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标题:
肯定要,爱着点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大宇转晴
时间:
2022-10-4 04:25
标题:
肯定要,爱着点什么
“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本身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本身炼进本身的剑里,这,才叫活着。”“我想把生活中优美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进步对生活的信心。”汪曾祺的笔墨,饱含着急躁和热烈归于平静之后的淡雅和隽美,给人一种静穆的幸福感。本书以“爱”为主题,精选汪曾祺的四十多篇散文精华,分为“只记花开不记年”“我爱这暂时的永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美丽总是使人哀愁的”四个篇章,记载汪老倾注温爱和时间的人,事,物:草木韶光,发展追忆,阡陌故交,寻常日月等, 读了这本书,你会变得特别温柔,对生活有珍惜之心,对抱负有保卫之心,对世界有赤子之心。谨以此书祝福每个人:将寻常寥寂的每一天活出只此一生的独特和铭刻。
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花圃
茱萸小集二
在任何情况之下,那座小花圃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但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寥寂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信托便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久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在舒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侧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赤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圃。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题目。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偶尔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坚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本身才能听得。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赤色是一种天然的巧合。
草被压倒了。偶尔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逐步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积极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偶尔,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偶尔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
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嗐,难闻死人。沾上身子,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由于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得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拍,得了。可是归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紫苏叶子上的赤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一个、两个的时间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地活动;偶尔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间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便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地叫,体现差异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了。但是大人的爱好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爱好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另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照旧朱砂,它的牙是米牙照旧菜牙,但我仍旧是那么欢喜。听,那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偶尔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呐,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自得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即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惆怅。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老师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息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由于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破绽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故乡的鸟呵。
我天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认识的叫声,那是天天都叫的,似乎天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偶尔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本身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末了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告诫,鸟儿照例就不来。我偶尔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间,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统统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仓促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另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闻声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归去,一面说“不含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以是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由于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吃吃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一起走,一起望着祖母的脸。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地想着什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净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子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归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偶尔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天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爬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唉,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唉,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偶尔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偶尔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归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田非常高兴。遇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的东西。那时间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偶尔写字条时如此称谓,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田颇有种近于风趣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本身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本身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故意无意地画一个枕头花样,把统统再规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陈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到第二天遇到,必指动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天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的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天然。我们常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还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着花了,昆明徐徐暖起来。
花圃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灵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昔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拜别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的花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畏惧起来,仓促走归去。
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张开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欠好的,有什么欠好呢。
荷花像是明朗栽种。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风趣的事。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赤色的小觜子冒出了水面,炎天就来了。称赞第一朵花。荷叶上哗啦哗啦响了,母亲便把雨伞寻出来,小莲子会给我送去。
大雨忽然来了。一个青色的闪照在槐树上,我赶紧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地点处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顶的芦柴上,听水从高处流下来,响极了,“訇—”空心的老桑树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来越黑了,雨点在我头上乱跳。忽然一转身,墙角两个碧绿的东西在发光!哦,那是我常看见的老猫。老猫又生了一群小猫了。原来它每次生养都在这里。我看它们攒着吃奶,听着雨,雨逐步小了。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认识它的统统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么,那么嫩。金雀花那儿好热闹,多少蜜蜂!“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担心,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上,归去了。大伯母的女儿,堂姐姐看金鱼,看见了本身。石榴花开,玉兰花开,祖母来了,“莫掐了,归去看看,瓶里是什么?”“我下来了,下来扶您。”
槐树种在土山上,坐在树上可看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故乡。门里是什么光阴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随即又关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里。那里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面前。
家里宴客,晚上小方厅和花厅有人吃酒打牌。(我记得有个人笛子吹得极好。)灯光照到花上,树上,令人极欢喜也十分担心。点一个纱灯,从家里到园里,又从园里抵家里,我一晚上总不知走了无数趟。有亲戚往复,多是我照路,说那里高,那里低,那里上阶,那里下坎。若是姑妈舅母,则多是扶着我肩膀走。人影人声都如在梦中。但这样的时间并不多。通常夜晚园子是锁上的。
小时间胆小畏惧,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信托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地皮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反面,花树下,冉冉地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
有一年炎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担心,心上别的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由于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吸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语言。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载一九四五年六月第二卷第三期《文艺》
花
荷花
我们家每年要种两缸荷花,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作“藕秋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秋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挑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过几天荷叶长大了,冒出花骨朵了。荷花开了,露出嫩黄的小莲蓬,许多许多花蕊。清香清香的。荷花好像说:“我开了。”
荷花到晚上要收朵。轻轻地合成一个大骨朵。第二天一早,又放开,荷花收了朵,就该吃晚饭了。
下雨了。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地响。雨停了,荷叶面上的雨水水银似的摇摆。一阵大风,荷叶倾倒,雨水流泻下来。
荷叶的叶面为什么不沾水呢?
荷叶粥和荷叶粉蒸肉都很好吃。
荷叶枯了。
下大雪,荷叶缸中落满了雪。
报春花,勿忘我
昆明报春花到处都有。圆圆的小叶子,柔软的细梗子,淡淡的紫赤色的成簇的小花,由梗的两侧开得满满的,谁也不把它当作“花”。连根挖起来,种在浅盆里,能活。这就是翻译小说里常常提到的樱草。
偶尔在北京的花店里看到十多盆报春花,种在青花盆里,标价相当贵,不禁失笑。昆明人如果看到,会说:“这也卖?”
Forget-me-not —勿忘我,名字很有诗意,花实在并不悦目。草本,矮棵,几乎是贴地而生的。抽条颇多,一丛一丛的。灰绿色的布做的似的皱皱的叶子。花甚小,附茎而开,颜色正蓝。蓝色很正,就像国画颜色中的“三蓝”。花里头像这样纯正的蓝色的还很少见,—一般蓝色的花都带点紫。
为什么西方人把这种花叫作 forget-me-not 呢?是不是思念是蓝色的?
昆明人不管它什么勿忘我,什么 forget-me-not, 叫它“狗屎花”!
这叫西方的诗人知道,将谓大煞风景。
绣球
绣球,周天民编绘的《花草画谱》上说:
绣球,虎儿草科,落叶灌木,高达一、二丈,干皮带皱。叶大椭圆形,边沿有锯齿。春月着花,百朵成簇,如球状而肥大。小花五出深裂,瓣端圆,有短柄,其色有淡紫、红、白。百株成簇,俨如玉屏。
我如终没有分清绣球花的小花到底是几瓣,只觉得是分不清瓣的一个大花球。我偶尔画绣球,也是以意为之地画了许多簇在一起的花瓣,哪一瓣属于哪一朵小花,不管它!
