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生存是很好玩的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胜权    时间: 2022-8-14 23:54
标题: 生存是很好玩的
好玩,是一种生存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存无比的爱。 汪曾祺说,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写字、画画、做饭,明显是最平常的一样平常,他却深得其乐。 他履历了人间的复杂,却机动得像个孩子,贪吃、贪唱、贪看、贪玩儿,对生存充满爱好,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永世不消沉,无心机,少俗虑。鹦鹉史航说,这凡间可爱的老头儿许多,但可爱成汪曾祺如许的,却不常见。 凡人琐事、市井贩子人生、花鸟虫鱼、观光见闻,在汪曾祺的笔下散发着暖和的快乐和非凡的意见意义。他的笔墨告诉我们:慢点走,欣赏你本身;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担心,生存才好玩。
PART 1 对生存的爱好广一点

慢点走,
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担心,
生存才好玩。
闹市闲民
我每天在西四倒101路公共汽车回甘家口。直对101站牌有一户人家。
一间屋,一个老人。每天晤面,很熟了。偶然车老不来,老人就搬出一个马扎儿来:“车还得会子,坐会儿。”
屋里摆设非常简单(除了大冬天,他的门总是开着),一张小方桌,一个方杌凳,三个马扎儿,一张床,一清二楚。
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他常常戴一副老式的圆镜片的浅茶晶的养目镜——这幅眼镜大概是他身上唯一值钱的东西。眼睛很大,一点没有浑浊,眼角有深深的鱼尾纹。跟人语言时总带着一点笑意,眼神如一个机动的孩子。上唇留了一撮疏疏的胡子,斑白了。
他的人中很长,唇髭不短,但是遮不住他的微厚而柔软的下唇。——相书上说人中父老多长寿,信然。他的头发也斑白了,向后梳得很整齐。他常年穿一套很宽大的蓝制服,天凉时套一件玄色粗毛线的很长的背心。圆口布鞋、草绿色线袜。
从攀谈中我大概知道了他的出身。他原来在一个中学当工友,早就退休了。他有家。有老伴。儿子在石景山钢铁厂当车间主任。孙子已经上初中了。老伴跟儿子。他不肯跟他们一起过,说是:“乱!”他乐意一个人。
他的女儿出嫁了。外孙也大了。儿子偶然进城服务,来看看他,给他带两包点心,说会子话。儿媳妇、女儿隔几个月给他拆洗拆洗被褥。平常,他和支属很少来往。
他的生存非常简单。早起扫扫地,扫他那间小屋,扫门前的人行道。一天三顿饭。早点是干馒头就咸菜喝白开水。中午晚上吃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云云。他不上粮店买切面,本身做。抻条,或是拨鱼儿。
他的拨鱼儿真是一绝。小锅里坐上水,用一根削细了的筷子把稀面顺着碗口“赶”进锅里。他拨的鱼儿不停,一碗拨鱼儿是一根,而且粗细如一。
我为看他拨鱼儿,宁愿误一趟车。我跟他说:“你这拨鱼儿真是个技能!”
他说:“没什么,早一点把面和上,多搅搅。”我学着他的法子回家拨鱼儿,结果成了一锅面糊糊疙瘩汤。他吃的面总是一个味儿!浇炸酱。黄酱,很少一点肉末。黄瓜丝、小萝卜,一概不要。白菜下来时,切几丝白菜,这就是“菜码儿”。他饭量不小,一顿半斤面。吃完面,喝一碗面汤(他不大喝水),涮涮碗,坐在门前的马扎儿上,抱着膝盖看街。
我偶然带点希奇菜蔬,青蛤、海蛎子、鳝鱼、冬笋、木耳菜,他总要过来看看:“这是什么?”我告诉他是什么,他摇摇头:“没吃过。南边人会吃。”他是不会想到吃如许的东西的。
他不种花,不养鸟,也很少遛弯儿。他的运动范围很小,除了上粮店买面,上副食店买酱,很少出门。
他一生履历了许多大事。远的不说。敌伪时期,吃肴杂面。傅作义。
解放军进城,扭秧歌,呛呛七呛七。开国大典,放礼花。没完没了的各种运动。
三年天然灾难,各人挨饿。“文化大革命”。“四人帮”。“四人帮”完蛋。
华国锋。华国锋下台……
然而这些都与他无关,没有在他身上留下多少陈迹。他每天照旧吃炸酱面,——只要粮店尚有白面卖,而且北京的粮价恒久稳固——坐在门口马扎儿上看街。
他平清悄悄,没有大喜大忧,没有烦恼,无欲望亦无寻求,天然恬淡,每天只是吃抻条面、拨鱼儿,抱膝闲看,带着笑意,用孩子一样机动的眼睛。
这是一个活庄子。
口胃·耳音·爱好
我有一次买牛肉。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位中年妇女,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南边人。
轮到她了,她问卖牛肉的:“牛肉怎么做?”
我很希奇,问:“你没有做过牛肉?”
“没有,我们家不吃牛羊肉。”
“那您买牛肉是……”
“我的孩子大了,他们会到外地去。我让他们风俗风俗,出去了好顺应。”
这位做母亲的专心良苦。我于是尽了一次任务,把她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
有人不吃羊肉。我们到内蒙古去体验生存,有一位女同道不吃羊肉——闻到羊肉味都恶心。这可苦了,她只好顿顿吃开水泡饭,吃咸菜。瞥见我吃手抓羊贝子(全羊)吃得那样香,直生气!
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存,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
许多东西不吃,“下去”很不方便。到一个地方,听不懂那里的话,也很贫苦。
我们到湘鄂赣去体验生存。在长沙,有一个同道的鞋坏了去修鞋,鞋铺里不收,问:“为什么?”
“修鞋的不好过。”
“什么?”
“修鞋的不好过!”
我给他翻译了一下,告诉他修鞋的本日病了,身材不舒服。
上了井冈山,更贫苦了:井冈山人说的是客家话。我们听一位队长先容情况,他说这里没有人肯当干部,他挺身而出,他妻子反对,说是“辣子毛补,两头秀腐”。
“什么?什么?”
我又得给他翻译:“辣椒没有营养,吃下去两头受苦。”如许一翻译可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
我去看昆曲,“打虎游街”“借茶活捉”……好戏。小丑的苏白尤其逼真,我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笑声。邻座是一个唱花旦的京剧女演员,听不懂,直发急,老问:“他说什么?说什么?”我又不能逐句翻译,很遗憾。
我有一次到民族饭店去找人,死后有几个少女在叽叽呱呱地说很隧道的苏州话。一边的电梯来了,一个少女高声招呼她的搭档:“乖面乖面(这边这边)!”
