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江苏一工人借1000元帮朋侪创业,25年后朋侪还给他1000万在一个平凡的夏日,徐州的陌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两个相隔25年未见的中年男子牢牢相拥,泪水在阳光下闪烁。他们的重逢不但仅是一次平凡的老
1987年,江苏一工人借1000元帮朋侪创业,25年后朋侪还给他1000万 在一个平凡的夏日,徐州的陌头发生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两个相隔25年未见的中年男子牢牢相拥,泪水在阳光下闪烁。他们的重逢不但仅是一次平凡的老友相见,更是一个关于信托、承诺和报恩的传奇故事。1987年,一个平凡工人从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庭中拿出1000元,借给了一个年轻人创业。这笔钱在当时几乎相当于平凡工人半年的工资。25年后,这个年轻人带着1000万元从西班牙归来,只为寻找当年那个无私资助过自己的大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两个人之间又履历了什么?为什么一个平凡工人会愿意拿出如此大一笔钱资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 一、缘起徐州(1987年) 1987年的徐州,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之中。这座古老的城市徐徐褪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徐州矿务团体第三机器厂,张爱民已经工作了十二个年头。作为一名机床操纵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操纵着工厂里的老式车床,为矿山装备加工零件。 这一年春天,厂里开始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张爱民地点的车间效益不佳,工资收入徐徐下滑。每月80元左右的工资,在物价上涨的压力下,让他感受到了生存的重担。但张爱民并未被逆境打倒,他开始在业余时间到附近的小五金厂帮工,试图通过额外工作来增长收入。 就在这个时候,来自浙江青田的孙胜荣到达了徐州。这个只有十四岁的少年,身上只带着几十元钱,来投靠在徐州开剃头店的表哥。表哥的剃头店位于通达路市场附近,是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小店面。 孙胜荣的表哥收留了这个远道而来的亲戚,让他在店里当学徒。幼年的孙胜荣每天早出晚归,打扫店面、擦洗工具、给客人打水,什么活都干。颠末半年的学习,他终于可以独立为客人剃头,但由于年龄小,技术生疏,很少有客人愿意让他服务。 张爱民每周都要路过这家剃头店。一天下午,他发现这个年轻的剃头学徒正坐在门口发呆,面前的剃头椅一直空着。张爱民注意到少年脸上的失落,想起自己最早当学徒时的境遇,便走进了店里。 那是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张爱民坐在剃头椅上,看着镜子里这个警惕翼翼给自己剃头的少年,从对方的口音听出他是外地人。闲聊中,张爱民得知了孙胜荣的来源,也了解到这个少年为了资助家里减轻负担,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 这次剃头虽然时间比寻常长了一倍,发型也不算特殊理想,但张爱民照旧给了全价,并对孙胜荣的手艺给予了鼓励。从那以后,张爱民成了这家剃头店的常客,每次都指定由孙胜荣剃头。 在那个年代,徐州的大街小巷里,还残留着浓厚的街坊邻里之情。张爱民经常带着自己的工友来这家剃头店,介绍他们找孙胜荣剃头。徐徐地,孙胜荣的客源开始增多,手艺也日渐熟练。但是,市场竞争的暴虐很快就显现出来,街道上新开的剃头店越来越多,代价战愈演愈烈。 二、雪中送炭(1987-1988年) 1987年深秋,温州的陌头已经开始飘起了细雨。张爱民来温州出差采购机床零件,在江南皮革市场附近的小巷里偶遇了脱离徐州三个月的孙胜荣。当时的孙胜荣正站在一家工厂的门口,手里拿着一份工厂的招工简章。 两人在附近的大众饭店坐下。饭店里弥漫着浓郁的鱼香,混杂着街边小摊飘来的臭豆腐味。孙胜荣向张爱民报告了脱离徐州后的履历:先是在一家塑料厂当了一个月的包装工,后来又转到眼镜厂做质检,最后到了制鞋厂做流水线工人。三个月换了三份工作,工资从最初的42元降到了如今的38元。 张爱民掏出钱包,数出1000元现金放在桌上。这笔钱是他这几年在小五金厂帮工存下的积贮,本来计划给儿子交学费用的。但如今,这笔钱被他推到了孙胜荣面前。 在1987年的温州,1000元可以租下一间十平米的店面,配齐基本的剃头工具,还能剩下一些作为开业的流动资金。张爱民发起孙胜荣回徐州开一家剃头店,他可以介绍街坊邻居来光顾。 回到徐州后,孙胜荣在通达路市场西侧租下了一间小店面。张爱民带着厂里的几个工友帮忙刷墙、安装镜子、搬运剃头椅。开业那天,张爱民特意从五金厂请了半天假,带着十几个工友来捧场。 1988年初,剃头店的买卖徐徐稳定下来。每天早上七点开门,晚上九点关门,孙胜荣几乎没有苏息日。他将剃头的代价定在1.5元,比其他店肆便宜5毛钱。虽然收入不高,但能维持基本开支。 