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哪种组合对孩子更好? [打印本页]

作者: 山中一日地上三年    时间: 2023-8-18 00:47
标题: “严父慈母”和“严母慈父”,哪种组合对孩子更好?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最近,一个朋侪和我聊起了教导儿子的困惑。
平常在家,儿子想做什么,想吃什么,她都很少管,更别说和儿子大声语言。
可老公差别,一看儿子那里不顺眼,就劈头盖脸说个不停,好几次都把儿子说急了,说哭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朋侪总会出头“护短”,习惯性跟儿子说,“没事,别哭,别理你爸爸。”
在她看来,自己心疼儿子,不想父子关系变得那么僵。
但自从儿子上初二,她渐渐发现儿子变了。
不肯和爸爸密切,跟她也没什么话说,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俨然成了一个“自闭少年”。
老公骂也骂了,她劝也劝了,题目还是没有解决。
“都说孩子的题目,是父母的教导出了错,难道我和老公的做法不对吗?”朋侪困恼地说。
听完她的分享,我确实想到如今大部门家庭父母的教导组合,要么是“严父慈母”,要么是相反的“严母慈父”。
认真深究,不难发现这差别组合存在的毛病,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和各人一起探究分享。

“爸爸太凶妈妈太柔”,孩子发展隐患多多
《心理访谈》来过一对父母,典型的“严父慈母”。
生存上,爸爸嫌妈妈对儿子过于溺爱,什么事情都顺着儿子。
妈妈则以为爸爸太严肃,常常为一点小事就唠叨个没完。

比如一家人吃饺子,儿子醋倒多了,爸爸一定会说上一句“哇,倒那么多醋干嘛,你能吃掉?”

看到儿子吃着吃着趴在饭桌上,爸爸看不外眼,立即出声责怪:“呀,就不能起来?”
吃饭那一小会工夫,爸爸总能找到机会不停数落儿子。

这不仅让儿子听了心烦,连妈妈都以为爸爸太过吹毛求疵。
然而在爸爸的角度,自己的严酷要求是为儿子好,总是惯着儿子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他发现,儿子只要和自己待在一起,做什么事情都井井有条,不需要太过提醒。
单独和妈妈在一起,儿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懒散、依靠性强,喜好把自己搞得邋里邋遢的。
刚开始妈妈还夸大,儿子在爸爸面前很拘谨,唯唯诺诺,但厥后她也意识到:
儿子的乖巧是对爸爸的敷衍,对自己却越来越任性、随意,根本说不动儿子做任何事情。
事实上,这是大部门“严父慈母”家庭存在的题目。
传统观念中,各人总习惯父亲要严肃、权势巨子,更铁面无私一些;母亲则温柔、示弱,给足孩子关爱和包容。
出发点没错,只是在孩子看来,这种“一冷一热”的教导模式,令人难受、憋屈。
试想一下,已经懂事明理的孩子,会怎样解读爸爸的严和妈妈的慈?
爸爸对我这么凶,要求这么高,一定是以为我做得不敷好,我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预期。
妈妈什么事情都顺着我,我想干嘛就干嘛,她一定不会有意见。
长期在“严父慈母”模式下发展的孩子,很容易被爸爸的权势巨子感所伤,不敢直面题目。
另一方面,妈妈的溺爱、容隐,只会让他学会逃避题目,很难独立、自主、自强。