我转头一看,说苏州话的是几个美国人!
我们那位唱花旦的女演员,在语言本领上比这几个美国少女可差多了。
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胃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有些吃的我也招架不了,比如贵州的鱼腥草);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有些话我也一句不懂,比如温州话)。否则,是个丧失。
口胃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没关系,最要紧的是对生存的爱好要广一点。
胡同文化
北都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已往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到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殊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存,也影响了北京人的头脑。
胡同原是蒙古语,听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泉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著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
风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由于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会集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由于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广,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多数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间隔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华盖云集,总是安安悄悄的。偶然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动摇作声)、算命的瞽者(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多少四合院毗连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紧张构成部门,即便不是最紧张的部门。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住民多数安土重迁,不大乐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乃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多数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貌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抱负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求“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如许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已往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作“一个”);或是鸟友,不谋而合,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
(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相互学叫,也相互比赛),别的,“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存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满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尚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熟悉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奉养过陆润、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观察不出来。
但是北京人的明白菜文化却是可以明白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明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观看。
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弟子运动。北京人管弟子运动叫作“闹弟子”。弟子示威游行,叫作“过弟子”。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唾面自干。老舍《茶室》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门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烈日》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如许一段对话:“尚有个章法没有?我但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遵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眼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照旧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年事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各人应该主持公理,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道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着实太出色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消灭。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门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乃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生存已失本相的拴马桩、上马石,记载着失去的繁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感情,甚职苄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怎样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散的。大概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存一两个款式,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老年的爱憎
约莫三十年前,我在张家口一家澡堂洗浴,翻翻留言簿,发现有叶圣老给一个姓王的老搓背工题的几句话,说老王服务得很殷勤,并说:“与之攀谈,亦甚通达。”“通达”用在一个老搓背工的身上,我以为很故意思,这比一样平常的表扬信故意思得多。从这句话里亦可想见叶老之为人。因此至今不忘。
“通达”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不太容易发急生气发怨言。
但“通达”每每和淡漠相混。鲁迅是反对这种通达的。《祝福》里鲁迅的本家叔叔堂上对联的下联写的便是“世理通达心气宁静”,鲁迅是对这位讲理学的老爷存讽刺之意的。
通达又常和恬淡、清闲联在一起。
这几年不知道怎么提倡起清闲小品来,出书社争着出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的书,这阐明什么题目呢?
周作人从前的文章并不是那样清闲的,他是个人性主义者,头脑是相称激进的。直到《四十自寿》“请到寒斋刻苦茶”的时间,鲁迅还说他是有感慨的。厥后才真的闲得无聊了。我以为林语堂、梁实秋的文章和周作人早期的散文是不能相比的。
提倡清闲文学有肯定的被页粳大概是由于各人生存得太告急,必要苏息,前些年的文章政治性又太强,过于严厉,必要轻松轻松。但我以为一窝蜂似地出清闲小品,不是什么功德。
