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地球探秘 [打印本页]

作者: 瞎搞    时间: 2022-8-19 06:27
标题: 地球探秘
关心我们这个地球,并热爱它的人,不免会提出如许的标题: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了肯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固然不会满足天主“创世说”如许的答案。实际上,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说突破了神学的羁系。
    正文第一章秘密的地球      第一章 秘密的地球

    1.地球成因之谜
    关心我们这个地球,并热爱它的人,不免会提出如许的标题: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是怎样形成的?具有了肯定科学知识的当代人,固然不会满足天主“创世说”如许的答案。实际上,早在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布封就以他的彗星碰撞说突破了神学的羁系。然而,人们大概还不知道,随着科学的进步,关于地球成因的学说已多达十多种,它们紧张是:
    (1)彗星碰撞说。以为很久很久从前,一颗彗星进入太阳内,从太阳上面打下了包罗地球在内的几个不偕行星。(1749年)(2)陨星说。以为陨星积累形成太阳和行星(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的)。
    (3)宇宙星云说。l796年,法国拉普拉斯在《宇宙体系论》中提出。以为星云(灰尘)积累,产生太阳,太阳排挤气体物质而形成行星。
    (4)双星说。以为除太阳之外,曾经有过第二颗恒星,行星都是由这颗恒星产生的。
    (5)行星平面说。以为全部的行星都在一个平面上绕太阳转,因而太阳系才系,而我们已知的卫星则是被遗留下来的“未被利用的”质料。
    在以上浩繁的学说当中,康德的陨星假说与拉普拉斯的宇宙星云说,固然在详细说法上有所差异,但二者都以为太阳系劈头于弥漫物质(星云)。因此,厥后把这个假说统称为康德——拉普拉斯假说,而被相当多的科学家所认可。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星云假说”也袒露了不少不能自作掩饰的新标题。如逆行卫星和角动量分布非常标题。根据天文学家观察到的究竟:在太阳系的体系内,太阳本身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7%,角动量只占0.73%;而其他九大行星及全部的卫星、彗星、流星群等统共只占太阳系总质量的0.13%,但它们的角动量却占99.27%。这个奇异性象,天文学上称为太阳系角动量分布非常标题。星云说对产生这种分布非常的缘故起因“一筹莫展”。
    别的,当代宇航科学发现越来越多的太空星体相互碰撞的征象,1979年8月30日美国的一颗卫星P781拍摄到了一个稀有的征象:一颗彗星以每秒560千米的高速,一头栽入了太阳的烈焰中。照片清晰地记载了彗星冲向太阳被吞噬的情形,12小时以后,彗星就无影无踪了。
    1887年,也发生了一次“太空车祸”,人们观测到一颗彗星在行经克日点时,彗头被太阳吞噬;l945年,也有一颗彗星在克日点“失落”。
    前苏联天文学家沙弗洛诺夫还以为,地球以是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转,是地球形成1亿年后被一颗直径1000千米、重达l0亿吨的小行星撞斜的……既然宇宙间存在天体相撞的究竟,那么,布封的“彗星碰撞”说的大概性依然存在,于是新的灾变说应运而生。
    在太阳系形成的理论中,前人的研究紧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灾变论,它以太阳偶尔得到众行星为由;另一类是演化论,是以整个太阳系有序形成并举行迟钝演化为据。
    灾变论在国外黑白常时兴的,由于它属于某种偶合物理征象,故以地球碰撞火成说最为范例。该说以为:在46亿年前,数以万计的小行星碰撞于一体产生巨大的火球,火成冷却后就形成了地球。但该说至今另有很多无法表明的标题:
    (1)浩繁小行星为安在距太阳1.5亿公里的轨道上碰撞,其时轨道上并没有地球其引力场又来自那里?为什么不被强盛的太阳捕捉而撞于太阳?这从天体力学角度根本无法解答。
    (2)假设地球是碰撞形成,那么五颗类木星又是怎样形成?这些轻行星的密度很小,有的以致可以漂泊在水面上,又有什么样的陨星、陨石、陨铁或小行星能碰撞成这类气态行星?假如碰撞说不能表明别的行星的成因,那么对地球的成因也就无从谈起。
    (3)假设原始地球是个巨大的火球,那么冷却的火球怎能产生巨大的海洋?碰撞中陨星或陨石中能有多少水分子被蒸发出来,怎样才气把陨星的含水总量与数千米深的海程度衡估算?纵然碰撞高温能使水分子蒸腾起来,但汽体上升高度有限,汽体密度过大会合结成水,陨星的再次碰撞是置于水中,这又从何谈及火成说?
