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散文:咀嚼中秋
[打印本页]
作者:
三怒
时间:
2022-10-23 20:57
标题:
散文:咀嚼中秋
鲁庸兴
秋高气爽,月华如霜,中秋赏月是人生一大趣事。由于赏月时就觉得眼前翻开了一本古意盎然的千年诗集,幽雅的诗句和着迷人的月色,令人不由沉醉其间。
在我国关于玉轮传说有好多版本,有说玉轮是广寒仙子宫殿的,由于嫦娥之美,便把玉轮叫做“婵娟”;有说嫦娥在月宫养有玉兔,便也将玉轮称作玉兔;月宫里还长有一棵桂树,有人也将玉轮别称为“桂宫”和“桂魄”。这大概是国人自古以来就爱中秋夜赏月的缘故吧。相传,古代帝王每年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都要祭拜玉轮,祈祷丰收。据《魏书》记载,皇帝“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后来发展到天下各族人民都要在中秋这天合家团圆,庆贺丰收。这样便形成了世代相传的中秋佳节。
对孩子,中秋是醇香的月饼、石榴;对年轻人,中秋是月上柳梢头的浪漫;对老人,中秋是花好月圆的温韾。
对重逢的朋侪,中秋是醇香的琼浆;短诿别的情人,中秋是压也压不住的豪情;对异乡的游子,中秋是解也解不开的乡愁。
真难以想象,假如中秋只剩下一轮孤独的玉轮,只剩下月饼水果,只剩下宴客送礼,而没有了诗,这中秋还叫中秋吗?从喧嚣的闹市逸出,看皓月当空,月下小酌,尝一口月饼,听天籁之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寻觅乘风归去的感觉,让疲惫的心得到一刻静谧,这本身不就是一首诗吗?
中秋是诗,醇醇的,是一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中秋明月作育诗人,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是诗人豪情的聪明蘸着中秋月色写成的,透过诗人诗词中的玉轮意象,我们可以分明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独特的头脑情感和文化生理,寻绎到几千年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民族情结。
玉轮首先是诗人们故乡的玉轮。“月出峨嵋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诗仙李白心目中,玉轮是他故乡的,因而玉轮是从故乡峨嵋上升起的。“露从彻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亦深有同感。到了王安石,其眼前是好一派“东风又绿江南岸”的美景,心中却徒然升起“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浓浓游子思乡之情。玉轮是故乡的,其中也自然饱浸着与有情人的那段风花雪月的优美记忆,因而离别时,诗人们不由得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离合悲欢”的感慨,及“希望人恒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怀。玉轮与诗人们的情感是如胶似漆的。“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李白,人孤独、月亦孤独。
明月当空,托月言志,因而诗民气中一首诗就是一幅精美的画卷。“明月出天山,迷茫云海楼。”是李白雄峻的高山观月图;“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是故乡诗人王维给我们显现的一幅洋溢着芳华气息而又清澈纯净的月下劳作美素;十五的玉轮照在边关上,南宋岳飞“好山好水看不敷,马蹄催趁月明归。”的兵马倥偬的英姿宛在目前,而其“八千里路云和月”则是铿锵雄健的出征图了;“遥望洞庭山色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则是刘禹锡在和平年代宁静淡雅的画面。
皎洁的明月高悬在夜空,它亘古长存,普照四方;它时盈时亏,蕴含着神秘、表现着变革,往往引起人们跨越时空的思古幽情,人事更迭的沧桑之感。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咏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表现了对宇宙与人生奥秘的深沉思考。王昌龄《出塞》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云:“琵琶弦上说相思,其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圆圆明月在这里更是联结古今的纽带、驰骋想象的触媒。
皎洁的月色一样平常给人或孤独寂冷、或平淡幽雅、或静谧轩朗的感受。但也有在清泠的月下,依然豪情勃发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彼苍揽明月。”是李白的豪迈;“明月当头思远举,豪英满座饮长虹。”则是陈毅元帅的革命豪情。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更是豪情飞越、气势如虹的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五的玉轮焕然一新,诗人般翩翩向我们走来,中秋是一首想写但怎么也写不完的诗。
<hr>
《巴蜀文学》出品
主编:笔墨舒卷
达州广播电视报(达州新报)《凤凰楼》副刊选稿基地。
凡在“巴蜀文学”平台上同期阅读量较高的优质稿件,将被达州广播电视报选用。
投稿邮箱:gdb010@163.com
特殊说明:作者投稿时,须标明“原创文章,文责自尊”字样,如没标明或不是原创稿件一律拒用。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