但是偏偏有人(而且不少人)把我的作品算在清闲文学一类里,而且算是清闲文学的一个代表人物。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品、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清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清闲的作品。我写的《陈小手》,是很沉痛的。
《城隍、地盘、灶王爷》,也不是全无感慨。只是外貌看来,写得比力清静,不那么鼓动慷慨罢了。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好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代价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作“忍”。我小时间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胜景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市肆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过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卑鄙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踢毽子
我们小时间踢毽子,毽子都是本身做的。选两个小钱(制钱),巨细厚薄相称,轻重符合,叠在一起,用布缝实,这便是毽子托。在毽托一面,缝一截鹅毛管,在鹅毛管中插入鸡毛,便是一只毽子。鸡毛只能用大尾巴之前那一部门,以够三寸为合格。鸡毛要“活”的,即从活公鸡的身上拔下来的,如许的鸡毛,用手勾消几下,往墙上一贴,可以粘住不掉。死鸡毛粘不住。厥后我明白,大概活鸡毛经勾消会产生静电。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洒脱。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
鸡毛里讲求要“金绒帚子白绒哨子”,即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毛的末了黝黑闪金光,下面的绒毛雪白。次一等的是芦北鸡毛。赭石的、土黄的,就更差了。踢毽子是乐事,做毽子也是乐事。一只“金绒帚子白绒哨子”,放在桌上看看,也是挺美的。
我们那里毽子的踢法很复杂,格式许多。有小五套,中五套,大五套。
小五套是“扬、拐、尖、托、笃”,是用右脚的差别部位踢的。中五套是“偷、跳、舞、环、踩”,也是用右脚踢,但以左脚做差别的姿势共同。大五套则是同时运用两脚踢,分“对、岔、绕、掼、挝”。小五套技能比力简单,运动量较小,一样平常是女生踢的。中五套较难,大五套则难度很大,运动量也很大。要精确地形貌这些踢法是不大概的。这些踢法的名称也是外地人所无法明白的,连用通用的汉字写出来都困难,如“舞”读如“吴”,“掼”
读(kuàn),“笃”和“挝”都读入声。这些名称当初不知是怎么创建的。
我走过—些地方,都没有见到毽子有如许多的踢法。大概在我没有到过的地方,毽子尚有更多的踢法。我盼望能举行一次天下踢毽子演出,看看中国的毽子到底有多少种踢法。
踢毽子总是要比赛的,可以单个地赛。可以比赛单项,如“扬”踢多少下,到踢不住为止;对手照踢,以踢多少下定胜负。也可以成套比赛,从“扬、拐、尖、托、笃”、“偷、跳、舞、环、踩”踢到“对、岔、绕、掼、挝”,也可以分组赛。组员由主将临进挑选,踢时一对一,由弱至强,末了主将出马,累计总数定胜负。
毽子尚有一种大团体的踢法,叫作“嗨(读第一声)卯”。一个人“喂卯”——把毽子扔给嗨卯的,另一个人接到,把毽子使劲向前踢上,叫作“嗨”。嗨得极高、极远。嗨卯只能“扬”——用右脚里侧踢,别种踢法踢不到如许高,如许远。下面有一大群人,见毽子飞来,就一齐纵起家来抢这只毽子。谁抢着了,就有资格等着接递原嗨卯的去嗨。毽子如被喂卯的抢到,则他就可以去充当嗨卯的,嗨卯的就下来喂卯。一场嗨卯,全班同砚出动,喊叫喝彩,热闹非常。课间非常钟,一会儿就已往了。
踢毽子是孩子的事,偶然见到近二十边上的人还踢,少。北京则收?人踢毽子。有一年,下大雪,大朝晨,我去逛天坛,在天坛门洞里见到几位老人踢毽子。他们之中最年轻的也有六十多了。他们轮番通报着踢,一个传给一个,谁人接过来,踢一两下,传给另一个。“脚法”多数是“扬”,间或也来一个“跳”。我在旁边看了五分钟,毽子始终没有落到地下。他们大概是“毽友”,常常,大概是每天在一起踢。老人都腿脚利落,身板挺直,面色红润,双眼有光。大雪天,这几位老人是一幅画,—首诗。
岁朝清供
“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明清以后画这个标题的尤其多。
任伯年就画过不少幅。画里画的、现实生存里供的,无非是这几样:天竹果、蜡梅花、水仙。偶然为了弥补空缺,画里加两个香橼。“橼”谐音圆,取其祥瑞。水仙、蜡梅、天竹,是取其颜色鲜丽。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我家旧园有蜡梅四株,主干粗如汤碗,近春节时,繁花满树。这几棵蜡梅磬口檀心,原来是名贵的,但是我们那里重白心而轻檀心,称白心者为“冰心”,而给檀心起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狗心”。我以为狗心蜡梅也很悦目。初逐一早,我就爬上树去,选择一大枝——要枝子悦目,花蕾多的,拗折下来——蜡梅枝脆,极易折,插在大胆瓶里。这枝蜡梅高可三尺,很壮观。天竹我们家也有一棵,在园西墙角。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长不大,细弱孤独,结果也少。我不忍心多折,只是剪两三穗,插进胆瓶,为蜡梅增色而已。
我走过许多地方,像我们家那样粗壮的蜡梅还没有见过。
在安徽黟县观光古民居,险些家家都有两三丛天竹。有一家有一棵天竹,结了那么多果子,简直是岂有此理!而且颜色是正红,——一样平常天竹果都偏一点紫。我驻足看了半天,已经走出门了,又归去看了一会。大概黟县土壤天气特宜天竹。
在杭州茶叶博物馆,瞥见一个山坡上种了一大片天竺。我去时不是结果的时间,不能断定果子是什么颜色的,但看梗干枝叶都作深紫色,料想果子也是偏紫的。
任伯年画天竹,果极繁密。齐白石画天竹,果较疏,粒大,而色近朱红,叶亦不作羽状。或云此别是一种,湖南人谓之草天竹,未知是否。
养水仙得会“刻”,否则叶子长得很高,花弱而小,乃至花未放蕾即枯瘪。
但是画水仙都照旧画完备的球茎,少少画刻过的,即福建画家郑乃珧也不画刻过的水仙。刻过的水仙花美,而形态不入画。
北京人家春节供蜡梅、天竹者少,因不易得。富贵人家常在大厅里摆两盆梅花(北京谓之“干枝梅”,很不好听),在泥盆外加开光丰彩或景泰蓝套盆,很卑鄙。穷家过年,也要有一点颜色。许多人家养一盆青蒜。
这也算代替水仙了吧。或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向阳的窗下,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
广州春节有花市,四时鲜花皆有。曾见刘旦宅画“广州春节花市所见”,画的是一个少妇的背影,背兜里背着一个娃娃,右手抱一大束各种颜色的花,左手拈花一朵,微微转头逗弄娃娃,少妇著白上衣,银灰色长裤,身段很苗条。穿浅黄色拖鞋。轻轻两笔,勾出小巧的脚跟。很美。这幅画最动人之处,正在脚跟两笔。
如许美丽的繁花,很难说是“清供”了。
曾见一幅旧画:一间茅舍,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标题:“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才真是“岁朝清供”!
北京人的遛鸟
遛鸟的人是北京人里头起得最早的一拨。每天一朝晨,当公共汽车和电车首班车出动时,北京的许多园林以及田野的一些地方空旷、林木繁茂的行止,就已经有许多人在遛鸟了。他们手里提着鸟笼,笼外罩着布罩,逐步地散步,随时轻轻地把鸟笼前后摇摆着,这就是“遛鸟”。他们有的是步行来的,更多的是骑自行车来的。他们带来的鸟有的是两笼——多的可至八笼。假如带七八笼,就非骑车来不可了。车把上、后座、前后左右都是鸟笼,都安排得非常妥当。看到它们安稳地驶过通向密林的小路,是很风趣的,——骑在车上的主人天然是非常洒脱得意,神清气朗。
养鸟本是清朝八旌旗弟和阉人们的爱好,“提笼架鸟”在已往是对好逸恶劳,不事生产的人的一种贬词。厥后,这种爱好才传到一些辛劳繁忙的人中央,使他们能得到一些苏息和安慰。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个修鞋的、卖老豆腐的、钉马掌的摊前的小树上看到一笼鸟。这是他的搭档。不外养鸟的照旧以上年事的较多,多数是从五十岁到八十岁的人,大部门是退休的职工,在职的稍少。比年在青年工人中也渐有养鸟的了。
北京人养的鸟的种类许多。大别起来,可以分为大鸟和小鸟两类。大鸟紧张是画眉和百灵,小鸟紧张是红子、黄鸟。
鸟为什么要“遛”?不遛不叫。鸟必须风俗于笼养,风俗于喧闹扰攘的情况。比及它风俗于与人相处时,它就会恣意鸣叫。如许的一段驯化,术语叫作“压”。一只生鸟,至少得“压”一年。
让鸟学叫,最直接的办法是听别的鸟叫,因此养鸟的人常常集会在一起,把他们的鸟揭开罩,挂在相距不远的树上,此起彼歇地赛着叫,这叫作“会鸟儿”。养鸟人不但相互很熟悉,而且对他们朋侪的鸟的啼声也很熟悉。鸟应该向哪只鸟学叫,这得由鸟主人来决定。一只画眉或百灵,能叫出几种“玩艺”,除了本身的啼声,能学山喜鹊、大喜鹊、伏天、苇乍子、麻雀打斗、公鸡打斗、猫叫、狗叫。
曾见一个养画眉的用一架灌音机追逐一只布谷鸟,计划把它的啼声录下,好让他的画眉学。他追逐了五个清早(北京布谷鸟是很少的),到底乐成了。
鸟叫的音色是各色各样的。有的宽亮,有的窄高,有的鸟智慧,一学就会;有的笨,一辈子只能诚实巴交地叫那么几声。有的鸟怕羞,不肯容易叫;有的鸟好胜,能不歇气地叫一个多小时!