    (4)碰撞的速率和高温会使晶体中富含挥发的身分被打击掉,而现在地球内部还存在着大量的氢、碳、硫、等轻元素;地壳、地幔中还饱含着大量的水分子。这一究竟的存在阐明:原始地球在形成时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碰撞火成的机制(地球形成后才受到了陨石的撞击)。
    演化论是以“星云演化”徐徐酿成恒星和行星为原理,其范例代表是拉普拉斯星云说和康德太阳系劈头说。拉普拉斯假说以为:“原始太阳星云在向中央紧缩时,外围留下一圈又一圈的物质环(犹如土星环),每个物质环聚集成一体就形成了行星,此中央就产生了太阳。”但康德假说却以为:“太阳星云和行星星云是两种截然差异的星云体系,它们在各自紧缩中像齿轮那样相互旋转,由此就形成‘原太阳’和‘原行星’”。但古人的星云演化说存在着以下质疑标题:
    (1)太阳星云向中央紧缩时,随着体积的变小、密度的增长、自转速率的增大,都会使中央太阳的角动量增长,但太阳却是颗恒星险些没有角动量,而9颗行星不敷太阳系总质量的1%,却拥有太阳系98%以上的角动量。这一究竟的存在,使全部太阳系演化论至今不能得到发展;
    (2)太阳向中央紧缩时,留下的应该是圆形的物质环,太阳是位于圆形物质环的中央核心上。但究竟上,全部行星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太阳是位于椭圆形半轴上的一个核心上。假设行星真是物质环形成,那么卫星又怎样形成?由于光环中的物质在前后碰撞聚集成行星后,是不大概再去创造物质环而产生卫星的。
    (3)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有着数以万计的小行星,这也可以视为是太阳光环。天文观测表明:这些小行星都有着本身的轨道和引力范畴,它们始终围绕着太阳发生着公转,而决不会在轨道上前后碰撞而形成一颗大行星(土星光环也是同样)。
    (4)假设在太阳光环或土星光环中,小行星、陨星或陨石可以大概前后发生碰撞,那么它们只能发生在同一轨道的平面上,决不会发生现在行星的倾斜及相对太阳黄道的偏转等征象。
    五、齿轮之间相互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而太阳、行星、卫星的公转和自转方向却都是雷同的。也就是说,太阳与行星的旋转方向和大齿轮与小齿轮的旋转方向是差异的。这表明:康德的太阳系劈头说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
    除上述枚举的究竟外,更多困难和无法表明的抵牾也不停涌现。本日,地球劈头的学说层出不穷,但地球是怎样形成的,照旧一个谜。
    2.地球有多大
    自从有人信赖大地是个圆球,关于它的巨细,便是人们渴望知道的标题了。最早丈量地球巨细的是是古代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他是在亚历山大城长大的。在亚历山大城正南方的785千米处有一个叫塞尼的都会。塞尼城中有一个非常风趣的征象:每到夏至那天的中午12点,阳光都能垂直照到城中一口枯井的底部。也就是说,在夏至那天的中午,太阳恰恰悬挂在塞尼城的天顶。
    固然塞尼城与亚历山大城大抵处于同一子午线上,但亚历山大城在同一时候却不会出现如许的情形,太阳总是处于稍稍偏离天顶的位置。在一个夏至日的中午,埃拉托色尼在城里竖起一根小木棍,测出太阳光线与天顶方向之间的夹角是7.2°,相当于360°的1/50。
    鉴于太阳与地球之间迢遥的隔断,太阳的光线可以近似地被看做是相互平行的。埃拉托色尼根据有关平行的定理得出了∠1一∠2的结论。
    在多少学里,∠2被称为圆心角。根据圆心角定理,圆心角的度数即是它所对应的弧的度数。由于∠2=∠l,以是∠2的度数也是360°的1/50,以是,图中表现亚历山大城和塞尼城隔断的那段圆弧的长度,应该即是圆周长度的1/50。也就是说,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隔断,恰恰即是地球周长的1/50。
    由此可知,测出亚历山大城与塞尼城的实际隔断之后,再乘以50,就可以得出地球的周长。埃拉托色尼盘算的地球周长为39250千米。
    由于这个盘算结果是按照大地是球状的假设来运算的,而且得出的数字大得惊人,以是没有人信赖。今后以后,对大地的丈量和盘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欧洲制止了。
    公元8世纪初,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曾亲身引导和构造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大地丈量。丈量的范围北起北纬51°附近,南至北纬17°附近,围绕黄河南北平地这个中央,在天下13个点用传统的圭表丈量法对各地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中午日影长和漏刻昼夜分差举行了丈量。别的,张遂还对各点的北天极高度(即本地的纬度)举行了实地丈量。比方,在河南省平原地区,他测得该地一纬度的经线的弧长约为129.41千米。它与当代测算的北纬34°57′地方的子午线一度弧长110.6千米相比,相差20.7千米,相对毛病为18.7%。
    18世纪时,法国科学院曾派出两个大地丈量队,一个队去了南美洲的赤道地区,另一个队到了瑞典的拉普兰,两队分别测定两个地区里的经线一度的黑白。结果证明:地球上经线一度的长度在赤道要比在极区略短些,这阐明地球是个扁球体。
    科学家们从19世纪以来又对地球的巨细举行了无数次的丈量和盘算。前苏联学者克拉索夫斯基和他的门生在前苏联、西欧和美国等地举行弧度重力丈量后所得出的数值,在其时是较为准确的。
    由于比年来丈量技能不停进步,人类已得到了对地球丈量的各种方法。特别是利用宇宙飞船和人造卫星举行丈量,可以大概使人们得到更为准确的地球数据: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14千米,极半径是6356.755千米。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之差同赤道半径之比是1:298.25。假如按照这个扁平率做成一个半径为298.25毫米的地球仪,极半径与赤道半径只有l毫米之差,如许一来,就像一个真正的圆球了。
    运用当代科技丈量出的相干数据体现:地球的经线圈周长约为40000.5千米,赤道周长约莫是40075.5千米,整个地球的匀称密度约为5.517克/立方厘米,外貌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体积约为10833亿立方千米。
    我们所说的重量是指地球作用于或人或某物之上的重力。以是说探究地球的重量有多少根本是没故意义的,由于只有和其他物体相比力时地球才会有重量。
    不外,人们可以通过盘算地球作用于一个已知质量的物体上的重力效应,估算出地球的质量(地球所包罗的物质的量)。大多数科学家盘算得到的地球质量约莫为5.98×1024千克。
    在太空期间到来之前,估计地球质量是件相当复杂的变乱。1774年,内维尔·马斯基林第一个盘算出了相对准确的地球质量值。他根据一个钟摆在重力作用下的摆动规律,估算出苏格兰境内一座高山的质量并盘算出它的重力效应——相对于地球重力。
    现在,通过观察围绕地球旋转的人造卫星的运动,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地球的质量。
