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天津菜,为什么那么口重?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祟    时间: 2023-8-9 06:03
标题: 天津菜,为什么那么口重?




吃多了天津菜,
能不能长出小翅膀?




天津人要是抱怨一个菜太咸,有个口头语:“嗬,这菜齁得,吃了能变燕巴虎儿!”


燕巴虎儿,就是蝙蝠。民间传说,耗子吃多了盐就能酿成蝙蝠飞走。如果传说确有其事,那天津上空还真扑腾着不少小翅膀。


明油亮芡,漂亮热烈,吃着才过瘾啊。 拍照 / 吴学文


天津吃咸,有本身的历史渊源:后唐“芦台盐场”是这座都会兴旺的起点,到了元明清三代,以盐业起家的富商绝不少于河海航运。此地多盐,连水里都带着微微的咸涩;又多水旱船埠,劳动者需要咸口的小吃补充电解质。


但是,天津口胃的真正底色并不是“咸”,而是“味儿厚”。天津菜里很少有单一的味道,总是咸里带甜,甜中有鲜,偶尔带着点辣,辣里还得有点微麻的花椒油味,加上厚重的酱香和浓郁的芡汁,打仗舌头的第一秒就给人鲜明的感官刺激,后续更是一环套着一环,余味袅袅绵延不断。


这一口,软、嫩、鲜、香全都有了。 拍照 / 吴学文


天津味道的浓郁,还在于鲜明的反差感:身处“南甜北咸”的食咸区,却带着“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甜蜜风韵;它容纳四方味道,又用本身的风格演绎得浓墨重彩。无论你来自何方,喜好哪种口胃,天津菜总能给你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天津菜,可不但是变了样的鲁菜




天津菜,大半脱胎于鲁菜。鲁菜精细,最善于“咸鲜”的口胃,和天津人一拍即合,这就给之后的饮食发展定下了调子。


但天津人又不但一股脑学习了鲁菜,而是吸纳了很多地方口胃,还在各种细节上玩出了本身的花活。


无论“勺功”还是“火候”,天津厨师样样拿得起来。 图/视觉中国





明油亮芡大翻勺


勾芡,是个挺典型的鲁菜技法,天津人特别爱用。


薄薄的一层淀粉糊,保护了食材鲜嫩的口感,又让一些不易入味的菜品更容易挂住调味料,吃起来口感更香,最重要的是不必多放油,就能让菜品拥有“油亮”诱人的外貌。可凡事都得从两面看:本来菜里只放了三分油盐,芡汁一勾,吃起来也要酿成五分,口胃不重也得重了。


勾芡,是个保温、提鲜、增香的好办法。 图/图虫·创意 拍照/Birdy314


“爆三样”算是津式“重口胃”的集大成者。你看它,主料是里脊猪肝腰花,这就清淡不了了;调味也重,又是生抽料酒又是葱丝姜末,临出锅还得浇上一大勺蒜;颜色就更重了,菜的外貌包着一层芡汁,还带着老抽的玄色,挺影响颜值。


别忙,夹上一筷子,你会打开新天下——芡汁看着黏糊,入了口却格外爽滑利落。食材的腥味早就被去得干干净净,鲜嫩却在爆炒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在浓厚汤汁的包裹下绽放出一种多条理、全方位的香。最重要的是,芡汁的浓淡必须恰如其分,要能牢牢挂在肉上,吃完了盘子底只有油、没有汤,才算合格。


爆三样看着口胃挺重,吃起来有种别样的嫩和爽。 拍照 / 吴学文


由此可见,在“挂汁勾芡”的手艺上,天津厨师是颇有点硬功夫的。


这里又要说到另一个经典技法:“扒”。像肘子、肋条这种硬菜,都可以先摆盘蒸熟,再勾芡浇汁,不但口感酥烂,外观也整齐漂亮。天津厨师却喜好“勺扒”:蒸好的食材送进炒锅,翻滚晃动、加料挂汁,出锅前还得来一次“大翻勺”,把食材整个翻一个“底朝天”,露出光滑的底面,菜品的外观依然齐整、毫不散乱,让人不能不叫一声好。



