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分享到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历史 2022-7-29 23:27 358人浏览 0人回复
摘要

【前言】“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正是从文学造诣十分高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的,而且此话一出,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尽管这句话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已经很难考证。但据曾在毛泽东等中

  • 【前言】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正是从文学造诣十分高的毛泽东口中说出来的,而且此话一出,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尽管这句话毛泽东是何时开始讲的,具体是怎么讲的,已经很难考证。但据曾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身边工作过的韩桂馨,以及刘少奇之子刘源回忆,这句话确实是出自毛泽东之口,还在当时的青年之中产生了巨大反响

刘少奇爱读书的形象就这样扎根在了每个人的心中,一度成为了大家的榜样,广大青年的学习热情,在这之后也是喷薄而出。

刘少奇知道这件事后,十分谦逊地回应了11个字,而这11个字尽显高情商。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也正是这句话,让更多的青年加入到了学习的阵营,也暗自慨叹着伟人的伟大。

那么,学富五车的毛主席为何会说出“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刘少奇又是用哪句话接下了毛泽东的盛赞?


  • 【发奋之中练就奇志,读书之中成就超凡】

提起一代伟人毛泽东,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毛主席曾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共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的丰功伟绩。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中,毛泽东始终都在闪耀着光辉。直到在新中国成立,这光辉也从未消逝,而是随着时间的打磨,愈发光亮。

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越的伟人,他也曾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黑暗中摸索了许久。而如果要说是什么给了他功成名就的基础,那读书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谈起毛泽东读书的习惯,还要从他寄居唐家沱外婆家开始说起。

毛泽东的外祖家,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毛泽东从小便在这种浓厚的文人氛围中长大,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就对读书和学习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小时候的毛泽东,一直都在家中的私塾,跟随着八舅文正莹读书。在课余时间,毛泽东便会一头扎进八舅的书斋。外婆和表哥文运昌,也会时不时给毛泽东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那些五花八门的新旧藏书,就成为了幼时毛泽东开眼看世界的第一块踏板。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随着年龄增长,毛泽东踏出了家中私塾的那一方天地,进入了由族伯毛麓钟在韶山矛塘,开设的一所中西合璧式的私塾读书

其实早在毛泽东启蒙的时候,他父母便早早地将毛麓钟作为毛泽东的榜样,希望毛泽东能像族伯一样,学有所成,这也让毛泽东从小便格外敬重毛麓钟。在师从毛麓钟之后,毛泽东便更加梦想着能成为一个有知识、受人敬重的人。

久而久之,面山楼的藏书阁也成为了毛泽东最爱光临的地方。在这里,毛泽东受着这些新潮书籍的滋养,渐渐地在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毛麓钟的精心栽培,还有面山楼书籍的日夜熏陶,让毛泽东萌生了想要冲出韶山关,去往更广阔的世界看看的想法。他不想一直做一个井底之鱼,于是他几乎动员了所有的亲朋好友,才总算说通了反对自己的父亲,来到了东山学堂读书。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东山学堂

顺利进入东山学堂学习的毛泽东,在学习上更加刻苦。他所接受到的那些不同于以往私塾中的新学思想,更是让毛泽东在真正意义上得到了思想上的启蒙。在如饥似渴的读书下,毛泽东还了解到了华盛顿,甚至还梦想着能和他一样,通过艰苦斗争改造社会,以求救国救民。

短短半年时间,毛泽东思想上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始终不变的,就是他对书籍报刊的热爱。并且随着他世界观的变化,这份热爱愈加浓烈。

毛泽东把书籍报刊当做了他望向世界的窗口,他想要去探寻国际之大变革,去寻找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

1911年,16岁的毛泽东在书写下“孩儿立志,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后,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长沙的求学路。

正是在长沙这个新旧思想斗争激烈的城市,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漫山遍野的革命言论充斥着他的头脑,不久他便投身到革命军中