绣球花是很好养的,不须要施肥,也不要浇水,不用修枝,也少长虫,到时间就开出一球一球很大的花,白得像雪,非常辉煌光耀。这花是不耐细看的,只是赫然地在你面前轻轻摇摆。
我以前看过的绣球都是白的。
我有个堂房的小姑妈—她比我才大一岁。绣球花开的时间,她就折了几大球,插在一个白瓷瓶里,她在花下面写小字。
她是订过婚的。
听说她婚后的生活很不幸,我那位姑父竟至动手打她。
前年听说,她还在,胖得不得了。
绣球花云南叫作“粉团花”。民歌里有用粉团花来形容女郎长得悦目的。用粉团花来形容女孩子,别处的民歌似还没有见过。
我看过的最好的绣球是在泰山。泰山人养绣球是一种风气。一个茶馆里的院子里的石凳上放着十来盆绣球。开得极好。盆面一层厚厚的喝剩的茶叶。是不是绣球宜浇残茶?泰山盆栽的绣球花头较小,花瓣较厚,瓣作豆绿色。这样的绣球是可以细看的。
杜鹃花
淡淡的三月天,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杜鹃花开在小溪旁,
多美丽哦。
墟落家的小姑娘,
墟落家的小姑娘。
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昆明的小学生很爱唱的一首歌。董林肯词,徐守廉曲。这是一首曲调明快的抒情歌,很好听。不但小学生爱唱,中学生也爱唱,大学生也有爱唱的,由于一听就记住了。
董林肯和徐守廉是同济大学的学生,原来都是育才中学毕业的。育才中学是全面培养学生才能的,而且是实行天才教育的学校。学生多半有艺术修养。董林肯、徐守廉都是学工的(同济大学是工科大学),但都对艺术有很虔诚的爱好,因此能写词谱曲。
我是怎么认识他们俩的呢?由于董林肯主办了班台莱耶夫的《表》的演出,约我去给演员化装,我到同济大学的宿舍里去见他们,认识了,那时在昆明,只要有艺术上的共同爱好,有人一先容,就会熟起来的。
董林肯为什么要主持《表》的演出?我想是由于在昆明当时没有给孩子看的戏。他组织这次演出是很辛苦的,而且演戏总有些叫人头疼的事,但是照旧坚持了下来。他不图什么,只是由于有一颗班台莱耶夫一样的爱孩子的心。
我记得这个戏的导演是劳元干。演员里我记得演牢狱看管的,是刺杀孙传芳的施剑翘的弟弟,他叫施什么我已经忘记了。他是个身段魁梧的胖子。我管化装,紧张是给他贴一个大仁丹胡子。
有当时有中国秀兰·邓波儿之称的小明星,长大后曾参与搜集整理《阿诗玛》,现在写小说、散文的女作家刘绮。有一次,不知为什么,剧团内部闹了意见,戏几乎开不了场,刘绮在背景大哭。刘绮一哭,事情就解决了。
刘绮,有这回事么?
前几年我重到昆明,见到刘绮。她还能看出一点小时间的容貌。不外,听说已经当了奶奶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偶尔还会想起董林肯和徐守廉。我觉得这是两个对艺术的态度极其纯真,像我前面所说的,虔诚的人。他们身上没有一点明星气、流氓气。这是两个通身都是书卷气的搞艺术的人。
淡淡的三月天,
杜鹃花开在山坡上,
杜鹃花开在小溪旁,
……
木香花
我的母舅家有一架木香花。木香花开,我们就揪下几撮,—木香柄长,似海棠,梗带着枝,一揪,可揪下一撮,养在浅口瓶里,可经数日。
木香亦称“锦栅儿”,枝条甚长。从运河的御船埠上船,到快近车逻,有一段,两岸满是木香,枝条伸向河上,搭成了一个长约一里的花棚。小轮船从花棚下开过,犹如瑶池。
前几年我回故乡一次,说起这一段运河两岸的木香花棚,谁也不知道。我有点怀疑:我是不是做梦?
昆明木香花极多。观音寺南面,有一道水渠,渠的两沿,密密地长了木香。
我和朱德熙曾于大雨少歇之际,到莲花池闲步。雨下起来了,我们赶快到一个小酒馆避雨。要了两杯市酒(昆明的绿陶高杯,可容三两)一碟猪头肉,坐了很久。连日下雨,墙脚积苔甚厚。檐下的几只鸡都缩着一脚站着。天井里有很大的一棚木香花,把整个天井都盖满了。木香的花、叶、花骨朵,都被雨水湿透,都极肥壮。
四十年后,我写了一首诗,用一张毛边纸写成一个斗方,寄给德熙: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德熙很喜好这幅字,叫他的儿子托了托,配一个框子,挂在他的书房里。
德熙在美国病逝快半年了,这幅字还挂在他在北京的书房里。
一九九三年一月二十九日
载一九九三年第四期《劳绩》
昆明的雨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间,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神仙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神仙掌一片以辟邪,神仙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着花。于此可见神仙掌生命之坚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惦记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由于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惬意。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体现出太过的、近于夸张的茂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着花的神仙掌。昔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神仙掌,—在神仙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神仙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神仙掌以代替篱笆。—种了神仙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神仙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间,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照旧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
,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
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
的价格和一碗黄焖鸡半斤八两,由于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
,他跳下去把鸡
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
到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作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另有许多草茎、松毛,七零八落!