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看三国故事时,我们总能为内里出色绝伦的战争和尔虞我诈的战略所折服。作为三国的作者,罗贯中对这么多战争洞若观火,即便是纸上谈兵,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何他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功绩呢?商贾之家罗贯
每次在看三国故事时,我们总能为内里出色绝伦的战争和尔虞我诈的战略所折服。 作为三国的作者,罗贯中对这么多战争洞若观火,即便是纸上谈兵,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为何他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功绩呢? 商贾之家罗贯中出生在元朝,当时中原大地前后履历了五代十国,金宋大战,最后又遭到了蒙古铁骑的践踏。 而他的出生地又在山西,为了钻营生存,只好来到南方,开始做丝绸生意。 之前,我国不停都是北强南弱,但因为大量汉人的南迁,江南等地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 于是罗家也在这种趋势下,开始了丝绸生意。 好在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在杭州等地打下了基础,并将生意越做越大。 小时候的罗贯中,根本上没受过什么苦,乃至可以说是“少爷生活”。 他在杭州读的是最好的私塾,父亲也对他颇为宽容,很少要求他读书入仕。 不外这一点,也大概和当时的元朝统治者有关系,毕竟汉人在元朝为官的大概性太小了。 没有了“科举”的压榨,那时候读私塾的生活可太幸福了,全凭爱好兴趣。 因此,这段时期的罗贯中读了很多“课外书”,固然这些册本和功名无关,但却增长了他的见识。 厥后,在他长大了一些,出现了一场变故。 罗母因为生了一场重病,不幸离世,这导致二十几岁的罗贯中无心学习,逐日感情低迷。 罗父见儿子云云,于是便借着教他生意的由头,带他开始在苏杭两地游历。 这段时期,他靠着自己满腹的才气以及爽朗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江湖好友,视野更加广阔。 可是他对商贾之术始终提不起兴趣,反而更向往“江湖”生活。 他经常理想着自己持剑游历江湖的样子,乃至还为自己取了一个“湖海散人”的称呼。 父亲也不难为他,毕竟家中也不是很缺钱,便让其拜名师为徒,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变。 当时正值元曲盛行,而这些顶级学者皆聚集在苏杭两地,罗贯中也不免受到这些名家的熏陶和辅导。 但没过多久,江淮地区因天灾而大乱,罗贯中又将何去何从? 起兵造反因为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当时黄河决堤,洪水泛滥,导致无数灾黎南下,以求生存之道。 但是江淮地区又碰到大旱,百姓颗粒无收,连饭都吃不起。 我们可以从朱元璋的视角看到,最穷的时候,百姓们连草根都吃不到,只能活活饿死。 如果元朝可以或许体恤民情,积极赈灾放粮,大概底层百姓还有活下来的机会。 但当时朝廷内部都出现了标题,内部还为了权利争得不共戴天,根本没心思救助天下百姓。 而百姓自救的方式只剩下一个了,那就是起兵造反。 而且因为元朝本就是南下入侵而治,如今有了起兵机会,这些汉人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自立为王。 在这些起义军中,最受瞩目标便是江北的朱元璋、江西的陈友谅以及江南地区的张士诚。 曾经想着“执剑天涯”的罗贯中,他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加入起义军,运筹帷幄,辅导江山! 而他所在的苏杭等地,正好位于江南,于是加入了张士诚旗下。 刚进军中,他便遇到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施耐庵。 看过“武松杀嫂”的读者都说,可以或许写出云云真实的情形,施耐庵绝对是个狠脚色,绝对拿过刀子。 而且很多人猜测,施耐庵是不是罪犯流寇,或者是匪贼土匪。 看到这里的读者应该明白了八分,施耐庵之以是能写下“水泊梁山”,就是因为他真造过反。 而罗贯中加入了张士诚队伍后,也靠着自己的“才学”成为了起义军的幕僚,成为军师施耐庵的“徒弟”。 固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白记录两人“拜师”之事,但从后续两人的来往中,我们能看到施耐庵对罗贯中的影响黑白常大的。 因为当时张士诚占据了江南地区,比朱元璋在的淮南富饶得多,也没什么粮草之忧,起义军整体也比力懒散。 这段时期,身为军师的施耐庵经常劝诫张士诚,要以大局为重,不要贪图享乐,要尽快完成从“草莽英雄”到“正规军”的变化。 但张士诚并没当回事,既没有起兵北上,也没有率兵南征,只想着偏安一隅。 这让施耐庵十分生气,但他也是“皇上不急太监急”,主公张士诚不作为,即便他有通天的本领也是无用。 而身为幕僚的罗贯中,也是有心无力,只能“带着脚镣舞蹈”,在有限的军力下,尽大概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施、罗两人的谋划下,也取得过一些战果,比如在朱元璋率兵南下之时,曾击退过明军的打击。 但也仅此而已了,因为没过多久,主公的弟弟竟然孤军深入,马失前蹄,被敌军俘虏了。 兄弟被抓,张士诚作为哥哥,理应奋勇杀敌,为弟报仇。 没想到在三军摇旗呐喊,准备起兵北上,重创元军的时候,自己主公直接投降了。 这件事气得施耐庵几乎吐血,最后选择退隐。 而罗贯中又会如何选择呢? 退隐江湖投降元朝后,张士诚更加丧失了斗志,逐日只顾享乐,这让罗贯中十分无奈。 固然“老师”施耐庵隐退了,但罗贯中仍旧心怀一丝盼望。 他以为,元朝倾覆已成定局,大概有一天主公会转意转意,再次起兵自立。 果不其然,过了几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消灭,于是又准备起兵造反,罗贯中也支持他如许做。 这原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变,君主想反,臣子们支持。 但接下来有一件事引起两人反目。 张士诚想的是,造反之后,立马自立为王。 但罗贯中以为,当年投降一事引起了天下起义军的指责,如今应该低调起兵,慢慢称王,毕竟‘称王’只是一个头衔而已。 但是他的发起完全没有被接纳,乃至还遭到了一顿嘲讽。 从此之后,罗贯中对“起义之事”不抱盼望,而张士诚也苟且偷安,日渐消灭。 意气消沉的罗贯中,想起了老师当年的退隐之举。 以是他也写下一封辞书,离开了起义军,隐居于街市贩子之中。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水浒前期写的那么热血沸腾,但最后,宋江却选择招安。 那是因为水浒的原作者施耐庵和整理者罗贯中,两人都被张士诚伤透了心。 而这个“宋江”极大概率就是按照“张士诚”为原型写的。 厥后朱元璋夺取了天下,创建了大明王朝,这让罗贯中心中更为“不甘”。 明显他们当年也可以创造一番历史的,只因为张士诚的懦弱,导致错失良机,失去夺取天下的机会。 而且他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肯定是无法参加明朝科举的,更别说入朝为官了。 以是他回到杭州之后,开始醉心于文学创作。而且借着自己这些年行军打仗的心得,将三国时期的故事进行改编整理。 最后写就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巨作,这也就是《三国演义》的原型。 在写完自己的小说后,他听闻自己“老师”施耐庵去世后,于是将对方写就的《水浒传》进行了增补,最后让两部巨作问世。 随后,他将自己写下的作品带到福建,完成了印刷,让其流传于世。 正所谓局势造英雄,在他写下“关羽败走麦城”和“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时候,罗贯中恐怕想到的也是自己。 他明显可以作育一番大事业,只因时事不答应,最终沦为平庸,化为一堆黄土。 好在他的笔墨流传于世,也算是命运对他的一种赔偿吧。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