然而,革命的失败让毛泽东倍感失望,但也让他萌生了继续读书,探索新思想的念头。这一路上,毛泽东拜读了数不尽的历史名著,给了他在政治意识上成熟的机会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在后来多次的求学路上,毛泽东一直孜孜不倦地汲取着书本当中的知识,读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这些都为毛泽东在思想和政治领导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缔造了后来领导全国人民寻求解放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在好不容易建立了新中国后,毛泽东作为最高领导人,读书的时间依旧很多,就连将知识运用到现实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会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书籍推荐给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与自己一同进步。

毛泽东时刻不忘用书籍与学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不忘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的方式,当真是让毛泽东运用得活灵活现。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毛主席

可见,毛泽东有着旺盛求知欲,其自身学识怎么说也是到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可他却说了“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话,刘少奇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毛泽东如此赞叹?

刘少奇又是如何机智回应的?


  •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刘少奇这一生中用过太多名字,而最能代表他少年时期的便是刘九书柜。刘少奇的父亲原本按照族谱给他起名为“绍选”,由于家中排行第九,因此族中人也就习惯称他为“九满”。

至于刘九书柜这个名字的由来,那还是因为刘少奇从小自带的爱读书的脾性,让大家不得不给他起了这么个别名。

刘少奇自幼聪慧,3岁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刘少奇便也渐渐能看懂一些相对容易阅读的书籍。直到8岁那年,刘少奇进了私塾,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但这种枯燥乏味的课程,根本就不能满足刘少奇对于知识的渴求。因此,没事的时候,刘少奇便会跑到有藏书的地方去“偷偷闲”。

恰巧刘少奇班中有一名姓周的同学,他的父亲周瑞仙曾到日本留学,还是同盟会的成员。他家中藏书众多,而且那些进步书籍都是外面借不到的。这激起了刘少奇心中的求知欲,他想去阅读一下那些书籍。

周家人也十分喜爱刘少奇这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特例让他进家看书。

能被允许看书的刘少奇可别提有多高兴了,他为了看书常常是废寝忘食。甚至有一次因为看书过于投入,就连棉鞋鞋底被火盆烤焦了都不知道,还是在闻到了一股糊味之后,刘少奇才赶忙跳了起来,所幸没什么大事。

也就是因为这件事,刘少奇好学的名声传开了,才让大家为这个书痴起了个别名:刘九书柜。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刘少奇

要说刘少奇爱好读书究竟到了什么程度,那还真是有一种古时凿壁偷光的感觉。起初,为了防止刘少奇看坏眼睛,也是为了节省一些开支,刘少奇的母亲鲁氏只给他半盏油灯的看书时间。

为了能满足自己读书的需要,刘少奇通常都会在上半夜跑到粮食加工作坊的附近,去蹭那里微弱的灯光,后半夜再回家点亮半盏煤油灯学习。

可以说为了读书学习,刘少奇真是没少花心思。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的成功,一本由二哥带来的名为《辛亥革命始末记》的书籍,给刘少奇带来了来自民族的震撼。

书中所写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清政府软弱无能,中国面临着亡国危机,都让刘少奇心中悲愤交加,不禁为孙中山等人领导的辛亥革命拍手叫好。

正是这种来自民族危亡的紧迫感,让刘少奇也走出了家乡,去往了更加先进的学校读书。正是刘少奇所阅读的这些书籍,托举着他通往世界的梦想。也正是这份破除万难也要汲取知识的劲头,让刘少奇开创了非凡的人生,也为将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

随着刘少奇求学经历一同增长的,还有他想要投身革命的那份决心。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同毛泽东一样,刘少奇也在梦想着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民族的重担身为炎黄子孙,处于那种动荡混乱的年代,又怎么能浑浑噩噩,大丈夫一定要有大志向,更要有大作为。

革命的战场上,刘少奇从来都不怕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建立之后,更是想方设法地带领全国人民谋发展。

在当时那个年代,读书和工作成为了刘少奇唯一的乐趣,可哪怕是这唯一的乐趣,说到底也还是为了人民。但刘少奇却从来都没因此而自傲,一直都是保持着无比谦虚的姿态。

这也让他在听闻毛泽东对他的称赞后,马上就接上了一句话: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还真是让这两位老搭档,暗地里做成了一句打油诗。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


