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旅游 2024-7-25 11:50 723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定兴县隶属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保定市中部,境内阵势平坦,土层深厚,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三条河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精良。定兴北距北京89公里,东距天津122公里,南距保定5

定兴县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隶属河北省保定市,地处冀中平原腹地,位于保定市中部,境内阵势平坦,土层深厚,拒马河、北易水、中易水三条河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精良。


定兴北距北京89公里,东距天津122公里,南距保定54公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前沿县市之一。京广铁路、京石高铁、107国道、京港澳、京昆高速公路纵穿南北,京昆高速定易、固德引线横贯东西。定兴县历史久长,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其历史沿革:


定兴县在尧唐时为冀州,舜虞时为幽州,夏仍属冀州,殷商为幽州,周朝为并州燕国地,春秋战国燕国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始置范阳县,治所故城(今固城镇)。

西汉为范阳县,新莽更名顺阴,东汉范阳侯国,三国魏黄初五年(224)置范阳国。西晋泰始元年(265)复置范阳县。

北齐武平七年(576),范阳治所由故城迁至伏图城(今百楼村北“官城”)。

隋开皇元年(581)改范阳为遒县。开皇十年(590),治所移至城子(现属容城县)。大业十三年(617)废遒县,入易县。唐、五代、辽、北宋,县境西北属涞水县,西南属易县,东南属容城县。

金大定六年(1166)割易县、涞水、容城三县地始置定兴县,取“大定郁勃”之意,治所在黄村(旧志皇甫店,今定兴县城)。

元、明、清及民国相沿至今。

1958年,定兴县并入易县、徐水二县。1961年,恢复定兴县建制。


在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定兴县也经历了诸多重要事件和发展。


在抗日战争息争放战争时期,定兴人民英勇奋战,为国家的独立息争放事业做出了不可消逝的贡献。无数英雄儿女投身于革命斗争,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新中国建立后,定兴县积极开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农业方面,不停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工业领域,逐步建立起一系列的产业体系,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腾飞。


同时,定兴县一直高度器重教导、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教导程度不停进步,培养出了大批精良人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承和弘扬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医疗卫生条件也日益改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进入新期间,定兴县更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定兴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不停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掩护和开辟力度,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未来,定兴县将继续沿着历史的轨迹,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进步,以更加刚强的步调迈向更加优美的明天,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辉篇章,为中华民族的巨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而那些贵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将继续见证定兴县的发展与繁荣,成为永恒的精神财产。


附:定兴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义慈惠石柱、慈云阁、文庙、驸马坟、战国丛葬墓群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定兴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下是部分介绍:

1.慈云阁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慈云阁,最初名为大悲阁,因阁中供奉着观音菩萨,以是也被称作大悲阁。它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 年),历史十分久长。这座建筑在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经历了一次重修,而后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 年)又再度进行了重修。

慈云阁的建筑结构为砖木结构,整体出现出坐北朝南的结构。它的屋顶是重檐歇山布瓦顶,造型别致而典雅。其高度到达了 13 米,南北方向的长度为 12.6 米,东西方向的宽度则为 11.9 米。从外部来看,慈云阁的建筑风格庄重而古朴,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韵味。

步入慈云阁,其精深的工艺令人惊叹不已。阁身的砖木结构精巧细致,木料的选用和加工都体现了其时工匠们的高超武艺。重檐歇山布瓦顶条理分明,瓦片分列整齐有序,既起到了精良的防水作用,又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之美。阁内的空间结构合理,供奉着的观音菩萨像更是增添了一份神圣的氛围。

历经光阴的沧桑变迁和多次修缮,慈云阁依然屹立不倒,它不但是定兴县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良代表。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在,见证了定兴县的发展与变迁,吸引着浩繁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让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和历史文化的博大博识。

2.义慈惠石柱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义慈惠石柱,坐落于定兴县的石柱村,其历史可追溯至北齐太宁二年(562 年),它是一座极具意义的怀念性建筑。

整个石柱主要由柱础、柱身和石屋这三大部分构建而成。其通高到达了 6.65 米,其中柱身出现为独特的不等边八角形,高度为 4.5 米。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柱身上所刻有的“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等长达 3000 余字的铭文。这些铭文如同一部生动的史书,详细地纪录了从北魏孝昌元年(525 年)一直到北齐河清三年(564 年)这长达近四十年间所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

柱础部分坚实而稳固,承载着上方的柱身和石屋,其工艺精深,展现出古代工匠的巧思与武艺。柱身的不等边八角形设计别具一格,每一面都仿佛在诉说着已往的故事。那深深铭刻在柱身上的铭文,字体刚劲有力,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政治、军事、社会等多个方面,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贵重的第一手资料。

石屋则精巧地构筑在柱身之上,为整个石柱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它与柱身和柱础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而统一的整体。

义慈惠石柱不但是一座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它历经光阴的洗礼,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展示着古代的光辉与沧桑。它见证了期间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成为了定兴县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历史研究者和游客前来瞻仰、探寻,让人们在感叹其雄伟壮观的同时,也能深入相识古代社会的真实面貌。

3.文庙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定兴文庙,安静地坐落于定兴县城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金大定年间(1161 年-1189 年),自始建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意义。

在漫长的光阴中,定兴文庙经历了多次的重修和扩建,不停地得以美满和发展。它整体出现出坐北朝南的结构,占地面积约为 1.2 万平方米,规模弘大而壮观。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高耸挺立,雕刻精致,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穿过棂星门,便是泮池,池水清澈,倒映着四周的建筑,增添了一份清静与雅致。戟门则庄重而威严,彰显着儒家文化的庄重与肃穆。

再往里走,便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大成殿。大成殿气势恢宏,建筑风格独特,殿内供奉着孔子等儒家先师的牌位,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大成殿的两侧是东西庑,这里陈列着很多与儒家文化相关的文物和史料,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相识儒家思想的内在和发展进程。

最后,还有明伦堂。明伦堂是儒家讲学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合,这里曾经孕育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和社会精英。

定兴文庙不但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它见证了定兴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成为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拜托和文化象征。每年都有浩繁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瞻仰,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博识,明白这座古老文庙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它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4.战国丛葬墓群

保定定兴县历史简介

:战国丛葬墓群为战国时期墓葬,位于定兴县西魏家庄村北与易县凌云册乡解村东,呈东西向分列,在定兴县境内6座,易县境内7座。1975年进行考古发掘,共清算墓葬48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

这些墓葬的形制多样,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长方形竖穴墓道洞室墓等。墓葬中的随葬品丰富多样,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玉器等。其中,陶器有鼎、豆、壶、盘等;铜器有剑、戈、矛、镞等;铁器有刀、剑、戟等;玉器有璧、璜、环等。

丛葬墓群的发现,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丧葬习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为相识其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交换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非物质文化遗产:定兴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贤寓调、黄金台传说、金台陈村九曲黄河灯阵、贤寓南大牛手工刺绣、小朱庄珐琅工艺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定兴县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