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另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好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欠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大概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实在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外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外是由于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故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间,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天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偶尔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偶尔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朝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净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旅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旅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旅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许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惦记昆明的雨。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九日
载一九八四年第十期《北京文学》
昆明的花
茶花
张岱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滇茶一本”,云南茶花驰名久矣。茶花曾被选为云南省花。曾见过一本《云南茶花》照相画册,印制得很精致,大概就是那一年编印的。茶花品种许多,颜色、花形各异。滇茶为天下第一,在全世界也是有数的。这大概是由于云南的气候泥土都于茶花特别相宜。
西山某寺(偶忘寺名)有一棵很大的红茶花。一棵茶花,占了大雄宝殿前的院子的一多半,—寺庙的庭院都是很大的。花开时,至少有上百朵,花皆如汤碗口大。碧绿的厚叶子,通红的花头,使人不暇细致观赏,只觉得烈烈轰轰的一大片,真是壮观。寺里的和尚怕树身负担不了那么多花头的重量,用杉木搭了很大的架子,支撑着四周的枝条。我一生没有看见过这样高大的茶花。
茶花的花期很长。我似乎没有见过一朵凋败在树上的茶花。这也是茶花的可贵处。
汤显祖把他的居室名为“玉茗堂”。俞平伯老师在一篇文章里说,玉茗是一种名贵的白茶花。我在《云南茶花》那本画册里好像没有发现“玉茗”这一名称。不外我信托云南是肯定有玉茗的,也许叫作什么别的名字。
樱花
春雨既足,风和日暖,圆通公园樱花盛开。花开时,游人许多,蜜蜂也许多。圆通公园多假山,樱花就开在假山的上上下下。樱花无姿态,花形也寻常,不耐细看,但是当得一个“盛”字。那么多的花,犹如明霞绛雪,真是热闹!身在刺眼的花光之中,满耳是嗡嗡的蜜蜂声音,使人觉得有点晕晕乎乎的。此时人与樱花已经融为一体。风和日暖,人在花中,不辨为人为花。
兰花
曾到一位绅士家做客,—他的女儿是我们的同学。这位绅士曾经当过一任教育总长,多年闲居在家,天天除了看看报纸,研究在很远的地方举行的战争,谈谈中国的线装书和法国小说,剩下的嗜好是种兰花。他的客堂里摆着几十盆兰花。这间屋子仿佛已为兰花的香气所窨透,纱窗竹帘,无不带有淡淡的清香。屋里屋外都静极了。坐在这间客堂里,用细瓷盖碗喝着“滇绿”,看看披拂的兰叶,清秀素雅的兰花箭子,闻嗅着兰花的香气,真不知身在何世。
我的一位老师曾在呈贡桃园住过几年,他的房东也是爱种兰花的。隔了差不多四十年,这位老师还健在,已经是一位老者了。颠末“文化大革命”,他的兰花居然能保存了下来。他的女儿要到北京来玩,劝说她父亲也到北京走走,老人差异意,他说:“我的这些兰花咋个整?”
缅桂花
昆明缅桂花多,树大,叶茂,花繁。每到雨季,一城都是缅桂花的浓香,我已于《昆明的雨》中说及,不复赘。
粉团花
粉团花即绣球。昆明人谓之“粉团”,亦有理致。
云南民歌:“阿妹好像粉团花。”用绣球花来相比少女,别处的民歌里好像还未见过。于此可见云南绣球甚多,遍布城乡,以是歌手们能近取譬。
康乃馨·菖兰·夜来香
康乃馨昆明人谓之洋牡丹,菖兰即剑兰,夜来香在有的地方叫作晚香玉。这都是插瓶的花。康乃馨有红的、粉的、白的。菖兰的颜色更多,粉色的,白色的,黄色的,紫得发黑的。夜来香雪白如玉。昆明近日楼有一个很大的花市,卖花的把水灵灵的鲜花摊在一片巴蕉叶上卖。鲜花皆烂贱。买一大把鲜花和称二斤青菜的价格差不多。
美人蕉和波斯菊
波斯菊叶子极细碎轻柔,花粉紫色,单瓣,瓣极薄。微风吹拂,花叶动摇,如梦如烟。
我原以为波斯菊只有南边有,厥后在张家口坝上沽源县的陌头也看见了这种花,只是塞北少雨水,花开得不如昆明滋润。在沽源看见波斯菊使我非常惊喜,由于它使我一下子想起了昆明。
波斯菊真是从波斯传来的么?那么你是一位远客了。
昆明的美人蕉皆极强盛,花也大,浓红如鲜血。红花绿叶,对比鲜明。我曾到郊区一中学去看一个朋侪,未遇。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一个人没有,安安静静的,校园的花圃里一大片美人蕉赫然地开着鲜红鲜红的大花。我感到一种特殊的,颜色强烈的寥寂。
叶子花
叶子花别处好像是叫作三角梅,昆明人就总是不客气地叫它叶子花,由于它的花瓣和叶子完全一样,只是长条的顶端的十几撮花的颜色是紫红的,而下边的叶子是深绿的。青莲街拐角有一家很大的公馆,围墙的墙头上种的都是叶子花。墙头上种花,少有。
报春花
我想查一查报春花的资料。家里只有一本《辞海》。我信托《辞海》里是不会收这一条的。报春花不是名花。但我照旧抱着姑且查检察的心情翻开了《辞海》,不料竟有!
“报春花……一年生草本。叶基生,长卵形,顶端圆钝,基部楔形或心形,边沿有不整齐缺裂,缺裂具细锯齿,上面被纤毛,下面有白粉或疏毛。秋季着花,花高脚碟状,赤色或淡紫色,伞形花序 2~4轮,蒴果球形。多生于荒野、田边。原产我国云南、贵州。各地栽培,供观赏。”
不错,不错!就是它,就是它!难得是它把报春花描写得这样细致。尤其使我欢喜的,是它告诉我云南是报春花的故乡。
我在北京的一家花店里重遇报春花,栽在花盆里,标价一元一盆。我不禁笑了:这种东西也卖钱!我们在昆明市,到田边散步,一扯就是一大把!
一九八五年六月九日
载一九八六年第三期《滇池》
生气
芋头
一九四六年炎天,我离开昆明去上海,途经香港。由于等船期,滞留了几天,住在一家华侨公寓的楼上。这是一家劣等公寓,已经很敝旧了,墙壁多半没有粉刷过。住客是开机帆船的水手,跑澳门做鱿鱼、蠔油买卖的小贩子,预备到南洋开饭馆的厨师,另有一些说不清是什么身份的脚色。这里吃住都是很便宜的。住,很简单,有一条席子,随便那里都能躺一夜。天天两顿饭,米很白。菜是一碟炒通菜、一碟在开水里焯过的墨斗鱼脚,顿顿如此。墨斗鱼脚,我倒爱吃,由于这是海味。—我在昆明七年,很少吃到海味。只是心情很欠好。我到上海,想去谋一个职业,一点着落也没有,真是出息缈茫。带来的钱,买了船票,已经所剩无几。在这里又是举目无亲,连一个可以说语言的人都没有。我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到皇后道、德辅道去瞎逛,就是踅到走廊上去看水手、小贩子、厨师打麻将。真是无聊呀。
我忽然发现了一个古迹,一棵芋头!楼上的一侧,一个很大的阳台,阳台上堆着一堆煤块,煤块里竟然长出一棵芋头!大概不知是谁把一个不中吃的芋头随手扔在煤堆里,它竟然活了。没有泥土,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在微风里高高兴兴地摇曳着。在寥寂的羁旅之中看到这几片绿叶,我心田真是说不出的喜好。
这几片绿叶使我欣慰,而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豆芽
秦老九去点豆子。所有的田埂都点到了。—豆子一般都点在田埂的两侧,叫作“豆埂”,很少占用好地的。豆子不须要精心管理,任其自由生长。谚云:“懒媳妇种豆。”还剩下一把。秦老九懒得把这豆子带归去,就翻开路旁一块石头,把豆子撒到石头下面,说了一声:“去你妈的!”又把石头放下了。
过了一阵,过了谷雨,立夏了,秦老九到田头去干活,路过这块石头,他的眼睛瞪得像铃铛,石头升高了!他爬下来看看!豆子发了芽,一群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
“咦!”