    熟悉地球的根本形状和巨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具有庞大的实际意义。譬如,在大地丈量中,高精度坐标体系的创建;在空间技能应用中,导弹和人造卫星飞行轨道简直定;在对地球内部布局和地球外貌一些物理征象的熟悉,以及天体物理研究等方面,都必须把握地球有关方面的各种准确数值方能举行。
    不外,在一样平常工作和学习中,人们根据差异的必要,则每每对地球形状和巨细作差异程度的简化,以致把地球当作正球体也未尝不可。由于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相差21.5公里,这只相当地球半径的三百分之一。换句话说,假如按照这个比例制作一个半径30厘米的地球仪,那么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相差1毫米!以是,只要不是从事要求准确的工作,这个差异,相对于地球来说,是微不敷道的。
    3.是谁驱策地球在运动
    太古期间,人们以为地球是平的,太阳落到地平面下面,天就黑了。也有人以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嵌在天幕上,由于天幕不绝地转动才引起太阳东升和西落。现在,人们已经明白:每隔24小时履历的一次白天和黑夜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同时,地球又在一个椭圆形远轨道上围绕太阳公转,带来昼夜瓜代和季候变革,使人类及万物繁衍生息。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根本上是稳固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由于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外貌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得当人类生存。
    地球自转的匀称角速率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率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征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颠末一百年,地球自转速率减慢近2毫秒,它紧张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率阔别地球。地球自转速率除恒久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革,引起这种变革的真正缘故起因现在尚不清晰。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门路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核心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迩来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克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隔断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匀称角速率约为逐日1度,匀称线速率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克日点时公转速率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地点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大概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解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那么,是什么力气驱策地球云云永不绝息地运动呢?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旋转,这是它们运动的一种根本情势,但要真正阐明这个标题,起紧张弄清晰地球和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与太阳系的形成密切相干。
    天文学家广泛以为,太阳系是由古代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黑白常稀薄的大片气体云,因受到某种扰动影响,再加上引力的作用而向中央紧缩。颠末漫长的演化,中央部门物质的气温越来越高,密度也越来越大,末了到达了可以引发热核反应的程度,从而演酿成了太阳。太阳四周的残余气体,逐步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气体层,颠末紧缩、碰撞等复杂的过程,在气体层中凝聚成固体颗粒、微行星、原始行星,末了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太阳系天体。
    各人知道,假如要丈量物体直线运动的快慢,应该用速率来表现,但是怎样来衡量物体旋转的状态呢?有一种办法就是用“角动量”。一个绕定点转动n94勿体,它的角动量就是质量乘以速率,再乘以该物体与定点的隔断。物理学中有一条非常紧张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就是说,一个转动的物体,只要不受外力作用,它的角动量就不会因物体形状的变革而发生变革。比方一个芭蕾舞演员,当他在旋转的时间突然把手臂收起来(质心与定点的隔断变小),他的旋转速率就会自然而然地加速,由于如许才气包管角动量稳固。这肯定律在地球自转速率的产生中有非常紧张的作用。
    原始星云本来就带有角动量,在形成太阳系之后,它的角动量仍然不会丧失,但已经发生了重新分布,各个星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都从原始星云中得到了各自的角动量。由于角动量守恒,行星在紧缩的过程中转速也将越来越快。地球也是如许,它得到的角动量紧张分配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地月体系的相互绕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中。
    我们很容易产生错觉,经常以为地球的运动是匀速运动,否则每一日的黑白也会改变。物理学家牛顿就如许以为,他把宇宙天体的运动当作是上好发条的钟,以为它们的运行准确无误。而实际上地球的运动也是在变革的,而且非常不稳固。有人研究“古生物钟”(研究生存有反映周期性生长变革的饰纹等特性的化石,如珊瑚、双壳类、叠层石等。可利用它们盘算生物的年岁,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变革等)时发现,地球的自转速率逐年变慢。距今4.4亿年前的晚奥陶纪,地球公转一个周期必要412天;而到了4.2亿年前的中志留纪,每年只有400天;到了3.7亿年前的中泥盆纪,一年为398天;到了l亿年前的晚石炭纪,每年约莫是385天;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每年是376天;而现在一年是365.25天。科学家以为,产生这种征象的缘故起因,是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面向月球及其相反方向的海面会因潮汐力而发生涨潮征象,面向月球一侧的涨潮是因月球的引力大于离心力之故,而相反一侧则是由于离心力大于引力的缘故。当发生潮汐时,海水与海底产生摩擦,使得海面发生变革必要一段时间,因而对地球的自转产生管束作用。这种管束力会使地球自转减慢。
