都会会变得不再宜居,和长江流域一样会常常出现40多度的高温。


欧洲夏季越来越轻易出现极度天气:



与东亚差别,欧洲紧张受西风带控制,夏季的时候西风带和雨带会合在欧洲西北部地域(英法德),冬季的时候西风带和雨带会合在欧洲南部地域。西风带的特点就是降水稳定、气温均衡,因此过去西欧也成为天下上最宜居的地域,但这一特点也会随着全球变暖而改变。


副高北移也对应着西风带北移,而且西风带会变得紊乱。夏季的时候,欧洲副高的位置可能会从原来的地中海沿岸北移至法国一带,而且能量比原来更强,能渗出到大陆内部地域,因此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北部夏季可能会变得炎热干燥,莱茵河水位降落,由于降水镌汰,这些区域可能也会长出大片草原。


由于英国、德国、瑞典等国纬度比法国更高,因此虽然这些区域夏季也会面临高温的问题,但夏季降水量降落得会比法国少一些,整年降水量甚至有望增长。因此这些区域可能会长出大片丛林,事实上古代的时候这些区域就是有大量丛林,因此如今英德都拥有丰富的煤炭储备。


总体来看,全球变暖对欧洲北部地域黑白常不利的,气暖和降水波动都会加大,变得不再宜居。


但对东南欧来讨环境可能不一样,由于夏季副高北移,地中海北岸夏季不再受副高控制,在阿尔卑斯山低压区的作用下,地中海会产生季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刮起东南风,吹向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希腊、土耳其等地,这些区域将出现雨热同期的现象,种植条件大大改善。根据史料纪录,罗马共和国时期地中海夏季就是刮东南方,形成十多米高的海浪。因此天气变暖对地中海东岸国家有利,古代这些区域本是欧洲最富饶的区域。地中海南部的北非地域,由于夏季不再受副高控制,天气条件和种植条件可能也会有所改善。


印度洋夏季往往刮西南风:



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印度洋夏季通常刮西南风,在印度半岛形成强降水。如果将来天气变暖,随着副高北移,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印度大沙漠可能会渐渐消失,印度河文明和恒河文明将更轻易接触。但弊端是,由于季风加强,印度南部可能会常常遭遇极度天气,要么暴雨要么干旱。对中东和中亚来说,副高北移+季风加强,可能会使这些区域部门地皮降水增长,改善当地农耕条件。


全球变暖或使俄罗斯远东地域变得宜居:



全球变暖最大的赢家应该是俄罗斯、加拿大等高纬度国家。由于副高北移且夏季季风加强,我国东北地域、包括外东北在内的俄罗斯远东地域宜居程度都有望上升,一方面是降水增多,另一方面是气温变暖,将来俄罗斯远东区域可能会适合种植,形成新的产粮区,外东北应该能容纳更多生齿。在气温上升5度的环境下,北极可能会大面积解冻,出现毗连欧亚和北美的北冰洋航线,俄罗斯将得到梦寐以求的出海口,一跃成为贸易大国。


历史上天气变冷使中国生齿和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至南方:



总的来说,全球变暖有利于中国北方,东北变得宜居,华北平原成为水乡,西北成为产粮区。但不利于中国南方,长江流域夏季可能会变得炎热干燥,长江航运本领也可能会萎缩,作为我国生齿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长江流域一旦受影响会造成很大经济丧失。全球变暖对美国不利,其冬天更轻易遭遇寒潮,西海岸夏季则轻易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全球变暖对欧洲西北部不利,对地中海东岸有利;对印度有利有弊,对俄罗斯利大于弊。


历史上来看,天气变化往往会对人类生存造成很大影响,战役和瘟疫出现的概率变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瘟疫的出现很有可能是物种迁移的结果,由于天气变化,原本在某个地域定居几百年的物种迁移到新的地域,这就触发了跨物种病毒传播的可能。历史上气温变冷的时候,蒙古高原的老鼠喜欢成群结队南下,把鼠疫传播至华北,比如东汉末年和明朝末年华北都发生过鼠疫,这甚至很可能是明朝殒命的原因之一。与之相反,气温变暖时位于热带地域的生物(比如蝙蝠)也可能会北上,这也增长了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概率。公元14世纪,由于天气变冷,大量老鼠从东欧草原涌入西欧,引起了黑死病(鼠疫),在造成大量殒命的同时也促使欧洲人开始反思宗教的意义,并引发了宗教改革活动。到了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美洲,由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之前几千年没有发生过交流,美洲的印第安人对欧洲人携带的天花病毒毫无抵抗之力,大量人抱病去世。因此确实可能存在天气变化——跨物种交流变多——瘟疫出现概率增长的可能,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天气变化可能会导致全球粮食生产不均衡。我们知道许多农作物的生产需要雨热同期,这也是为什么长三角和西欧每亩单元粮食产量很高的原因。但随着雨带迁移,全球粮食生产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在雨季和热季错位的环境下,长江流域、美国东南部、欧洲西北部的粮食生产或受到打击。相比之下,我国西北地域、地中海东岸、俄罗斯远东地域、西亚和北非地域粮食产量有望明显增长,甚至能成为产粮基地。


全球天气变暖对能源政策同样会带来影响。除了火电外,我国南方地域喜欢用水电、北方喜欢用风电,但在天气变暖的背景下。将来雨带渐渐北移,南方地域特别是长江流域水电供应可能不再稳定,夏季用电高峰期面临电荒的问题;北方地域的新疆、内蒙等地冬季被西风带控制,因此有大量风电设施,将来随着西风带紊乱,风力发电的稳定性可能也会降落。因此将来我国能源政策需要大力发展储能,削峰填谷。将多余能量储存起来,以应对缺电期。另一方面火电凭借其稳定性,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我国发电主体,保障煤炭供应稳定很有须要。


西欧和北美同样面临雷同问题,副高北移和西风带紊乱,同样会使西欧面临夏季河道径流量萎缩、冬季风力镌汰的问题。美国则要面临更增剧烈的季候温差,用电需求同样会上升。这也是为什么西欧和美国民主党对新能源那么重视的原因,因为一旦全球变暖,西欧和民主党选区(美国西海岸)受损最严重。


在天气变暖背景下,将来亚欧大陆将会出现三大地缘变化:1、陆上丝绸之路重新买通;2、北冰洋航线开通;3、海平面部门上升,一些沿海都会面临海岸线紧缩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陆权”的意义相比“海权”在上升,“一带一路”的作用越来越大,将来我国对外战略或可更加“向西”,推动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
接待关注我的公众号《洋恺宏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