  •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佳话】

毛泽东热爱读书学习,刘少奇的生活也离不开读书学习。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凑在一起,那是有着说不尽的共同话题。每次坐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不用多说什么,两人就能明白彼此话中的深意。

也正是因为这份无言的默契,让两人不仅成为了工作上的好伙伴,也成为了私下里的好朋友。这么多年共同出生入死,更是让彼此之间多了一份信任。

1945年毛泽东前往重庆,参加重庆谈判的时候,还专门嘱咐刘少奇:如果自己回不来,就让刘少奇代替自己的职位。这就能看出来,那时的毛泽东究竟是有多信任刘少奇。

这对在战争年代一同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感情更为笃厚。身为主席的毛泽东经常会习惯性的,将一些自己来不及处理的事务交到刘少奇的手中,而刘少奇也是次次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总能把事务处理的出色漂亮。

刘少奇出色的政务领导能力,大家眼中看得真切,就连那份和毛主席别无二致的学习之心,也在大众的视野下展露无疑。

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刘少奇,又怎么能被众人所忽视。但在刘少奇的心中,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自己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已,并没有众人眼中那般伟大。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刘少奇在湖南省看望乡亲们

就是刘少奇的这份向上而谦逊的君子心,不断地俘获着众人的信任与认可。

1958年,毛泽东打算辞去主席职务,并且不再连任。而毛泽东所推荐的新一任主席候选人,正是刘少奇。其实就在毛泽东提出这一决议的时候,包括副主席朱德在内的很多中央领导人,都很同意这一决策,他们也都认为,能胜任这一职务的非刘少奇莫属。

很快,选举结果便揭晓了出来,刘少奇果然不负众望,成为了新一任国家主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简直和临危受命没什么两样。

当时的国民经济严重困难,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就连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也出现了大问题。这使刘少奇根本就来不及喘息,又一股脑地投身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

刘少奇凭借着那股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劲,将中国人民从漩涡之中拉了出来,可谓是做出了不少的功绩。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毛主席、刘少奇

毛泽东和刘少奇这对从革命年代,便一直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的老搭档,多年里一直都保存着一种特有的默契。那是一种从战争年代便延续下来的斗争遗风,更是源于拥有着共同爱好的惺惺相惜。

就像当有人问毛泽东,为何要坚持学习的时候,毛泽东总会笑着回答:“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啊”。而这份来自毛泽东的称赞,传到刘少奇的耳朵中时,刘少奇也总会谦逊地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

这对同样来自湖南乡野的老革命战友,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心中的真理。那份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豪情,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使命担当,更是带领着他们穿过了曾经的腥风血雨,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智慧头脑,缔造了新中国的传奇。

当我们在看到毛泽东的那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时,心中会不会感到激情澎湃;

而刘少奇曾经写就的那句“小树两边载,浓荫一条街。他年成大树,便是栋梁材”,又会不会让我们每个人心中多一些报效祖国的执念。

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的回应尽显高情商

要知道,今日之中国,想要取得更长足的进步,那就离不开更多少年辈出,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的辛勤付出。尽管时代变了,但不变的是我们心中那股和毛泽东、刘少奇一般的报国之志,想要将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的愿景。

想要过上好日子,也只有不停的奋斗,想要被世界所看得起,那就要共同建设美丽而富强的中国。终有一天,中国会重新傲立于世界之巅,这条沉睡的巨龙,也会在世界的注目下,重新焕发不一样的光彩。

这份责任,终将落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身上。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老一辈的革命精神,也一样。

本文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

最新问答
天盟传媒网是一个由会员自行发布传媒的平台,一家集新闻稿发布平台,软文发稿平台,广告交易平台,媒体投放平台,为一体的全网媒体资源自助发布平台。尽一网在手,晓其所有!人人都是传媒者!。
  • 官方手机版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下载