“爸爸缺位妈妈越位”,只会让孩子错位
既然“严父慈母”容易养出题目孩子,那是不是“严母慈父”的组合才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教授表现:
如今各人看到的“严母慈父”越来越多,主要和很多爸爸忙于工作,无暇管教孩子有关。
妈妈之所以会酿成“严母”,是由于多数家庭教导、抚养下一代的任务落到了母亲肩上,女性不得不板起面孔管教孩子。
至于“慈父”,一方面是爸爸没时间管孩子,在妈妈责骂时心疼孩子;另一方面是男性勇敢、独当一面的精力减弱了。
而这,并不是好征象。
家庭治疗各人卡尔·惠特克在脱销书《热锅上的家庭》中分享了自己跟进的个案。
其中的布莱斯老师,由于工作的缘故,经常缺席孩子的重要时刻,回到家也很少干涉孩子的教导。
在他看来,自己只负责赚钱养家就好,没须要发表太多自己的想法。
至于布莱斯太太,无奈之下只好独自承担管教三个孩子的重任,久而久之,她心田积聚了大量不满。
由于个性强势的缘故,不管遇到什么题目,她都习惯“甩锅”到孩子和丈夫身上。
一边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缺席型爸爸”,一边是喜好管孩子的“强势型妈妈”。
结果大女儿一到青春期,完全失控,不仅和妈妈的关系越来越告急,还总是滥交损友,喜好写和绝望、死亡有关的内容,有过自尽的念头。
就连二儿子都以为在这样的家庭里生存很不自在,容易恐慌又痛苦。
教导孩子,不是说妈妈严一点,爸爸松一点就能解决题目。
如果本该温情、柔软的妈妈太过简单粗暴,本该挑起教导重任的爸爸习惯逃避、坐视不管。
那么孩子就很难找准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父母没有正视自己的教导,摆好自己的位置,根本无法谈教导,更不用说给孩子精确的指引。

好的教导,一定是父母严慈相济
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曾在节目中拿“酸”和“碱”打比喻。
把妈妈的教导当成“酸”,爸爸的教导当成“碱”,这一酸一碱控制好剂量,同时倒进一个杯子里,末了水还是可以到达一个平衡状态。

而加了酸和碱的水,因素多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质,就是盐。

换句话说,任何一方的“严”和“慈”,只要把握好教导的度,都能成为孩子发展的养分。
“严”,不是一言堂,只许父母有要求,不准孩子做这做那。
而是有明白的教导态度和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慈”,不是听之任之,宠溺妥协。
而是态度和善,耐心温柔,给孩子富足的爱和关怀,答应他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分享一个我看到特别惊艳的教导。
那次隔壁班一位初二的男生由于琐事和同砚有口角,差点打了起来,被学校请来了家长。
结果他爸爸妈妈都来了。
一来妈妈就有点严肃,相识了情况之后轻声细语地跟班主任说:
“老师实在对不起,这是我们做父母的没管教好,是我们的重任。
既然孩子做得不对,该道歉的就道歉,该处罚的就处罚,我们没意见。”
很少听到一位妈妈这么理性,不盲目“护短”,而是把惩戒权完全交给老师。
当然,妈妈这番话多少让孩子脸上有点挂不住,看到孩子脸一沉,身边的爸爸立刻出来打圆场:
“老师,让我和孩子单独先聊一下吧。”
说完,爸爸就把孩子带出了办公室,站在一个没人的地方沟通了十几分钟。
虽然听不见他们父子俩说什么,但男孩返来后,脸上和缓了许多,主动走到同砚面前说了一句,“对不起,我不该这么冲动。”
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就解决了,而且结果远超每个老师所想。
做老师这么多年,我打仗不少家庭,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妈妈和爸爸在教导孩子时的态度和态度,决定着一个孩子的走向。
有人唱红脸,有人唱白脸,这不是题目。
只要父母根据孩子的个性,采取恰当的教导方式,严慈相济,宽严有度,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在爱和管教这两件事情上把握好标准,共同到场到孩子的教导中。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差不到那里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教导孩子,从来没有确切的定律,也不存在哪一种模式最适合孩子的发展。
我们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用心陪伴孩子,积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用聪明去给孩子最好的养分。
相信这么做,孩子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自觉、自律规范自己,一步步走向精确的道路上,不偏不倚。
共勉。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导心理学西席,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导(ID:xdfjtjy),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传递专业家庭教导理念,提供国内外家庭教导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地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