大翻勺,在家别容易实行,菜掉地上欠好捡。 泉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逢年过节,天津宴席离不开扒菜,整鸡、整鸭、海参、鱼块,都可一扒。“扒牛肉条”是吃起来最过瘾的。大块的牛肋条肉,蒸到筷子能扎进去,立刻切片下锅。锅里已经倒好了牛肉原汤加上生抽面酱、葱姜桂皮调出来的红汁,小火透,厚重的味道就都被肉片“吃”进去了。等到勾芡收汁、翻勺出锅,香味不要钱一样直往鼻子里钻,肉软烂得好像要化在嘴里。不吃上一口,你就不知道什么叫“下饭”。


扒肉条,过去宴席上最有油水的一道菜了。 图/视觉中国





咸里加甜滋味浓


很多地方名菜传到天津,还会发生一个很典型的变革:变甜了


西红柿炒鸡蛋,不放糖是不能接受的;炸酱面,必须要有甜面酱,还得配着糖醋面筋丝吃;山东名菜九转大肠,考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到了天津也是酸甜的味道更加显着。


把九转大肠做得甜还不腻,也是一门技术。 图/视觉中国


就拿“焦熘里脊”来说吧,鲁菜原版是咸鲜口的,里脊肉片炸得焦香酥脆,裹上一层稠稠的酱汁,不是一般的解馋。天津版本的焦熘里脊,肉片还是一样的炸,调汁的时间却得多放醋,再扣进去一勺白砂糖,咸香就酿成了小酸甜。你要是头一次吃,可千万别把它认成锅包肉。
br>
焦熘里脊,不是糖醋里脊,也不是锅包又! 图/汇图网 拍照/lymtm


天津菜的大多都跟这焦熘里脊一样,不是纯粹的甜,而是咸甜交织,偶尔间甜味不那么显着,几乎尝不出来,但是不加糖就不会有那么丰富的口感。


“独面筋”是不容错过的天津味道,芡汁浓厚,酱香扑鼻,柔软的面筋在汤汁里“咕嘟”熟了,就跟肉片一样肥美。炖煮面筋的汤底主要成分是酱油、料酒和高汤,加上一点甜面酱,这就很有肉香的意思了,但在勾芡出锅之前,还是得撒点糖。其实这点甜味算得上什么呢?咬破了面筋,立刻就被涌出来的咸香汤汁给冲淡了。恰恰就是这点甜,勾得人放不下筷子。


虾仁独面筋,其实不放虾仁就已经够好吃了。 拍照 / 吴学文





老味儿西餐花样多


早在20世纪初,“起士林”等一批最早的西式餐厅就来到了天津卫。一百多年的水乳交融并没有改变这座都会的本色,这群舶来品倒是接地气了不少:西式焗虾里多了生抽和料酒,罐焖牛肉上那层酥皮也越来越厚实。相应的,不少外来调味品也进入了天津老百姓的一样平常菜谱,让天津菜的滋味更厚重浓郁起来。


吃罐焖牛肉不见得非去俄餐厅,好多小馆子里也有。 图 / 视觉中国


黑蒜子牛肉粒,算得上是“土洋联合”的典范了。做这道菜,每一步都挺违背中餐的直觉:牛肉切丁,千万别拿料酒腌制,跟煎牛排一样,加点盐腌出汁来就行;大蒜炸到金黄,蒜油留着,一会加点黄油一起炒肉用;糖色不必炒,用生抽加上白糖熬出糖浆来;然后炒肉和大蒜,多下黑胡椒,别忘了蚝油调味。炒熟了出锅,大蒜金黄,牛肉焦香,外貌是一层薄薄的糖壳,黑椒的辛辣中还隐隐有一股黄油的奶香味。味道这么复杂,却一点也不乱,出了天津可没地方找去。