刹那之间,秦老九成了一个哲学家。
上进树皮里的铁蒺藜
玉渊潭当中有一条南北的长堤,把玉渊潭隔成了东湖和西湖。堤中央有一水闸,东西两湖之水可通。东湖挨近垂纶台。“四人帮”横行时期,沿东湖岸边拦了铁丝网。附近的老居民把铁丝网叫作铁蒺藜。铁丝网就缠在湖边的柳树干上,绕一个圈,用钉子钉死。东湖被圈禁起来了。湖里长满了水草,有成群的野鸭凫游,没有人。湖中的堤上还可以通过,也可以散散步,但是最好不要停留太久,更不能拍照。我的孩子有一次带了一个照相机,举起来对着垂纶台方向比了比,立刻走过来一个解放军,很严肃地说:“不许拍照!”行人从堤上过,总不禁要向垂纶台看两眼,心田想:那里头现在在干什么呢?
“四人帮”粉碎后,铁丝网拆掉了。东湖解放了。岸上有人散步,遛鸟,湖里有了游船,另有人划着轮胎内带扎成的筏子撒网捕鱼,有人弹吉他、吹口琴、唱歌。住在附近的老人天天在固定的地方聚会闲谈。他们谈柴米油盐、男婚女嫁、玉渊潭的变迁……
但是铁蒺藜并没有拆净。有一棵柳树上还留着一圈。铁蒺藜勒得紧,柳树长大了,把铁蒺藜上进树皮里去了。兜着铁蒺藜的树皮愈合了。鼓出了一圈,外面还露着一截铁的毛刺。
有人问:“这棵树怎么啦?”
一个老人说:“铁蒺藜勒的!”
这棵柳树将带着一圈上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继承往上长,长得很大,很高。
载一九八五年第八期《丑小鸭》
北京的秋花
桂花
桂花以多为胜。《红楼梦》薛蟠的妻子夏金桂家“单有几十顷地种桂花”,人称“桂花夏家”。“几十顷地种桂花”,真是一个大观!四川新都桂花甚多。杨升庵祠在桂湖,环湖植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层层叠叠,都是桂花。我到新都谒升庵祠,曾作诗:
桂湖老桂发新枝,
湖上升庵旧有祠。
一种风流谁得似,
状元词曲罪臣诗。
杨升庵是才子,以一甲一名中进士,著作有七十种。他因“议大礼”开罪,充军云南,七十余岁,客死于永昌。陈老莲曾画过他的像,“醉则簪花满头”,面色酡红,是喝醉了的样子。从陈老莲的画像看,升庵是个高个儿的胖子。但陈老莲恐怕是凭想象画的,未必即像升庵。新都人为他在桂湖建祠,升庵死若有知,亦当欣慰。
北京桂花不多,且无大树。颐和园有几棵,没有什么人注意。我曾在藻鉴堂小住,楼道里有两棵桂花,是种在盆里的,不到一人高!
我发起北京多种一点桂花。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着花极香浓,干制可以做元宵馅、年糕。既有观赏代价,也有经济代价,何乐而不为呢?
菊花
秋季广交会上摆了许多盆菊花。广交会结束了,菊花还没有完全开残。有一个日本贩子问管理职员:“这些花你们计划怎么处理处罚?”答云:“扔了!”—“别扔,我买。”他给了一点钱,把开得还正盛的菊花全部包了,订了一架飞机,把菊花从广州空运到日本,张贴了很大的海报:“中国菊展”。卖门票,参观的人许多。他捞了一大笔钱。这件事叫我有两点感想:一是日本贩子真有商业头脑,任何赚钱的机会都不放过,我们的管理职员是老爷,得手的钱也抓不住。二是中国的菊花好,能得到日本人的赞赏。
中国人长于艺菊,不知始于何年,天下有几个都会的菊花都负盛名,如扬州、镇江、合肥,黄河以北,当以北京为最。
菊花品种甚多,在众多的花草中也许是最多的。
首先,有各种颜色。最初的菊大概只有黄色的。“鞠有黄华”“零落黄花满地金”,“黄华”和菊花是同义词。厥后就发展到什么颜色都有了。黄色的、白色的、紫的、红的、粉的,都有。挪威的散文家别伦·别尔生说各种花里只有菊花有绿色的,也不尽然,牡丹、芍药、月季都有绿的,但像绿菊那样绿得像初新的嫩蚕豆那样,确乎是没有。我几年前回乡,在公园里看到一盆绿菊,花大盈尺。
其次,花瓣外形多样,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状瓣的。在镇江焦山见过一盆“十丈珠帘”,细长的管瓣下垂到地,说“十丈”当然不会,但三四尺是有的。
北京菊花和南边的差不多,狮子头、蟹爪、小鹅、金背大红……南北皆相似,有的连名字也相同。如一种浅红的瓣,极细而卷曲如一头乱发的,上海人叫它“懒梳妆”,北京人也叫它“懒梳妆”,由于得其神韵。
有些南边菊种北京少见。扬州人重“晓色”,谓其色如初日晓云,北京似没有。“十丈珠帘”,我在北京没见过。“枫叶芦花”,紫平瓣,有白色斑点,也没有见过。
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老师家里。老舍老师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老师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老舍老师的哥哥很会莳弄菊花。花很鲜艳;菜有北京特点(如芝麻酱炖黄花鱼、“盒子菜”);酒“敞开供应”,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我不同意搞菊山菊海,让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挤成一堆,闹闹嚷嚷。菊花照旧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同意把菊花缚扎成龙、成狮子,这简直是摧残了菊花。
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