    由于人类发明白石英钟,便可以更准确地丈量和记载时间。通过一系列观测和研究发现,在一年内,地球自转存在着时快时慢的周期性变革:春季自转比力迟钝,秋季则加速。科学家以为,这种周期性变革的缘故起因,与地球上大气和冰的季候性变革有关。别的,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重元素下沉,轻元素上浮等,都会影响到地球的自转速率。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也不是匀速运动。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最远点与迩来点相差约莫500万千米的隔断。本地球由远日点向克日点运动,离太阳近的时间,受太阳引力的作用就会增强,速率也就变快。由克日点到远日点时则相反,地球的运行速率会减慢。
    别的,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并不是垂直的,地轴也并不是稳固的,而是像陀螺一样在地球轨道面上作圆锥状旋转。地轴的两端也不是始终指向天空中的某一个方向,而是围绕着一点不规则地画圆。地轴指向的不规则,是地球运动所造成的。
    由此可知,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包罗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并不但是简单的线速或角速运动 所能概括的。
    地球还同太阳系一起围绕银河系运动,并随着银河系在宇宙中飞驰。地球在宇宙中运动不息,这种奔忙大概在它形成时便开始了。地球仍然在运动着,它的加速、减速与太阳、玉轮以及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引力有关。那么,地球最初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是否存在所谓的第一推动力呢?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一个运动的物体,只要不再受到外力的作用,惯性就会使它保持着原来的速率和方向不绝运动下去。厥后,物理学家牛顿在发现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曾用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来研究和探索第一推动力。他得出了如许的结论:天主计划并塑造了这完善的宇宙运动机制,且给予了第一次动力,使它们运动起来,但这显然与当代科学格格不入。
    那么,地球运动的能量又从何而来?假如地球运动不必要斲丧能量的话,那么它是“永动机”吗?这些标题现在都还没有答案。
    4.地球究竟高寿多少
    我们知道,树有年轮,一棵树生长的年纪会在树干横切面上的圆圈数上体现出来,层与层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与此雷同,地球也有“年轮”。
    关于地球年岁的标题,有几种差异的概念。地球的天文年岁是指地球开始形成到现在的时间,这个时间同地球劈头的假说有密切关系。地球的地质年岁是指地球上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从原始地球形成颠末早期演化到具有分层布局的地球,估计要颠末几亿年,以是地球的地质年岁小于它的天文年岁。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岩石的年岁是30多亿年,地球的地质年岁肯定比这个数值大。地质年岁是地质学研究的课题;通常所说的地球年岁是指它的天文年岁。
    计量地球所履历的时间,必须找到一种速率恒定而又量程极大的尺度。早期找到的一些尺度的变革速率在地球汗青上是不恒定的。1896年放射性元素被发现以后,人们才找到了一种以恒定速率变革的物理过程作为尺度来测定岩石和地球的年岁。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天主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云云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实验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岁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劈头,大概提供办理地球年岁标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巨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以为地球的年岁不凌驾2500万年。1862年,英国闻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现在的状态,必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岁,但作为早期实验照旧有益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白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岁的最佳方法,是盘算地球汗青的尺度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5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汗青。这是由于,婴儿期间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固的地壳后生存下来的。
    不久前,科学家把放射性年代测定法运用到对陨星碎块年岁的测定中,发现太阳系碎屑的年岁多数在45亿~47亿岁间。他们以为,在同一时期,太阳系的成员大多形成了,因此也可以推测地球约莫有多少岁了。
    比年来,澳大利亚地质学家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纳耶山沙石中发现了4块岩石晶粒,它们是锆石碎块或锆的硅酸盐。探测研究表明,这些锆石大多是地球原始表壳的碎块。人们利用离子探针谱分析法,测定了这些矿物样品中铀和铅的同位素离子的相对度,从而对这些岩石的年代做出了判断。这种岩石晶粒至少已有41亿~42亿年的汗青,它比格陵兰西部岩石还要早3亿年。
    根据这一发现,地质学家们以为,早在46亿年前地球就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和月球一起形成了,而且地球在它劈头以后不绝受到陨石的重力打击,时间至少长达5亿年,从而使得地球原始表壳的全部形迹遭到破坏。
    在发展过程中,地壳形成烈?个差异年代的地层,生存在各种地层中的各种岩石从低等走向高等,从简单走向复杂。