养鸟紧张是听叫,但也重相貌。大鸟紧张要大,但也要大得匀称。画眉讲求“眉子”(眼外的白圈)清楚。百灵要大头,短嘴。养鸟人对于鸟自有一套非常风雅的美学标准,而这种标准是他们共同认可的。
因此,鸟的身份悬殊极大。一只生鸟(画眉或百灵)值二三元人民币,乃至还要少,而一只长相俊秀能唱十几种“曲调”的值一百五十元,相称一个纯熟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养鸟是很辛劳的。除了遛,预备鸟食也很费事。鸟一样平常要吃拌了鸡蛋黄的棒子面或小米面,牛肉——把牛肉焙干,碾成细末。常常还要吃“活食”,——蚱蜢、蟋蟀、玉米虫。
养鸟人所器重的,除了鸟本身,便是鸟笼。鸟笼分圆笼、方笼两种。
一样平常的鸟笼值一二十元,有的雕镂风雅,近于“鬼工”,贵得令人咋舌。——有人不养鸟,专以搜集名贵鸟笼为乐。鸟笼里大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鸟食罐。一副雍正青花的鸟食罐,已成稀世的珍宝。
除了笼养听叫的鸟,北京人尚有一种养在“架”上的鸟。所谓架,是一截树杈。养这类鸟的兴趣是逊??“打弹”,养鸟人把一个弹丸扔在空中,鸟会飞上去接住。有的一次飞起能接毗连住两个。架养的鸟一样平常体大嘴硬,比方锡嘴和交嘴鹊。以是,北京已往有“提笼架鸟”之说。
灌音压鸟
听到一种鸟声:“光棍好苦。”希奇!这一带都是楼房,怎么会飞来一只“光棍好苦”呢?鸟声使我想起南边的初夏、雨声、绿。“光棍好苦”
也叫“割麦插禾”、“媳妇好苦”。这种鸟的学名是什么,我不绝没有弄清楚,大概是“四声杜鹃”吧。接着又闻声布谷鸟的声音:“咕咕,咕咕。”
唔?我明白了:这是谁家把这两种鸟的鸣声录了音,在屋里放着玩哩,——季候也不对,九十月不是“光棍好苦”和布谷叫的时间。听听鸟叫灌音,也不错,不像摇滚乐那样吵人。不外他一天要放许多多少遍。一天下楼,又闻声。
我问邻人:
“这是谁家老放‘光棍好苦’?”
“八层!养了一只画眉,‘压’他那只鸟哪!”
过了几天,八层的灌音又添了一段,母鸡下蛋: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咯嗒……
又过了几天,又续了一段:咪噢,咪噢。小猫。
我于是肯定,邻人的话不错。
培训画眉学习鸣声,北京叫作“压”鸟。“压”亦写作“押”。
北京人养画眉,讲求有“口”。有的画眉能有十三或十四套口,即能学十三四种啼声。比力一样平常的是苇乍子(一种小水鸟)、山喜鹊(蓝灰色)、大喜鹊,尚有“伏天儿”(蝉之一种),鸣声如“伏天伏天……”。我一天和女儿在玉渊潭堤上散步,闻声一只画眉学猫叫,学得真像,我女儿不禁笑作声来:“这不是本身吓唬本身吗?”听说有一只画眉能学“麻雀争风”:两只麻雀,原来挺好,叫得很亲切;来了个圈外人,跟母麻雀调情,公麻雀生气了,和圈外人打了起来;结果是圈外人胜利了,公麻雀被打得落荒而逃,母麻雀和圈外人要好了,在一处叫得很亲切。一只画眉学三只鸟叫,还叫出了情节,我真有点不信托。但是养鸟的行家都说这是真事。
听行家们说,压鸟得让画眉听真鸟,学山喜鹊就让它听山喜鹊,学苇咋子就听真苇咋子;其次,就是向别的有“口”的画眉学。北京养画眉的每天会集在一起,谓之“会鸟”,目的之一就是让画眉相互学习。靠听灌音,是压不出来的!玉渊潭有一年飞来了一只“光棍好苦”,一只布谷。有一位,每天拿着灌音机,追踪这两只鸟。我问养鸟的行家:“他这是干什么?”——“想录下来,让画眉学,——瞎白!”
北京养画眉的大概有不少人想让画眉学会“光棍好苦”和布谷。不外乐成的盼望很少。我还没听到一只画眉有这一套“口”的。那位不辞辛劳跟踪灌音的“主儿”也是不得已。“光棍好苦”和布谷北京少少来,来了,叫两天就飞走了。让画眉跟真的“光棍好苦”和布谷学,“没门儿!”
我们楼八层的小伙子(我无端地以为这个养画眉的是个年轻人,一个生手)录的这四套“学习资料”,大概是跟别人转录来的。他看来急于求成,一天不知放多少遍灌音。一天到晚,老听他的“光棍好苦”、“咕咕”、“咯咯咯咯咯”、“喵呜”,难免有点叫人讨厌。幸亏,我有点幸灾乐祸地想,这套灌音大概听不了几天了,他这只画眉是只“生鸟”,“压”
不出来的。
我不反对画眉学别的鸟或别的什么东西的声音(有的画眉能学昔日北京推水的独轮小车吱吱扭扭的声音;有一阵北京抓社会治安,不少画眉学会了警车的锋利的啼声,这种不上“谱”的啼声,谓之“脏口”,养画眉的会一把抓出来,把它摔死)。大概画眉天生就有学这些声音的习性。不外,我以为照旧让画眉“自觉志愿”地学习,不要灌输,乃至欺凌。我担心画眉忙着学这些声音,会把它本身原来的声音忘了。画眉原来的鸣声是很好听的。让画眉自由地唱它本身的歌吧!
看 画
上初中的时间,每天放学回家,一起上只要有可以看看的画,我都要走已往看看。
中市口街东有一个画画的,叫张长之,年事不大,才二十多岁,是个小胖子。小胖子很智慧。他没有学过画,他画画是看会的。画册、画报、裱画店里挂着的画,他看了一会就能默记在心。背临出来,大抵不差。他的画不中不西,用色很光显,以是有人乐意买。他什么都画。人物、花卉、翎毛、草虫都画。只是不画山川。他不但是摹仿,偶然也“创作”。有一次他画了一个斗方,画一棵芭蕉,一只五彩大公鸡,挂在他的画室里(他的画室是敞开的)。这张画只能本身画着玩玩,买是不会有人买的,谁家会在家里挂一张“鸡巴图”?