秋葵我在北京没有见过,想来是有的。秋葵是很好种的,在篱落、石缝间随便丢几个种子,即可着花。或不烦人种,也能本身开落。花瓣大、花浅黄,淡得近乎没有颜色,瓣有细脉,需内侧近花心处有紫色斑。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寥寂。不知道为什么,秋葵让我想起女道士。秋葵亦名鸡脚葵,以其叶似鸡爪。
我在故乡县委招待所见一大丛鸡冠花,高过人头,花大如扫地笤帚,颜色深得吓人一跳。北京鸡冠花未见有如此之粗野者。
凤仙花可染指甲,故又名指甲花。凤仙花捣烂,少入矾,敷于指尖,即以凤仙叶裹之,隔一夜,指甲即红。凤仙花茎可长得很粗,湖南人或以入臭坛腌渍,以佐粥,味似臭苋菜秆。
秋海棠北京甚多,齐白石喜画之。齐白石所画,花梗颇长,这在我家那里叫作“灵芝海棠”。诸花多为五瓣,唯秋海棠为四瓣。北京有银星海棠,大叶甚坚厚,上洒银星,秆亦高壮,简直近似木本。我对这种孙二娘似的海棠不大感爱好。我所不忘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我的生母得了肺病,怕“过人”—传染别人,独自卧病,在一座偏房里,我们都叫那间小屋为“小房”。她不让人去看她,我的保姆要抱我去让她看看,她也差异意。因此我对我的母亲毫无印象。她死后,这间“小房”成了堆放她的妆奁的蕴藏室,成年锁着。我的继母偶尔打开,取一两件东西,我也跟了进去。“小房”外面有一个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在秋日竟也着花。花色惨白,样子很可怜。不论在那里,我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我的母亲。
黄栌、登山虎
霜叶红于二月花。
西山红叶是黄栌,不是枫树。我觉得不妨种一点枫树,这样颜色更丰富些。日本枫娇红可爱,可以引进。
近年北京种了许多登山虎,入秋,登山虎叶转红。
沿街的登山虎红了,
北京的秋意浓了。
一九九六年中秋
载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八日《北京晚报》
颜色的世界
鱼肚白
珍珠母
珠灰
葡萄灰(以上皆天色)
大红
朱红
牡丹红
玫瑰红
胭脂红
干红(《水浒》等书动辄言“干红”,不知毕竟是怎样的红)
浅红
粉红
水红
单杉杏子红
霁红(釉色)
豇豆红(粉绿地泛出豇豆红,釉色,极娇美)
天竺
湖蓝
春水碧于蓝
雨过天青云破处(釉色)
鸭蛋青
葱绿
鹦哥绿
孔雀绿
松耳石
“嘎巴绿”
明黄
赭黄
土黄
藤黄(出柬埔寨者佳)
梨皮黄(釉色)
杏黄
鹅黄
老僧衣
茶叶末
芝麻酱(以上皆釉色,甚肖)
世界充满了颜色
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载一九九六年第四期《小说》
泰山拾零
游过泰山的人许多,关于泰山的书籍、文章、导游的小册子也许多。凡别人已经记过的,不欲再记。且我往游泰山,距今已十几年,印象淡忘,难以追忆。只记一些现在还记得的小事,少留鸿印尔。
陈庙长
泰山管理处设在岱庙,主任姓陈。但是当地人都不叫他陈主任,而叫他陈庙长,由于他在庙里办公,在庙里住。陈庙长对泰山非常认识,有紧张一点的客人来,都由他接待。陈庙长有一套讲求的衣服,毛料的中山装。有外宾来,他就换上这身衣服。当地人一看陈庙长走在街上,就互相传告:“今天有外国人来,陈庙长换衣服了!”这是一个很幽默健谈的人,他向我们先容了泰山概况,背了几首咏泰山的诗,末了还背了韩复榘的大作。
韩复榘是国民党时期山东省政府主席,是个没有文化的军阀,有许多关于他的笑话。流传得最广的是,蒋介石规定行人靠左走,韩复榘说:“蒋委员长提倡的事我都同意,就是这一点不行。大家都靠左走,右边谁走呢?”
韩复榘咏泰山诗如下: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边细来下边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边细来上边粗。
这是咏泰山诗的压卷之作!
韩复榘另有一首咏济南趵突泉的诗,也不错:
趵突泉,
泉趵突,
三个泉眼一般粗,
咕嘟咕嘟又咕嘟。
陈庙长在陪我们游山途中还讲了一些韩复榘的轶事,因与泰山无关,不录。当然,韩复榘的故事和诗,都是别人编出来的。
经石峪
泰山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经石峪。
在半山的巉岩间忽然有一片巨大的石板,石色微黄,是一整块,极平,略有倾斜,上面刻了一部《金刚经》,字大径斗,笔势雄浑厚重,大巧若拙,字体微扁,非隶非魏。郭沫若断为齐梁人所书,有人有差异意见。经石峪成为中国书法里的独特的字体。龚定庵谓:南书无过瘗鹤铭,北书无过金刚经。《瘗鹤铭》在镇江焦山,《金刚经》即在泰山经石峪。
为什么在这里刻了一部经?积雨之后,山水下注,流过石面,淙淙作响,有如梵唱,流水念经,亦是功德。
快活三里
登泰山,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十八”指的是十八里照旧十八盘,未详。反正爬完三个十八,就到南天门了。三个十八,爬起来都很累人。当中忽有一段平路,名曰“快活三里”。这名字起得好!若在原隰,三里平路,有何特别!但在陡峻的山路上,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忽遇坦途,可以直起身来,均匀地呼吸,放脚走去,汗收体爽,真是快活。人生蹊径,亦犹如此。
讨钱
泰山山道旁,有不少人家以讨钱为生。讨钱的大都是妻子婆和小孩子。她们坐在路边,并不出声,进香的善男信女,就主动把钱丢进她们面前的瓢里。小孩子偶尔缠着奶奶:“奶奶,我今天跟你去讨钱!”—“不叫你去!”—“要去嘛,要去嘛!”