    地质学家把地球的汗青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时期:太古代:从距今约40亿年前到25亿年前。其时,地球上是一片汪洋,海面散布着一些火山岛;陆地面积还很小,上面尽是些秃山。地球上的生命刚刚孕育发生,原始细菌开始繁衍发展。
    元古代:距今25亿~5.7亿年前。这个时间大片陆地出现,在海洋中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开始繁衍。
    古生代:距今5.7亿~2.5亿年前。地壳运动剧烈,亚欧和北美大陆已形成雏形。最早出现的三叶虫郁勃一时,随后大批鱼类繁殖起来。两栖动物作为陆上脊椎动物之一,已成为其时最高级的动物,爬行类动物和有翅昆虫也出现了。
    中生代:距今2.5亿~0.65亿年前。大陆外貌根本形成,寂静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大山系和丰富矿藏开始形成。其时间是爬办法物的期间,以恐龙为盛。原始的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开始出现了。
    新生代:6500万年前到现在。地球上出现规模巨大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得地球上海陆面目同现在根本相似了。新生代的第三纪哺乳动物开始大量繁殖,第四纪则是人类劈头和发展的期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肯定能更加准确地测定地球的年岁。
    5.地球内部的奥秘
    不绝以来,人们力图探寻地球内部的奥秘。18世纪,人们盘算出地球的匀称密度后发现:地球内部的匀称密度为5.52克/厘米3,而地球外貌岩石的匀称密度是2.67克/厘米,两者相差1倍多。这阐明地球内部肯定存在着某种重物质。
    19世纪中期以后,人类开始大规模地探索地球内部的奥秘。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地震仪丈量发现,每当发生巨大地震时,受到剧烈打击的地下岩石会产生弹性震惊,并以波的情势向附近传播,这种弹性波就是地震波。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睦体传播,且传播速率较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传播速率较慢。由此可知,随着所通过物质性子的变革,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率也会发生变革。
    1909年10月8日,萨格勒布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南斯拉夫的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颠末研究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面下33千米处发生了折射征象,于是他以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正是地壳和地壳下面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在一次地震中,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又发现在地表下面2900千米处,纵波的传播突然急剧变慢,横波则完全消散了,这阐明存在着另一个差异物质的分界面。厥后,人们为吊唁他们,将以上两个差异的界面分别定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分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3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的外貌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运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巨细不等的块体构成的,它的外部出现出高低升沉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匀称:大陆下的地壳匀称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匀称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匀称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紧张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紧张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以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长,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比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现在所知地壳岩石的年岁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纵然是最古老的石头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据地球约莫已有46亿年的汗青,这阐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运动和造山运动构成的。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心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紧张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样平常以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会合,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大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门和和地壳共同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匀称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本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抵成液态,可运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本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紧张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美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模拟试验后发现:地核温度从内到外温度徐徐低落,地球中央的温度约莫是6880℃;表里核相交面的温度是6590℃,略低于地球中央;外核与地幔的相交面的温度更低,是4780℃。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内核的压力极大,每6。5平方厘米为2200万千克,是海平面的地球大气压的330万倍。
