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的哲学传授、作家 L. A. 保罗,提出过一个维吉麦原则(Vegemite Principle),来表明上面的那种悖论。她的意思是,假如你没有自己品尝过这种澳大利亚产的、由啤酒酵母制成的食品酱,即便你听过再多的形貌,尝过再多种不同的食品酱,那也无法判断出自己是不是会喜欢它。就像你和别人家的孩子相处再长的时间,也无法让你相识自己孩子到底会是什么样子。 真正的生存是,你自己偶尔抛弃部门“旧我”,然后成为一个新我的过程。
芝加哥大学的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在她的书《渴望:成为的自主过程》(Aspiration: The Agency of Becoming),有个更透彻的表明。
卡拉德说,渴望不同于一般的欲望,因为渴望的对象并不完全清楚,乃至在追求过程中不绝演变。她将渴望视为一种独特的、自我转变的过程,个体在这一过程中渐渐理解和认同新的代价。从起心动念到拥有一个新的代价观,从而定义了新的自己,这是个过程。这就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基本逻辑。
芳华,就是一个代价观转型和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关于芳华的创作总有个主题叫迷茫。
所谓中年油腻,说的是这个人只有需要(want to ),而没有了渴望(want to want to )。他以为自己已经阅尽一切,自己的代价观可以表明一切,他很自洽,但是他也已经彻底告别了芳华。
就像那句话说的:有的人30岁就死了,只是80岁才埋。这句话的原型大概来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原文是这么表达的【2】:泰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期间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每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脱腔走板。
下次,当你再迷茫的时间,别慌,你应该光荣,这是你的芳华在和你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