这些孩子不觉得讨钱有什么羞耻,他要跟奶奶去讨钱,就跟要跟奶奶去逛庙会或上街买东西一样。这些人家的日子过得不错。每年香期,收入很可观。讨钱是山上居民的专利,山下托钵人不能分享。她们穿戴得整整齐齐,并不故作褴褛。
泰山老奶奶
泰山是道教的山。中国的山不是属于佛教就是属于道教。天下名山僧占多。峨眉、五台、普陀、九西岳,是佛教的四大名山,各为普贤、文殊、观音、地藏的道场。青城、武当是道教的山。泰山的主神似为碧霞元君。碧霞元君是东岳大帝的女儿。但据陈庙长告诉我,当地老乡不知道什么碧霞元君,都叫她泰山老奶奶。不知道为什么,元君的塑像不是一个窈窕的少女,却是一个很富态的半老的宫妆的命妇,秉笏端正,毫无表情。碧霞元君祠长年锁闭,参拜的人只能从窗格的窟窿间看一眼。善男信女,只能从窟窿里把奉献的香钱丢进去。一年下来,祠内堆满了钱。每年打开祠门,清点一次。明清以来有定制,这钱是皇后嫔妃的脂粉钱,别人不得擅用。
绣球花
泰山五大夫松附近有一家茶馆。爬了一气山,进去喝了壶热茶,太好了。水好,茶叶不错,房屋净洁,座位也惬意。
茶馆有一个院子,院里的石条上放了十多盆绣球花。这里的绣球的花头比我在别处看过的小。别处的绣球一球有一个脑袋大,这里的只比拳头略大一点。花瓣不像别处的是纯白的,是豆绿色的。花瓣较小而略厚。干不高,不到二尺;枝多横生。枝干皆老,如盆景。叶深墨绿色,甚整齐,无一叶残败。这些绣球显出一种富足而又极能自制的生命力。我不知道这样的豆绿色的绣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照旧别是一种。茶馆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浇之,盆面积了颇厚的茶叶。这几盆绣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动。我坐在花前,谛视很久,恋恋不忍即去。别之已十几年,犹未忘。
山顶夜宴
游泰山的,大都在山顶住一夜,等着第二天看日出。山顶有招待所。招待所供应晚餐,煮挂面,陈庙长特意给我们安排了一顿正式的晚餐。在泰山绝顶,这样的晚餐算是非常丰盛的了:烧鸡、卤肉、炒鸡蛋、炸花生米,另有炒棍儿扁豆。这棍豆是山上出的,照上海人的说法,真是“嫩得不得了”!我平生吃过的棍豆,以泰山顶上的最为鲜嫩。另有一种很特别的菜,油炸的绿叶。陈庙长说这是藿香,泰山的特产。颜色碧绿,入口酥脆而有清香,嚼之下酒,真是妙绝。这顿夜宴,不知费了多少人力,内疚内疚。
把青菜的叶子油炸了吃,这是山东特有的吃法,我厥后在别处还吃过油炸菠菜,也很好吃。山东菜谱中皆未载此种做法。
看日出
游泰山的最大希望在看日出。许多人看不到,由于天气欠好。
等着看日出,要受一点罪。山顶上夜里很冷,风大。招待所床位已经全部租出,有人只能裹了一件潮乎乎的棉大衣在庙下蜷缩一夜。夜里下了雨。越日拂晓,雨停了。有几个青年大呼:“天晴了!快去!快去!”天气还不很好,但总算看到日出了。但是并不像许多传文里所描写过的,气势磅礴,辉煌光耀辉煌,红黄赤白,瞬息万变,使人眼花神迷,欢喜惊叹。下山后有人问我:“看到日出了么?怎么样?”我只能说:“看到了,还不错。”这样的日出,我在别处也看见过。在井冈山黄洋界看到日出,所得印象即比在泰山看到的要深,由于是无意中看到的,更令人惊讶不置,想要高歌大呼。
世间事物,宣传太过,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意。
耙和尚
泰山是道教的山,但后山山脚却有一座佛寺,寺名今忘(好像是叫宝庆寺)。寺里的罗汉塑得很好。据说这寺里的罗汉和苏州紫金庵的、昆明筇竹寺的鼎足而三,可以齐名。那两处的我都看过。紫金庵的比力小,罗汉容貌外形安详,是坐像。筇竹寺门的罗汉有的踞坐,有的靠墙,有的向前探头,有的侧卧着,姿态各异,而相互之间互相顾盼,有所交换,是一组有接洽的,带一点戏剧性的群像。这寺里的罗汉是立像,各站在一个龛里,比常人稍高大。塑得简直不错,眉目如生,肌肉似有弹性,衣纹繁复而流畅,涂色风雅但不琐碎。龛面罩了玻璃,保存得很好。
寺后有一片庄稼地。陈庙长告诉我们,这有一段故事,寺里的和尚很霸道,强占了许多民田。这里的庄户人和和尚打了多年官司,一直打到皇帝那里。皇帝看了呈子,说“罢了吧”。“罢了吧”意思是算了吧,不要再打官司了。庄户人一听,圣旨下来了,就把寺里的和尚都活埋在地里,只露出一个个和尚脑袋,用耙地的耙都给耙了。这当然只是个故事,不外当地人说确实有过那么回事。他们这么说,咱就听着,不抬杠。
莱芜讴
我们趁便到莱芜看了看。莱芜有中国最大的淡水养鱼湖,据说湖的面积有三个西湖大。坐了汽艇在湖里游了一圈,确实很大。有几只船在捕鱼,鱼都很大。
午饭、晚饭都上了鱖鱼,鱖鱼有七八斤重,而且不止一条。
可惜煮治不甚得法,太淡。凡做鱼,宁偏咸,毋偏淡。厨师口诀云:“咸鱼淡肉”—肉淡一点不妨。这样大的鱼,宜做松鼠鱼,红烧白煮皆不易入味。
晚上看了莱芜梆子。莱芜梆子的特别处是每逢尾腔都倒吸气,发出“讴—”的声音。以是叫作“莱芜讴”。倒吸气,向里唱,怎么能出声音呢?我试了试,不行。这种唱法不知是怎么形成的,别的剧种从无这样的唱法。由“莱芜讴”我想到“赵代秦楚之讴”会不会也是这种唱法?“歌唱”,讴和歌应该是有区别的。“讴”,会不会是吸气发声?这当然是瞎想,毫无佐证。不外我在内蒙确曾遇到一个蒙古人,他的语言方式很特别,一句话的上半句是呼气说出的,下半句却是吸着气说的。说不定古代曾有过吸气而讴的讴法,厥后失传了。
一九八七年三月廿四日
载一九八七年第一卷第二期《文学家》
淡淡秋光
秋葵·凤仙花·秋海棠