    比年来,借助大型盘算机,研究职员从地面上3000个监测站网络到了大量的地震观察谍报,并对之举行了综合分析,描成一张总图,结果发现:地核外貌充满“山头”和凹凸不平的地带,布局与海洋相似,充满了低密度流体。
    20世纪90年代,在中欧的一个小城温迪施埃中巴赤,人们钻探出了一个直径22厘米、深14千米的天下上最深的洞。这个地区地理情况非常特别,这里的岩石有30千米厚,并向地表突出。汗青上古老的欧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推挤和啮合。正是由于这种地理情况的存在,地质学家们计划用管状的、中空的特别钻孔器旋出岩心,把这些岩心提取上来,但这次积极末了照旧以失败而告终。
    颠末多次的失败,人们不得不暂时认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情形。但是我们信赖,总有一天人类可以大概揭开地球内部的奥秘。
    6.地球磁场为什么会“翻跟头”
    为什么指南针会始终指向南方,这在古代曾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不绝到1600年才由英国宫廷大夫吉尔伯给出科学的表明。原来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北磁极(N极)在地球的南端,南磁极(s极)在地球的北端。正是这个大磁场,吸引着磁针始终指向南方。
    汗青上,第一个提出地磁场理论概念的是英国人吉尔伯特。他在1600年提出一种论点,以为地球自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的南北极和地理南北极相重合。这一理论建立了地磁场与地球的关系,指出地磁场的因由不应该在地球之外,而应在地球内部。
    1893年,数学家高斯在他的著作《地磁力的绝对强度》中,从地磁成因于地球内部这一假设出发,创建了描绘地磁场的数学方法,从而使地磁场的丈量和劈头研究都可以用数学理论来表现。但这仅仅是一种情势上的理论,并没有从本质上分析地磁场的劈头。
    现在科学家们已根本把握了地磁场的分布与变革规律,但是,对于地磁场的劈头标题,学术界却不绝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足的答案。
    现在,关于地磁场劈头的假说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假说是以现有的物理学理论为依据;第二类假说则独辟蹊径,以为对于地球如许一个宇宙物体,存在着差异于现有已知理论的特别规律。
    属于第一类假说的有旋转电荷假说。它假定地球上存在着等量的异性电荷,一种分布在地球内部,另一种分布在地球外貌,电荷随地球旋转,因而产生了磁场。这一假说可以大概很自然地通过电与磁的关系表明地磁场的成因。但是,这个假说却有一个致命缺点,起首它不能表明地球表里的电荷是怎样分离的;其次,地球负载的电荷并不多,由它产生的磁场是很单薄的,根据盘算,假如要想得到地磁场如许的磁场强度,地球的电荷储量必要扩大1亿倍才行,理论盘算和实际情况收支很大。
    以地核为条件条件的地磁场假说也属于第一类假说,弗兰克在这类假说中提出了发电机效应理论。他以为地核中电流的形成,应该是地核金属物质在磁场中做涡旋运动时,通过感应的方式而发生的。同时,电流自体态式的场就是连续不停的再生磁场,似乎发电机中的情况一样。弗兰克所创建的模子阐明白怎样实现地磁场的再生过程,表明白地磁场有肯定的数值。但是在应用这种模子的时间,却很难明释地核中的这种电路是怎样通过圆形回路而闭合的。别的,这个模子也没有思量到电流对涡旋运动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是不允许涡旋分布于平行赤道面的平面内的。
    属于第一类假说的另有漂移电流假说、热力效应假说和霍尔效应假说等,但这些假说都不能全面地表明地磁场的奇异特性。
    关于地磁场劈头另有第二类假说,这此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重物旋转假说。
    1947年,布莱克特提出恣意一个旋转体都具有磁矩,它与旋转体内是否存在电荷无关。这一假说以为,地球和其他天体的磁场都是在旋转中产生的,也就是说星体自然生磁,就似乎电荷转动能产生磁场一样。但是,这一假说在试验和天文观测两方面都碰到了困难。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还没有观察到旋转物体产生的磁效应。而对天体的观测结果表明,每个星球的磁场分布状态都很复杂,尚不能证明星球的旋转与磁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因此上说,关于地磁场的劈头标题,学术界仍处在探索与争鸣之中,尚没有一个具有相当说服力的理论,对地磁场的成因作出表明。
    法国科学家布容1906年在法国司马夫中央山脉地区对这里的火山岩举行观察时,却不测地发现那里的岩石的磁性与磁场的方向相反。以后,这一类征象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人们终于发现,地球的磁场并非永恒稳固的,现在位于南端的北磁极会转到北端去,而位于地球北端的南磁极则会转到南端去。这就是物理上所称的“磁极倒转”。
    在研究中科学家还发现磁极倒转的征象曾在地球的汗青上发生过很多次。据统计,仅在迩来的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别出4个极性相异的时期,地磁场的方向从现在到69万年前称为“布容正向期”,根本和现在一样;从69万年到253万年前,称为“松山反向期”,地磁场方向和现在恰恰相反;从253万年到332万年前,称为“高斯正向期”,地磁场方向又与现在雷同;从332万年到450万年前,称为“吉尔伯反向期”,地磁场又同现在相反。
    但是,地磁场方向在每一个磁性时期里,也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偶尔会发生被人们称为“磁性变乱”的短暂的极性倒转的征象,比方,在布容正向期里,就发生过被称为“V带”和“X带”的反向变乱;在松山反向期中,则发生过“吉尔赛”、“贾拉米洛”等正向变乱。
    固然,在更古老的地质汗青时期里也同样存在着地球磁场的这种“翻跟头”式的变革,只不外是时间太过久远,我们还没有办法对其变革的详细时限举行确定。
    那么为什么地磁场会发生变革呢?有人以为,这大概是地球被巨大的陨石剧烈撞击后导致的结果,由于剧烈的撞击能促使地球内部的磁场身不由己地翻转一个跟头;也有人以为,这与地球跟随太阳在银河系里周游相干,由于银河系自身也带有一个磁场,这个更大的磁场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从而促使地球的磁性会像罗盘中的指南针一样,随着银河系磁场的方向而不停地变革;另有人以为,由于地球本身的演变导致了磁极倒转的发生。总之,关于地磁场变革的缘故起因,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7.氧气是否会被耗尽
