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特提斯洋闭合以及后续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是全球标志性构造事件之一,对新生代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新特提斯洋时期,印度板块异常快速地(~20cm/yr)向北漂移,造成了印度-欧亚大陆的强烈碰撞。印度板块高速漂移的动力学机制长期存疑,现在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表明模型。第一种模型认为印度岩石圈的减薄导致漂移阻力减小(Kumar et al., 2007)。第二种是新特提斯洋双俯冲模型。认为欧亚与印度板块之间存在第二个俯冲带,新特提斯洋沿着两个俯冲带同时俯冲灭亡(Jagoutz et al., 2015)。在现今特提斯板块汇聚边界地幔中,探寻新特提斯洋俯冲体系的遗迹将为区分两种模型提供直接的深部证据。印度-欧亚碰撞形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邻区下方大部门新特提斯洋俯冲板片都发生了断离和拆沉,难以重建俯冲系统的形态;而缅甸地域处于造山带东缘,受碰撞后改造作用较小,是探测新特提斯洋俯冲遗迹理想的地域。然而,由于缺乏本地地震观测资料,缅甸地域上地幔的精细布局研究不足。
2016年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行星内部布局与过程学科组和本所地震台阵实验室连合缅甸地球科学学会在缅甸连续开展了先驱性的宽频带活动地震观测,为缅甸地域深部构造和防震减灾研究提供了紧张的数据支持(Mon et al., 2020; Zheng et al.,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