秋葵叶似鸡脚,又名鸡脚葵、鸡爪葵。花淡黄色,淡若无质。花瓣内侧近蒂处有檀色晕斑。花心浅白,柱头深紫。秋葵不是名花,然而风致楚楚。古人诗说秋葵似女道士,我觉得很像,虽然我从未见过一个女道士。
凤仙花有单瓣、复瓣。单瓣者多为水赤色。复瓣者为深红、浅红、白色。复瓣者花似小牡丹,只是看不见花蕊。花谢,结小房如玉搔头。凤仙花极易活,子熟,花房裂破,子实落在泥土、砖缝里,第二年就会长出一棵一棵的凤仙花,不烦栽种。凤仙花可染指甲。凤仙花捣烂,少加矾,用花叶包于指尖,历一夜,第二天指甲就成了浅浅的红颜色。北京人即谓凤仙为“指甲花”。现在大概没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了,除非偏远山区的女孩子。
我们那里的秋海棠只有一种,矮矮的草本,开浅赤色四瓣的花,中缀黄色的花蕊如小绒球。像北京的银星海棠那样硬杆、大叶、繁花的品种是没有的。
我母亲生肺病后(那年我才三岁)移居在一小屋中,与家人隔离。她死后,这间小屋就成了堆放她生前所用家具什物的贮藏室。偶尔须要取用一件什么东西,我的继母就打开这间小屋,我也跟着进去看过。这间小屋外面有一小天井,靠墙有一个秋叶形的小花坛。花坛里开着一丛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它自开自落。我母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记忆。我记得的只有两件事。一件是我父亲陪母亲乘船到淮安去就医,把我带在身边。船篷里挂了好些船家自腌的大头菜(盐腌的,白色,有点像南浔大头菜,不像云南的“黑芥”),我一直记取这大头菜的气味。另一件便是这丛秋海棠。我记住这丛秋海棠的时间,我母亲去世已经有两三年了。我并没有感伤情绪,不外看见这丛秋海棠,总会想到母亲去世前是住在这里的。
香橼·木瓜·佛手
我家的“花圃”里实在没有多少花。花圃里有一座“土山”。这“土山”不知是怎么形成的,是一座长长的隆起的土丘。“山”上只有一棵龙爪槐,旁枝横出,可以倚卧。我常常带了一块带筋的酱牛肉或一块榨菜,半躺在横枝上看小说,读唐诗。“山”的东麓有两棵碧桃,一红一白,春末着花极繁盛。“山”的正面却种了四棵香橼。我不知道我的祖父在开园堆山时为什么要栽了这样几棵树。这玩意就是“橘逾淮南则为枳”的枳(实在这是不对的,橘与枳自是两种)。这是很结实的树。木质坚固,树皮紧细光滑。叶片经冬不凋,深绿色。树枝有硬刺。春天开白色的花。花后结圆球形的果,秋后成熟。香橼不能吃,瓤极酸涩,很香,不外香得欠好闻。凡花果之属有香气者,总要带点甜味才好,香橼的香气里却带有苦味。香橼很肯结,树上累累的都是深绿色的果子。香橼算是我家的“特产”,可以摘了送人。但似乎不受接待。没有什么用处,只好听它本身碧绿地垂在枝头。到了冬天,皮色变黄了,放在盘子里,摆在水仙花旁边,也另有点意思,其时已近春节了。总之,香橼不是什么佳果。
香橼皮晒干,切片,就是中药里的枳壳。
花圃里有一棵木瓜,不外不大结。我们所玩的木瓜都是从水果摊上买来的。所谓“玩”,就是放在衣口袋里,不时取出来,凑在鼻子跟前闻闻。—那得是较小的,没有人在口袋里揣一个茶叶罐大小的木瓜的。木瓜香味很好闻。屋子里放几个木瓜,一屋子随时都是香的,使民气情恬静。
我们那里木瓜是不吃的。这东西那么硬,怎么吃呢?华南切为小薄片,制为蜜饯。—厦门人是什么都可以做蜜饯的,加了许多味道奇怪的药料。昆明水果店将木瓜切为大片,泡在大玻璃缸里。有人要买,随时用筷子夹出两片。很嫩,很脆,很香。泡木瓜的水里不知加了什么,否则这木头一样的瓜怎么会变得如此脆嫩呢?中国人从前是吃木瓜的。《东京梦华录》载“木瓜水”,这大概是一种饮料。
佛手的香味也很好。不外我真不知道一个水果为什么要长得这么奇形怪状!佛手颜色嫩黄可爱。《红楼梦》贾母提到一个蜜蜡佛手,蜜蜡雕为佛手,颜色、质感都近似,设计这件摆设的工匠是个聪明人。蜜蜡不是很珍贵的玉料,但是可以或许雕成一个佛手那样大的蜜蜡却少见,贾府真是富贵人家。
佛手、木瓜皆可泡酒。佛手酒微有黄色,木瓜酒却是赤色的。
橡栗
橡栗即“狙公赋茅”的茅,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小时间却叫它“茅栗子”。这是“形近而讹”么?不外我小时间根本不认得这个“茅”字。橡即栎。我们也不认得“栎”字,只是叫它“茅栗子树”。我们那里茅栗子树极少,只有西门外小校场的西边有一棵,很大。到了秋日,茅栗子熟了,落在地下,我们就去捡茅栗子玩。茅栗有什么好玩的?外形挺风趣,有一点像一个小坛子,不外底是尖的。皮色浅黄,很光滑。如此而已。我们偶尔在它的像个小盖子似的蒂部扎一个小窟窿,插进半截洋火棍,成了一个“捻捻转”。用手一捻,它就在桌面上旋转,像一个小陀螺。如此而已。
小校场是很偏僻的地方,附近没有什么人家。有一回,我和几个女同学去捡茅栗子,天黑下来了,我们忽然有些畏惧,就赶紧往城里走。路过一家孤零零的人家门外,门前站着一个岁数不大的人,说:“你们要茅栗子么?我家里有!”我们立即感到:这是个暴徒。我们没有搭理他,只是加快了脚步,拼命地走。我是同学里唯一的夫君汉,便像一个勇士似的走在末了。到了城门口,发现这个暴徒没有跟上来,才松了一口吻。当时的告急心情,我过了许多年还记得。