    氧气是氛围的组分之一,无色、无臭、无味。氧气比氛围重,在尺度状态(0℃和大气压强101325帕)下密度为1.429克/升,能溶于水,但溶解度很小。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约-180摄氏度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约-218摄氏度时酿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天下上最早发现氧气的是我国唐朝的炼丹家马和。马和认真地观察各种可燃物,如木炭、硫磺等在氛围中燃烧的情况后,提出的结论是:氛围身分复杂,紧张由阳气(氮气)和阴气(氧气)构成,此中阳气比阴气多得多,阴气可以与可燃物化合把它从氛围中撤除,而阳气仍可安然无恙地留在氛围中。马和进一步指出,阴气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用火来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来,他还以为水中也有大量阴气,不外常难把它取出来。马和的发现比欧洲早1000年。
    马和把毕生研究的结果记载在一本名叫《平龙认》的书中,该书68页,出书日期是唐至德元年(756年)3月9日,不绝传播到清代,后被德国侵犯者乘乱抢走。
    1774年英国化学家J.普里斯特利里和他的搭档用一个大凸透镜将太阳光聚焦后加热氧化汞,制得纯氧,并发现它助燃和资助呼吸,称之为“脱燃素氛围”。瑞典C.W.舍勒用加热氧化汞和其他含氧酸盐制得氧气固然比普里斯特利还要早一年,但他的论文《关于氛围与火的化学论文》直到1777年才发表,但他们二人确属各自独立制得氧。1774年,普里斯特利访问法国,把制氧方法告诉A.-L.拉瓦锡,后者于1775年重复这个实验,把氛围中可以大概资助呼吸和助燃的气体称为oxygene,这个字泉源于希腊文oxygenēs,寄义是“酸的形成者”。因此,子女把这三位学者都确以为氧气的发现者。
    氧是构成生命的紧张元素之一,它是以气体情势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合成物——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举行各种运动所必须的物质之一。不外,也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忧天”那样毫无根据呢?
    在氛围中氧气占21%,我们和其他生物呼吸氛围中的氧,开释出二氧化碳,即体内废气。一个康健的成人天天约莫需吸入500升的氧气,呼出约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类外大部门其他生物同样也吸取氧而开释二氧化碳。通常,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稳固的,一样平常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三,但是生产的发展使煤、石油、自然气等含碳燃料被大量利用,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长。美国天下观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陈诉统计,100年前全天下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而现在则到达50亿吨,预计在迩来10年将递增到80亿吨,增长速率惊人。
    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有人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而担心了。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生齿的增多,这种情况非常让人担心。地球上的氧气500年后将全部被斲丧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结果是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据科学家猜测,假如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长的水量则可使美国的摩天大楼淹没20层,并淹没掉荷兰等一些阵势较低的国家,使它们不复存在。其时的陆地面积很大概只占地外貌积的5%~10%。在更为局促的陆地大将生存全天下60~70亿的生齿,人类恐怕也会徐徐灭尽。
    那些和凯尔文一样担心氧气将会被耗尽的人们,只看到了标题的一个方面。究竟上,除了绿色植物在斲丧二氧化碳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钙会酿成酸式碳酸钙,这种情势的碳酸钙可以溶解在水中。据分析,每年由于岩石风化耗掉约莫40亿~7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风化的岩石随着江河道入大海,它再与石灰化归并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情势沉入海底。
    固然不必担心氧气会被耗尽的紧张来由是,地球上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浩繁的绿色植物。天下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相助用中会吸取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排挤氧气。据科学家们实验分析,三棵大桉树天天吸取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人天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乐观地以为,地球不会酿成二氧化碳的天下,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略有增长。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一些新途径,渴望能淘汰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尽大概将其再生利用,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增长氧气的天生。专家们以为,淘汰森林面积的流失、掩护绿色植物就是人类最好的掩护氧气的方法。这些大量的绿色植物生产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被斲丧殆尽的话,将会出现多么可骇的场景。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真的会耗尽,则取决于人类的积极程度。假如人类不加克制地乱砍乱伐林木,粉碎生态均衡,势必会造成氧气天生机制的拦阻,那么我们真的大概会在某一天面对缺乏氧气的危急。反之,若人类能未雨绸缪,尽早地采取相应步调,就有大概制止氧气被耗尽的窘境。齐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活动。
    8.探秘大陆漂移说
    在天下舆图被绘制出来之前,险些没有人对我们生存于此中的这个星球的海陆分布状态产生过疑问,人们对大陆形状的爱好产生于第一张天下舆图产生之后。在对现有海陆分布情况做出表明的各种学说中,“大陆漂移说”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那么,“大陆漂移说”到底成不创建呢?