有油有肉有蒜香,好吃到有恶行感的黑蒜子牛肉粒。 图/视觉中国







河海时鲜,才是天津味儿的灵魂




前面说的都是各地风味对天津饮食的影响,那么,天津土生土长的代表性味道又是什么呢?一个字: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句鄙谚已经传播很广了。它可不是说天津人都是“败家子”,借钱也要大吃大喝,而是表达天津人对“鲜”的一种极致寻求:没钱可以逐步赚,但海鲜过了季就不是谁人味了,以是无论如何也要在最恰当的时间寻求一口鲜美。


海螃蟹上来啦,快拣大个儿的吃! 图/视觉中国


最顶级的鲜货,当然要吃一个原汁原味。著名的“炒青虾仁”,选用海河里的大个青虾,开背去线,不必加多少调料,下锅滑炒,汁清芡薄,装盘的时间虾都是晶莹透亮的。吃晃虾呢,油炸的话只能撒一点细盐,炒制则可以加些姜醋、打上花椒油,但绝不能加酱油味精,就怕冲淡了晃虾天生的那种脆嫩鲜甜。


扇贝海参虾仁蛤蜊鱿鱼,都是好东西,但是不容易烹调入味,烧得太老又不鲜。这题目也好办理,勾点芡,让淀粉带着调味料牢牢挂住食材就绝不会寡淡,把很多样海鲜炒到同一锅里也不用担心相互干扰、失去本味。顺着这个思路,就开辟出了津门名菜“八珍豆腐”。炸制的嫩豆腐辅以多种鲜货,热热闹闹的炒一大盘子,三五好友一起吃,谁的口胃都能照顾到。


千万别一个人去吃八珍豆腐,份量足,准吃不完。 拍照 / 吴学文


再想一步——爆炒以求鲜嫩,勾芡辅助入味,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前面说过的“爆三样”也是这个原理嘛!把爆三样里的猪肝和腰花换成虾仁、鱿鱼,你又得到一样名菜“新爆三”。质料酿成了海鲜,口感天然清新不少,调味风格也可随之改变,到场奶汁、白胡椒,成为“奶爆三样”,味美之余又多了几分西式风情。


新爆三的高配版是“全爆”,各种海鲜都能一块儿“爆”。 拍照 / 吴学文


天津人吃起鱼来,花样就更多了。单是吃黄花鱼,就有干炸干烧红烧糟蒸煎熬醋溜酱汁等五六十种做法。家常吃的话,一下就不错,加肥肉丁,葱段蒜片,硬收汁,不挂芡,天然带着鲜甜。下馆子得吃“软熘鱼扇”,鱼片裹上蛋黄糊炸酥了再熘,调味用点番茄酱,酸甜鲜香,好吃开胃。


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罾蹦鲤鱼”。整条鲜活的鲤鱼带鳞烹调,大酸大甜,微麻小辣,可以说是把独特的天津调味法发挥到了极致。它的外观也很特别,盘中的鲤鱼好像正在挣扎起跳,活脱脱是“鱼跃龙门”的造型。逢年过节,宴请宾客,桌上都少不了这道大菜。


按住喽,鲤鱼要蹦出来啦! 图/图虫·创意 拍照/蓝太阳TNT


说了这么多,诸位应该也看出来天津菜的特点了:精细是真精细,实在也是真实在。


有好手艺,就得变着法儿的显出来;有好吃食,就得大大方方地亮出来。吃山珍海味也好,吃煎饼面筋也罢,总得浓墨重彩、花团锦簇,才不算糟践了东西,才不算辜负了生活。


每个天津人都懂得这个朴实的原理:吃得有滋有味,才能活得出色纷呈啊!



文 | 猫骑士
图片编辑 | TAO
文章封图、首图 | 吴学文



参考资料
《津味儿》 赵永强
《大运河与天津饮食初探》 万鲁建
《嘛叫天津人的“盐打哪儿咸”》 孙福海


本文系【隧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克制随意转载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