梧桐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是秋的信使。梧桐叶大,易受风。叶柄甚长,叶柄与树枝毗连不很结实,好像是粘上去的。风一吹,树叶极易脱落。立秋那天,梧桐树原来好好的,碧绿碧绿,忽然一阵小风, 欻的一声,飘下一片叶子,无事的诗人吃了一惊:啊!秋日了!实在只是桐叶易落,并不是对于时序有特别敏感的“物性”。梧桐落叶早,但不是很快就落尽。《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证明秋后梧桐照旧有叶子的,否则雨落在光秃秃的枝干上,不会发出使多情的皇帝伤感的声音。据我的印象,梧桐大批地落叶,已是深秋,树叶已干,梧桐籽已熟。每每是一夜大风,第二天起来一看,满地桐叶,树上一片也不剩了。
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
我的小学校园中有几棵大梧桐,大风之后,我们就争着捡梧桐叶。我们要的不是叶片,而是叶柄。梧桐叶柄末端稍稍鼓起,如一小马蹄。这个小马蹄纤维很粗,可以磨墨。所谓“磨墨”,实在是在砚台上注了水,用粗纤维的叶柄来回磨蹭,把砚台上干硬的宿墨磨化了,可以写字了而已。不外我们都很喜好用梧桐叶柄来磨墨,好像这样磨出的墨写出字来特别的好。一到梧桐落叶那几天,我们的书包里都有许多梧桐叶柄,好像这是什么宝贝。对于这样毫不值钱的东西的珍视,是可以不当一回事的么?不啊!这里凝聚着我们对于时序的感情。这是“俺们的秋日”。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九日
载一九八九年第一期《散文世界》
草木虫鱼鸟兽
雁
“登山调”:“大雁南飞头朝西……”
诗人韩燕如告诉我,他曾经专心观察过,确实是这样。他惊叹草原人民对生活的观察的准确而细致。他说:“生活!生活!……”
为什么大雁南飞要头朝着西呢?草原上的人说这是留恋故土。“登山调”是用这样的意思作比喻和起兴的。
“大雁南飞头朝西……”
河北民歌:“八月十五雁门开,孤雁头上带霜来……”“孤雁头上带霜来,”这写得多美呀!
琥珀
我在祖母的首饰盒子里找到一个琥珀扇坠。一滴琥珀里有一只小黄蜂。琥珀是透明的,从外面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黄蜂。触须、翅膀、腿脚,清清楚楚,形态如生,好像它还活着。祖母说,黄蜂正在飞动,一滴松脂滴下来,可巧把它裹住。松脂埋在地下好多年,就成了琥珀。祖母告诉我,这样的琥珀并非罕见,值不了多少钱。
厥后我在一个宾馆的小卖部看到好些人造琥珀的首饰。各种外形的都有,都琢治得很规整,里面也都压着一个昆虫。有一个项链上的淡黄色的琥珀片里竟压着一只蜻蜓。这些昆虫都很完整,不缺腿脚,不缺翅膀,但都是僵直的,缺少生气。显然这些昆虫是弄死了以后,精心地,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
我不喜好这种里面压着昆虫的人造琥珀。
我的祖母的那个琥珀扇坠之以是美,是由于它是偶尔形成的。
美,多少要包罗一点偶尔。
瓢虫
瓢虫有好几种,外形上的区别在鞘翅上有多少斑点。这种斑点,昆虫学家谓之“星”。有七星瓢虫、十四星瓢虫、二十星瓢虫……有的瓢虫是益虫,它吃蚜虫,是蚜虫的天敌;有的瓢虫是害虫,吃马铃薯的嫩芽。
瓢虫的样子是差不多的。
中国画里很早就有画瓢虫的了。通红的一个圈点,在绿叶上,很显眼,使画面增长了生趣。
齐白石爱画瓢虫。他用藤黄涂成一个葫芦,上面栖息了一只瓢虫,对比非常鲜明。王雪涛、许麟庐都画过瓢虫。
谁也没有数过画里的瓢虫身上有几个斑点,指出这只瓢虫是害虫照旧益虫。
科学和艺术偶尔是两回事。
瓢虫像一粒用朱漆制成的小玩意。
北京的孩子(包罗大人)叫瓢虫为“花大姐”,这个名字很美。
螃蟹
螃蟹的样子很怪。
《梦溪笔谈》载:关中人不识螃蟹。有人收得一只干蟹,人家病虐,就借去挂在门上。—中国过去信托生虐疾是由于虐鬼作祟。门上挂了一只螃蟹,虐鬼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就不敢进门了。沈括说: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这说得很幽默!
在拉萨八角街一家卖藏药的铺子里看到一只小螃蟹,蟹身只有拇指大,金赤色的,已经干透了,放在一只盘子里。大概西藏人也信托这只奇形怪状的虫子有某种魔力,是能治病的。
螃蟹为什么要横着走呢?
螃蟹的样子很凶恶,很奇怪,也很风趣。
凶恶和风趣每每近似。
豆芽
朱小山去点豆子。地埂上都点了,还剩一把,他懒得带归去,就搬起一块石头,把剩下的豆子都塞到石头下面。过了些日子,朱小山发现:石头离开地面了。豆子发了芽,豆芽把石头顶起来了。朱小山非常惊讶。
朱小山为这件事惊讶了好多年。他跟好些人讲起过这件事。
有人问朱小山:“你老说这件事是什么意思?是要说明一种什么哲学吗?”
朱小山说:“不,我只是想说说我的惊讶。”
过了好些年,朱小山成了一个着名的学者,他回他的故乡去看看。他想找到那块石头。
他没有找到。
落叶
漠漠春阴柳未青,
冻云欲湿上元灯。
行过玉渊潭畔路,
去年残叶太分明。
汽车开过湖边,
带起一群落叶。
落叶追着汽车,
一直追得很远。
终于没有力气了,
又纷纷地停下了。
“你神气什么?
还的的地叫!”
“甭理它。
咱们讲故事。”
“秋日,
朝晨的露水……”
啄木鸟
啄木鸟追逐着雌鸟,
红胸脯发出无声的喊叫,
它们一翅飞出树林,
落在湖边的柳梢。
不知从那里钻出一个孩子,
一声大呼。
啄木鸟吃了一惊,
他身边已经没有雌鸟。
不一会树林里传出啄木的声音,
他已经忘记了刚才的烦恼。
载一九九八年第二期《大家》(有删节)
欢迎光临 天盟传媒 - 一个会员自行传媒的平台,人人都是传媒者! (https://tianmg.com/m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