他善于的画体叫作“断简残篇”。一条旧碑帖的拓片(多半是汉隶或魏碑)、半张烧糊一角的宋版书的残页、一个裂了缝的扇面、一方端匋斋的印谱……七拼八凑,构成一个画面。画法近似“颖拓”,但是颖拓一样平常不画这种破破烂烂的东西。他画得很逼真,乍看像是剪贴在纸上的。这种画好像很“雅”,而且这种画只有他画,以是有人买。
这个家伙写信不贴邮票,信封上的邮票是他本身画的。
有一阵子,他每天骑了一匹大马在城里兜一圈,呱嗒呱嗒,神情得很。
这马是一个营长的。城里只要驻兵,他很快就和军官混得很熟。办法很简单,每人送一套春宫。
一九四七年,我在上海先施公司二楼卖字画的陈列室看到四条“断简残篇”,一看署名,正是“张长之”!这家伙混得能到上海来卖画,真不简单。
北门里街东有一个专门画像的画工,此人名叫管又萍。走进他的画室,左边墙上挂着一幅非常夺目的朱元璋八分脸的半身画,高四尺,装在镜框里。朱洪武紫棠色脸,额头、颧骨、下巴,都很突出。这种面相,叫作“五岳朝天”。双眼奕奕,威风内敛,很像一个开国之君。朱天子头戴纱帽,着圆领团花织金大红龙袍。这张画不但皮肤、皱纹、眼神画得很“真”,纱帽、织金团龙,都画得极其工致。这张画大概是画工一生得意之作,他在画的一角用掺糅篆隶笔意的草誊写了本身的名字:管又萍。多少年后,我才领会到管又萍的署名反面所挹注的画工的酸楚。画像的画工是从来不署名的。
多少年后,我才熟悉到管又萍是一个良好的肖像画家,并熟悉到中国的肖像画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肖像画理论和技法。
我的二伯父和我的生母的像都是管又萍画的。二伯父端坐在椅子上,穿着却是明朝的服装,头戴方巾,身著湖蓝色的斜领道袍。这大概是恭敬二伯父的遗志,他是反满的。我没有见过二伯父,但是听说是画得很像的。
我母亲去世时我才三岁,记不得她的样子,但我信托也是画得很像的,由于画得像我的姐姐,家里人说我姐姐长得很像我母亲。画工画像并不参照照片,是死人断气后,在床前直接勾描的。
然后还得起一个初稿。初稿只画出颜面,画在熟宣纸上,上面蒙了一张单宣,剪出一个椭圆形的洞,像主的面形从椭圆形的洞里暴露。要请亲人眷属来查察,提意见,胖了,瘦了,颧骨太高,眉毛离得远了……管又萍按照这些意见,修改之后,再请支属看过,如偶然见,即可完稿。然后再画衣服。
画像是要论价的,讲的不是工钱,而是用多少朱砂,多少石绿,贴多少金箔。
为了给我的二伯母画像,管又萍到我家里和我的父亲谈了反复,以是我知道这些手续。
管又萍的“买卖”是很好的,由于他画人很像,全县第一。
这是一个谦恭审慎的人,语言小声,走路低头。
出北门,有一家卖画的。由于要下一个坡,而且这家的门总是关着,我没有进去看过。这家的特点是每年端午节前在门前柳树上拉两根绳子,挂出几十张钟馗。饮酒、醉眠、簪花、骑驴,仗剑叱鬼、从鸡笼里掏鸡、往胆瓶里插菖蒲、嫁妹、坐着山轿出巡……大概这家藏有不少种钟馗的画稿,每年只要照描一遍。钟馗在中国人物画里是个很有人性,很有幽默感的可爱的形象。我以为美术出书社可以把历代画家画的钟馗网络起来出一本《钟馗画谱》,这将是一本非常风趣的画册。这不但有美术意义,对相识中国文化也是很故意义的。
新巷口有一家“画匠店”,这是画画的作坊。所生产的紧张是“家神菩萨”。家神菩萨是几个本不干系的家属的肴杂团体。最上一层是南海观音平和财龙女。当中是关云长和关平、周仓。下面是财神。他们画画是流水作业,“开脸”的是一个人,画衣纹的是另一个人,末了加彩贴金的又是一个人。开脸的是老画匠,做动手活的是小徒弟。画匠店七八个人同时做活,却听不到声音,原来学画匠的多数是哑巴。这不是什么艺术作品,但是也还值得看看。他们画得很纯熟,不会有败笔。有些画法也使我得到开导。比如他们画衣纹是先用淡墨勾线,然后在须要的地方用较深的墨加几道,如许就有立体感,不是平面的,我在画匠店里常常能站着看一个小时。
这家画匠店还画“玻璃油画”。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或老寿星。
这种画是反过来画的,作画步伐和正面画完全差别。比如画脸,是先画眉眼五官,后涂肉色;衣服先绘图案,后涂根本。这种玻璃油画是作插屏用的。
我们县里有几家裱画店,我每一家都要走进去看看。但所裱的画很少好的。人家有古一点的好画都送到苏州去裱。本地裱工不可,只有一次在北市口的裱画店里看到一幅王匋民写的八尺长的对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以为王匋民是我们县的第一画家。他的字也很有特点,我到现在还说禁绝他的字的泉源,有章草,又有王铎、倪瓒。他用侧锋写那样大的草书对联,这种风格我还没有见过。
我的故乡
我的故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鄙俚。我小时间常常到运河堤上去玩。
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听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样平常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底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砚,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颤悠悠的风筝在我们脚下飘着。
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绕已往,我们看到的是鸽子青色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瞥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看捕鱼。在运河里捕鱼的多用鱼鹰。一样平常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
偶然也会有三条、四条,排成阵势。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犹如临战状态。捕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噼噼啪啪地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鳜鱼上来——鱼鹰好像专逮鳜鱼。捕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把鳜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甘心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偶然两只鱼鹰协力抬起一条大鳜鱼上来,鳜鱼还在挣蹦,捕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鳜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局面。看捕鱼的,看鱼鹰的,都很高兴冲动。
倒是打渔人显得非常岑寂,不动声色。
偶然候我们到西堤去玩,坐小船两蒿子就到了。西堤外就是高邮湖,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
湖通常是清静的,透明的。如许一片打水,浩浩渺渺(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以为有些荒凉,有些寂寥,有些秘密。
薄暮了。湖上的蓝天徐徐酿成浅黄,橘黄,又徐徐酿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那是停泊在御船埠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
只闻声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丫头……回家吃晚饭来……”
像我的老师沈从文老师常爱说的那样,这齐备真是一个圣境。
罗 汉
故乡的几座大寺里都有罗汉。我的小学的隔壁是承天寺,就有一个罗汉堂。我们三天两头于放学之后去看罗汉。印象最深的是降龙罗汉,——他睁目凝视着云端里的一条小龙;伏虎罗汉,——罗汉和老虎都在闭目养神;和长眉罗汉。大概许多人都对这三尊罗汉印象较深。昆曲(时调)《思凡》有一段“数罗汉”,小尼姑唱道:降龙的恼着我,
伏虎的恨着我,
那长眉大仙愁着我:
说我老来时,有什么结果!