    麦卡托是一名荷兰学者,他于16世纪末连合人类恒久积累的地理资料,依据地理大发现,绘制出人类第一张天下舆图。由此,人们对地球外貌的根本地理状态有了比力准确的相识,很多人还因此对大陆状态产生了爱好。科学家在19世纪末发现了一种蚯蚓,叫做“正蚯蚓”,它在欧亚大陆与美洲东海岸广泛分布,但在美洲西部却没有。这显然阐明,正蚯蚓很大概是从大西洋彼岸的欧亚大陆“迁移”到了美洲东海岸。这一发现令其时的很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
    魏格纳是一名德国景象学家,1910年,30岁的他曾因病住院。有一天他躺在床上入迷,床对面墙上有一幅天下舆图。突然他从舆图上得到了某种灵感,发觉大西洋两岸的外貌非常符合,他还发现非洲一边的海岸线与南美洲一边的海岸线看上去就像一张被撕成两半的报纸,凹凸相对。他以为美洲与非洲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但这个动机一闪而过,并没有穷究。
    1911年秋日,魏格纳读到了密卡尔逊写的关于蚯蚓奇怪分布的书。读后魏格纳不禁想到他在一年多从前注意到的谁人奇怪征象,即非洲的西海岸与南美洲的东海岸中一个大陆的凸出部门恰恰与隔海相望的大陆的凹入部门相似,且遥相呼应。他不由地推测,原来就是一整块的大西洋两岸大陆厥后破裂漂移开来,成为现今的东西两个海岸线。假如是如许,蚯蚓就不是横渡大洋了。沿着这个思绪,他又举行了很多研究。魏格纳在19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1915年他出书了一本轰动天下地质界的著作,书名叫《大陆与海洋的劈头》。他以为,地球在太古的时间只有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叫做“泛古陆”;一个同一的大洋困绕着这块泛古陆,这个大洋叫做“泛大洋”。约莫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庞大的变革,泛古陆在这次变革中开始发生破裂。破裂了的大陆在地球自转和天体引力的影响下向外漂移,像飞行在水面上的船舶一样。这些漂移的大陆在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终于漂到了本日的位置,形成了七大洲、四大洋,即当代地球版图的根本面目。
    很多人对大陆漂移说持猜疑态度,由于人们不信赖巨大的大陆可以在水中漂移。别的,限于其时的研究程度,魏格纳的理论也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缺陷。1930年,在第四次前往格陵兰观察时,魏格纳不幸罹难,大陆漂移说也因此沉寂下来。这一学说一度险些被人们完全忘记。
    随着海洋地质研究的深入,古地磁研究所总结的大量资料,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在20多年后,又在新的理论底子上重新得到了生命力。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是专门研究古代地磁学的专家。1954年,他找到了大陆漂移的直接证据。1961年英国人赫兹依据沿大洋海岭对称分布有磁性条带这一新发现,提出了地幔对流和海底扩张说。他假想新地壳的诞生处是大洋的海岭,地幔中的物质不停从海岭当中的缝隙中流出来,并凝聚在海岭双方,造成海岭不停向外扩张,并以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的方式运动。赫兹以为,迄今这种运动仍然在连续举行。
    1968年,法国人勒皮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这种理论以为地球的外壳由二十几个大板块构成,此中最根本的是寂静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等6大板块。根据他的板块构造理论,地壳不停发生变革,在整个地质期间载着大陆的板块都在运动着,地球大陆在漫长的年代里实际上被“扯破”过多少次。新的海洋就在它们被扯破时形成了,但偶尔大陆在板块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又粘接在一起,原来的海洋地带就酿成了陆地,在别的地方又扯破成了新的海洋。
    通过大洋海岭的扩张,海底也同样不停扩张,这一点乐成地表明白现在地球海陆的分布状态。板块学说是一种全新的地理学观念,它指出:大陆和海洋都有分有合,有生有灭,并随着更多的观测究竟的积累,20世纪60年代以后,大陆漂移论又在新的理论底子上复活。现在通过人造卫星的细密丈量,人们已经证明:大西洋在以每年1.5厘米的速率扩展,寂静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相互靠近的速率是匀称每年5.1厘米,澳洲与美洲大陆分离的速率则到达了每年1厘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已经被全部的人无条件地继承了。
    时至本日,人们仍不太信赖这个理论。一些科学家就以为“大陆漂移说”的条件是地球体积和地表总面积固定稳固,这是从对地壳变动的熟悉来分析标题的,因而有很多疑点无法表明。他们以为相似的“板块构造说”也是云云。但勒皮雄关于大陆原来连在一起的头脑启发了很多研究者,包罗厥后猜疑、反对他的研究者。
    关于大陆漂移说创建与否的争论还在继承,很多新的学说还在不停涌现,到底孰是孰非,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对该标题探究的深入,人类对它的熟悉必将日益靠近原形。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