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迈向乐成的过程中,大的对手实在正是自身的人性的缺点。本书介绍了人性中种种妨碍人们走向乐成的缺点和缺陷,包罗贪婪、妒忌、懒惰、吝啬、悲观、拖延等等,同时阐述了克服这些缺点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人们认清自己人性的缺点,剔除自己迈向乐成的大拦阻,从而顺遂抵达乐成的彼岸。
人性是个古老而且是仁者见仁的话题。早在几千年前的孔子阐述了性相近,他的明智之处在于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给后人留下发挥的空间;自孟子始,才对人性做出定性的评价。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
可以看出,圣哲前贤们多数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同等、自由等,他们多数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
人性,顾名思义,是统统人广泛具有的属性。一个人,只要是人,则岂论他是个呱呱坠地的婴儿照旧行迁就木的老者,都具有共同的属性。由此看来,人性必是生而固有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否则,呱呱坠地的婴儿就不具有人性了。于是,所谓人性,说到底,也就是统统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广泛天性。
古代中国圣贤和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士关于人性的论述,是出于两个不同的人性角度。中国圣贤们的论调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给人性加上了自己的主观的代价判断,即,人性善照旧恶的问题,如人有无恻隐心,即平时所说的“人情味”、“人性”等。而西方文艺复兴的代价论调则是人性的本质属性,即这个角度上的人性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如知觉、情感等。
本书的内容则是从人性的伦理角度出发,总结了九十六种人性。固然,这里说的伦理学角度,也不黑白要分出人性的善或恶。因为这自己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定论——人都是集善、恶人性于一身的。不管你信不信,究竟就是究竟,你难道忘了在这个世上,有人过着卖儿女,以致在饥荒时杀害亲生幼子活吃的情形吗?!难道忘了战役时期家里的猎枪永久是防邻人多于防敌人吗?!因为邻人擦?鲱有可能随时进屋抢去余粮的最大敌人。这个时间,不管你是修养极高、极其尊贵的教授,照旧斗大的字不识五升的文盲,在存亡关头,反应都是一样的。
恶与善总使人产生一种着实的痛楚和快乐,善的本质在于产生快乐,恶的本质在于给人痛楚,痛楚和快乐既是恶平和的缘故原由,也是恶平和的统统结果的缘故原由。人性就这么巧妙地埋伏在大概体现在人的行动的每个时间。这里必要分析的尚有,本书不但仅是让人认识到人性是你我的共性,更主要的是通过了解人性,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构造人的举动,更好地洞悉四周的邪恶,反省自己本心,谅解别人的恶,发扬自我的善,步入优美、和谐人生。
编者2006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