她在浩繁的罗汉中单举出来的,掖掖仪这三位。——她要是挨着个儿数下去,那得数多长时间!
罗汉原来是十六个,僧贯休所画“十六应真”便是十六人,厥后加上布袋僧人和一个什么什么尊者,——罗汉的名字都很难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译,这就成了通常说的“十八罗汉”。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就已经是十八人了。不知道从什么时间起这队伍扩大了,酿成了五百罗汉。有些寺里在五百塑像前各竖了一个木牌,墨字某某某某尊者,也不知从那里查考出来的。除了写牌子的老僧人,谁也弄不清此位是谁。有的寺里,比如杭州的灵隐寺竟把济公活佛也算在里头,这着实有点胡来了。
罗汉本是印度人,贯休的“十六应真”就多半是深目高鼻且长了大胡子,厥后就徐徐汉化。许多罗汉都是个中国僧人。
罗汉大抵有两种。一种是装金的,多半是木胎。“五百罗汉”都是装金的。
杭州灵隐寺、苏州×× 寺(忘寺名)、汉阳归元寺,都是。装金罗汉以多为胜,但着实没有什么看头,都很呆板,都差不多,其差别只在或稍肥,或精瘦。谁也没有精神把五百个罗汉一个一个看完。看了,也记不得有什么特点。一种是彩塑。出色的罗汉像都是彩塑。
我所见过的中国出色的彩塑罗汉有如许几处:一是昆明筇竹寺。筇竹寺的罗汉与其说是现实主义的不如说是一组浪漫主义的作品。它的筹划很奇特。不是把罗汉一尊一尊放在高出地面的台子上,而是于两壁的半空付出很结实的木板,罗汉塑在板上。罗汉都塑得极风雅。有一个罗汉赤足穿草鞋,草鞋上的一根一根的草茎都看得清清楚楚,跟真草鞋一样。但又不流于琐细,整堂(两壁)有一个通盘的,完备的构思。这是一个群体,不是各自为政,十八人或坐或卧,或支颐,或抱膝,或垂眉,或凝视,或欲语,或谛听,感情交换,相互感应,增一人则太多,减一人则太少,气足神完,自成首尾。另一处是苏州紫金庵。像比凡人小,身段比例稍长,面目清秀。
这些罗汉好像都是苏州人。他们都在安静沉思,边幅形状肃穆。假如说筇竹寺罗汉注不测部筋骨,颇有点流离汉气,紫金庵的罗汉则富书生气,性格内向。再一处是泰山后山的宝善寺(寺名大概记得不精确)。这十八尊是立像,比凡人高大,面形浑厚,是一些山东大汉,但塑造得很精致。为了防止观光的人用手扪触,用玻璃龛罩了起来,但隔着玻璃,仍可清楚地看到肌肉的纹理,衣饰的刺绣针脚。前三年在苏州直看到几尊较古的罗汉。原来有三壁。东西两壁都塌圮了,只剩下正面一壁。这一组罗汉构思很有特点,配景是悬崖,罗汉都分散地趺坐在岩头或洞穴里(相互间隔很远)。听说这是梁代的作品,正中高处坐着的戴风帽着赭黄袍子的便是梁武帝,不知可靠否,但从衣纹的轻便和色调的单纯来看,显然期间是较早的。据传紫金庵罗汉是唐塑,宝善寺、筇竹寺的恐怕是宋以后的了。
罗汉的塑工多是高手,但都没有留下名字来,只有北京香山碧云寺的几尊,听说是刘銮塑的。刘銮是元朝人,现在北京西四牌坊东尚有一条很小的胡同叫作“刘銮塑”,听说刘銮原来就住在这里,但是许多老北京都不知道有如许一条名字希奇的胡同,更不知道刘銮是何许人了。像传于世,人不留名,亦可嗟叹。
中国的雕塑艺术紧张是佛像,罗汉尤为良好的代表。罗汉表现了较多的生存气味,较多的人性,不像三世佛那样逾越了人性,只有佛性。我们看彩塑罗汉,不大感觉他们是上座佛教所抱负的最高果位,只以为他们是一些人,至少比力靠近人,他们是介乎佛、菩萨和人之间的那么一种抱负的化身,固然,他们也是会引起善夫君、善女人顶礼皈依的虔敬感的。这是一宗非常紧张的文化遗产,岂论是从宗教史角度、美术史角度以致工艺史角度、民风学角度来看。我们对于罗汉的器重水平是很不敷的。紫金庵、筇竹寺的罗汉曾有画报先容过,但是零琐屑碎,不成个样子。我盼望能有人把几处著名的罗汉好好地照一照相,要全,不要遗漏,而且要从差别角度来拍,盼望印一本厚厚的画册:《罗汉》;盼望有专家能写一篇长文作序,当中还要就差别寺院的塑像,差别题目写一些分论;我盼望能把这些罗汉制成幻灯片,供研究用、供雕塑系弟子学习用,供一样平常文化爱好者欣赏用。
风 景
堂倌
我从来没有吃过好坛子肉,我以为坛子里烧的肉根本没有什么原理。
但我以是不喜好上东福居倒不是由于不欣赏他们家的肉。年轻人而不能吃点肥肥的东西,大概要算是不正常的。在学校里吃包饭,过个十天半月,都有人要拖出一件衣服,挟两本书出去换成钱,上馆子里补一下。一探讨,各人都同意东福居,由于东福居自制,有“真正的肉”。但是我不同意。
不是闹别扭,坛子肉总是个肉,而且他们那儿的馒头真不小。我不同意的缘故起因是那儿的一个堂倌。自从我留意上这个堂倌之后,我就不想去。大概现在我对坛子肉失去爱好与谁人堂倌多少有点关系。连我本身也闹不清。
我那么一说,各人知道颇能体贴,以后就换了一家。
在馆子里吃东西而闹性情是最无聊的事。人在吃的时间本已不能怎么悦目,容易教人想起野兽和地狱(我曾见过一个瞎子吃东西,可骇极了。
他是“完全”看不见。幸好我们尚有一双眼睛!)。再加上吼啸,加上粗脖子红脸暴青筋,加上拍桌子打板凳,加上骂人,毫无学问的,不讲本领的骂人,真是不堪入画。于是堂倌来了,“你啦你啦”赔笑容。不可,赶紧,掌柜挪着碎步子(可怜他那双包在脚布里的八字脚),哈着腰,跟着客人骂,“岂有此理,是,忘八,费钱是要吃对味的!”得,把老师武装带取下来,拧毛巾,送出大门,于是,各人做鬼脸,说两句俏皮话,泔水缸冒泡子,菜里没有“青香”了,聊以解嘲。这种种令人以为生之悲伤。这,哪一家都有,我们见惯了,最多少吃半个馒头,然而,要是在饭馆里混一辈子?