张爱民隔三差五就会来店里坐坐,有时带来几个橘子,有时带来自己在工厂食堂打包的饭菜。他还经常介绍新客人来剃头,帮孙胜荣扩大客源。有一次,厂里一个车间主任来剃头时不警惕将手表掉在店里,张爱民立即骑自行车送到对方家中,为孙胜荣挽回了一个重要客户。 春节前夕,孙胜荣接到家里的信,说母亲病重需要手术。张爱民得知消息后,自动借给他500元,让他马上回家。这次资助让孙胜荣的母亲实时做了手术,病愈环境良好。 1988年3月,剃头店迎来了一个转机。一家国营剃头店的老师傅来孙胜荣这里剃头,看中了他的手艺,自动提出要教他更多的技术。在老师傅的引导下,孙胜荣学会了烫发、染发等新技术。剃头店的业务范围扩大了,收入也随之提高。 然而,市场的变化总是难以预料。1988年下半年,国内掀起了第一波个体户创业潮。通达路市场周边新开了七家剃头店,代价战愈演愈烈。一些大型剃头店开始引进新式的剃头装备,推出更多新潮的发型服务。孙胜荣的小店面对着亘古未有的经营压力。 三、各奔东西(1988-2000年) 1988年底,面对日益猛烈的市场竞争,孙胜荣的剃头店买卖每况愈下。通达路市场新开的剃头店不停推出优惠运动,有的乃至将剃头代价降到了8毛钱。这个代价已经低于本钱线,但为了保住客源,孙胜荣不得不跟进。 就在这时,徐州征兵办公室的工作职员来到了通达路市场,张贴征兵关照。当时的政策规定,服役期满后可以由队伍推荐进入国营单元工作。这对于孙胜荣来说是一个新的机会。1989年初,他将剃头店转让,入伍来到了南京军区某队伍。 与此同时,张爱民地点的机器厂也迎来了庞大变革。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工厂开始推行减员增效政策。作为老职工,张爱民被安排到了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工作,负责机床维修。 1992年,孙胜荣在队伍服役期满。但他没有选择回徐州,而是接受了姐姐的邀请,前往西班牙马德里。原来他的姐姐早在1986年就已经移居西班牙,在当地经营着一家小型贸易公司,重要从事中国商品的入口业务。 西班牙的生存对孙胜荣来说充满了挑衅。最初半年,他在姐姐的公司做搬运工,每天来回于马德里的几个批发市场之间。工作之余,他开始自学西班牙语,并在当地的华人商会结识了一些做贸易的商人。 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孙胜荣的运气。他发现西班牙本土的红酒在中国市场上很受接待,而当时中西贸易重要会合在服装、鞋帽等轻工业产物上。颠末市场调研,他说服姐姐将公司的业务扩展到红酒贸易领域。 早先,业务开展得并不顺遂。1995年,他们第一批运往中国的红酒由于检验检疫手续不完备,在天津港滞留了两个月。这次损失让公司的资金链几乎断裂。但孙胜荣没有放弃,他开始深入研究西班牙的葡萄酒产区,走访当地的酒庄,学习红酒知识。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很多中小贸易公司倒闭,但孙胜荣的红酒业务却逆势增长。他捉住机会,以较低的代价收购了几家倒闭公司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建立起了自己的分销网络。 到了2000年,孙胜荣的贸易公司已经成为马德里地区最大的中西贸易公司之一。除了红酒,公司还经营橄榄油、火腿等西班牙特色食品。这一年,他收购了一座位于里奥哈产区的小型酒庄,开始实验自主酿造适合中国市场口味的红酒。 在奇迹不停发展的同时,孙胜荣始终惦记着当年在徐州的恩人。他多次委托在徐州的朋侪探询张爱民的着落,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有限,加上张爱民地点的机器厂已经改制,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消息。 四、寻找恩人(2000-2012年) 2000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遍及,孙胜荣寻找张爱民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他在各大网站发布寻人启事,并委托徐州当地的状师事件所举行观察。通过查阅徐州矿务团体第三机器厂的档案记录,终于在2003年找到了一些线索:张爱民在1998年从原机器厂退休后,搬到了徐州郊区的一个小区居住。 2004年春节,孙胜荣专程从马德里飞回徐州寻找张爱民。他带着一瓶1987年份的里奥哈特级收藏红酒,这是他酒庄最贵重的藏品。然而,当他找到张爱民曾经居住的小区时,却得知张爱民一家已经搬走了。小区的老邻居说,张爱民的儿子在上海工作,全家人都搬去上海了。 接下来的几年,孙胜荣通过各种渠道继承寻找。他在徐州、上海的多家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寻人小组。2006年,他们在上海浦东新区找到了张爱民的儿子张明。但张明表现,他父亲已经随母亲去了杭州,在那边帮女儿照看外孙。 200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寻找出现了转机。孙胜荣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浙江义乌到场国际商品博览会时,在一家五金店遇到了张爱民。原来张爱民退休后没有闲着,而是利用自己在机器厂的经验,在义乌开了一家专门经营机床零配件的小店。 