这个堂倌,他是个方脸,下巴很大,像削出来的。他剪平头,头发总是那么不长不短。他老穿一件白布短衫。天冷了,他也长的,深色的,冬天乃至他也穿得厚厚的。然而换来换去,他总是谁人样子。他像是总穿一件衣裳,衣裳不能改变他什么。他衣裳总是干干净净——我真盼望他可以大概脏一点。他决不是本身对干干净净有爱好。简直说,他对天下齐备不感爱好。
他肯定有个家的,我想他从不高兴抱抱他孩子。孩子他抱的,他太太让他抱,他就抱。馆子买卖好,他进账不错。但是拿到钱他也不欢乐。他不吸烟,也不喝酒!他看到别人笑,别人丧气,他毫无心情。他身子大大的,肩膀阔,但是他透出一种说不出来的疲倦,一种深沉的疲倦。座上客人,花花绿绿,发亮的,闪光的,醉人的香,刺鼻的味,他都无动于衷。他眼睛空漠漠的,不看任何人。他在嘈乱之中往复,他不是走,是移动。他对他的客人,不是恨,也不轻蔑,他讨厌。连讨厌也没有了,好像教许多蚊子围了一夜的人,根本他不大在意了。他让我想起死!
“坛子肉。”
“唔。”
“小肚。”
“唔。”
“鸡丝拉皮,花生米辣白菜,……”
“唔。”
“爆羊肚。糖醋里脊,……”
“唔。”
“鸡血酸辣汤!”
“唔。”
说什么他都是那么一个平平的,不高,不低,不粗,不细,不带感情,不作一点装饰的“唔”。这个声音让我冲动。我信托我不大忍得住了,我谁人鸡血酸辣汤是狂叫出来的。结果怎么样?我们叫了水饺,他也唔,而等了半天(我不怕等,我用饭常一边看书一边吃,绝不发急,本日我就带了书来的),座上客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水饺不见来。我们总不能不绝坐下去,叫他!
“水饺呢?”
“没有水饺。”
“那你不说?”
“我对不起你。”
他方脸上一点不走样,眼睛里还是空漠漠的。我有点抖,我充满一种莫名其妙的痛楚。

我在香港时全像一根落在泥水里的鸡毛。没有话说,我沾湿了,弄脏了,不成样子。担心,一种毫偶然义的担心。我肯定非常丑,我脸上线条庞杂芜杂,我动作萎靡鄙陋,我不跟人语言,我若一开口肯定不知所云!我真不知道我怎么把本身摧残到这种田地。是的,我穷,我口袋里钱少得我要不时摸一摸它,我随时畏惧万一摔了一跤把人家橱窗突破了怎么办,……但我穷的不止是钱,我失去爱的阳光了。我整天蹲在一家老旧的栈房里,感情麻痹,头脑混沌,揩揩这个天空吧,抽去电车轨,把这些招牌摘去,叫这些人走路从容些,请一批音乐家来教小贩唱歌,不要让他们直着脖子叫。而污浊的海水拍过来,拍过来。
绿的叶子,芋头,两颗芋头!居然在栈房屋顶平台上有两颗芋头。在一个角落里,一堆煤屑上,两颗芋头,摇着厚重深沉的叶子,我在香港第一次瞥见风。你知道我当时的感动。而因此,我想起我们在德辅道中发现的谁各人来。
在邮局大楼侧面地下室的窗弯下,他盘膝而坐,他用一点竹篾子编几只玩意,一只鸟,一个虾,一头蛤蟆。人来,人往,各种腿在他眼前跨已往,一口痰唾落下来,嘎啦啦一个空罐头踢已往。他一根一根编缀,按部就班,不疾不缓。岂论在工作,在苏息,他脸上透出一种深思,这种深思,已成风俗。
我见过他用饭,他一点一点摘一个淡面包吃,他吃得极慢,脸上还保持那种深思的心情,清静而和穆。
剃头师
我有个尊长,每剪一次指甲,总好好地生存起来。我于是总怕他死。
人死了,留下一堆指甲,多恶心的事!这种生理真是难于相识。人为什么对本身身上长出来的东西那么爱惜呢?也真是怪,提及鬼物来,尤其是书上,都有极长的指甲。这大概中外都差不多。同样也是长的,是头发。头发指甲之以是可骇,大概正由于是表现生命的(有人告诉我,死了之后指甲头发都还能长)。人大概隐隐中有一种对生命的恐惊。于是我想起本身的不爱剃头,我一觉察我的头脑要引到一个方向去,且将得到一个什么不通的结论,我就赶紧把它叫返来。没有谁人事,我之不剃头与生啊死的都无关系。
也不知是谁给剃头店订了那么个特殊标记,一根圆柱上画出红蓝白三色相间的旋纹。这给人一种眩晕感觉。假如通上电,不歇地转,那就更教人不舒服。这天然让你想起生存的纷扰来。但有一次我真叫这东西给了我欢乐。一天晚上,铺子都关了,街上已断行人,路灯照着空荡荡的马路,而远远的一个剃头店标记在岑寂之中孤零零地震。这一下子把你跟天下拉得很近,犹如大漠孤烟。剃头店的标记与剃头店是一个偶合。这个东西的泉源怎样,与其问一个社会人类学专家,不如请一个书生把他的想象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很能阐明剃头店的意义,岂论哪一方面的。我大概不能住在木桶里晒太阳,我不想发起把天下剃头店都取消。
剃头这一行,大概由来颇久,是一种很古的职业,我颇欲知道他们的祖师是谁,探询迄今,尚未明白。他们的社会职位,原来好像不大高。凡剃头师,多世代相承,很少改业出头的。这是一种注定的卑微了。以是一到过年,他们门楣上多贴“顶上生活”四字,这是一种悲观反抗,也正宣说出他们的委曲。别的地方怎样的,我不清楚,我们那里剃头师多数兼做吹鼓手。凡剃头人家子弟必先训练敲铜锣手鼓,跟在喜丧阵仗中走个几年,到会吹唢呐笛子时,剃头技能也同时学成了,吹鼓手呢,更是一种供驱走人物了,是姑娘们所不肯嫁的。故乡童谣唱道:姑娘姑娘真不丑,
一嫁嫁个吹鼓手,
吃人家饭,喝人家酒,
坐人家大门口!