得知这个消息后,孙胜荣立即安排人去义乌确认。但当他的员工到达时,张爱民已经将店面转让,据说是由于身体原因回徐州养老了。 2010年,孙胜荣决定采取更直接的办法。他在徐州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专门负责他的红酒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公司的第一个使命就是在徐州寻找张爱民。他们走访了徐州的各个老工业区,查询了机器厂退休职工的档案记录。 2011年底,终于传来好消息。张爱民被找到了,他住在徐州铜山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里。原来这些年他一直在各地奔波,先是去上海帮儿子带孩子,后来又去杭州帮女儿,再后来在义乌开了家小店,最后由于年龄大了,照旧选择回到了熟悉的徐州。 2012年春节前夕,孙胜荣带着1000万元支票从西班牙飞回徐州。这笔钱包括了当年借的1000元的本金,以及这些年来的利息和感谢费用。他还带来了自己酒庄生产的第一批红酒,这些酒的酒标上印着"感恩1987"字样。 在徐州铜山区的小区里,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重逢了。张爱民从2012年的挂历上撕下一张纸,细细盘算着这一别竟然已往了整整25年。孙胜荣打开自己带来的红酒,倒在两个粗瓷茶杯里。这是一个严寒的冬日,但重逢的喜悦让整个房间都充满了温暖。 五、桃李芬芳(2012-2023年) 2012年重逢之后,孙胜荣决定在徐州投资建设一个葡萄酒文化财产园。这个项目选址在铜山区,距离张爱民家不到三公里。财产园内不但有红酒博物馆、品鉴中央,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技工培训学校,为当地青年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 2013年4月,财产园正式开工建设。张爱民虽然年岁已高,但仍旧每天都要去工地转转。他发现施工队利用的一些机器装备存在安全隐患,立即向项目部提出发起。凭借着在机器厂多年积累的经验,张爱民帮忙项目部完善了装备管理制度,为工程安全施工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财产园的技工培训学校开始招收第一批学员。这所学校的培训内容包括机器维修、电气自动化、葡萄酒品鉴等专业课程。张爱民被聘为机器维修课程的顾问,将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教授给年轻人。首批100名学员中,有15人是原机器厂职工的后代。 2015年秋天,财产园举办了首届葡萄酒文化节。运动期间,张爱民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改编成了一部话剧。这部名为《千元之恩》的话剧在徐州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观众被这个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故事所感动。 2016年,孙胜荣在财产园内设立了"张爱民助学基金",专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门生。基金每年资助100名门生,每人5000元。第一批受助门生中,有一位是张爱民的孙子张小雨,他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机器工程专业。 2018年,财产园二期工程开工。新项目包括一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引进西班牙先辈的葡萄莳植技术,动员当地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张爱民的儿子张明辞去了上海的工作,回到徐州继承示范园的副主任。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财产园的运营一度陷入逆境。孙胜荣第一时间从西班牙调集了一批医疗物资,捐赠给徐州市抗疫指挥部。同时,财产园的技工培训学校转型开设线上课程,继承为学员提供免费培训。 2021年,财产园与徐州工程学院相助,成立了"中西技术交流中央"。这个中央不但引进西班牙的农业技术,还输出中国的机器制造技术。张爱民的很多技术改进发起被整理成教材,译成西班牙文在马德里工业大学利用。 2022年,孙胜荣的公司在徐州召开了环球经销商大会。集会现场特殊设立了"感恩1987"展区,展示了这些年来公司在公益奇迹方面的结果。截至2022年底,技工培训学校已经造就了超过3000名学员,助学基金资助了700多名门生。 2023年春节,张爱民和孙胜荣一起到场了财产园举办的新春团拜会。会上,一位来自西班牙的留门生用流利的徐州方言报告了张爱民和孙胜荣的故事。这位门生就是第一批受助门生中的张小雨,他在西班牙完成了机器工程博士学位,如今正在筹备在马德里建立中国机器技术展示中央。 |
2022-08-07
2022-08-02
2022-08-02
2022-08-01
2022-08-0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