此中“吃人家饭,喝人家酒”,也有唱为“吃冷饭,吃冷酒”的,我无从辨订到底该怎样的。且描画各有刻薄酸楚,亦难以评其优劣,天然剃头师(即吹鼓手)妻子总会娶到一个的,而且常常年轻悦目。缘故起因是剃头师都干干净净,会打扮摒挡;知音识曲,懂得风情;且因生存锻炼,脾气柔和;谨审慎慎的,穿吃不会成大题目。智慧的女孩子乐意嫁这么一个男子的也有,并多能敬重丈夫,不以坐人家大门口为意。若在大街上听着他在队仗中滴溜溜吹得精熟出色,内心大概还极感激快慰。毕竟上这个职业被目为低贱,满是一个错误制度所产生的谬妄见解。一个职业,都有它的高贵。剃头店的对联“走进来乌纱宰相,摇出去白面书生”,高雅一点的则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东风满面生”,说得切当。小时间我极高兴到一个剃头店里坐坐,他们繁忙时我还为拉那种纸糊的风扇。小时间我对剃头店是喜好的。
等我年事稍大,天下变了,各种行业也跟着变。社会已不复是原来的社会,差别虽不太大,亦不为小。其间有些行业升腾了,有些低沉下来。
有些款式虽一样平常,性子却已改换。始终依父兄家声,师傅传授,照老法子工作,老法子生存的,大概已颇不多。一个本地小城中也只有铜匠的、锡匠的特殊响器。瞎子的档,阉鸡阉猪人的糖锣,带给人一分悠远从容感觉。
走在路上,间或也能见一个钉碗的,之故之故拉他的金钢钻;一个补锅的,用一个布卷在灰上一揉,托起一小勺殷红的熔铁,嗤的一声焊在一口三眼灶大黑锅上;一个皮匠,把刀在他的脑反面发桩子上光一光,这可以让你看半天。你看他们工作,也看他们人。他们是一种“遗民”,永世固执而沉默沉静地逐步地走,让你以为许多事变值得深思。这好像扯得有点嫌远了。
我只是想变更得失于调治,是不是一个题目。天然医治失调症的药,也只有继续听他变。这题目不简单,不是我们这个知识头脑弄得清楚的。遗憾的是,卷在谁人波浪里,好像全部剃头师都变了气质,纵然在小城里,剃头师早已不是那种谦抑的,带一点悲伤的人物了。剃头店也不复是笼布暖和的,在薄暮中照着一块阳光的地方了。这见仁见智,不妨各有见解。而我私人偶然是颇为不甘心的。
现在的剃头师,虽还是老剃头师子女,但这个职业已经“革新”过了。
现在的剃头业,和谁人特殊标记一样是外国来的。这些剃头店与“漂亮”
这个名词不可分,且俨然是构成“漂亮”的一部门,是“漂亮”本身。在一个都市里,他们的权势很大,他们可以任意教整个都市改观,只要在那里多绕一个圈子,把那里的一卷翻得更高些。嗐,剃头店里玩意儿真多,日新月异,愈出愈奇。这些东西,不但形状非凡,发出来的声音也非常复杂,营营扎扎,呜呜拉拉。前前后后,镜子一层又一层反射,愈益加重其告急与一种可骇。许多漂亮人坐在内里,或搔首弄姿,顾盼自怜,越看越美;或小不快意,怒形于色,心情铁青;烦躁,疲倦,不安,装模作样。
剃头师呢,把两个嘴角向上拉,拉,笑,不可,又落下去了!他随处找剪子,找呀找,剪子明显在手边小几上,他可茫茫然,已经忘记他找的是什么东西,这时他不像个剃头师。而突然又醒来了,操起剪子咔嚓咔嚓动作起来。
他眼前一个一个头,这个头有几根白发,谁人秃了一块,嗨,这光得像个枣核儿,那一个,怎么回事,他像是才理了出去的?咔嚓咔嚓,他耍着剪子,突然,他停住了,他努目而看着谁人头,且用手拨弄拨弄,仿佛谁人头上有个大蚂蚁窝,成千成万蚂蚁爬出来!
于是我总不大乐意上剃头店。但还不是真正缘故起因。怕上剃头店是“躲避现实”,躲避现实不好。我信托我神经还不衰弱,很可以“面对”。而且你不见我还能在剃头店里看风景么?我至少比那些剃头师耐得住。不想剃头的最大缘故起因,真正缘故起因,是他们不会剃头,理得不好。我偶然落落拓拓,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一个不爱惜本身形容的人,着实我可比许多人更讲求。
这些剃头师既不能发挥本身才气,运巧思,也不善使用质料,不爱我的头。
他们只是一种用具使用者,而我们的头便岂论生张熟李,弄成一式一样,完全呆板出品。一经剃头,返来照照镜子,我已不复是我,认不得本身了,镜子里是一个浮滑恶俗的人。每一次,我都愤恼非常,内心充满咒骂,到稍稍平息时,以为我当初着实应当学剃头去,我可以做得很好,至少比我写文章有把握得多。不外倘使我真是剃头师……会有人来剃头,我会为他们剃头?
人不可以太倔强,活在天下上,一方面必要认真,偶然候只能无所谓。悲哉。以是我常常妥协,任意一个什么剃头店,钻进去就是。剃头师问我这个谁人,我只说“随你!”,忍心把一个头交给他了。
我一生有一次理了一个极好的发。在昆明一个小剃头店。店里有五个座位,师傅只有一个。不是时间,别的出去了。这师傅相貌极好。他的技能与任何人相似,也与任何人有差别处:每一剪子都有说不出来的优点,不浮夸(这是一样平常剃头师习气),不苟且(这是一样平常剃头师根性),真是奏刀騞然,音节轻快动听。
他本身也流溢一种得意快乐。我心想,这是个天才。
那是一个秋日,剃头店窗前一盆蠖爪菊花,金灿灿的。
好天气。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